听大鼓书

来源 :百花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z_oce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雪纷纷扬扬下了一整夜,清早,周先生推开屋门,看见天地一白。尺厚的大雪却仍没能挡住来接周先生的马车,周先生又仔细叮嘱了小翠一番,才背起早已准备好的说书家什坐上马车。
  周先生大名周怀瑾,大鼓书说得好,远近闻名。人们敬他,都称他一声先生。周先生五十岁,先妻两年前去世,一生不育,新娶的小翠姑娘年方二十。小翠在娘家时与人有染,坏了名声,没人敢娶。周先生见小翠肤白貌美、细腰丰臀,看着就心生欢喜,更奢盼着小翠将来能给自己生个一儿半女,所以反而出了比别的姑娘多几倍的彩礼,将小翠风风光光迎娶进门。
  毕竟差着三十岁的年纪,小翠嘴上不说,心里还是嫌周先生老,对周先生不冷不热。在床事上,虽不拒绝,也不迎合。周先生豁达大度,也不以为意,从始至终都真心实意地对小翠好。
  周先生出门说书,小翠表现冷淡,没有留恋,也没有不舍,甚至没说一句知冷知热的话,让周先生心里多少有些不是滋味。周先生当然想不到,他离家那天天刚擦黑,一道黑影就挤进了大门,一把抱住了小翠。小翠推了两推,没有推开男人,就任由男人吹熄灯火,拥抱她上了热炕,她的身体就扭动出与周先生在一起时不曾有的妖娆。
  小翠的相好阿三,是她的一个远房表哥。腻在一起三天,新鲜劲儿就过了。闲极无聊,阿三说:“都说周先生大鼓书说得好,咱明儿个去城里听周先生说书吧!”
  “你疯了?”小翠被阿三的想法吓了一跳,“让他看见,不是玩儿的!”
  “人多,天冷,捂严实点儿,他认不出咱们。”
  小翠想了想,觉得也新鲜有趣,就点了头。
  周先生说书是在一个很大的茶馆里,听书的人多,足有八九十位。阿三和小翠好不容易才在角落里找个地方坐下,阿三想到进门时四毛钱一张的票钱,可以称半斤猪肉了,心里不禁疼了半天。
  只见周先生上台坐定,小鼓一响,满堂顿时寂静无声,弦响开腔,唱的是《剑阁闻铃》一段:
  马嵬坡下草青青,今日犹存妃子陵。


  題壁有诗皆抱恨,入祠无客不伤情。
  万里西巡君请去,何劳雨夜叹闻铃。
  …………
  缠绵悱恻的唱曲很快把人们带入了故事的情境。小翠一时看呆了,也听呆了。进入表演状态的周先生神采飞扬,英俊倜傥,仿佛一下子年轻了二十岁,哪里还有一点儿老态?随着故事情节发展,那鼓声或轻或重,或紧或缓,仿佛击打在人的心弦上,让心都跟着一下一下地颤动。那三弦更是高低错落、缠绵缭绕,像一只温和绵润的手掌轻轻地揉过,让整个人被抓了痒痒般舒畅熨帖。
  这君王一闻此言长吁短叹,说正是断肠人听断肠声!
  不作美的铃声不作美的雨,割不断的相思割不断的情。
  孤灯儿照我人单影,雨夜同谁话五更……
  圆润的唱腔,清脆的道白,小翠和满堂听众一样,听得如痴如醉,高兴时笑颜绽放,悲情处泪落满脸。阿三也听得忘了自己的身份,和别人一样大声叫好。他才明白,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半斤肉不吃,却花钱来听一场书,这真是一种享受,让人忘了肉味的享受啊!
  返回的路上,任马拉着爬犁在雪地上跑,两个坐在爬犁上的人都不说话。耳边仿佛还有说书声余音袅袅,久久不绝。
  不知为什么,吃饭的时候两个人就开始看对方不顺眼,好像心里有气。躺进被窝,小翠给阿三一个后背。阿三像往常一样抚摸小翠光滑如缎的身子,身体却没有了一点儿反应。小翠感觉到了,问:“你怎么了?”
  阿三嗫嚅了半天:“我……我那个不行了……”
  “废物!”小翠恨恨地骂了一句,好像她心里的气才找到发泄口。
  “贱货!”阿三怒冲冲地扇了小翠一嘴巴。
  小翠的嘴角流了血,她感到了疼,但她感到痛快,她甚至希望阿三能多打她几下。小翠不说话,她静静地看着阿三怒冲冲快速地穿上衣服,一头撞开门,撞进了清冷的月光里,撞进了白茫茫的雪地里。小翠的心里忽然放松了,现在她才看清自己的内心,她是希望阿三走的,他走了,她才高兴。
  一个人在家,小翠想清楚了很多事情。小翠奇怪,以前的自己是怎么了?周先生虽然年纪大些,但本事也大呀,多少人喜欢听他说书呢!他有文化,儒雅,成熟,知冷知热,这么好的一个男人不爱,自己怎么会去喜欢一个愣头愣脑的愣头青呢?
  小翠发现自己越来越想念周先生,她就去翻周先生的书箱。想念周先生时,她就照书本轻轻地哼唱:
  从古来巫山曾入襄王梦,我何以欲梦卿时梦不成?
  莫不是弓鞋懒踏三更月,莫不是衫袖难禁午夜风。
  莫不是芳卿心内怀余恨,莫不是薄幸心中少至诚……
  临近年根时,小翠终于把周先生盼回来了。周先生刚进屋,没等脱掉大衣,小翠就迫不及待地火团儿一样扑进了周先生的怀里……
  [责任编辑 王彦艳]
其他文献
紙匠姓王,人称纸匠王。纸匠王家世代皆做纸活儿,五间土房,就有些阴气十足了。  石门及周边的村子,不论谁家,凡有白事,都离不开纸匠王。花圈、经幡、车马牛、童男童女、金山银山,凡此种种,皆是经由纸匠王的一双巧手,用高粱秆和各种各色的纸做成的。  纸匠王家的纸活儿,结实,好看。连复州城里讲究的大户人家,逢有白事,也会来石门,找纸匠王定做纸活儿。  只是到了王传鼎这辈,纸匠王家的纸活儿生意,便日渐萧条了。
期刊
老式平房住着五家人,门和窗户都上有油漆,四家是朱红的,一家是绿色的。绿色的是她家的。从外面回来往里走,第二个门便是。  当初上漆的时候,丈夫說:“绿色养眼,但不耐脏哦!”她说她喜欢,她会经常擦的。上绿色的漆,只因这栋平房位于家属院的角落,小区绿化不好,在这里,除了门和窗户的色彩,其余的就是一片混沌的灰色。她时常读唐诗宋词,记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她把门和窗户当成了她的“东篱”。  上
期刊
田里的麦子已经抽穗了,李大专门从县城里赶回来给麦子打药。李大从小就跟爹种麦子,爹以前是罗村里种麦子的好手,爹老了,李大又成了罗村种麦子的好手。  虽说李大现在搬到县城了,但是种麦子的手艺长在他的根里,和他一同扎在罗村的黄土里,是他的一个兄弟,怎么也生疏不了。  “娘,俺给你提溜了个大瓜。”还没进门,李大就在院里笑开了。  “大娃,你嚷嚷啥!”娘快步过去接了李大的瓜。  “娘,你咋了?”  娘不说话
期刊
早上,“控辍保学”办公室李主任吩咐我:“今天你和小郑去一趟马龙镇周峦小学,看看那个周丽艳是不是真正返校了。”  周丽艳是马龙镇最偏僻的周峦村的女孩,五年前小学六年级还没读完,就辍学了。当时学校没少做工作,但这女孩死活也不肯复学。为躲避上学,她干脆外出打工去了。算算她的年龄,今年应该十七岁了。不管多少岁,没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就是辍学,这次“控辍保学”大检查,凡辍学者,都得劝返。据学校汇报说,该女孩前
期刊
香兰坐在光秃秃的河岸上,凝视着脚下这条沉睡多年的河。  河滩上的枯枝衰草全都融进了濃墨样的夜色,稀稀落落的几颗星星下,满世界就她一个人。  没人惹她生气,她透心通肺地高兴着呢。她一扭头,就会看到村中她家院子里投出的炭火般的光亮;她侧侧耳,就会听到那里漫涌出的欢悦。可是,她不看,不听,就这样端端地坐着,把自己坐成了一尊雕像,融进了这浓墨样的夜色。  明早就要娶亲了,事一条条一件件都有了着落,她从亮晃
期刊
沸 腾  一片维生素C泡腾片跳进水杯里,在和水接触的瞬间快速沸腾起来。水面上泛起细密的比小米粒还要小的水泡,密密麻麻地挤在一起。水里冒出来阵阵淡黄色的烟雾,还能听到刺刺的响声,就像蛇在吐芯子。  我呆呆地望着眼前的场景出神,我能感觉到自己大脑的迟钝。泡腾片的溶解只需几秒钟,在这几秒钟里,我找不出合适的词来形容这个场面。  我凑近了听,我的耳郭被水汽熏得发热。声音越小,我越是努力去听。我甚至都不敢呼
期刊
你在这座被称为世界工厂的城市念完大学,然后进了一家世界五百强企业,负责企业文化和员工培训。  跨国公司很守规矩,严格遵照劳动法安排职工作息,只不过,你每天实际待在公司的时间远远超过八个钟点,却不算加班。自然没有哪个员工敢跟公司较真儿。上面总有合法合理的说辞的。较真儿是自讨没趣,弄不好还会把饭碗给砸掉。总之,这份差事既刻板又累人,一天撑下来,你就像车间里的机器,头脑发烫,四肢无力。  打过下班卡,走
期刊
董爷自然姓董,单名一个治字,光头,戴眼镜,离远一看酷似主持人孟非。董爷岁数不大,9月份刚过完37岁生日,为什么大家喊他董爷?谁也说不清。反正董爷随和,别人喊他就答应,大家习惯了,也就忘了这个名号是怎么喊起来的。  公司里只有一个人不喊董爷,就是经理老高。老高总是直呼其名,或者喊小董。对大家喊董爷他还颇有微词,几次在不同场合说:“又不是七老八十,喊什么爷?一身江湖气!”大家笑笑,过后照样喊董爷。  
期刊
古巷,古爷的洋布商行、老汪的茂元米号粮行、郭家药堂,堪称三杆旗。鞋铺、剪刀铺、包子铺、糖供铺、兔肉作坊、羊肉车子、烧饼炉子等,各色生意夹杂其间,像粘贴在古巷的锅贴。  古巷腰部却空出一处地方,五间筒子房,三间正堂,房主顾太太。  顾太太是顾桂清的遗孀。  顾桂清,国民政府徐州绥靖公署的军需处长,他很少来古巷,一是要务缠身,二是有随身的二房姨太。古巷人只知道有位家资不菲的顾太太,对顾桂清其人便不知晓
期刊
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庄子说得对。天地间哪能没有大美呢?连老侯这种眼界狭窄的人,也认识一位。  只是,天地可以不言,老侯却忍不住想说说。  老侯认识的大美,是理疗师。严格地说,是中医理疗师。中医理疗师你知道吧?简单说,就是运用推拿点穴、拔罐刮痧等传统中医手法纾解病痛的从业者。  第一次去大美的理疗馆,我开口就说是朋友老曲介绍来的。老曲是大美的老客户,对大美的技术评价很高。  大美一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