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十二珠

来源 :百花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55923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庄子说得对。天地间哪能没有大美呢?连老侯这种眼界狭窄的人,也认识一位。
  只是,天地可以不言,老侯却忍不住想说说。
  老侯认识的大美,是理疗师。严格地说,是中医理疗师。中医理疗师你知道吧?简单说,就是运用推拿点穴、拔罐刮痧等传统中医手法纾解病痛的从业者。
  第一次去大美的理疗馆,我开口就说是朋友老曲介绍来的。老曲是大美的老客户,对大美的技术评价很高。
  大美一听就乐了,说:“老曲留话了,你来,可以签字,他日后结账。”我说:“那怎么可以?”
  从此每隔半月二十天,我都要去大美那里整整颈椎、整整肩背……我跟大美说:“老曲整哪儿我就整哪儿。”
  大美笑得一塌糊涂。
  去过几次之后,我跟大美就算是熟人了。熟人话多,说东说西,说狗说鸡,有时也不免说到各自的以往和现在。
  最近一次去,大美主要跟我讲她自己。听完,我心里油盐酱醋的,什么滋味都有。
  大美的讲述很别致,像手串一样,一个珠子挨着一个珠子,然后用一条情感的丝线穿成整体。
  那些珠子名叫“关键词”。
  现在老侯要按着大美的讲述顺序,一个一个向读者再现那些珠子。
  第一珠,暗恋。
  才十四五岁,大美心里就有人了。一天不见心慌,见了心更慌。
  大美每天一见他,心情就像花朵一样盛开,浑身都是香味。
  第二珠,师生恋。
  大美暗恋的那人,是她的班主任,刘老师。刘老师二十四五岁,高大帅气,面部有棱有角,有知识有才华,粉笔字写得好……比这些更重要的是,他特别关心大美。
  大美说那时她已经没有妈了,刘老师对她比妈还好。大美举例说,每年冬天,她都坐在火炉旁边上课,别人的座位是每月轮换一次,只有她的座位固定。
  自習课,刘老师常常来指导大美写作业。大美心里呼嗵呼嗵,刘老师的话一句都没听懂。
  大美说她偶尔看见刘老师在痴痴地看她。


  第三珠,偏向。
  班里同学都说刘老师对大美偏向。尤其是男生,背后嘀嘀咕咕很是气愤,可谁都不敢跟大美胡闹。那时候大美个子高拳头硬,根本不把男生放在眼里。
  听到这里老侯笑了,说:“我从小学到高中,每天都觉得老师偏向,不是男老师偏向女生,就是女老师偏向男生。”
  第四珠,失联。
  说不清从哪天开始,大美跟刘老师失去了联系。大美说:“很可能从毕业就没见过。”这样说来,大美与刘老师,失联长达三十年。
  第五珠,怀念。
  三年前大美时常想起刘老师,往事一遍一遍在她脑子里边演电影。刘老师的高大帅气、面部的棱角、说话的语气、走路的姿势都一天比一天清晰。
  大美说,那时她心里想,刘老师若是单身,找到他她就嫁给他,年龄差距无所谓。
  老侯听得发愣,觉得大美的话里可能藏有隐情,但又不想向她求证。女士的隐私,男士应该尊重才对。
  第六珠,求助。
  大美在路上遇见同学,聊起往事,谁谁怎样,谁谁又怎样,之后脱口而出:“你有没有刘老师的联系方式啊?”
  对方说:“我帮你打听打听哈,没准儿能找到。”
  第七珠,见面。
  还真就找到了。没过几天,刘老师主动打电话,说:“你是大美?”大美心里呼嗵呼嗵,说:“你是刘老师?”
  当天就约了晚饭。大美哪有心思吃饭啊,一晚上寻找刘老师当年的影子。高大帅气没了,面部的棱角也没了,不过还好,他的口头语没变,每句话开头都是“你听我说哈”。小动作也没变,每次说完话,下巴总要稍稍上扬,好像对自己的表达很满意。
  随后刘老师与大美便有了走动,除了约饭,得空刘老师还会来理疗馆看看大美。每次都不空手,三斤排骨二斤虾,多少带点儿礼物。大美过意不去,给他买过一件别样的生日礼物。什么礼物,大美没说。
  第八珠,惊愕。
  同学聚会,七八个人,说小时候的乐事囧事,说刘老师的偏向。大美插嘴,说:“我跟刘老师已经联系上了。”话一出口,桌上顿时安静下来,男生面面相觑,女生也面面相觑。气氛不对了。大美说:“把我臊得呀,脸上冒火。”
  第九珠,红包。
  每逢节日,刘老师总给大美发红包,微信红包。五一发五块一,六一发六块一,依此类推。春节发得最多,十八块八毛八。大美说:“怎么有点儿像小孩呢?”
  第十珠,关心。
  刘老师对大美的关心不亚于当年。大美参加了“微信运动”,刘老师也参加,还每天都为大美点赞。大美说:“我的天呀,刚走几步就点赞……”
  刘老师似乎更关心大美的情绪,每次微信问候,大美回复稍晚些,他都要追问一句:“大美你是不是生气了?”
  大美说:“生气生气,我哪来那么多气啊?”
  第十一珠,照片。
  刘老师经常给大美发生活照。帮孙子洗澡来一张,摘几颗樱桃也来一张,还有各种潇洒状的自拍,不间断往大美的手机里输送。
  大美说:“有一张拍的是大脚丫子吹电扇,我的天哪我的天。”
  大美随后又说:“最可气的是,他每天中午都发微信。我累了一上午,休息休息都不行,嘀嘀嘀的,烦死人,逼着我给他消音。消音也不行,他会打电话来,说:‘大美你是不是生气了?’”
  第十二珠,烦恼。
  大美说她跟刘老师足有三个月没见面。刘老师约饭,她找各种借口回绝,微信也懒得回。
  大美说现在她最怕刘老师打电话,连他的声音她都烦。
  大美说完感慨一句:“我多傻啊,自己把自己心中的美好给葬送了。”
  老侯心有所思,对大美说:“有一种感情叫每天烦他一点点儿,你说是不是?”
  大美停了手上的动作,停了很久。
  [责任编辑 王彦艳]
其他文献
編辑部主任周芳大姐下乡调研采风,我全盘负责杂志的稿件。  一天,我从众多自由来稿中发现一件不同寻常的稿件,厚厚的牛皮纸信封像鼓胀着一肚子气的蛤蟆,上书正楷蝇头小字:杨家将。落款:褚安先生敬呈。  稿件是曲艺唱词,足有一百多页。审阅稿件,令我失望大于期望。  稿件多是些赞词。赞词,鼓书艺人的行话:万能贯口,这些贯口放在《杨家将》里可以用,放在《罗家将》里照样可以用。  抽去这些贯口,褚安先生这篇东西
期刊
紙匠姓王,人称纸匠王。纸匠王家世代皆做纸活儿,五间土房,就有些阴气十足了。  石门及周边的村子,不论谁家,凡有白事,都离不开纸匠王。花圈、经幡、车马牛、童男童女、金山银山,凡此种种,皆是经由纸匠王的一双巧手,用高粱秆和各种各色的纸做成的。  纸匠王家的纸活儿,结实,好看。连复州城里讲究的大户人家,逢有白事,也会来石门,找纸匠王定做纸活儿。  只是到了王传鼎这辈,纸匠王家的纸活儿生意,便日渐萧条了。
期刊
老式平房住着五家人,门和窗户都上有油漆,四家是朱红的,一家是绿色的。绿色的是她家的。从外面回来往里走,第二个门便是。  当初上漆的时候,丈夫說:“绿色养眼,但不耐脏哦!”她说她喜欢,她会经常擦的。上绿色的漆,只因这栋平房位于家属院的角落,小区绿化不好,在这里,除了门和窗户的色彩,其余的就是一片混沌的灰色。她时常读唐诗宋词,记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她把门和窗户当成了她的“东篱”。  上
期刊
田里的麦子已经抽穗了,李大专门从县城里赶回来给麦子打药。李大从小就跟爹种麦子,爹以前是罗村里种麦子的好手,爹老了,李大又成了罗村种麦子的好手。  虽说李大现在搬到县城了,但是种麦子的手艺长在他的根里,和他一同扎在罗村的黄土里,是他的一个兄弟,怎么也生疏不了。  “娘,俺给你提溜了个大瓜。”还没进门,李大就在院里笑开了。  “大娃,你嚷嚷啥!”娘快步过去接了李大的瓜。  “娘,你咋了?”  娘不说话
期刊
早上,“控辍保学”办公室李主任吩咐我:“今天你和小郑去一趟马龙镇周峦小学,看看那个周丽艳是不是真正返校了。”  周丽艳是马龙镇最偏僻的周峦村的女孩,五年前小学六年级还没读完,就辍学了。当时学校没少做工作,但这女孩死活也不肯复学。为躲避上学,她干脆外出打工去了。算算她的年龄,今年应该十七岁了。不管多少岁,没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就是辍学,这次“控辍保学”大检查,凡辍学者,都得劝返。据学校汇报说,该女孩前
期刊
香兰坐在光秃秃的河岸上,凝视着脚下这条沉睡多年的河。  河滩上的枯枝衰草全都融进了濃墨样的夜色,稀稀落落的几颗星星下,满世界就她一个人。  没人惹她生气,她透心通肺地高兴着呢。她一扭头,就会看到村中她家院子里投出的炭火般的光亮;她侧侧耳,就会听到那里漫涌出的欢悦。可是,她不看,不听,就这样端端地坐着,把自己坐成了一尊雕像,融进了这浓墨样的夜色。  明早就要娶亲了,事一条条一件件都有了着落,她从亮晃
期刊
沸 腾  一片维生素C泡腾片跳进水杯里,在和水接触的瞬间快速沸腾起来。水面上泛起细密的比小米粒还要小的水泡,密密麻麻地挤在一起。水里冒出来阵阵淡黄色的烟雾,还能听到刺刺的响声,就像蛇在吐芯子。  我呆呆地望着眼前的场景出神,我能感觉到自己大脑的迟钝。泡腾片的溶解只需几秒钟,在这几秒钟里,我找不出合适的词来形容这个场面。  我凑近了听,我的耳郭被水汽熏得发热。声音越小,我越是努力去听。我甚至都不敢呼
期刊
你在这座被称为世界工厂的城市念完大学,然后进了一家世界五百强企业,负责企业文化和员工培训。  跨国公司很守规矩,严格遵照劳动法安排职工作息,只不过,你每天实际待在公司的时间远远超过八个钟点,却不算加班。自然没有哪个员工敢跟公司较真儿。上面总有合法合理的说辞的。较真儿是自讨没趣,弄不好还会把饭碗给砸掉。总之,这份差事既刻板又累人,一天撑下来,你就像车间里的机器,头脑发烫,四肢无力。  打过下班卡,走
期刊
董爷自然姓董,单名一个治字,光头,戴眼镜,离远一看酷似主持人孟非。董爷岁数不大,9月份刚过完37岁生日,为什么大家喊他董爷?谁也说不清。反正董爷随和,别人喊他就答应,大家习惯了,也就忘了这个名号是怎么喊起来的。  公司里只有一个人不喊董爷,就是经理老高。老高总是直呼其名,或者喊小董。对大家喊董爷他还颇有微词,几次在不同场合说:“又不是七老八十,喊什么爷?一身江湖气!”大家笑笑,过后照样喊董爷。  
期刊
古巷,古爷的洋布商行、老汪的茂元米号粮行、郭家药堂,堪称三杆旗。鞋铺、剪刀铺、包子铺、糖供铺、兔肉作坊、羊肉车子、烧饼炉子等,各色生意夹杂其间,像粘贴在古巷的锅贴。  古巷腰部却空出一处地方,五间筒子房,三间正堂,房主顾太太。  顾太太是顾桂清的遗孀。  顾桂清,国民政府徐州绥靖公署的军需处长,他很少来古巷,一是要务缠身,二是有随身的二房姨太。古巷人只知道有位家资不菲的顾太太,对顾桂清其人便不知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