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斯贝尔斯教育观及其对高中化学教学的启示

来源 :中学化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n6495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雅斯贝尔斯是德国著名的存在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他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系统阐述了教育的本质、方法、过程、师生关系等一系列问题。他曾说过:“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由此可见教育的艺术性和互动性。他的论述和新课程基本理念是:为每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为学生创设体现化学、技术、社会、环境相互关系的学习情境;充分体现化学课程的人文内涵;发挥化学课程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积极作用等相吻合。这也体现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三个方面:自主发展、文化基础和社会参与,对当前化学教学有一定的启示。
  一、雅斯贝尔斯教育观概述
  1.本质观
  对于教育的本质可谓是见仁见智,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不是简单地知识的授受,而是师生之间心灵的领悟,以提高他们的精神境界。他指出“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尤其是老一代对年轻一代)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教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地生成,并启迪其自由天性。教育实质上是唤醒人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
  2.方法观
  雅斯贝尔斯的教学方法是建立在存在主义哲学交往理论的基础之上,在教学方法上他注重师生之间的交流和学生的自我教育。而这种交流应是师生双方精神的交流和心灵的沟通。他认为真正的教育就是学生的自我教育,只有被学生灵魂所接受,领悟的知识才能成为真正的知识。根据他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三种教学方法:经院式教育、师徒式教育和苏格拉底式教育。经院式教育以知识为中心,师徒式教育以教师为中心,这两者都忽略了师生之间的平等交流和知识的传授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过程。他推崇苏格拉底式的教育方法,通过反讥、归纳、诱导和定义四个环节使学生觉悟到自身观点的矛盾后,在教師的启发诱导下逐渐领悟到新的理论和观点进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提问者、组织者、帮助者、引导者和促进者。
  3.过程观
  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是使受教育者自由地生成,并启迪其自由天性”。教育理论界把他的教育过程归结为:教育是师生主体之间自由交往的过程;教育是整体精神成长的过程;教育是个体自我教育和自我实现的过程。在教育过程中他提倡学生的自我选择、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他认为教育的过程是一个主动生成的过程;是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建构的过程;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双边互动的过程。他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主观能动性,把学习当作自己的事,是一种内驱力,而非外在的诱因。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施加所有的外在压力最终对学习都是无意义的。
  4.师生观
  师生之间应是平等主体与平等主体之间的自由交往关系,教师有教学的自由,学生有学习的自由,在教学过程中二者应处于一种自由、相互尊重的教育氛围之中。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到:热爱教育事业,热爱自己的学生,教师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学生的引导者,帮助者,面对问题,教师应有自己的见解。同样学生要做到尊师爱师,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积极主动的进行自我教育。正是由于师生这种民主平等的关系,才能成为真正的教育。
  二、雅斯贝尔斯教育观对化学教学的启示
  1.创设情境,体现主体地位
  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不是知者带动无知者,而是师生共同交流活动的双边活动。他不赞同“填鸭式”的教学,不直接给学生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通过隋境的创设、平等的对话、适时的启发,引导学生主动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铜与浓硝酸反应的实验时,教师引导学生这个反应可能会呈现怎样的实验现象,学生根据已经学习过的铜与浓硫酸反应的反应类比迁移说出:“溶液呈蓝色,有气体生成”。此时教师并未立即对学生的回答做出评价,而是要求学生动手做铜与浓硝酸反应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液体的颜色、反应产生气泡的快慢、以及气体的颜色。
  当学生的理论和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不一致时,这时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最强,教师应抓住这个最佳的教育时机,通过与学生平等的对话,不断启发诱导,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最终学生自己得出结论。这与雅斯贝尔斯提出的教育的过程是一个主动生成的过程,是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建构的过程相一致。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根据具体的情境,对新知识进行建构,增强了对化学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实验操作能力,培养了学会学习的习惯,从而落实了核心素养中“自主发展”的要求。
  2.运用史料,塑造人文精神
  化学史是世界各国化学家集体智慧的结晶,它记录着人类文明的进程,在他们探索真理的道路上表现出来的求实精神、献身精神、创新精神、怀疑精神、忘我精神等,都值得青年一代去学习。人文精神就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它以追求真、善、美等高尚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以人的全面提高和个性自由为终极目的。
  例如在高中化学教学中介绍古今中外化学家的事迹,让学生理解化学家人文思想中所蕴含的认识和实践方法;介绍化学史事,让学生深入了解化学史,激发学习兴趣;介绍我国为化学事业做出贡献的杰出人物,树立榜样的力量,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在此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理性思维、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从而落实了核心素养中“文化基础”的要求。
  3.融入STSE,培养社会责任
  STSE教育是指在科学教育中将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社会(society)和环境(environment)相联系,突出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的社会价值和作用。社会责任在工作中能够主动作为、团结协作,对自己和他人负责;在生活中能够自尊自律、文明礼貌、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倡导绿色生活的方式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例如炸药用在开山修路会节省人力物力,用于战争却给人类带来灾难;核反应用在发电时,它会节约大量的能源,一旦投入战争人类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劫难。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应发挥它的积极作用,在化学教学中要适时的融入STSE教育,培养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正确运用技术的意识。在这个过程中,也提高了学生的劳动意识和技术应用能力。从而落实了核心素养中“社会参与”的要求。
  总之,雅斯贝尔斯教育观强调教育是唤起人类灵魂的教育,注重师生之间的平等交流和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师生之间只有善意的交流、辩论关系,而没有绝对的服从、依赖关系。它注重个人价值的自我实现和师生之间对知识自由的探索,而忽略了集体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价值,所以要辩证的对待运用。
其他文献
结合阿伏加德罗常数,判断一定量物质所含某种粒子数目的多少,是高考命题的热点之一。此类试题涉及面广,常与元素化合物知识、电解质溶液、氧化还原反应联系起来进行综合考查,考题有意识设置一些易错易混的“陷阱”,考生一不留神便會成为命题设计者的“猎物”。
期刊
一、發现问题  在教学中普遍认为CO2-3会干扰Cl-的检验,但滴加稀硝酸即可排除干扰。但有SO2-4存在时,应先加过量的Ba(NO3)2,除去SO2-4后,再用AgNO3溶液和稀硝酸检验Cl-。  但是让笔者感到困惑问题是:①为什么教材上在Cl-的检验中回避了SO2-4可能产生的干扰及如何排除干扰的说明。②在大量的习题中也是只要出现加AgNO3生成白色沉淀,再加稀硝酸沉淀不溶解,即可得出有Cl-
期刊
化学课程是目前中学阶段开设的基础课程之一,也是目前学生最重视的基础课程之一。化学课程的学习因其广泛性和重要性而备受关注。在过去的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课前为每位学生布置的预习任务是一样的,课中为每位学生设置的问题也是一样的,没有任何区分度,发的试卷是一样的,课后布置的作业也是一样的,课堂上经常出现教师“一言堂”的局面,要么是“一支粉笔讲到底”,要么是“电子课件放到底”。这种千遍一律的教学方式极易造成
期刊
一、氧化还原反应的重要性及其配平的考查方式  氧化还原反应作为人教版化学教科书必修一中的重点、难点的理论课,其辐射范围很广,贯穿整个高中化学的学习生涯。纵观近5年来的高考试题,并不会单独且直接的考查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问题,而是贯穿着整个试卷,如选择题,化工流程题,基础实验题,以及推断题中,不论如何考察,一般和电化学、阿伏伽德罗常数、离子共存等相联系。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氧化还原反应的过程中真正意义上
期刊
“笑气”,即一氧化二氮(N2O),是在1772年由英国化学家约瑟夫·普利斯特里发现。1798年,普利斯特里的雇员戴维在无意中吸了这种气体后,不由自主地大声发笑并手舞足蹈,所以叫做“笑气”。  1844年,美國牙科医生韦尔斯吸入“笑气”后让助手给他拔牙,牙拔下了却并不感到疼痛。从此,“笑气”作为麻醉剂进入医院。在手术麻醉时,“笑气”被用在全身麻醉中,人体吸入“笑气”后,进入肺内吸收,此时由于肺泡内的
期刊
传统的化学课堂教学,往往注重课程知识的完整性与系统性,忽视学生在获取知识过程的体验与感受,导致学生遇到陌生情境的问题时常常束手无策。如何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框架下来组织课堂活动,从知识至上转向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将教学重心从知识的积累向学科思维模型的有意识转化,探索学科核心素养下的教学方法和路径,以帮助学生形成具有学科特质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本文以“金属的电化学腐蚀”教学案例为例,利用信息差理论
期刊
一道化學计算题的守恒多解
期刊
吃透氧化還原反应
期刊
新课程理念下,不少学者提出,让学生采用“动静结合”的学习方法,转变学生的思维方式,在活动中学会学习。善于捕捉“动静”转换的最佳时机是成功的关键之处,抓住“动静”转换最佳时机,事半功倍。下面笔者将就如何捕捉“动静”转换的最佳时机做简单的介绍。  一、教学最佳时机的内涵  “时机”在《古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具有时间性的机会,指有利的客观条件”;在《辞海》中则以“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
期刊
“元素观”是中学化学的核心观念,是学习元素化合物的基本方法。根据高三一轮复习的教学经验,在学生已有“铁、铜及其化合物”的具体知识与观念认识基础上将“元素观”进一步地建构。依靠问题链的問题驱动、比较推理、实验探究等方法,紧贴高考考试说明的要求和高考方向,将铁、铜及其化合物的“元素观”进行“具体化”地演变成“价态观”、“强弱观”、“水解观”,以此帮助学生实现元素化合物知识网络的构建和解题能力的提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