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导 读:
新冠肺炎疫情是一本活生生的教材,“疫情课程化”可以让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做到学习目标明确、学习方式科学、学习内容适切、学习评价真正得到落实。为了培养学生“理性、批判、探究”的科学素养,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本文以“是真的吗”一课为例,阐释开发“疫情课程”的真实思考:明确的课程目标定位、具体的课程学习内容、清晰的课程教学设计和科学的课程实施评价。
生活教育理论指出: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场灾难,也是一本生动的教材,若想在这本教材里学有所获,需要“疫情课程化”。只有“疫情课程化”,学生才可能在教师的组织下做到学习目标明确、学习方式科学、学习内容适切、学习评价真正得到落实。教师要让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培养学生理性、批判、探究的科学精神,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笔者基于2020年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和学生核心素养——科学素养,设计了“是真的吗”的“疫情课程”。
一、课程设计的整体结构
无论是开发地方课程、校本课程,还是开发班本课程,都必须拥有完整的课程结构:明确的课程目标、具体的课程内容、清晰的教学设计和科学的学习评价。课程整体结构是否规范、科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课程的“目标、内容、设计和评价”4个方面的确定依据。
(一)目标定位,应以“素养”为基准
课程目标体现一节课的价值取向。《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六大素养之一的科学素养包括3个要点:理性思维、批判思维和勇于探究。具体要求有:尊重事实和证据,有实证意识和严谨的求知态度;具有问题意识,能独立思考,独立判断;思维缜密,能多角度、辩证地分析问题,做出选择和决定等。这些要点表述清晰、指向明确,并且与当下的信息社会和疫情中所需要的核心素养恰好契合。所以,笔者在定位“是真的吗”课程目标时,主要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基准。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分析做出判断,体会数据中蕴含的信息,发展数据分析观念。”笔者还参照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中关于“数据分析观念”的目标要求。
(二)学习内容,应以“问题”为导向
疫情当前,全国人民都应该集中精力,无条件地服从国家安排,严格做好自我防护,决不能盲目行动,更不能主观臆测、信谣传谣。令人遗憾的是,我们时常可以看到,关于疫情的谣言屡禁不止,有的谣言还给自己和他人造成了损失,给国家的疫情防控工作添乱。这些谣言的产生、传播和被认同,并不完全是因为有人别有用心,很多是因为大家的科学素养不够、信息素养不足。小学生的思维能力不强、社会经验不足,面对疫情中的海量信息,学生的理性思维、批判思维意识就愈发珍贵。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信息素养,无论是对于疫情防控工作,还是对学生自身素养的提升,都是非常重要的。
一方面,《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中的素养培养目标较高,大家的認同度和关注度也高;另一方面,因现实中缺乏必要的专题课程建设和真实的学习过程,学生的科学素养低。这种目标与现实的断裂,需要我们用高质量的学习内容予以填充。所以,这节课的学习内容主要是在疫情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考虑到学生的认识基础,学习主体定为六年级学生。
(三)教学设计,应以“儿童”为中心
现代教育的立场,就是儿童立场。课程教学设计,不能脱离儿童谈实施路径,更不能避开儿童谈教学活动。
考虑到六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思考,笔者设计了“问题情境+数学活动”的呈现方式。围绕学生感兴趣的疫情中的一些典型谣言,组织学生理解情境、开展活动、解决问题,从而提升科学素养。在学习方式上,鼓励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设计的问题要有开放性,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关注学生的个性化思考和独特的问题解决方法。
(四)学习评价,应以“多元”为原则
学习评价的目的,主要是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而不在甄别和选拔。为此,在学习评价中,教师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也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还要关注学生在知识技能、理性思考、问题解决中的具体表现。同时,评价的主体也不限于教师本人,还可以是学习同伴和学生自己。
二、教学设计的架构环节
根据课程设计的整体结构,笔者对这节课做了如下的教学过程设计,限于篇幅,仅从完整架构和主要环节予以呈现。
课程内容:科学素养视域下的“疫情课程”——“是真的吗”。
课程目标:
1.结合具体信息,经历对信息有层次地解读、推理、判断的过程。
2.进一步从扇形统计图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发展数学分析观念。
3.初步发展理性思维、批判思维和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提高自身不信谣、不传谣的守法意识。
教学重点:初步培养科学精神,进一步发展数据分析观念,提高守法意识。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播放《共抗疫情,爱国力行》微视频。
师:看了视频,你有什么想说的吗?这节课,我们就通过疫情学习数学知识。
(二)探究新知
1.情境呈现
师:这3个同学分别看到了什么样的信息?你相信吗?
2.初步判断
结合学习单中学生看到的信息,补充材料为“安徽省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公布数据(见下图),学生自主判断4条信息的真伪后,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
3.汇报展示
分小组汇报主要观点和判断理由,师生集体评议。
4.及时总结
师:刚才各小组根据学习单上的信息,在组内向全班同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这些判断和看法,有的还暂时停留在我们的主观层面,有没有办法来找到实证、依据呢?
5.聚焦升华
师生提炼:信息1,可以通过简单的推理和判断以及拨打专门的疫情咨询电话,识别信息是谣言;信息2,可以通过关注《人民日报》信息发布和联系武汉红十字会获得事实求证,识别信息为谣言;信息3,可以根据扇形统计图中的数据特点,确定信息属于臆测;信息4,可以根据生活经验和信息中的数据大小,确定信息属于谣言。
师:真相只有一个,面对各种信息和观点,大家要有自己理性的分析、比较、判断和证据,这样才能帮助我们找出真相。这是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具备和培养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
(三)认知升华
1.情境延伸
教师出示疫情期间出现的大量谣言信息,使学生感受到谣言盛行的可怕。
2.法律普及
学生交流关于造谣、传谣的负面影响,教师相机补充国家关于舆情监控的法律法规和国家近期依法处理疫情造谣、传谣的法律案例。
(四)总结拓展
学生畅谈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师:疫情面前,人人有责。我们不但要做好健康防护,更要理性地甄别、分辨疫情信息。希望同学们根据我们今天的学习收获,在当下的信息社会中,保持“火眼金睛”,科学地解读信息、判断信息和应用信息,这样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一定会越来越好!
三、课程设计的学习评价
结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目标达成、参与质量和小组合作效果,评价者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做以上描述。
(作者单位:安徽省合肥市屯溪路小学)
新冠肺炎疫情是一本活生生的教材,“疫情课程化”可以让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做到学习目标明确、学习方式科学、学习内容适切、学习评价真正得到落实。为了培养学生“理性、批判、探究”的科学素养,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本文以“是真的吗”一课为例,阐释开发“疫情课程”的真实思考:明确的课程目标定位、具体的课程学习内容、清晰的课程教学设计和科学的课程实施评价。
生活教育理论指出: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场灾难,也是一本生动的教材,若想在这本教材里学有所获,需要“疫情课程化”。只有“疫情课程化”,学生才可能在教师的组织下做到学习目标明确、学习方式科学、学习内容适切、学习评价真正得到落实。教师要让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培养学生理性、批判、探究的科学精神,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笔者基于2020年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和学生核心素养——科学素养,设计了“是真的吗”的“疫情课程”。
一、课程设计的整体结构
无论是开发地方课程、校本课程,还是开发班本课程,都必须拥有完整的课程结构:明确的课程目标、具体的课程内容、清晰的教学设计和科学的学习评价。课程整体结构是否规范、科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课程的“目标、内容、设计和评价”4个方面的确定依据。
(一)目标定位,应以“素养”为基准
课程目标体现一节课的价值取向。《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六大素养之一的科学素养包括3个要点:理性思维、批判思维和勇于探究。具体要求有:尊重事实和证据,有实证意识和严谨的求知态度;具有问题意识,能独立思考,独立判断;思维缜密,能多角度、辩证地分析问题,做出选择和决定等。这些要点表述清晰、指向明确,并且与当下的信息社会和疫情中所需要的核心素养恰好契合。所以,笔者在定位“是真的吗”课程目标时,主要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基准。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分析做出判断,体会数据中蕴含的信息,发展数据分析观念。”笔者还参照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中关于“数据分析观念”的目标要求。
(二)学习内容,应以“问题”为导向
疫情当前,全国人民都应该集中精力,无条件地服从国家安排,严格做好自我防护,决不能盲目行动,更不能主观臆测、信谣传谣。令人遗憾的是,我们时常可以看到,关于疫情的谣言屡禁不止,有的谣言还给自己和他人造成了损失,给国家的疫情防控工作添乱。这些谣言的产生、传播和被认同,并不完全是因为有人别有用心,很多是因为大家的科学素养不够、信息素养不足。小学生的思维能力不强、社会经验不足,面对疫情中的海量信息,学生的理性思维、批判思维意识就愈发珍贵。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信息素养,无论是对于疫情防控工作,还是对学生自身素养的提升,都是非常重要的。
一方面,《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中的素养培养目标较高,大家的認同度和关注度也高;另一方面,因现实中缺乏必要的专题课程建设和真实的学习过程,学生的科学素养低。这种目标与现实的断裂,需要我们用高质量的学习内容予以填充。所以,这节课的学习内容主要是在疫情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考虑到学生的认识基础,学习主体定为六年级学生。
(三)教学设计,应以“儿童”为中心
现代教育的立场,就是儿童立场。课程教学设计,不能脱离儿童谈实施路径,更不能避开儿童谈教学活动。
考虑到六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思考,笔者设计了“问题情境+数学活动”的呈现方式。围绕学生感兴趣的疫情中的一些典型谣言,组织学生理解情境、开展活动、解决问题,从而提升科学素养。在学习方式上,鼓励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设计的问题要有开放性,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关注学生的个性化思考和独特的问题解决方法。
(四)学习评价,应以“多元”为原则
学习评价的目的,主要是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而不在甄别和选拔。为此,在学习评价中,教师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也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还要关注学生在知识技能、理性思考、问题解决中的具体表现。同时,评价的主体也不限于教师本人,还可以是学习同伴和学生自己。
二、教学设计的架构环节
根据课程设计的整体结构,笔者对这节课做了如下的教学过程设计,限于篇幅,仅从完整架构和主要环节予以呈现。
课程内容:科学素养视域下的“疫情课程”——“是真的吗”。
课程目标:
1.结合具体信息,经历对信息有层次地解读、推理、判断的过程。
2.进一步从扇形统计图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发展数学分析观念。
3.初步发展理性思维、批判思维和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提高自身不信谣、不传谣的守法意识。
教学重点:初步培养科学精神,进一步发展数据分析观念,提高守法意识。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播放《共抗疫情,爱国力行》微视频。
师:看了视频,你有什么想说的吗?这节课,我们就通过疫情学习数学知识。
(二)探究新知
1.情境呈现
师:这3个同学分别看到了什么样的信息?你相信吗?
2.初步判断
结合学习单中学生看到的信息,补充材料为“安徽省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公布数据(见下图),学生自主判断4条信息的真伪后,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
3.汇报展示
分小组汇报主要观点和判断理由,师生集体评议。
4.及时总结
师:刚才各小组根据学习单上的信息,在组内向全班同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这些判断和看法,有的还暂时停留在我们的主观层面,有没有办法来找到实证、依据呢?
5.聚焦升华
师生提炼:信息1,可以通过简单的推理和判断以及拨打专门的疫情咨询电话,识别信息是谣言;信息2,可以通过关注《人民日报》信息发布和联系武汉红十字会获得事实求证,识别信息为谣言;信息3,可以根据扇形统计图中的数据特点,确定信息属于臆测;信息4,可以根据生活经验和信息中的数据大小,确定信息属于谣言。
师:真相只有一个,面对各种信息和观点,大家要有自己理性的分析、比较、判断和证据,这样才能帮助我们找出真相。这是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具备和培养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
(三)认知升华
1.情境延伸
教师出示疫情期间出现的大量谣言信息,使学生感受到谣言盛行的可怕。
2.法律普及
学生交流关于造谣、传谣的负面影响,教师相机补充国家关于舆情监控的法律法规和国家近期依法处理疫情造谣、传谣的法律案例。
(四)总结拓展
学生畅谈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师:疫情面前,人人有责。我们不但要做好健康防护,更要理性地甄别、分辨疫情信息。希望同学们根据我们今天的学习收获,在当下的信息社会中,保持“火眼金睛”,科学地解读信息、判断信息和应用信息,这样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一定会越来越好!
三、课程设计的学习评价
结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目标达成、参与质量和小组合作效果,评价者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做以上描述。
(作者单位:安徽省合肥市屯溪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