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智思:智者思无惑 強者行无疆

来源 :今日华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tqy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於一个饱受病痛折磨、甚至连生命都曾数度受到威胁的人来说,人生之路自然充满着坎坷泥泞、充满着艰辛磨难。在这样的情况下,弱者往往会失去生活的信心,或者只会随波逐流,而生命的強者则会激流勇进,並有可能在这些磨难面前激发出更多的生命潛能。陈智思先生无疑属於後者。生命的考验、生活的磨砺不仅让他造就了钢铁般的意志和乐观豁达的心境,以“智者思无惑”的超然之态笑看人生,更让他在人生道路上勇往直前,健行无疆,从而演绎出生命的壮美,演奏出生命的強音。
  ——採访札记
  
  在香港,人们提到“陈智思”这个名字,大都不会感到陌生。作为泰国著名侨领陈弼臣先生的孙子、香港商界硕彦陈有庆先生的次子,陈智思不仅家世显赫,他本人也是一位香港商界、政界和社会福利界等多个领域均备受称誉的青年才俊之一。
  在金融界,陈智思不仅将祖父和父亲开创的事业发扬光大,成为香港保险界的強人,而且在政界亦崭露头角,可谓是“雏凤清於老凤声”——他是香港最年轻的行政会议成员、最年轻的立法会议员,被誉为香港政界冉冉升起的一颗闪亮之星,更有不少人称他将是“第N届香港特首的黑马人选”。与此同时,他在社会服务方面也是声誉卓著,由其倡导並推行的“商界展关怀”计划成为香港商界实践“企业社会责任”的象徵,更因其彰显关怀互爱的“香港精神”而在内地和国际社会受到广泛关注。 2006年7月,香港特区政府为陈智思颁授金紫荆星章,可看作是社会各界对他给予高度评价的一个缩影。
  
  商界才俊:守成亦能创新猷
  
  陈智思出身於金融世家。他们家族,可说是香港、泰国乃至东南亚金融界的名门望族。陈氏三代侨居泰国,其祖父陈弼臣於1944年偕友人创办泰国盘谷银行,微薄起家,励精图治,历经几十年的风云变幻,使盘谷银行成为泰国最大的商业银行、东南亚最大的商业银行。近年名列世界最赚钱的十大商业银行之列,总资产超过430亿美元。陈弼臣老先生曾为泰国首富,陈氏家族以泰国姓梳篷柏尼成为泰国的名门望族。陈智思的父亲陈有庆先生曾任香港中华总商会会长,也是香港金融界的傑出代表之一。
  陈智思於1965年出生於香港,15岁就到美国读书。1988年,他从美国加州Pomona学院毕业之後,就进入美国第一波士顿银行任职,积累了基本的经验。1989年回到香港,先在家族旗下一间投资公司工作,之後转往上市公司亚洲金融集团,集团旗下包括亚洲商业银行及亚洲保险。 今天,他是该集团及保险公司的总裁,而保险公司亦已成为香港保险业市场上一间最具规模及稳健的公司。
  在陈智思逐渐熟悉亚洲集团的业务之後,其父陈有庆先生委以重任,将该集团业务中的保险业交给他主理。父与子的事业开始接轨,两代金融家的风格也逐渐分明。陈有庆先生是传统型的金融家,但很开明。在他的眼中,小儿子品质可靠,人际关係很好,在事业中稳健保守而有创建。
  陈智思尊崇祖辈父辈的传统美德,但同样注重创新求变。在将亚洲银行售出之後,他专注於保险业,亦得以进一步发挥其创新求变精神。保险业本身就比银行业更要求想象力和开拓精神,这正好符合陈智思的性格和意愿。
  2000年5月,陈智思利用家族地位和个人的威望,成功地在香港金融界小小地整理了一下“阵容”,他联合九家香港本地中小型银行,组成了“银联信託有限公司”,其中包括亚洲商业、浙江第一、廖创兴、永隆、永亨、大新、上海商业、友联、港基以及第一太平等,这些多是家族式的银行。银联信託的最大意义,在於集结这些如一盘散沙甚至互相拆台的各家形成合力,与大银行分庭抗礼,实现共赢共荣的局面,近期的直接目标是凝聚3400亿的总资产进军強制性公积金市场。银联只运行几个月,大家就看到了合作的好处以及更广阔的前景,而陈智思任银联主席,人气自然也大大上升。
  目前,陈智思身兼亚洲金融集团总裁及亚洲保险有限公司总裁,家族生意在他手上继续发扬光大。从祖父陈弼臣先生1944年在泰国创立盘谷银行开始,及後父亲陈有庆苦心经营,於香港成立亚洲保险有限公司及香港商业银行(1990年两者合並为亚洲金融集团),而到陈智思这一代,陈氏家族的生意已走过了61年的历程。
  陈智思坦言,现在常常会觉得,“富不过三代”这句话很有道理。第一代的成功来自新的商业模式,如祖父当年在泰国创办第一家华人银行,客户全都是华侨,开创了一个新的模式,就顺利成为市场领导者。到第二代,多了很多竞爭者,但只要你做得比他们好,旧模式仍可以维持。到了第三代,可能已经有50年了,一定要作出改变,如果能创出新模式,那就可以继续发展。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亚洲金融集团在陈智思的领导下,正在不断发展壮大,不断演绎着新的精彩与辉煌。
  
  政界新锐 :无心插柳柳成荫
  
  在香港政界,陈智思堪称传奇人物——他从1998年33岁时当选为最年轻的立法会议员,之後连任三届,2004年10月又成为最年轻的行政会议成员,在香港可说是绝无仅有。
  其实陈智思对政治本来没有什麽兴趣,他走上从政之路实属偶然,可说是“无心插柳柳成荫”。
  1998年香港特区第一届立法会选举时,保险界有一个席位。这是保险界第一次在香港的立法机关得到席位,当然要有人参选。一开始报名参选的几个人是来自外国公司的,香港本地的公司就觉得我们怎麽可以没有人参选?但大部分本地公司的老闆年纪都较大,於是就有人找到陈智思,结果毫无从政经验的他首次出战立法会保险界选举,便成功击退业内3位前辈,脱颖而出,顺利当选,可谓是一鸣惊人,为政途揭开了序幕。
  此後,陈智思又於2000年和2004年两次当选。但他坦言,自己当初根本没想到会连任三届,“那时我不要说对政治,即使对保险业也完全没有认识。我所有的选民也都知道我不是做保险的。”陈智思认识到这一点,便经常走访业界,虚心向各位前辈请教,边学边做,不断接受新的挑战,直至驾轻就熟。如今,陈智思更是以其年轻开明的形象,清新俊朗的外表,被喻为香港政坛的马英九。
  时至今日,陈智思已身兼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会议成员、香港特别行政区立法会议员、香港社会服务联会主席、香港纪律人员薪俸及服务条件常务委员会主席、岭南大学校董,香港中华总商会会董,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委员等多个公职。他还曾荣膺1999年度香港十大傑出青年,2002年香港太平绅士。社会公职佔用了他相当多的时间,但他乐此不疲,认为其中的意义並不亚於做立法会议员。
  陈智思生於富豪世家,排行最小,又是艺术专业出身,很容易演变一个标準的“公子哥”,但他如今卻能成为事业有成、关心社会的“公职王”。这位“公职王”有智慧有情怀,热心公益,见远识卓,个人修养优異,举止亲切有礼,形象正面健康,所以深孚众望,堪称香港新一代政治经济人物的傑出代表。
  在陈智思身上,兼具两种思维性格,一种是由其祖父、父亲言传身教而秉承的传统美德观念,另一种则是与现代社会相结合的机动灵活、顺时应势的时代精神。在很多人看来,从商与从政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人生走向,甚至在两者之间存在不少矛盾,而陈智思恰恰因为兼具传统观念与时代精神而在商人与政客这两种角色之间遊刃有餘,左右逢源。
  作为立法会议员,陈智思拥有须要超越家族利益和香港地区的胸怀。中国人保控股有限公司在香港建立中国人民保险(香港)有限公司,陈氏家族的亚洲金融集团、亚洲保险有限公司和亚洲保险(投资)有限公司鼎力支持,共佔有25%的股份,这是香港保险业与内地保险业的一次重大合作。随着内地与香港签订了更有利於经济贸易关係的CEPA,香港多个行业受惠匪浅。陈智思认为保险业特别是保险业的从业人员得到了更广阔的机会。但是,由於现时保险公司准入内地的门槛高达50亿美元,香港的大部分保险公司没有资格。为此,陈智思曾向董特首提出建议並希望转呈中央政府:一是希望中央政府能够降低香港保险公司准入内地的门槛,二是建议在香港设立国内保险业资格考试中心,爭取内地承认香港保险从业人员的专业资格。作为立法会保险界别的议员,陈智思因此举而被称为“保险界权益的斗士”。
  在香港政界,陈智思向以仗义敢言、为人公正著称。前任特首董建华先生辞去行政长官後,陈智思在报章和其通讯刊物中撰文讚扬他对基层的关怀,对社会福利的承担,表达对董建华的感念。陈智思因此被媒体称为政坛“稀有动物”。
  或许是因为受到祖父和父亲的影响,陈智思或许在其他事情上不大计较,但在大是大非问题上卻是态度鲜明和决绝的。当香港一些政治势力鼓动掀起用“公投”决定2007、2008年行政长官和立法会是否全面“普选”时,他旗帜鲜明地表示,这是一种不可为而妄想为之的做法,不但对香港是百弊而无一利,而且有违法律依据。
  陈智思认为,作为一位政届人士,在参与决策时一定坚持良知与正义,说话做事应以公众利益为前提。他指出:“制订各项政策、法令,如同为素未谋面的人量身裁衣,对大众的影响隐形而又可能很具体,会给一些人的一生及其家庭带来很大影响,同时又可能帮助到很多人。制订任何一项政策,首先要从整体利益来考虑,我们当然要把80%以上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但以前我可能因此不太考虑20%人的要求,现在我会在考虑整体利益时,尽可能想办法把这部分人的损失减到最小。”
  
  社服楷模:架起商界与
  社会福利界之间的桥樑
  
  陈智思是一个喜欢不断给自己设立目标,然後不断去努力实践的人。在商界和政界大显身手之时,他又积极投身社会公众事务,其中尤以在社会福利事业方面投入最多、成绩最显著。
  近十年来,陈智思先後出任不少公营、保险、商界及小区组织的职位。比如他是香港乐施会副主席及乐施会毅行者筹委会主席,毅行者是乐施会一年一度的盛事,吸引世界各地的人士参与,参加者要走100公里筹款,而陈智思自己亦完成过数次毅行者。 此外,他是岭南大学校董会副主席,像美国加州的Pomona College,岭南大学也是致力发展博雅教育。此外,他还是港泰商会主席,鼓励香港及泰国两地发展贸易及投资项目,促进两地各自成为通往珠江三角洲及湄公河腹地的通道。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陈智思先生自2002年当选社会服务联会主席以来,领导该会开展了“商界展关怀”等一系列社会福利活动,在香港社会取得了良好的反响,他本人作出的成绩和贡献亦是有目共睹。
  过去在香港,服务界和商界之间的鸿沟很深,服务界认为一些商家“为富不仁”,而商家则认为解决社会问题完全是政府的责任,甚至认为社会福利开支是“养懒人”。陈智思认识到这一点,便决心以自己的“双重身份”,在趋於两极化的基层和商界之间搭起一座沟通的桥樑,让商界看见有须要帮助的大多数人,同时令社会基层看见有承担的商家。为此,他与一批有识之士於2002年共同发起创办了“商界展关怀”活动,鼓励商界与社会服务界携手关怀弱势社群。
  “商界展关怀”活动是香港首个以推动商界与社会服务界建立互惠和紧密夥伴合作关係的项目,得到了本地企业和跨国公司的积极回应,从开始时200多家商界的公司参加,到2005年5月已经增加到700多家。企业在参与过程中与社工开展了不同形式的合作。比如天水围的新移民难以适应香港的生活,社工与商界合作教他们学习理髮、烹饪等技能,无形中扩展了新移民的社交圈子;商界也在尽一个企业公民责任的同时,获得了建立紧密劳资关係、提升公司品牌形象和市场竞爭力等益处。
  陈智思坦言,最初加入社联时,曾有人质疑他是商界出身,会否套用商界的理念、运作模式於社联中;商界人又担心他会打福利主义牌。不过,陈智思的双重身份,为双方的沟通搭建了一个平台。由他发起的“商界展关怀”行动,便是提供给双方认识的机会,让企业不只捐钱,还要参与社会服务,或与社福界合办活动。2005年底,社联先後获全国慈善大会及企业公民委员会邀请,到北京介绍“商界展关怀”计划,受到内地政府及企业的重视,锐意发展更紧密联繫,合作推动“企业社会责任”。世贸会议期间,社联亦主动接触多个国际组织,让他们认识本港企业在社会责任方面的承担。
  在陈智思等一班社会服务楷模的领导和推动下,“商界展关怀”计划在2005年取得了多项新的突破,让这个只有短短三年历史的计划,成为本地商界实践“企业社会责任”的象徵,更因其彰显关怀互爱的“香港精神”而在内地和国际社会受到广泛关注。
  陈智思憧憬,在他卸任社联主席一职时,帮助他人在香港能成为一种潮流,一种习惯。“商界展关怀”最显著的成就,是为社会各个界别建立桥樑,打破隔阂,互相帮助和学习。“通过这个项目,我们希望引发公共机构、商界、社会服务界之间,更多双方甚或三方合作,让大家跨界携手,共同创建和谐社会。”
  
  家庭观念:家庭与亲情不可替代
  
  陈智思既从商又从政,究竟哪项才是他的事业?“从政目的是服务社会,我不会视之为事业,自问亦未有兴趣做全职政治人。”事实上,他早已宣布下届立法会不再参选。陈智思表示,香港的政坛,太多人长期佔着既得位置,新人苦无跻身机会,长此下去,愿意从事公共事务的人将愈来愈少;而自己已从政十年,该留些空间予他人参与。另一方面,陈智思深感立法会工作繁忙,十分“困身”,而两个儿子一个三岁、一个六岁,正值成长期,这阶段务须多加关怀,所以希望尽量抽空陪伴家人。由此亦不难看出陈智思其实是一个家庭观念、亲情观念很重的人。
  中国儒家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修身齐家是基础,从私德往往能看出公德,爱心与柔情是往往从家到国的。陈氏家族在金融政治领域具有开放的现代意识,但在家族观念上保持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陈智思至今与哥哥和父亲同住在一栋大厦里。每到星期日,三家人会一同吃饭。政治经济的问题可以互相协商,感情上更是融洽。
  在父母眼中,陈智思是一个孝子。一次电台请陈智思父子做节目,结束时主持人请陈智思点一首歌送给父亲,他以一首邓丽君的《月亮代表我的心》逗得其父笑逐颜开。每年母亲节,他都要和哥哥“做东”,全家人一起,请妈妈吃饭。
  在妻子和两名幼子眼中,他又是一个可亲的丈夫和爸爸。他坦言,太太对他的支持很大。“每当面对市民的批评和不满时,都会想起太太”。无论在工作和家庭中,都会遇到很多问题,有时候未必可以跟其他人交流。但身为虔诚教徒的太太,则每每祈求神给予他一些能力和帮助,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
  作为金融家和公众人物,陈智思几乎难得空閒,但他会尽量一周多挤出些时间回家吃晚饭,並单独陪孩子玩,给孩子讲故事。次子出生後,一个父亲与两个孩子在一起,其乐融融,就像三个孩子。对孩子的未来,他並没有具体的安排,但可以看出他的期望。两个儿子,一个名叫铭谦,意思是做人要谦虚,另一个叫铭宇,就是要有容纳四方的胸襟。儿子的名字常常表达父亲的理想以及对孩子的期望,也会自然体现在对孩子的教育和培养中吧。
  “在家庭中,我是丈夫、是父亲,责任不能推卸。其实,工作是做不完的,永远有重要的事情在等着你;有时候,只能摆下工作。我已打算四年之後,不再做立法会工作,因为那时孩子更懂事了,需要父亲在旁。工作的机会很多时候会再有,但错失了孩子的成长期,就永远错失了。我将来必定会後悔。工作与家庭如要取捨的话,我会选择家庭。不过,到2008年我离开立法会之後,也可以从不同范畴继续为市民服务。”
  
  生命强者: 祸福相倚心达观
  
  作为一位公众人物,陈智思给人的印象始终是那么神采焕发、朝气蓬勃、乐观开朗。但有很多人並不知道,他曾因身患重病做过好几次大手术,时至今日仍饱受病痛的折磨,以前甚至没有一家保险公司愿意为他做人寿保险呢!
  1984年,他18岁,正在美国读大学一年级,理所当然是主修经济。但噩梦突然降临,在一次剧烈的头痛之後,他被医生告知患上了一种罕见的疾病:血管收缩症。躺在医院里,每天有几十个实习医生来“见识”这罕见的临床病例,父母也立刻奔来美国,空气非常紧张。生於富贵之家,才智过人,理想宏图和壮丽人生都尚未展开,就面临如此的生死关头,陈智思的心情可想而知。
  第一次大手术後,他卧床休息两个月。经济学业难以为继,就只好自己修习较容易拿到学分的艺术。就这样绘画技艺飞速增长,身体也渐渐恢复。但翌年体检,噩梦再次降临:必须进行第二次手术。在重大的磨难面前,信仰总是最高的希望和安慰。深夜里,他难以入眠,就一遍一遍虔诚地向天主祈祷。天主果然保佑他顺利地度过了这一劫难,但苦难仍没有终结。下一年,陈智思又经历了第三次更大的、更痛苦的手术。终於死里逃生,但医生的告诫仍然非常严峻:他的身体机能比一般人衰退30年,以後必须时刻妥善保养。
  可以作为财富的是:逃过生死劫,陈智思的人生观更加成熟和沉稳。他说:“或许就是人们常说的福兮祸所倚,祸兮福所伏吧。其实任何事情,坦然面对,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回到香港,没有保险公司愿意为他做人寿保险,同事也对他极为体贴和照顾。但強者的基因和天赋的才华让陈智思不甘心做一个身体上的弱者。为了不让身体“捣乱”,他为自己建立了严格的作息规律,並且不抽烟不喝酒,除了酷嗜墨西哥辣椒酱,饮食以清淡为主,不食猪肉、牛肉和甜品。最可贵的是,他成了一个顶级的“运动狂”。每天早晨5点鍾起牀,坚持运动常年不辍,十几年如一日。酷爱运动也许是陈氏家族的传统,哥哥陈智文每天坚持两小时的马拉松长跑,每年还到纽约参加马拉松长跑活动呢。
  陈智思几乎是体育全能者。读大学时酷爱美式足球,如今他是香港“毅行者”筹委会主席,参加过多次“毅行者”活动。他也是立法会议员足球队队长。至於沙滩排球、游泳更是十分在行,不让专业选手。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十多年前医生的沉重预言被宣判无效。香港传媒甚至称呼陈智思为“爱美神男版”,还有人戏说:这位“健美先生”如果不做议员,完全可以去做健美教练。当然更重要的收穫是健康的身体、充沛的精力和健康的议员形象,这是他事业的基础。
  
  人生理念:口碑和受人尊敬比财富更重要
  
  在陈智思眼中,父亲很开明,从来不会以“指指点点”的方式教导他如何处事。“不论读书选校、选科,以至找太太,我都可以完全自决。”虽然如此,他还是深感来自家族的无形压力。“因为家族从事的是金融行业,诚信要长时间建立,而一个小错就可能使诚信尽毁。”他说,虽然有钱是一个很好的成功指标,但最重要的还是别人怎么看你,是否尊重你。
  身兼多种角色的陈智思,时常会遇到角色冲突的难题,他坦言,常常会碰到这样的抉择。陈智思持公平公道的做人準则,与其家族不无关係。他回忆说:“在泰国,祖父非常受市民尊重。幼时我就懂得,有钱不是最重要的,有信用、有爱心才更加重要。”
  回想当年在泰国出席祖父的葬礼,那个场面令人感动。当时成千上万的市民在街头排队,为的是进入殡仪馆鞠躬行礼。要陈智思二选一,在祖父与父亲中选出一位对他影响最深的,实在有点难。儘管与祖父相处的日子不多,但对他来说,祖父、父亲对他影响之深,並非他们在商业和财富上的成就,而是他们得到社会广泛认同和尊重给他带来的启示。他从祖父、父亲身上学会了处事之道。“人为什么活着?是为了得到一时的利益、好处,还是要得到大众的认可?”在他看来,“口碑和受人尊敬比财富更重要。”
  有人曾专门撰文评价陈智思:“他虽出自名门,但並无纨絝子弟之俗气;纵有一股慑人的气派,卻不咄咄逼人,谦谦君子。我最佩服的,是他放下自己尊贵的身份,到正生书院,与一些戒毒的年青人分享经验,勉励他们珍惜人生,並以自身的经验和遭遇,说明人生短暂,必须自爱的正面讯息……”
  
  後 记
  
  当笔者问到陈智思先生的成功之道时,他卻非常谦逊:“我认为自己还谈不上有多成功,亦没有任何值得炫耀的成绩。如果一定要我谈谈的话,我认为自己今天取得的这一点点成就,是因为我能保持较好的心态。我经常会提醒自己要掌握当下,当机会来临时,一定要把握住。另外,有很多事务我不懂,但我会将勤补拙,尽量做得最好。”
  他还指出:“做很多事,有时候是不知道有甚麽用途有甚麽回报;但只要用心投入,放开怀抱,尽量去做,不斤斤计较,自有意外的回报。享受过程的乐趣,已是成功。”这麽简单的道理,人人都想得到,但为何卻做不到?或许,成功与否的一线之差,就在於做与不做之间。相信陈智思谈到的这些,亦会给读者带来不少启示吧!
其他文献
大型纪实文献《今日华人》入编稿:    提及吴宏斌先生,不仅因为他被香港特区政府委任职务之多、担任社会公职之广,更因为他奉献社会、服务珠宝首饰加工行业近三十年的孜孜不倦与尽职尽责,为他赢得了令人敬重的地位,更重要的是收获了对所从事行业深刻理解后的独特人生感悟。    研发与创新:中小型企业的路还很长    十二年前,香港经济蓬勃,各行各业发展迅猛,但因缺乏强而有力的支持与整合,企业单打独斗,在面对
期刊
黄肤玄髮龙传人,中华血脈中华魂。立志作舟兴伟业,造福桑梓见丹心。  名播寰宇八方土,昂首世界民族林。济世利众情无悔,嘉行懿德启後人。  ——题赠曾宪梓博士    “金利来,男人的世界!”——中国的亿万电视观众,有谁不知道这句广告词?“金利来”这三个字曾让多少中国人为之动心!  说到“金利来”,人们自然会想到它的缔造者——香港“领带大王”曾宪梓。这位出身寒微的客家子弟,从踏足香港的那一刻起就给自己定
期刊
当日寇的铁蹄在中华大地肆意横行时,满腔热血的他参加了抗日先锋队,捐献自家药厂生产的药品救治前线杀敌的英勇官兵;在解放战爭中,他以家族企业为掩护,为遊击队印製钞票“南方券”,周旋於虎口,书写下为民族解放事业而捨生忘死的激情诗篇;  当文革十年浩劫的阴霾被春风吹散时,踌躇满志的他站到了开放的前沿,运用良好的人际关係网络,广招八方商贾投资内地,在引资工作中,他排除万难一马当先,被誉为“中国招商引资先驱”
期刊
仁是根,爱是苗,鲜花绽放;一缕情,一缕香,心语芬芳。  ——题赠张心瑜女士    香港的六大慈善团体,宛如阆苑奇葩美无瑕,仁爱堂虽为其中的後起之秀,但自成一道温暖的风景,而张心瑜女士是这风景里的美丽亮点。  投身慈善事业十餘年,她充满深情地吐露着心语——取诸社会、用诸社会。从狮子会到保良局,直至入主仁爱堂,她的身影总是萦绕着阳光。“很多人的爱心汇聚成太阳,我是他们的使者。”她笑着如是说。  阳光使
期刊
生命有轻重之分,人生亦有平凡与伟大之区别。生命之轻是因为个人利益佔主导,从而导致人生的平凡;生命之重是由於充分展现自我的社会价值,以诚信与奉献为砝码,衡量出人生的意义。  ——採访手记    洪祖杭先生极具亲和力,在接受记者採访的过程中,他讲述着常人所不曾经历过的往事,在侃侃而谈之中彰显出敏捷的思维、缜密的逻辑。作为一位驰骋商场的企业家,他以诚信与执著的付出收穫了累累硕果,用商场的成就履行着报国的
期刊
序曲    在香港,在东莞,只要是认识王兆生、熊秀云伉俪的人,每谈起这两位长者总是感慨不已。这些感慨当中有感动、有羡慕、有讚叹、更多的是敬佩……  此刻,两位长者就坐在记者的面前。今年已经七十四岁的王兆生先生虽已是满头银髮,但从外表、言谈、举止、行动之中,看上去都比他的实际年龄要小得多,浑身上下透着洒脱、幹练和绅士风度。  曾经荣膺“中国百名傑出女企业家”的熊秀云女士,仪态雍容温婉,气质高雅恬静,
期刊
中华饮食天地就像一个爭奇斗艳的百花园:粤菜的清雅,如同盛开的莲花;川菜的火爆,恰似斗霜傲雪的红梅;徽菜的古朴,好像二月里的水仙花开;沪菜的浓鬰,是清晨飘香的玫瑰……  在中华饮食的百花园里,陈伟強先生亦在心中描绘着自己的“花园”。从事餐饮业二十多年来,他执著拼搏,“继承中华饮食文化,传播现代饮食观念”,灌溉和培育出百花齐放的“花园”盛景。  ——题 记    走进花园酒家,映入眼帘的是宾客云集的热
期刊
有人说,心有多广,路就有多宽。在澳门著名企业家、澳门地产发展商会副会长程炳濂先生的身上,这句话不但得到了事实印证,还被赋予了更深刻的含义。创业三十餘年,从贸易、餐饮、娱乐、博彩、房地产,到石油气行业,程炳濂先生的事业之路越走越宽。在这愈来愈宽阔的事业路上,他用心追求、超越自我,终於在所从事的各行业中都取得了不斐的成就。  儘管不同的行业会有不同的特点,但每接触一个新的行业时,程炳濂先生能够从陌生到
期刊
人生如旅,“行千里路,读万卷书”。人在旅途,春来秋往之间,品读着“四时之景不同,而其乐无穷”的种种人生况味。   香港康泰旅行社董事长黄士心先生的如旅人生,是从经营一间小小的旅行社开始的。当年,他毫不犹豫地迈出第一步,以探索者的身份为广大遊客开辟旅遊线路,以创新精神赢得公司业绩的蒸蒸日上,创造了融入新旅遊概念的康泰品牌,将康泰打造成年营业额逾20亿港元的旅行社,使之稳居香港旅遊业的龙头宝座。  对
期刊
晴空万里,白云映日,绿茵茵的草地上,香港航模专家、吴氏集团主席吴炳连先生正手持JR遥控器,镇定自如地指挥着。上空前方,一架特技的模型飞机“倏”地腾空而起,向着辽阔的蓝天速翔直冲。  这经典的一瞬间,记载着吴炳连先生征战遥控模型领域的辉煌,永远在吴氏集团开创遥控新天地的征途上勇往直前。  三十餘年的创业经历,毕其一生对航模事业的热爱,从荒漠的大西北到繁华的物质都市,从一名出色的石化工程师到一名优秀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