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从2001年国家教育部颁布《语文课程标准》开始,课程理念和课堂实践逐渐发生了变化。在新课程改革的潮流下,为进一步完善小学基础教育中的语文教育,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完善小学语文课程理念和实践就势在必行了。那么,教育工作者们在推动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中,该给小学生一个怎样的语文课堂呢?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语文课堂;学生
近年来,在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过程中,素质教育的思想逐渐深入人心。推进素质教育是对传统教育教学思想观念的深刻变革,其要求根本性地转变长期以来形成的旧的思想观念,新课改的实践,也将会影响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思想观念及具体的行为模式。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曾说过“给学生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学生一个什么样的生活。”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我认为:这好像是他的论点,但我没太看懂
1 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让学生去实际生活中学习语文。中国传统文化已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这些文化全部融入进了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随处可学。教育工作者除了教会学生书本上的一些知识及技巧外,更应带领学生走出书本,去生活中学习更多的知识,开发更多的能力。马路上、车站旁、电视上……到处都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比如:带学生去农田里种菜或者插秧,学生们通过自身的感悟,写一篇“当农民有感”,这种根据亲身体验所写的文章要比在课堂上想破脑袋写的文章更贴近生活、更贴近自然。通过去生活中学习语文,学生们将深切地感受到语文无处不在,随着知识量的累积,学生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思考和学习,他们又会以更饱满的精神状态去生活。所以,去生活中进行语文教学,是教育工作者们应该坚持的教育方向。
给学生一个“实践的课堂”。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运用好“例子”将学习方法传授给学生之后,就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们才能将能力不断提高、巩固。基于这样的思想,教育工作者们应该作为学生们实践方向的指明灯,将收集的大量课外资料介绍给学生,积极地调动起学生们的求知欲,并在学生求知实践的过程中,给予恰当的指导,逐渐培养起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的好习惯,让学生在实践中找到真知。
給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课堂”。教学不应该仅仅是“告诉”,还应该是学生自己的一种“体验、感悟和探究”,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课堂,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自由翱翔,学生的感悟将会是深刻的。本文引用新课改后一位老师所讲的事例:“在教学《乌鸦喝水》时,有两组形近字:“鸟”和“乌”、“喝”和“渴”,这两组形近字的辨别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的难点。一位教师让他的学生们自己思考,最后学生们得出了这样一个答案:对于“乌”的理解,“乌”表示黑色:“乌”比“鸟”少一点,是因为乌鸦全身都是黑的,以致于我们看不到它的眼睛了;对于“喝、渴”的区别:“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必须把嘴张大(形象说明“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为口渴了特别想喝水,而想喝水并不一定要张大嘴巴,所以是三点水旁。通过这个事例,我感受到小学生的思辨能力是不可估量的,如果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给他们一个大的舞台,我想他们定能充分表现自我,定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2 给学生一个能够表达情感的课堂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的基本特点。”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要想达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高度统一这一目标,须先使学生在与其他同学的思想情感发生碰撞的过程中,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升华自己的思想情感,从而逐步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高度统一。
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应该是一个互动的课堂,课堂里不仅仅有教师的讲授,还有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学生与书本之间的交流等等。给学生们一个交流的课堂,我们才会发现学生对知识的渴望是多么地迫切,才会发现教与学都是非常愉快的事情。
3 给学生一个“能够自信的课堂”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师生感情的“共鸣”(“共振”)期,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最强,教育效果也最佳。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到一所小学做了一次名为“预测未来发展的”试验,他们在学生名单上随意抽出一些名字,并告诉教师,被他们标出名字的学生是“智商最高者”,并再三叮嘱教师绝不要将此信息透露给学生们。八个月后,罗森塔尔等重返这所学校,对学生进行测验,结果表明:他们标出的所有所谓“智商最高者”的成绩比其他学生有更明显地提高。究其原因,是因为教师受到试验者的暗示,对这些“智商最高者”的学生给予了更多的期望和关注,学生在体察到了教师的期望和关注后,充满了幸福感和自信心,成绩自然就会有所提高。这个事实表明,教师所给予学生的期望和关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心理学家华生说过,“给我一打健全的婴儿,我会把他们培养成各种各样的人才,银行家、政治家、小偷……”。既然环境能影响人的命运,教师所创造的环境又会影响到学生的自信心,那么,教师就更应该为学生的成长供养一方好土地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应该不使用不规范的语言,尤其忌用会伤害学生自尊的语言,还应该对学生的进步予以鼓励,对学生好的习惯予以表扬,对学生有待改进的行为应私下指导,在多次指导而不见改正的情况下,要想其他办法感化学生。自信是一个人成功的基石,它隐藏在每一个人心灵的最深处,教育工作者们将学生们的自信逐步挖掘出来并悉心呵护,那将是给予学生们的最好的指导。
小学语文教学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逐渐成为学生们人生前进的启动器。教育工作者们在引领学生们探察人类文化的气魄与瑰丽时,也要让他们充分享受文化的乐趣:让学生们在琅琅读书声中,用心灵去拥抱世界;让学生们在平凡简约的词句中,领悟作者深邃的思想和伟大的人格。新的语文教学课堂,应该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让学生渴望学到更多的知识。教育工作者在引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逐步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教育教学目标,这就是小学语文课堂所应呈现出的状态。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语文课堂;学生
近年来,在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过程中,素质教育的思想逐渐深入人心。推进素质教育是对传统教育教学思想观念的深刻变革,其要求根本性地转变长期以来形成的旧的思想观念,新课改的实践,也将会影响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思想观念及具体的行为模式。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曾说过“给学生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学生一个什么样的生活。”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我认为:这好像是他的论点,但我没太看懂
1 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让学生去实际生活中学习语文。中国传统文化已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这些文化全部融入进了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随处可学。教育工作者除了教会学生书本上的一些知识及技巧外,更应带领学生走出书本,去生活中学习更多的知识,开发更多的能力。马路上、车站旁、电视上……到处都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比如:带学生去农田里种菜或者插秧,学生们通过自身的感悟,写一篇“当农民有感”,这种根据亲身体验所写的文章要比在课堂上想破脑袋写的文章更贴近生活、更贴近自然。通过去生活中学习语文,学生们将深切地感受到语文无处不在,随着知识量的累积,学生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思考和学习,他们又会以更饱满的精神状态去生活。所以,去生活中进行语文教学,是教育工作者们应该坚持的教育方向。
给学生一个“实践的课堂”。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运用好“例子”将学习方法传授给学生之后,就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们才能将能力不断提高、巩固。基于这样的思想,教育工作者们应该作为学生们实践方向的指明灯,将收集的大量课外资料介绍给学生,积极地调动起学生们的求知欲,并在学生求知实践的过程中,给予恰当的指导,逐渐培养起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的好习惯,让学生在实践中找到真知。
給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课堂”。教学不应该仅仅是“告诉”,还应该是学生自己的一种“体验、感悟和探究”,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课堂,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自由翱翔,学生的感悟将会是深刻的。本文引用新课改后一位老师所讲的事例:“在教学《乌鸦喝水》时,有两组形近字:“鸟”和“乌”、“喝”和“渴”,这两组形近字的辨别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的难点。一位教师让他的学生们自己思考,最后学生们得出了这样一个答案:对于“乌”的理解,“乌”表示黑色:“乌”比“鸟”少一点,是因为乌鸦全身都是黑的,以致于我们看不到它的眼睛了;对于“喝、渴”的区别:“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必须把嘴张大(形象说明“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为口渴了特别想喝水,而想喝水并不一定要张大嘴巴,所以是三点水旁。通过这个事例,我感受到小学生的思辨能力是不可估量的,如果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给他们一个大的舞台,我想他们定能充分表现自我,定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2 给学生一个能够表达情感的课堂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的基本特点。”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要想达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高度统一这一目标,须先使学生在与其他同学的思想情感发生碰撞的过程中,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升华自己的思想情感,从而逐步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高度统一。
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应该是一个互动的课堂,课堂里不仅仅有教师的讲授,还有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学生与书本之间的交流等等。给学生们一个交流的课堂,我们才会发现学生对知识的渴望是多么地迫切,才会发现教与学都是非常愉快的事情。
3 给学生一个“能够自信的课堂”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师生感情的“共鸣”(“共振”)期,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最强,教育效果也最佳。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到一所小学做了一次名为“预测未来发展的”试验,他们在学生名单上随意抽出一些名字,并告诉教师,被他们标出名字的学生是“智商最高者”,并再三叮嘱教师绝不要将此信息透露给学生们。八个月后,罗森塔尔等重返这所学校,对学生进行测验,结果表明:他们标出的所有所谓“智商最高者”的成绩比其他学生有更明显地提高。究其原因,是因为教师受到试验者的暗示,对这些“智商最高者”的学生给予了更多的期望和关注,学生在体察到了教师的期望和关注后,充满了幸福感和自信心,成绩自然就会有所提高。这个事实表明,教师所给予学生的期望和关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心理学家华生说过,“给我一打健全的婴儿,我会把他们培养成各种各样的人才,银行家、政治家、小偷……”。既然环境能影响人的命运,教师所创造的环境又会影响到学生的自信心,那么,教师就更应该为学生的成长供养一方好土地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应该不使用不规范的语言,尤其忌用会伤害学生自尊的语言,还应该对学生的进步予以鼓励,对学生好的习惯予以表扬,对学生有待改进的行为应私下指导,在多次指导而不见改正的情况下,要想其他办法感化学生。自信是一个人成功的基石,它隐藏在每一个人心灵的最深处,教育工作者们将学生们的自信逐步挖掘出来并悉心呵护,那将是给予学生们的最好的指导。
小学语文教学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逐渐成为学生们人生前进的启动器。教育工作者们在引领学生们探察人类文化的气魄与瑰丽时,也要让他们充分享受文化的乐趣:让学生们在琅琅读书声中,用心灵去拥抱世界;让学生们在平凡简约的词句中,领悟作者深邃的思想和伟大的人格。新的语文教学课堂,应该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让学生渴望学到更多的知识。教育工作者在引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逐步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教育教学目标,这就是小学语文课堂所应呈现出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