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福建省三明市宁化县东风小学 福建 三明 365000)
摘 要:让课堂“活”起来是新课改对语文课堂提出的新要求。那么,如何适应课改新要求,让语文课堂不仅有外在的“活”的形式,也有内在的“活”的思考呢?结合本人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本文从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开放课堂三个角度探讨了让语文课堂“活”起来的途径。本文对于小学语文适应新课改要求,让课堂“活”起来有一定的指导和启发意义。
关键词: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开放课堂
新课程指导我们,教育应该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课堂的中心目标是促进学生的有效发展.。为此,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真正成为学生发展的天地。要实现这一目标,我认为先决条件应该是让课堂教学“活”起来。“活”起来,即不呆板,不被动,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在课堂中“活”起来呢?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课程改革到了今天,应多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到一上课就紧紧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很快进入“最佳学习状态”。这是上好课的第—步。
(1)教师应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如《翠鸟》—文第三自然段写翠鸟行动的敏捷,对此学生较难理解。教师可设计这样—个问题:“从哪些地方看出翠鸟行动的敏捷?”学生很快找出“难以逃脱”、“锐利”、“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等词句,但不一定能找出“只有苇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这样的关键句子。此时,通过演示翠鸟钓鱼的情景,使学生如身临其境,看到翠鸟活了、飞了,动作是那么敏捷。教师顺势提问:“苇杆的摇晃和水波的荡漾持续的时间长吗?翠鸟到哪里去了?”学生茅塞顿开,理解了句子的含义。再反复朗读课文,品味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精炼。
(2)教师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尊重学生、面向全体学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上语文课时应用循循善诱的语言启发学生;学生回答问题,教师应用期待的目光看待他们。回答错了不能讽刺,也不能不加理睬,而是耐心的引导,使之正确的回答完毕,再予以肯定。这样,学生体会到探索成功的喜悦,激发了学习兴趣,增强了学习语文的信心。
(3)营造以学生为主体的严谨活泼的课堂氛围。一般情况下,上课半小时以后一些学生因为端坐时间较长,感觉不太舒服,导致精力的分散和课堂效率的下滑。有经验的语文教师会不失时机地让学生站起来模仿一个动作,齐诵一句口号,分组朗读一组对话等。在课堂上,我发现坐在最前面一个学生似乎有点不耐烦,就急中生智地请他上台表演了一个节目:课文中描写老鹰飞翔的一连串动作。我配音朗读,他依次表演,学生的精彩表演赢得听课师生的热烈掌声。一个随意的安排,竟成为一个亮点!
(4)运用多媒体,调动兴趣。电教手段具有形、色、光、画的独特效果,鲜明的表现力和直观的形象性,最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唤起其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不知不觉的进入教学内容之中。
二、循循善诱,引导提问
1.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在教学中创设某种情境,把问题隐藏在情境之中,能够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使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与需要掌握的新知识发生强烈的冲突,在学生的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从而引起儿童迫不及待地探索研究的兴趣。当然,问题情境的形成不是自发的,需要教师有目的地创设。
问题是智慧源泉,是产生学习欲望的根本原因。利用生活中熟悉的事例可以唤起学生对有关感性现象的回忆,符合学生从形象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从而产生科学问题。所以教师可以用图片、录像、演示实验、谈话等方法再现学生生活的实际情境,从而引出问题。
2.利用有趣的现象引出问题
兴趣是探求新知时最重要的推动力,是构成自主探索的最活跃成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能够针对小学生求知欲望强、好奇心强等心理特点,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些生动有趣、甚至能使学生感到意外的情境,就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迫不及待地想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并产生积极探究的欲望,从而激活探究的思维。教师在创设问题情景时,可以通过实物、模型、演示实验或电教媒体等来展示情景,以唤起学生的注意,引起他们强烈的好奇心。使学生在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后,把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引导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上来。
三、开放课堂,展示自我
(1)让孩子去“展示自己”。“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课堂上,千万别让你的“告诉”扼杀了属于孩子的一切!让他们去体验,去探索,去感悟,去尽情地展示自己吧!孩子的创造力有时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教学中对于“喝、渴”的区别,学生是这样说的:“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必须把嘴张大,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为口渴了特别想喝水,而想喝水并不一定要张大嘴巴,所以是三点水旁。这样的例子使我一次又一次地感到:别“告诉”他们,他们会知道得更多!
(2)引领孩子去读书。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我将《安徒生童话》、《唐诗三百首》、《格林童话》等书籍推荐给他们阅读,使其领悟书中的精妙所在!总之,我愿做一个牧羊人,把可爱的孩子们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
(3)在生活中学语文。“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
总之,新课改给我们每个老师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更宽广的发展空间。作为教育者,我们要適应课改新要求,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去掌握。他们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兴趣、知识、经验、思维参与学习活动,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新突破。让学生动起来,只有这样,才能让课堂真正“活”起来。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01
[2]朱永萍.让“阳光”溢满语文课堂[J].学周刊.2013(15)
摘 要:让课堂“活”起来是新课改对语文课堂提出的新要求。那么,如何适应课改新要求,让语文课堂不仅有外在的“活”的形式,也有内在的“活”的思考呢?结合本人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本文从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开放课堂三个角度探讨了让语文课堂“活”起来的途径。本文对于小学语文适应新课改要求,让课堂“活”起来有一定的指导和启发意义。
关键词: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开放课堂
新课程指导我们,教育应该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课堂的中心目标是促进学生的有效发展.。为此,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真正成为学生发展的天地。要实现这一目标,我认为先决条件应该是让课堂教学“活”起来。“活”起来,即不呆板,不被动,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在课堂中“活”起来呢?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课程改革到了今天,应多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到一上课就紧紧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很快进入“最佳学习状态”。这是上好课的第—步。
(1)教师应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如《翠鸟》—文第三自然段写翠鸟行动的敏捷,对此学生较难理解。教师可设计这样—个问题:“从哪些地方看出翠鸟行动的敏捷?”学生很快找出“难以逃脱”、“锐利”、“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等词句,但不一定能找出“只有苇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这样的关键句子。此时,通过演示翠鸟钓鱼的情景,使学生如身临其境,看到翠鸟活了、飞了,动作是那么敏捷。教师顺势提问:“苇杆的摇晃和水波的荡漾持续的时间长吗?翠鸟到哪里去了?”学生茅塞顿开,理解了句子的含义。再反复朗读课文,品味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精炼。
(2)教师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尊重学生、面向全体学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上语文课时应用循循善诱的语言启发学生;学生回答问题,教师应用期待的目光看待他们。回答错了不能讽刺,也不能不加理睬,而是耐心的引导,使之正确的回答完毕,再予以肯定。这样,学生体会到探索成功的喜悦,激发了学习兴趣,增强了学习语文的信心。
(3)营造以学生为主体的严谨活泼的课堂氛围。一般情况下,上课半小时以后一些学生因为端坐时间较长,感觉不太舒服,导致精力的分散和课堂效率的下滑。有经验的语文教师会不失时机地让学生站起来模仿一个动作,齐诵一句口号,分组朗读一组对话等。在课堂上,我发现坐在最前面一个学生似乎有点不耐烦,就急中生智地请他上台表演了一个节目:课文中描写老鹰飞翔的一连串动作。我配音朗读,他依次表演,学生的精彩表演赢得听课师生的热烈掌声。一个随意的安排,竟成为一个亮点!
(4)运用多媒体,调动兴趣。电教手段具有形、色、光、画的独特效果,鲜明的表现力和直观的形象性,最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唤起其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不知不觉的进入教学内容之中。
二、循循善诱,引导提问
1.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在教学中创设某种情境,把问题隐藏在情境之中,能够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使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与需要掌握的新知识发生强烈的冲突,在学生的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从而引起儿童迫不及待地探索研究的兴趣。当然,问题情境的形成不是自发的,需要教师有目的地创设。
问题是智慧源泉,是产生学习欲望的根本原因。利用生活中熟悉的事例可以唤起学生对有关感性现象的回忆,符合学生从形象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从而产生科学问题。所以教师可以用图片、录像、演示实验、谈话等方法再现学生生活的实际情境,从而引出问题。
2.利用有趣的现象引出问题
兴趣是探求新知时最重要的推动力,是构成自主探索的最活跃成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能够针对小学生求知欲望强、好奇心强等心理特点,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些生动有趣、甚至能使学生感到意外的情境,就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迫不及待地想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并产生积极探究的欲望,从而激活探究的思维。教师在创设问题情景时,可以通过实物、模型、演示实验或电教媒体等来展示情景,以唤起学生的注意,引起他们强烈的好奇心。使学生在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后,把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引导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上来。
三、开放课堂,展示自我
(1)让孩子去“展示自己”。“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课堂上,千万别让你的“告诉”扼杀了属于孩子的一切!让他们去体验,去探索,去感悟,去尽情地展示自己吧!孩子的创造力有时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教学中对于“喝、渴”的区别,学生是这样说的:“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必须把嘴张大,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为口渴了特别想喝水,而想喝水并不一定要张大嘴巴,所以是三点水旁。这样的例子使我一次又一次地感到:别“告诉”他们,他们会知道得更多!
(2)引领孩子去读书。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我将《安徒生童话》、《唐诗三百首》、《格林童话》等书籍推荐给他们阅读,使其领悟书中的精妙所在!总之,我愿做一个牧羊人,把可爱的孩子们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
(3)在生活中学语文。“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
总之,新课改给我们每个老师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更宽广的发展空间。作为教育者,我们要適应课改新要求,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去掌握。他们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兴趣、知识、经验、思维参与学习活动,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新突破。让学生动起来,只有这样,才能让课堂真正“活”起来。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01
[2]朱永萍.让“阳光”溢满语文课堂[J].学周刊.20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