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 北京 100081)
摘 要:民族教育政策是我国加快少数民族发展、实现教育公平,并终而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之一。纵观有关少数民族政策的研究,结果发现:研究主要分为少数民族教育政策历史发展研究、少数民族教育政策相关理论研究以及少数民族教育政策的具体实践成效及问题研究。同时,现有研究更多的从政策本身特征和规律着手,而未从教育过程及其规律来考察和研究民族教育政策。
关键词:少数民族;教育政策;研究综述
少数民族教育政策是公共政策的一部分,它体现在中国的教育政策中,又包括进中国的民族政策里。国内关于少数民族教育政策的研究很多,在中国期刊网CNKI上以相关性为检索条件搜索“民族教育”并且包含“政策”,时间跨度为2000年1月1日至2017年5月6日,共检索出文献总数1518篇。概括而言,这些对少数民族教育政策的研究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历史研究;二是理论研究;三是实践研究。
一、历史研究
对少数民族教育政策的历史研究指对政策的缘起和演变进行研究。王鉴认为我国民族教育政策的形成和发展与我国民族事业的发展历程相一致,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大体上经历了开创形成阶段(1949-195年)、曲折发展阶段(1956-1966年)、遭受干扰和破坏阶段(1966-1976年)、恢复与发展阶段(1976-1984年)和特色化成熟发展阶段(198年以后)五个历史阶段。李怡霖等梳理改革开放后的少数民族教育政策,认为该政策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恢复重构阶段(1978-1991)、加强改进阶段(1992-2001)、深化发展阶段(2002-至今)。
陈立鹏亦对改革开放后的民族教育政策进行回顾和评析,同样也将该政策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即恢复与发展期、快速发展期和全面发展期。徐书业等人借鉴历史制度主义的制度作用理论和制度变迁理论分析少数民族教育政策的演进,认为我国的民族教育政策制定的权力配置经历了“集权模式—权力危机—开启分权之门—集权与分权相结合模式”的过程。就制度变迁而言,中国民族教育政策的变迁经历了激进性制度变迁、失误性制度变迁、构建性制度变迁三個阶段。此外,关于民族教育政策的变迁动力和机制,徐认为“回报递增”效应导致我国民族教育政策出现强烈的路径依赖,但外界重大政治经济原因导致的关键点会促使民族教育政策发生改进。
目前,关于少数民族教育政策发展演进的阶段的五段划分法得到学术界的认同,而对改革开放后的民族教育政策发展历程的三段划分也取得共识。简言之,学术领域对关于民族教育政策的发展演进历程的研究和划分是不存在争议的。
二、理论研究
王平对民族教育的定义进行了辨析并就此给出了民族教育政策的概念,认为民族教育政策是指针对民族教育发展中所出现的,需要通过政府协调解决的公共教育问题而制定、实施并形成的特殊教育政策。此外,还总结了民族教育政策具有民族性、发展性和文化性三个特点。张善鑫对民族教育政策的内容体系进行研究,认为民族教育政策分为“倾斜性政策”和“特殊政策”。
同时,其认为民族教育政策的内容包括:双语教育政策;高考加分及普通高校民族班、预科班政策;内地开办西藏班(校)、新疆班;对口支援;义务教育工程;“两免一补”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少数民族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王鉴探讨我国民族教育政策的体系结构,认为我国民族教育政策体系的结构包括民族政策与教育政策两个方面:民族政策中包括四个基本政策领域,即民族语言政策、民族宗教政策、民族文化政策、民族教育政策;教育政策包括民族教育的质量政策、管理体制政策、课程政策、教育经费政策、教师政策、学生政策六个方面。
同时,王鉴将我国民族教育政策的内容分为特殊性政策和优惠性政策,民族教育的特殊性政策是由民族的特点和民族地区的特点两方面来决定的,包括:民族教育的办学自主权政策、民族教育的双语教学政策、民族就教育的多元文化课程政策、民族教育师资培养政策、民族教育的管理与评价政策。民族教育的优惠性政策包括:民族教育经费投入的优惠政策、民族地区义务教育的优惠政策、民族地区高等教育的优惠政策、民族地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的优惠政策。相较张善鑫对民族教育政策内容的分类,王鉴的分类更为概括和系统。
三、实践研究
关于少数民族教育政策的实践研究总的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从在整体上对少数民族教育政策的实践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另一方面是研究具体的少数民族教育政策的实践。
(一)将政策视为一体
在整体研究方面,张善鑫从宏观和理论层面探讨民族教育政策在执行中面临的问题,认为在民族教育政策执行中差异和平等的权衡是造成政策执行出现偏差的原因,而民族教育政策在执行中出现“衰减”或“递增”是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的矛盾的体现。倪胜利认为目前的民族教育政策的着力点在于缩小民族教育与全国教育平均水平的差距,保障少数民平等的受教育权益,提高适应主流文化和社会生活的能力。
但这只是关注了形式上的不平等,而忽略了实质上的不平等问题。因而引入智力资源的概念分析民族教育政策,认为民族教育政策应该更多的关注民族智力资源的开发和可持续发展,并建议在民族教育中更加注重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培养多元文化教师、民族文化进入课堂。
尹玉玲等人从多元文化主义的视角来考察我国的少数民族教育政策,认为目前我国的民族教育政策在制定和实施中具有三个局限性:文化割裂(不同文化间的内在联系被割裂,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不充分,学校、学生被标签化的情况仍存在);文化同化,(各级各类学校中实施的教育太过于强调一致性和标准化)在;文化冲突(各民族之间的文化排斥而引起的文化冲突仍有发生)。并建议建立更加平等的国民教育体系,尊重民族特殊需求;促进课程与教材改革,使之与当地的传统文化相结合;建立民族第五教育补偿机制,加大对民族教育的财政资助和政策倾斜;适当下放民族教育管理权限,增强民族自治能力。 (二)讨论具体政策的实施
在具体民族教育政策研究上,学者的研究分别对民族预科教育政策、少数民族高考优惠政策、双语教育政策和内地西藏、新疆班(校)的实践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康晓卓玛从教师、学生和学校管理三个方面分析民族预科政策所面临的问题,认为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政策在执行上存在严重的偏差。敖俊梅以教育政策文化视角分析民族预科教育政策,认为预科教育政策通过界定资格条件来选择符合要求的学生并据此提供财政支持的教育机会,而按照政策规定分类和确定符合条件的学生必然要与其他学生区别开来。一旦有了这种识别标志,就容易被区别看待,本意在努力缩小各民族发展水平差异的政策,在客观上反而容易强化人们对自身民族身份的认同感,使学生更加突出对本民族的认同而不是对“中华民族”的认同。
李乐梳理了中国高等教育招生中的少数民族优惠政策的演变过程及其内容,认为少数民族高考招生优惠政策具有适用范围有特定性、严肃性、变通性、时效性和招生培养形式的特殊性的特征。朗维伟则是分析研究了实施少数民族高考招生优惠政策的现实原因,认为由于少数民族文化的差异和教育发展水平的差距,使他们在竞争选拔上处于不利地位。因此,基于民族平等和差别而平等的理论依据,对少数民族高考录取采取一定的照顾政策。
对双语教育政策的研究不胜枚举,诸如黄萃等从政策工具的视角对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政策的政策文本进行梳理和分析,认为我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政策的发展演变分为7个阶段。此外,根据教育政策工具维度和教育发展要素维度分析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政策文本,认为该政策在政策工具上以象征和劝诫、能力建设工具为主导;教育发展要素维度中政策工具配置具有差异性。建议进一步优化相关政策工具组合,增加激励和系统变革工具的运用,增强教学规范和研究反思环节的政策工具供给,增强教学技术和教学设施环节的政策工具供给。
万明钢等人将双语教育问题分为法律和政策层面和学习与教学层面,并就两个层面讨论我国的双语教育。认为我国的双语教育研究长期偏重于政策法律层面的解读而忽视双语学习与教学问题的研究,双语教育的学校体系研究与变革也被长期忽视。因而认为双语教育研究亟待研究视域的研究路径的转变,建议应该从双语教育的学校体系变革、开放兼容的双语教育模式建构、双语教育课程标准制定、双语教育课程资源开发、双语教育师资培养等方面探索双语教育改革的路径。吴晓蓉对内地西藏班教育政策的发展历程及成效进行研究,刘桦这是以武汉西藏中学为例考察了内地西藏班(校)政策的执行情况。
除了上述研究以外,也有学者将研究目光放到民族教育政策的宣传及覆盖方面。高岳涵对甘青两所高校的少数民族教育政策,尤其是优惠政策的实践情况进行实证研究,对大学本科少数民族学生对民族教育政策的认知程度、高等教育中少数民族优惠政策的覆盖面及各优惠政策间的效用进行调查分析,认为在甘青高等教育实施过程中少数民族教育优惠政策宣传力度不足、优惠政策的覆盖比率不均衡、入学资助政策执行不到位等问题。王成龙等人等人将民族教育政策分为城规政策和年度新政策两类,分析中央政府和地方政策在政策传播及执行中的角色,并认为我国民族教育政策多有传播,鲜有互动;官媒宣传居多,而非官媒少;民族教育政策宣传方式、路径单一。
四、简要述评
目前我国对于民族教育政策的结构、内容体系的研究已很系统和完善,对于现有民族教育政策的分类,不同的学者会根据研究的视域不同而有所差别,但是都是在王鉴对民族教育政策内容结构体系的基础上进行演绎、分析的。而在民族教育政策历史发展及其演进阶段的研究和划分上呈现和谐一致的局面。因而对民族教育政策的研究的焦点自然而然的转向了政策执行及问题研究。
目前的研究以宏观上探讨民族教育政策理论和现实的差距,或是民族教育政策在实践中存在的执行偏差问题为主,缺少对民族教育政策取得的效果的调查研究,缺少对民族教育政策初衷和核心目标和目前达到效果的检验。同时,民族教育政策虽是公共政策的组成部分,但是它所规范的领域是教育领域,教育活动有其自有的规律和进程。而现有的关于民族教育政策的研究更多的从政策本身特征和规律着手,而未从教育过程及其规律来考察和研究民族教育政策。
参考文献:
[1]王鑒.我国民族教育政策体系探讨[J].民族研究,2003(6)
[2]李怡霖,陈恩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族地区教育优先发展政策:回顾与展望[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4(6)
[3]陈立鹏.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民族教育政策回顾与评析[J].民族研究,2008(5)
[4]徐书业,郭裕湘.新中国民族教育政策演变的制度分析——基于历史制度主义的分析范式[J].教育研究与试验,2013(1)
[5]王平.民族教育政策的文化性质——兼论民族教育政策研究的“价值相关性”问题[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3(5)
[6]张善鑫.试论我国民族教育政策的时代转向[J].民族教育研究,2010(2)
[7]张善鑫.民族教育发展:优惠政策、经验与展望——新中国民族教育发展回顾[J].民族志教育研究,2009(5)
[8]王鉴.我国民族教育政策体系探讨[J].民族研究,2003(6)
[9]王鉴.西部大开发背景下的民族教育政策问题[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
[10]张善鑫.试论民族教育政策执行中的两难[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4(11)
[11]倪胜利.民族教育政策应关注民族智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0(6)
[12]唐小平.论国家民族教育政策的理性选择——基于多元文化主义的视角[J].民族志教育研究,2013(1)
[13]康晓卓玛.当前我国民族预科教育政策执行的困惑及其对策[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2)
[14]敖俊梅.试论教育政策文化的形成——以民族预科教育政策为例[J].社会科学战线,2010(2)
[15]李乐.高等教育招生的民族政策与少数民族教育平等[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
[16]朗维伟.高考招生录取的民族政策与少数民族教育权利平等[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201)
[17]黄萃,赵培强等.基于政策工具视角的我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政策文本量化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5(9)
[18]万明钢,刘建海.论我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从政策法规体系建构到教育教学模式变革[J].教育研究,2012(8)
[19]吴晓蓉.内地西藏班(校)民族教育政策的流变及其成效[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
[20]刘桦.我国民族教育优惠政策执行情况分析——以内地西藏班(校)教育政策执行为例[D].重庆:西南大学,2014
[21]高岳涵.甘青两所高校少数民族优惠政策现状调查[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5)
[22]王成龙,侯进仁.2015年民族教育政策回顾与传播路径分析[J].中国民族教育,2017(4)
作者简介:
程静瑜,女,壮族,贵州省兴义市人,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2015级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摘 要:民族教育政策是我国加快少数民族发展、实现教育公平,并终而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之一。纵观有关少数民族政策的研究,结果发现:研究主要分为少数民族教育政策历史发展研究、少数民族教育政策相关理论研究以及少数民族教育政策的具体实践成效及问题研究。同时,现有研究更多的从政策本身特征和规律着手,而未从教育过程及其规律来考察和研究民族教育政策。
关键词:少数民族;教育政策;研究综述
少数民族教育政策是公共政策的一部分,它体现在中国的教育政策中,又包括进中国的民族政策里。国内关于少数民族教育政策的研究很多,在中国期刊网CNKI上以相关性为检索条件搜索“民族教育”并且包含“政策”,时间跨度为2000年1月1日至2017年5月6日,共检索出文献总数1518篇。概括而言,这些对少数民族教育政策的研究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历史研究;二是理论研究;三是实践研究。
一、历史研究
对少数民族教育政策的历史研究指对政策的缘起和演变进行研究。王鉴认为我国民族教育政策的形成和发展与我国民族事业的发展历程相一致,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大体上经历了开创形成阶段(1949-195年)、曲折发展阶段(1956-1966年)、遭受干扰和破坏阶段(1966-1976年)、恢复与发展阶段(1976-1984年)和特色化成熟发展阶段(198年以后)五个历史阶段。李怡霖等梳理改革开放后的少数民族教育政策,认为该政策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恢复重构阶段(1978-1991)、加强改进阶段(1992-2001)、深化发展阶段(2002-至今)。
陈立鹏亦对改革开放后的民族教育政策进行回顾和评析,同样也将该政策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即恢复与发展期、快速发展期和全面发展期。徐书业等人借鉴历史制度主义的制度作用理论和制度变迁理论分析少数民族教育政策的演进,认为我国的民族教育政策制定的权力配置经历了“集权模式—权力危机—开启分权之门—集权与分权相结合模式”的过程。就制度变迁而言,中国民族教育政策的变迁经历了激进性制度变迁、失误性制度变迁、构建性制度变迁三個阶段。此外,关于民族教育政策的变迁动力和机制,徐认为“回报递增”效应导致我国民族教育政策出现强烈的路径依赖,但外界重大政治经济原因导致的关键点会促使民族教育政策发生改进。
目前,关于少数民族教育政策发展演进的阶段的五段划分法得到学术界的认同,而对改革开放后的民族教育政策发展历程的三段划分也取得共识。简言之,学术领域对关于民族教育政策的发展演进历程的研究和划分是不存在争议的。
二、理论研究
王平对民族教育的定义进行了辨析并就此给出了民族教育政策的概念,认为民族教育政策是指针对民族教育发展中所出现的,需要通过政府协调解决的公共教育问题而制定、实施并形成的特殊教育政策。此外,还总结了民族教育政策具有民族性、发展性和文化性三个特点。张善鑫对民族教育政策的内容体系进行研究,认为民族教育政策分为“倾斜性政策”和“特殊政策”。
同时,其认为民族教育政策的内容包括:双语教育政策;高考加分及普通高校民族班、预科班政策;内地开办西藏班(校)、新疆班;对口支援;义务教育工程;“两免一补”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少数民族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王鉴探讨我国民族教育政策的体系结构,认为我国民族教育政策体系的结构包括民族政策与教育政策两个方面:民族政策中包括四个基本政策领域,即民族语言政策、民族宗教政策、民族文化政策、民族教育政策;教育政策包括民族教育的质量政策、管理体制政策、课程政策、教育经费政策、教师政策、学生政策六个方面。
同时,王鉴将我国民族教育政策的内容分为特殊性政策和优惠性政策,民族教育的特殊性政策是由民族的特点和民族地区的特点两方面来决定的,包括:民族教育的办学自主权政策、民族教育的双语教学政策、民族就教育的多元文化课程政策、民族教育师资培养政策、民族教育的管理与评价政策。民族教育的优惠性政策包括:民族教育经费投入的优惠政策、民族地区义务教育的优惠政策、民族地区高等教育的优惠政策、民族地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的优惠政策。相较张善鑫对民族教育政策内容的分类,王鉴的分类更为概括和系统。
三、实践研究
关于少数民族教育政策的实践研究总的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从在整体上对少数民族教育政策的实践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另一方面是研究具体的少数民族教育政策的实践。
(一)将政策视为一体
在整体研究方面,张善鑫从宏观和理论层面探讨民族教育政策在执行中面临的问题,认为在民族教育政策执行中差异和平等的权衡是造成政策执行出现偏差的原因,而民族教育政策在执行中出现“衰减”或“递增”是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的矛盾的体现。倪胜利认为目前的民族教育政策的着力点在于缩小民族教育与全国教育平均水平的差距,保障少数民平等的受教育权益,提高适应主流文化和社会生活的能力。
但这只是关注了形式上的不平等,而忽略了实质上的不平等问题。因而引入智力资源的概念分析民族教育政策,认为民族教育政策应该更多的关注民族智力资源的开发和可持续发展,并建议在民族教育中更加注重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培养多元文化教师、民族文化进入课堂。
尹玉玲等人从多元文化主义的视角来考察我国的少数民族教育政策,认为目前我国的民族教育政策在制定和实施中具有三个局限性:文化割裂(不同文化间的内在联系被割裂,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不充分,学校、学生被标签化的情况仍存在);文化同化,(各级各类学校中实施的教育太过于强调一致性和标准化)在;文化冲突(各民族之间的文化排斥而引起的文化冲突仍有发生)。并建议建立更加平等的国民教育体系,尊重民族特殊需求;促进课程与教材改革,使之与当地的传统文化相结合;建立民族第五教育补偿机制,加大对民族教育的财政资助和政策倾斜;适当下放民族教育管理权限,增强民族自治能力。 (二)讨论具体政策的实施
在具体民族教育政策研究上,学者的研究分别对民族预科教育政策、少数民族高考优惠政策、双语教育政策和内地西藏、新疆班(校)的实践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康晓卓玛从教师、学生和学校管理三个方面分析民族预科政策所面临的问题,认为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政策在执行上存在严重的偏差。敖俊梅以教育政策文化视角分析民族预科教育政策,认为预科教育政策通过界定资格条件来选择符合要求的学生并据此提供财政支持的教育机会,而按照政策规定分类和确定符合条件的学生必然要与其他学生区别开来。一旦有了这种识别标志,就容易被区别看待,本意在努力缩小各民族发展水平差异的政策,在客观上反而容易强化人们对自身民族身份的认同感,使学生更加突出对本民族的认同而不是对“中华民族”的认同。
李乐梳理了中国高等教育招生中的少数民族优惠政策的演变过程及其内容,认为少数民族高考招生优惠政策具有适用范围有特定性、严肃性、变通性、时效性和招生培养形式的特殊性的特征。朗维伟则是分析研究了实施少数民族高考招生优惠政策的现实原因,认为由于少数民族文化的差异和教育发展水平的差距,使他们在竞争选拔上处于不利地位。因此,基于民族平等和差别而平等的理论依据,对少数民族高考录取采取一定的照顾政策。
对双语教育政策的研究不胜枚举,诸如黄萃等从政策工具的视角对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政策的政策文本进行梳理和分析,认为我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政策的发展演变分为7个阶段。此外,根据教育政策工具维度和教育发展要素维度分析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政策文本,认为该政策在政策工具上以象征和劝诫、能力建设工具为主导;教育发展要素维度中政策工具配置具有差异性。建议进一步优化相关政策工具组合,增加激励和系统变革工具的运用,增强教学规范和研究反思环节的政策工具供给,增强教学技术和教学设施环节的政策工具供给。
万明钢等人将双语教育问题分为法律和政策层面和学习与教学层面,并就两个层面讨论我国的双语教育。认为我国的双语教育研究长期偏重于政策法律层面的解读而忽视双语学习与教学问题的研究,双语教育的学校体系研究与变革也被长期忽视。因而认为双语教育研究亟待研究视域的研究路径的转变,建议应该从双语教育的学校体系变革、开放兼容的双语教育模式建构、双语教育课程标准制定、双语教育课程资源开发、双语教育师资培养等方面探索双语教育改革的路径。吴晓蓉对内地西藏班教育政策的发展历程及成效进行研究,刘桦这是以武汉西藏中学为例考察了内地西藏班(校)政策的执行情况。
除了上述研究以外,也有学者将研究目光放到民族教育政策的宣传及覆盖方面。高岳涵对甘青两所高校的少数民族教育政策,尤其是优惠政策的实践情况进行实证研究,对大学本科少数民族学生对民族教育政策的认知程度、高等教育中少数民族优惠政策的覆盖面及各优惠政策间的效用进行调查分析,认为在甘青高等教育实施过程中少数民族教育优惠政策宣传力度不足、优惠政策的覆盖比率不均衡、入学资助政策执行不到位等问题。王成龙等人等人将民族教育政策分为城规政策和年度新政策两类,分析中央政府和地方政策在政策传播及执行中的角色,并认为我国民族教育政策多有传播,鲜有互动;官媒宣传居多,而非官媒少;民族教育政策宣传方式、路径单一。
四、简要述评
目前我国对于民族教育政策的结构、内容体系的研究已很系统和完善,对于现有民族教育政策的分类,不同的学者会根据研究的视域不同而有所差别,但是都是在王鉴对民族教育政策内容结构体系的基础上进行演绎、分析的。而在民族教育政策历史发展及其演进阶段的研究和划分上呈现和谐一致的局面。因而对民族教育政策的研究的焦点自然而然的转向了政策执行及问题研究。
目前的研究以宏观上探讨民族教育政策理论和现实的差距,或是民族教育政策在实践中存在的执行偏差问题为主,缺少对民族教育政策取得的效果的调查研究,缺少对民族教育政策初衷和核心目标和目前达到效果的检验。同时,民族教育政策虽是公共政策的组成部分,但是它所规范的领域是教育领域,教育活动有其自有的规律和进程。而现有的关于民族教育政策的研究更多的从政策本身特征和规律着手,而未从教育过程及其规律来考察和研究民族教育政策。
参考文献:
[1]王鑒.我国民族教育政策体系探讨[J].民族研究,2003(6)
[2]李怡霖,陈恩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族地区教育优先发展政策:回顾与展望[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4(6)
[3]陈立鹏.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民族教育政策回顾与评析[J].民族研究,2008(5)
[4]徐书业,郭裕湘.新中国民族教育政策演变的制度分析——基于历史制度主义的分析范式[J].教育研究与试验,2013(1)
[5]王平.民族教育政策的文化性质——兼论民族教育政策研究的“价值相关性”问题[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3(5)
[6]张善鑫.试论我国民族教育政策的时代转向[J].民族教育研究,2010(2)
[7]张善鑫.民族教育发展:优惠政策、经验与展望——新中国民族教育发展回顾[J].民族志教育研究,2009(5)
[8]王鉴.我国民族教育政策体系探讨[J].民族研究,2003(6)
[9]王鉴.西部大开发背景下的民族教育政策问题[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
[10]张善鑫.试论民族教育政策执行中的两难[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4(11)
[11]倪胜利.民族教育政策应关注民族智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0(6)
[12]唐小平.论国家民族教育政策的理性选择——基于多元文化主义的视角[J].民族志教育研究,2013(1)
[13]康晓卓玛.当前我国民族预科教育政策执行的困惑及其对策[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2)
[14]敖俊梅.试论教育政策文化的形成——以民族预科教育政策为例[J].社会科学战线,2010(2)
[15]李乐.高等教育招生的民族政策与少数民族教育平等[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
[16]朗维伟.高考招生录取的民族政策与少数民族教育权利平等[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201)
[17]黄萃,赵培强等.基于政策工具视角的我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政策文本量化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5(9)
[18]万明钢,刘建海.论我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从政策法规体系建构到教育教学模式变革[J].教育研究,2012(8)
[19]吴晓蓉.内地西藏班(校)民族教育政策的流变及其成效[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
[20]刘桦.我国民族教育优惠政策执行情况分析——以内地西藏班(校)教育政策执行为例[D].重庆:西南大学,2014
[21]高岳涵.甘青两所高校少数民族优惠政策现状调查[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5)
[22]王成龙,侯进仁.2015年民族教育政策回顾与传播路径分析[J].中国民族教育,2017(4)
作者简介:
程静瑜,女,壮族,贵州省兴义市人,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2015级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