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让梨,还有没有别的分梨法?

来源 :祝你幸福·最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sfsdfdfds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有一个古老的故事,讲述一个小男孩在吃梨的时候,自己拿了一个最小的,把那些大一些的梨让给了其他的人,故事的题目叫《孔融让梨》。
  当我讲这个故事给我五岁的儿子听时,他还不能正确地理解这些事情,他认真地问我:“他是不是不喜欢吃呀?”
  现在的很多孩子,在物质生活上已经很富足了,他们理解事物的观念,也由于他们生活处境的变化而与过去的一代代孩子都不相同。在现代的孩子看来,一个小孩子,只有在他不喜欢吃家里人却非要他吃的时候,他才会拿一个小的。如果他喜欢吃的话,他就应该让他的爸爸妈妈再去买,买很多,一直到吃够为止。他们的观念是,如果有条件的话,我就是要自己喜欢的东西,我要最好的食物,最好的衣服,上最好的学校,读最好的书籍,考最好的大学。
  我们对现在的孩子讲述《孔融让梨》的故事,不是要他们理解孔融,像他那样去做,而是要他们去理解尽可能多一些分梨的方法。
  分梨的方法可以有无数种:
  把一只梨给生病的老爷爷一个人吃了,这是一种尊老的方法;
  把一只梨给家里幼小的孩子吃,小孩子又让给辛苦的妈妈吃,这是一种亲爱的方法;
  把一只梨切成很多小块,分给班里的小朋友吃,这是一种友爱的方法;
  把一只梨送给街头上乞讨的残疾人吃了,这是一种慈善的方法;
  忍着自己的饥饿,把仅有的一只梨让给身边最需要的人吃了,这是一种高尚的、利他的方法;
  把一只梨按周围的人数平分为几块,一人一块,这是平均主义的分配;
  在一个家庭里,把几只梨按照老人、孩子不同的需要分开,这是一种按需分配的方法;
  在一个办公场所里,把一筐梨按照所有人的职务大小分配,这是权力的分配方法;
  在几个一起采煤的矿工那里,把一袋梨按照每个人采煤的多少分开,这是按劳分配;
  在几个饥不择食的人面前,一个最有力气的人把所有的梨都抢到了自己手里,他独吞了,其他的人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这是野蛮的利己的方法,反映了弱肉强食的道理;
  ……
  每一种分梨的方法,都是人类所可能有的一种不同的生存行为。
  在共同的生存中,我们可能经常面对着一些有限的土地、矿山、海洋、空气、食物,我们需要选择一个最适当的方法来分配和使用它们。
  当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双脚踏上月球的时候,他本来应该按照美國航天总署的要求,宣布美国人已经登上了月球,月球已经为美国人所拥有了。但是就在那一刻,阿姆斯特朗看到了广阔的宇宙,在广阔的宇宙中,地球就像一颗普通的星球一样。他是来自地球的第一个人,他不仅代表着美国,他也代表着整个人类。他不由自主地说出了:“这是我个人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
  在此以前,地球上很多原始的海洋、陆地、山脉、河流,却都是被最初的发现者据为己有了。他们以自己的名字或者是国家的名字命名了那些地方。这样的动机曾经激励着最初的人类探险活动,出现了很多勇敢非凡的探险家,像哥伦布、迪亚士、达伽马、麦哲伦、库克、白令等等。
  但是在此以后,人类的探险家们已经不再把刚刚发现的地域据为己有了。现在,在南极、北极,有很多国家竖起了他们已经到达的旗帜,但那只是他们建立的一个个科学考察点,而不是他们国家的领土。
  人类还会逐渐地登上火星、木星,与宇宙中很多的星球形成生存的联系,但是宇宙中这些还没有登陆的地方,它们目前是属于全人类的,不属于任何一个单独的国家和个人。
  通过吃一只梨等这些生活中的小事情,让孩子了解人类的一些生存方式、生存故事,丰富他们的生活经验,对于他们道德观念、价值观念、人生观念的逐渐形成,有着很好的形象、生动的作用。
其他文献
2015年10月,习近平主席访问英国期间,看了BBC制作的纪录片《我们的孩子够强吗》之后,深情亦深刻地说:“中国的孩子玩得太少了,要让他们多玩一玩。”  此话一出,相信不仅是我,包括大多数家长听到都会点头称赞,孩子们闻之更欢呼雀跃,这可是他们最想说而又不敢说的话。  国家体育总局在2015年末发布的一份“关于我国青少年体育锻炼”公报中显示,44.2%的青少年不参加体育锻炼的原因是“害怕影响学习”,
期刊
今天风好大,路易从外面回家来了一句话:“家里没有树,所以没有风。” 我们不打算粗暴地推翻路易的观察“成果”,等待他自己有一天去发现新的“真相”。  我问路易:“空气净化器是干嘛用的?”“是宝宝玩的。” (你的玩具真高级。)“那沙发呢?”“是宝宝跳的。”“衣柜又是用来干嘛的?” “是用来开门的。”“栏杆呢?”“是用来摇的。”“那枕头是干啥用的呢?” “是扔床底下用的。”  出门旅游,路易发现:“坐火
期刊
老爹:  老师在课上讲了一个女权的题目,说女权不仅是帮助女性,男性也在分享它带来的好处。一开始不知道老师说些啥,以为女性在给男人提要求。世上好像并不存在一个明显的男女权利上的战争,即便是争论,在美国感觉不到多少刺眼的性别歧视,似乎看到更多对女性的尊重和礼让。在现在的中国,原先很可笑的一些事是不是也少了?重男轻女,不让女孩子上学,啥的。我奉命写了一千五百字的女权作业,老师觉得写得淡,观点散。  欧洲
期刊
下旬刊读者的疑问: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我有各种焦虑,为孩子生病焦虑,为孩子升学焦虑,为食品安全焦虑,为雾霾焦虑,网上说中国孩子的问题就是因为“焦虑的母亲和缺席的父亲”,我感到很自责,可是却不知道如何改变。  孟迁老师回答:  首先焦虑是特别正常的,不要为自己的焦虑而焦虑。焦虑特别正常,不焦虑才不正常,因为我们信念系统中已经埋下了无数的隐藏炸弹,只要触及,我们就处在焦虑当中。  第二点,焦虑不是
期刊
和游游一起翻开《弟弟的世界》之前,我并不知道这是一个关于自闭症孩子的故事。等看到扉页写的“献给一直关心自闭症儿童的好友姜义村教授……”,我在那一刹那有退缩的冲动,但已经来不及。7岁半的游游,最近对“我没有说什么”比“我说了什么还敏感”,而我也并不确定,我这种总想让游在波折与哀伤面前转过身去的冲动,到底是出于妈妈保护的本能,还是只是因为我也不够勇敢。  带着一种小心翼翼的平静,我一頁一页地念下去。 
期刊
自从进入了美国小学一年级,女儿每天都会做一件事情——写短文玩儿。  她会自己先想一个有趣的题目,然后画一些奇形怪状的“云状图”“树状图”,用来说明故事主题和故事细节之间的关系……  再比如我前几天带着弟弟坐飞机,女儿就写了长长的一张表格给我,上面列出了所有“旅行用品”,其中包括:妈妈的日常用品、婴儿用品、工作用品三个大项,每个大项又包括若干小项……满满一页纸,我只要照着列表收拾东西就行。  我问女
期刊
一位曾经的美国同事,夫人身体不好,要钱治疗,两个孩子分别上小学和初中。工作之余,他常在Facebook上发广告,问哪家需要割草。一到周末,他就和十几岁的儿子出征,去帮人家割草补贴家用。别的爸妈在晒娃晒菜晒幸福,他晒自己和孩子割草后的浑身灰土,却频被朋友夸奖。  几个星期前,他们单位机构调整,他所在部门遭撤,他下了岗。几近断炊之际,儿子说,要不你把我割草的钱拿出来吧。又有一次,我看到他的帖子上说,女
期刊
有一年聚会,遇到了几个少时玩伴,大家都挺开心。有一个老大哥跟另一个哥们说:“哎,你还欠着我两万多个蛋儿哩!”大家愣了一下,哄堂大笑。  弹蛋儿,是我们小时候迷恋的一种游戏,每天放学都会玩一会儿,有些上瘾的,一直玩到天黑才回家,弄得两手黢黑。弹蛋儿也叫溜溜蛋儿,就是玻璃球,一般是单色的,有纯白的,叫白蛋儿,多数都带有一点绿色,据说那是吹灯泡用的原料。那时候商店里没有卖的,倒是有几个大孩子卖这个,估计
期刊
周末,我参加了一个艺术妈妈分享活动。主讲人说,父母要多用优秀的绘本给孩子“洗眼睛”。在她用ppt展示的优秀绘本中,有一本是安东尼·布朗的《梦想家威利》。  安东尼·布朗的绘本作品很多,也很有趣好玩。先前给三岁的元元读过的,仅仅只有最响当当的《我爸爸》和《我妈妈》。其他的,我觉得不太好讲,想等元元大一些再入手。  大猩猩威利是安东尼·布朗绘本世界的主角之一。在《梦想家威利》中,它藏身在一幅幅世界名画
期刊
女儿高考分数一出来,所有人包括她自己都很意外。  从小到大的中等生,一路普通学校上过来,除了半途而废的英语和奥数,没正经上过什么课外班,从小到大开家长会,我都是低着头,等老师表扬最近学习有进步的同学时,才抬头看看有没有女儿的名字……  女儿怎么能从当时中考的区7000多名冲到高考时的市100多名呢?按照流行的说法,像她这样的不就是输在起跑线上的孩子吗?除了高考改革拿掉难题、怪题的客观原因,这个一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