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我们对甘肃省五所大学(兰州大学、兰州理工大学、兰州交通大学、兰州商学院、西北师范大学)的301名大学生的调查中,有211名有意向出国,比例超过了70%,这表明出国留学已经成为大学生的一种主流选择,且理工科学生有出国意向的明显多于文科生。
关键词:出国 留学趋势 留学心态
中图分类号:G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7(a)-0002-01
中国学生出国留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至今共经历了三个阶段,清政府维新变法、30年代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解放后。1978年以后,出国留学进入了一个新的高潮期。仅1978~1996年间,我国留学人员累计达27万人,其中国家公派留学数量为4.4万,单位公派留学为8.6万,其余13.9万人属于自费出国。自90年代起历年在美国取得理工科专业博士学位的中国学者人数已经超过中国自己授予的博士。
在我们对甘肃省五所大学301名大学生的调查中,有211名有意向出国,比例超过了70%,表明出国留学已经成为大学生的一种主流选择。相关分析显示,理工科学生有出国意向的明显多于文科生。
在这次调查中,有意向出国的211名大学生中,以美国为留学目的地的人数高达166人,占3/4以上。除美國独占鳌头外,居二、三、四位的分别为日本、加拿大和英国。
从1978至1996年,中国共有13.5万留学生去往美国,占我过出国总人数的50%。美国历史虽短,但其大学教育高度开放、精英荟萃。此外,美国作为典型移民国家,对外国人来说就业相对容易,从而理所当然的成为留学首选(如图1)。
拓展思维和国外相对较好的学习、科研条件成为大学生选择出国的主要原因。先进的教育设备及以人为本的学术氛围、发达的经济条件和对自身专业宽松的择业范围,都成为大学生出国的理由。值的一提的是,认为国内就业环境较差的只占1.9%,由此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的出国行为是一种主动寻求发展型的选择。
在选择不想出国的大学生中,多数认为国内发展并不比国外差,另外报名费、学费、签证费、生活费等高昂开销,使得经济承受能力不足的同学只能望而却步。
此次调查结果显示,明确表示将会归国工作的占44.1%。据统计,1978~1996自费出国留学13.9万留学人员中回国者仅有3000人,比例仅为2%。说明经过30年改革开放,“国外的月亮比国内圆”的媚外思想已经逐渐淡化。另外,所有被调查对象都对出国对于国家的利弊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认为很有利或有利的总共占61.1%,认为很不利或不太有利的总共占16%(如图2)。
近代中国最大的任务即是完成整个社会现代化改造,从而实现整个民族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这个转变至少涉及三个方面:经济的市场运作方式、政治制度的民主化以及民族文化和民众思维的先进化。三个方面的转变是互相关联的,经济和政治转变的相对缓慢性,决定了思想先进化必然影响中国社会转变的先行条件。
如今举目可见留学归国人员成为中国高新技术发展的生力军,但是和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我过存在着出去多、回来少的问题。这些留学生接受了世界一流的教育、体验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运作,实为国家发展所必需。但是怎样才能回来、怎样让他们回来、政府应该作些什么,成为了各国人才保卫间的竞争。
在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人才的跨国界流动将会日趋频繁,出国学习对个人来说是自我发展的应有之义。在上世纪末涌现出了一批世界著名的华人科学家,如数学家陈省身、丘成桐,物理学家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吴健雄、朱棣文、崔琦、朱经武,化学家李远哲,力学家林家翘、林同炎,光纤专家高琨等,为中华民族赢得了荣誉,也对中国的科技事业发展有很大的促动。
中国作为世界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必然要与其他子系统发生联系和交往,中国到海外留学的留学生就是这种联系和交往的体现。只有在一个开放的系统中,通过与外界交换物质、能量、信息,才能聚集和增强发展动力,才能使系统迅速、稳健地成长。相反,在一个封闭的系统中,会导致无序性的增长。中国历代留学生在中外科技、教育、文化交流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中国社会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中国也确实从来没有这样迫切的被世界接纳的需要。如果我们想留住人才,空洞的国家、民族观念对留学生来说已经没有太多的吸引力。应该考虑切实改革国内的竞争环境。如果我们真的能够培养出适合人才生存发展的土壤,留学生回流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人才流动的出超转变为入超也并非不可能。
参考文献
[1] 江海学刊,2007(5):161~166.
[2] 上海教育科研,2001(10):30~32,22.
[3] 李泽厚,论严复.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254.
关键词:出国 留学趋势 留学心态
中图分类号:G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7(a)-0002-01
中国学生出国留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至今共经历了三个阶段,清政府维新变法、30年代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解放后。1978年以后,出国留学进入了一个新的高潮期。仅1978~1996年间,我国留学人员累计达27万人,其中国家公派留学数量为4.4万,单位公派留学为8.6万,其余13.9万人属于自费出国。自90年代起历年在美国取得理工科专业博士学位的中国学者人数已经超过中国自己授予的博士。
在我们对甘肃省五所大学301名大学生的调查中,有211名有意向出国,比例超过了70%,表明出国留学已经成为大学生的一种主流选择。相关分析显示,理工科学生有出国意向的明显多于文科生。
在这次调查中,有意向出国的211名大学生中,以美国为留学目的地的人数高达166人,占3/4以上。除美國独占鳌头外,居二、三、四位的分别为日本、加拿大和英国。
从1978至1996年,中国共有13.5万留学生去往美国,占我过出国总人数的50%。美国历史虽短,但其大学教育高度开放、精英荟萃。此外,美国作为典型移民国家,对外国人来说就业相对容易,从而理所当然的成为留学首选(如图1)。
拓展思维和国外相对较好的学习、科研条件成为大学生选择出国的主要原因。先进的教育设备及以人为本的学术氛围、发达的经济条件和对自身专业宽松的择业范围,都成为大学生出国的理由。值的一提的是,认为国内就业环境较差的只占1.9%,由此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的出国行为是一种主动寻求发展型的选择。
在选择不想出国的大学生中,多数认为国内发展并不比国外差,另外报名费、学费、签证费、生活费等高昂开销,使得经济承受能力不足的同学只能望而却步。
此次调查结果显示,明确表示将会归国工作的占44.1%。据统计,1978~1996自费出国留学13.9万留学人员中回国者仅有3000人,比例仅为2%。说明经过30年改革开放,“国外的月亮比国内圆”的媚外思想已经逐渐淡化。另外,所有被调查对象都对出国对于国家的利弊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认为很有利或有利的总共占61.1%,认为很不利或不太有利的总共占16%(如图2)。
近代中国最大的任务即是完成整个社会现代化改造,从而实现整个民族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这个转变至少涉及三个方面:经济的市场运作方式、政治制度的民主化以及民族文化和民众思维的先进化。三个方面的转变是互相关联的,经济和政治转变的相对缓慢性,决定了思想先进化必然影响中国社会转变的先行条件。
如今举目可见留学归国人员成为中国高新技术发展的生力军,但是和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我过存在着出去多、回来少的问题。这些留学生接受了世界一流的教育、体验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运作,实为国家发展所必需。但是怎样才能回来、怎样让他们回来、政府应该作些什么,成为了各国人才保卫间的竞争。
在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人才的跨国界流动将会日趋频繁,出国学习对个人来说是自我发展的应有之义。在上世纪末涌现出了一批世界著名的华人科学家,如数学家陈省身、丘成桐,物理学家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吴健雄、朱棣文、崔琦、朱经武,化学家李远哲,力学家林家翘、林同炎,光纤专家高琨等,为中华民族赢得了荣誉,也对中国的科技事业发展有很大的促动。
中国作为世界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必然要与其他子系统发生联系和交往,中国到海外留学的留学生就是这种联系和交往的体现。只有在一个开放的系统中,通过与外界交换物质、能量、信息,才能聚集和增强发展动力,才能使系统迅速、稳健地成长。相反,在一个封闭的系统中,会导致无序性的增长。中国历代留学生在中外科技、教育、文化交流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中国社会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中国也确实从来没有这样迫切的被世界接纳的需要。如果我们想留住人才,空洞的国家、民族观念对留学生来说已经没有太多的吸引力。应该考虑切实改革国内的竞争环境。如果我们真的能够培养出适合人才生存发展的土壤,留学生回流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人才流动的出超转变为入超也并非不可能。
参考文献
[1] 江海学刊,2007(5):161~166.
[2] 上海教育科研,2001(10):30~32,22.
[3] 李泽厚,论严复.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