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木雅藏戏作为唱词典雅、形式精致、表演细腻的藏戏流派,充分吸收了木雅地区民间音乐、歌舞、说唱和宗教艺术的精华,具有鲜明的木雅民族特色,在一定时间中曾经闪耀过光芒。但是,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的不断变化,木雅藏戏艺术的“原生态传承”受到了严重影响。本课题通过对康巴木雅藏戏发展现状的调查研究,引发了如何将传统的文化瑰宝与音乐教育课堂相联系结合的思索。
[关键词]木雅藏戏;传承;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J6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8)06-0074-03
藏戏的形成和发展,有一个比较长而曲折的过程。藏戏首先形成于民间,而后传到寺院,后又由寺院传回民间。虽然藏戏有着大小不等的12个藏区戏剧的剧种与流派,发展的过程也不同,但毫无疑问的是藏传佛教文化对各个流派的影响都是广泛而深远的,“政教合一”的制度在每一种流派中都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从某种意义上讲,藏戏是藏传佛教文化的载体之一。
藏戏与西方歌剧的表现形式,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将人、神、宗教艺术化,是这两种表现形式最大的共同点。随着对木雅藏戏调查研究的深入,我对这一传统艺术即将消失,感到非常痛心,也是引起我希望将它设计进入课程当中的最大原因,我不希望看到下一代还没有欣赏过木雅藏戏的余音绕梁,它就已经埋葬在岁月的历史长河中了。
《琼达和布秋》《智美更登》《诺桑法王》《六长寿》等,都是木雅藏戏里的传统剧目,但正是由于太过传统,所以传演度并不高。1985年,康定县木雅藏戏团在参加四川省少数民族戏剧团首次调演的时候,将《琼达和布秋》从剧本,到舞台表演、唱腔等方面都进行了修改,配器也做了调整,在舞台布景、灯光、化妆方面都做了重大改进,使人耳目一新,受到藏族观众的肯定。观众的反应让藏戏团看到了继承传统和改革同时并肩齐走的路,才是木雅藏戏应该努力去开辟的。
一、木雅藏戏的现状
时至今日,木雅藏戏已经发展到几近凋零的阶段,概括一下导致木雅藏戏的发展停滞的原因,有以下几个:
(一)社会转型和经济体制的转变
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后实行市场经济,戏剧的角色也悄然发生着变化,作为一种娱乐方式,要得到市场认可,要靠演出的票房营利。而在木雅藏区,老百姓的经济能力并没有发展到足以维持藏戏团生存的富足程度,所以藏戏团演出慢慢变少到最后完全停演,所以更谈不上发展了。
(二)受现代娱乐方式的冲击
现代生活节奏的加速,观众希望在艺术的表演中也能有轻松和休闲的享受,电视、网络和流行元素受到更多年轻观众的喜爱。民族文化中的各种戏曲和戏劇,在这一竞争浪潮中,都处于劣势。更不用说木雅藏戏这种受众面狭窄的小流派剧种了。
(三)传承人培养困难
藏戏的表演,对于演员自身的素质有很高的要求,演员往往是从小开始培养,对其唱、诵、说、跳等各种基本功和技巧进行严格的训练。藏戏团好不容易培养出的一些好苗子,长大后都去了九寨沟甚至成都的大型演艺中心打工挣钱,有的通过比赛获奖后去了专业艺术团体。至今,木雅地区已经没有小孩学唱藏戏了。
(四)没有规范、科学的管理
木雅藏戏团是纯粹的民间业余剧团,成员都是出于自身对这门艺术的热爱和对民族文化的情感参与其中的。所以,在管理上,也是松散式的。没有人为藏戏团做长远的规划和打算,更谈不上对藏戏艺术的继承、保护和发展了。
二、木雅藏戏《仙女》赏析在“声乐与合唱”课程中的设计
眼看木雅藏戏这样传统优秀的剧种在我们面前慢慢消失,作为音乐工作者,十分惋惜。所以,我思索将木雅藏戏的音乐内容与我教的“声乐与合唱”这门课程结合起来。我做了如下的教学设计。
(一)《仙女》赏析
我不知道是否每个人都有过这样的体会,去过一些地方,见过一些人,听过一些声音,久久不能忘怀。藏族女歌手多吉巴姆的声音,在我第一次听过后,就再也没有遗忘过。《仙女》这一曲目在木雅藏戏里作为开场曲,在每个剧目开演前,都要演唱。因为在藏地,藏戏被称为“阿姐拉姆”,意为“仙女”之意。
之所以选择《仙女》这首曲目作为本课程赏析,是因为传统藏戏的配器多为藏族传统乐器,在现代的年轻人中很难流传,传统的曲目必须与现代的编曲结合,才能为青年一代所接纳。《仙女》这首曲目收藏在多吉巴姆《木雅七韵》这张专辑中,由四川音乐学院作曲系杨华老师制作。这首曲目的编曲,保留了曲目本身的旋律,但加上了现代和传统结合的配器方式,与传统藏戏比起来令人耳目一新。而多吉巴姆本人,则是木雅地区藏戏为数不多的传承者之一。
(二)木雅藏戏中的服饰
这是木雅藏戏里仙女的打扮,头上有五片用银子打制而成的吉祥图案,两边的飘带是耳饰,是为了表明仙女的身份,藏语称为“多勒”。
右一就是多吉巴姆扮演的妃子的角色造型,左二是皇后的服饰,妃子的服饰不能高于皇后的服饰。
藏戏里有白面具和黑面具两种,两种面具均为对唐东杰布的纪念。
因为唐东杰布在14世纪末15世纪初的时候,募集资金,修桥铺路,为百姓生活之困苦而担忧。由于太过忧心,过世的时候眉毛胡子都白了,所以面具的设计,就是为了纪念他。
藏戏的乐器一般只有一个鼓和一个钵,在表演中控制节奏,并为每一个角色伴奏。这两个乐器一直贯穿剧目始终,没有其他的乐器。所有的步伐都要由鼓和钵来控制。
多吉巴姆的唱腔大部分传授自她的舅妈——木雅藏戏团的演员嘉协,巴姆曾为藏戏团演员的时候,就是团里最优秀的女演员。在杨华与巴姆共同拍摄的纪录片《木雅,我的木雅》里,巴姆的师傅,也是藏戏团的藏戏师傅昂旺降措回忆藏戏团演出多的时候,天天都在跳,从早到晚地跳,观众也不愿意离开。
(三)木雅藏戏的唱腔 木雅藏戏的唱腔叫“朗达”,是“传奇”的意思。藏戏的朗达有长调、中调、短调、悲调、反调,歌戏混合型,说唱混合型,赞祝型,常用型,普通型,反面人物型,终曲或吉祥收尾型。还有一种唱腔分法是按人物角色分,国王朗达、妃子朗达等,但这种分法一般出现于昌都、德格等地的藏戏。
朗达的板眼节拍,以散板为主,有独唱与独唱伴唱混合等形式,伴唱里面又分为单声部和多声部的伴唱。
三、木雅藏戏唱腔与声乐课程结合思索
如何将年代感非常久远的唱腔和现在的声乐集体课结合起来,是我在课题中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声乐集体课采用的是美声唱法的唱腔体系,与木雅藏戏朗达的唱腔有一定的差距。我旨不在让学生一定掌握藏戏唱腔,而是希望他们感受不同的唱腔带给他们不同的文化体验。对此,我对美声唱法和朗达做了如下的比较。
(一)气息的支撑
木雅藏戏朗达的呼吸与美声唱法均采用胸腹式联合呼吸法,都是将气息吸至肺部,横膈膜保持扩张状态,小腹给予扩张状态的支撑力量。
(二)咬字的位置
木雅藏戏采用藏文演唱,藏文属于汉藏语系藏语支。而意大利文属于拉丁语系,拉丁语系的元音如果要发得饱满有力,是呈现竖开口的形状。而藏语,也就是汉藏语系的文字,如果要发得饱满有力,则是横开口的形状。所以语言的属性决定了语言的形状,也决定了歌唱表达中的音色。这也是意大利歌曲和汉藏语系的歌曲,分别听起来是竖型和横型的原因。当然,这并不影响两种语系的音色都极具力量。
(三)戲剧呈现方式
传统的意大利歌剧是完全以歌唱和音乐来表达剧情的戏剧形式,而木雅藏戏,也恰巧是这样的戏剧表达方式。两种戏剧形式均有完整的剧情,以歌唱为载体,中间穿插一部分的念白,在歌剧中称为宣叙调。走步,舞蹈,合唱,都会融入到剧情中。
当然,对于颤音的处理方式,藏戏中特有的长调的唱腔,藏语元音在乐句延长音中的运用,都因为巨大的语言文化差异,造成了两种唱法极大的风格差异。
结语
木雅,是藏族人民的木雅,但它又不仅仅是藏族人民的木雅,因为文化,本就属于全人类。时代的发展,历史的变迁,都会催生出不同的文化印迹和历史符号,如同木雅藏戏的产生与消失。当木雅藏戏的歌声响起,那片藏地高原的山河大地就伫立在那里。
物质的产生和消亡,同为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同样如此。在课题的调查与研究中,我不断思索,希望能在我的课堂上,让学生们看到哪怕它曾经的一丝辉煌,也算是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对这伟大遗产所做的一点点微不足道的努力。
[参 考 文 献]
[1]刘志群.中国藏戏史[M].北京:西藏人民出版社,2015.
[2] 刘志群.《中国藏戏史》导言(上)[J].西藏艺术研究,2007(03).
[3] 刘志群.《中国藏戏史》导言(下)[J].西藏艺术研究,2007(04).
[4] 次多.八大藏戏.卓瓦桑姆[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13.
[5] 李云,王文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藏戏[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4.
[6] 杨华,多吉巴姆.木雅,我的木雅[Y].康巴卫视网,2014.
(责任编辑:崔晓光)
[关键词]木雅藏戏;传承;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J6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8)06-0074-03
藏戏的形成和发展,有一个比较长而曲折的过程。藏戏首先形成于民间,而后传到寺院,后又由寺院传回民间。虽然藏戏有着大小不等的12个藏区戏剧的剧种与流派,发展的过程也不同,但毫无疑问的是藏传佛教文化对各个流派的影响都是广泛而深远的,“政教合一”的制度在每一种流派中都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从某种意义上讲,藏戏是藏传佛教文化的载体之一。
藏戏与西方歌剧的表现形式,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将人、神、宗教艺术化,是这两种表现形式最大的共同点。随着对木雅藏戏调查研究的深入,我对这一传统艺术即将消失,感到非常痛心,也是引起我希望将它设计进入课程当中的最大原因,我不希望看到下一代还没有欣赏过木雅藏戏的余音绕梁,它就已经埋葬在岁月的历史长河中了。
《琼达和布秋》《智美更登》《诺桑法王》《六长寿》等,都是木雅藏戏里的传统剧目,但正是由于太过传统,所以传演度并不高。1985年,康定县木雅藏戏团在参加四川省少数民族戏剧团首次调演的时候,将《琼达和布秋》从剧本,到舞台表演、唱腔等方面都进行了修改,配器也做了调整,在舞台布景、灯光、化妆方面都做了重大改进,使人耳目一新,受到藏族观众的肯定。观众的反应让藏戏团看到了继承传统和改革同时并肩齐走的路,才是木雅藏戏应该努力去开辟的。
一、木雅藏戏的现状
时至今日,木雅藏戏已经发展到几近凋零的阶段,概括一下导致木雅藏戏的发展停滞的原因,有以下几个:
(一)社会转型和经济体制的转变
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后实行市场经济,戏剧的角色也悄然发生着变化,作为一种娱乐方式,要得到市场认可,要靠演出的票房营利。而在木雅藏区,老百姓的经济能力并没有发展到足以维持藏戏团生存的富足程度,所以藏戏团演出慢慢变少到最后完全停演,所以更谈不上发展了。
(二)受现代娱乐方式的冲击
现代生活节奏的加速,观众希望在艺术的表演中也能有轻松和休闲的享受,电视、网络和流行元素受到更多年轻观众的喜爱。民族文化中的各种戏曲和戏劇,在这一竞争浪潮中,都处于劣势。更不用说木雅藏戏这种受众面狭窄的小流派剧种了。
(三)传承人培养困难
藏戏的表演,对于演员自身的素质有很高的要求,演员往往是从小开始培养,对其唱、诵、说、跳等各种基本功和技巧进行严格的训练。藏戏团好不容易培养出的一些好苗子,长大后都去了九寨沟甚至成都的大型演艺中心打工挣钱,有的通过比赛获奖后去了专业艺术团体。至今,木雅地区已经没有小孩学唱藏戏了。
(四)没有规范、科学的管理
木雅藏戏团是纯粹的民间业余剧团,成员都是出于自身对这门艺术的热爱和对民族文化的情感参与其中的。所以,在管理上,也是松散式的。没有人为藏戏团做长远的规划和打算,更谈不上对藏戏艺术的继承、保护和发展了。
二、木雅藏戏《仙女》赏析在“声乐与合唱”课程中的设计
眼看木雅藏戏这样传统优秀的剧种在我们面前慢慢消失,作为音乐工作者,十分惋惜。所以,我思索将木雅藏戏的音乐内容与我教的“声乐与合唱”这门课程结合起来。我做了如下的教学设计。
(一)《仙女》赏析
我不知道是否每个人都有过这样的体会,去过一些地方,见过一些人,听过一些声音,久久不能忘怀。藏族女歌手多吉巴姆的声音,在我第一次听过后,就再也没有遗忘过。《仙女》这一曲目在木雅藏戏里作为开场曲,在每个剧目开演前,都要演唱。因为在藏地,藏戏被称为“阿姐拉姆”,意为“仙女”之意。
之所以选择《仙女》这首曲目作为本课程赏析,是因为传统藏戏的配器多为藏族传统乐器,在现代的年轻人中很难流传,传统的曲目必须与现代的编曲结合,才能为青年一代所接纳。《仙女》这首曲目收藏在多吉巴姆《木雅七韵》这张专辑中,由四川音乐学院作曲系杨华老师制作。这首曲目的编曲,保留了曲目本身的旋律,但加上了现代和传统结合的配器方式,与传统藏戏比起来令人耳目一新。而多吉巴姆本人,则是木雅地区藏戏为数不多的传承者之一。
(二)木雅藏戏中的服饰
这是木雅藏戏里仙女的打扮,头上有五片用银子打制而成的吉祥图案,两边的飘带是耳饰,是为了表明仙女的身份,藏语称为“多勒”。
右一就是多吉巴姆扮演的妃子的角色造型,左二是皇后的服饰,妃子的服饰不能高于皇后的服饰。
藏戏里有白面具和黑面具两种,两种面具均为对唐东杰布的纪念。
因为唐东杰布在14世纪末15世纪初的时候,募集资金,修桥铺路,为百姓生活之困苦而担忧。由于太过忧心,过世的时候眉毛胡子都白了,所以面具的设计,就是为了纪念他。
藏戏的乐器一般只有一个鼓和一个钵,在表演中控制节奏,并为每一个角色伴奏。这两个乐器一直贯穿剧目始终,没有其他的乐器。所有的步伐都要由鼓和钵来控制。
多吉巴姆的唱腔大部分传授自她的舅妈——木雅藏戏团的演员嘉协,巴姆曾为藏戏团演员的时候,就是团里最优秀的女演员。在杨华与巴姆共同拍摄的纪录片《木雅,我的木雅》里,巴姆的师傅,也是藏戏团的藏戏师傅昂旺降措回忆藏戏团演出多的时候,天天都在跳,从早到晚地跳,观众也不愿意离开。
(三)木雅藏戏的唱腔 木雅藏戏的唱腔叫“朗达”,是“传奇”的意思。藏戏的朗达有长调、中调、短调、悲调、反调,歌戏混合型,说唱混合型,赞祝型,常用型,普通型,反面人物型,终曲或吉祥收尾型。还有一种唱腔分法是按人物角色分,国王朗达、妃子朗达等,但这种分法一般出现于昌都、德格等地的藏戏。
朗达的板眼节拍,以散板为主,有独唱与独唱伴唱混合等形式,伴唱里面又分为单声部和多声部的伴唱。
三、木雅藏戏唱腔与声乐课程结合思索
如何将年代感非常久远的唱腔和现在的声乐集体课结合起来,是我在课题中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声乐集体课采用的是美声唱法的唱腔体系,与木雅藏戏朗达的唱腔有一定的差距。我旨不在让学生一定掌握藏戏唱腔,而是希望他们感受不同的唱腔带给他们不同的文化体验。对此,我对美声唱法和朗达做了如下的比较。
(一)气息的支撑
木雅藏戏朗达的呼吸与美声唱法均采用胸腹式联合呼吸法,都是将气息吸至肺部,横膈膜保持扩张状态,小腹给予扩张状态的支撑力量。
(二)咬字的位置
木雅藏戏采用藏文演唱,藏文属于汉藏语系藏语支。而意大利文属于拉丁语系,拉丁语系的元音如果要发得饱满有力,是呈现竖开口的形状。而藏语,也就是汉藏语系的文字,如果要发得饱满有力,则是横开口的形状。所以语言的属性决定了语言的形状,也决定了歌唱表达中的音色。这也是意大利歌曲和汉藏语系的歌曲,分别听起来是竖型和横型的原因。当然,这并不影响两种语系的音色都极具力量。
(三)戲剧呈现方式
传统的意大利歌剧是完全以歌唱和音乐来表达剧情的戏剧形式,而木雅藏戏,也恰巧是这样的戏剧表达方式。两种戏剧形式均有完整的剧情,以歌唱为载体,中间穿插一部分的念白,在歌剧中称为宣叙调。走步,舞蹈,合唱,都会融入到剧情中。
当然,对于颤音的处理方式,藏戏中特有的长调的唱腔,藏语元音在乐句延长音中的运用,都因为巨大的语言文化差异,造成了两种唱法极大的风格差异。
结语
木雅,是藏族人民的木雅,但它又不仅仅是藏族人民的木雅,因为文化,本就属于全人类。时代的发展,历史的变迁,都会催生出不同的文化印迹和历史符号,如同木雅藏戏的产生与消失。当木雅藏戏的歌声响起,那片藏地高原的山河大地就伫立在那里。
物质的产生和消亡,同为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同样如此。在课题的调查与研究中,我不断思索,希望能在我的课堂上,让学生们看到哪怕它曾经的一丝辉煌,也算是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对这伟大遗产所做的一点点微不足道的努力。
[参 考 文 献]
[1]刘志群.中国藏戏史[M].北京:西藏人民出版社,2015.
[2] 刘志群.《中国藏戏史》导言(上)[J].西藏艺术研究,2007(03).
[3] 刘志群.《中国藏戏史》导言(下)[J].西藏艺术研究,2007(04).
[4] 次多.八大藏戏.卓瓦桑姆[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13.
[5] 李云,王文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藏戏[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4.
[6] 杨华,多吉巴姆.木雅,我的木雅[Y].康巴卫视网,2014.
(责任编辑:崔晓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