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了配合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拓宽地方高校国际化发展空间,肇庆市地方院校普遍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大力开展国际化实践。肇庆市地方本科院校音乐学专业以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为定位,在一带一路倡议引领下对音乐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内容展开创新性研究,通过引进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构建国际创新课程体系;提高地方高校师生的应用实践能力;组建跨文化的师资队伍,全方位构建地方高校特有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一带一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音乐学专业;创新性研究
[中图分类号]G61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8)06-0143-03
一、“一带一路”战略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意义
2016年8月11日,教育部印发了《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的相关文件,文件着力于促进沿线国家民心相通,并为沿线国家提供人才支撑,实现政策沟通、贸易畅通、设施联通、资金融通,力争在发展一带一路建设中实现教育发展和经贸合作的并驾齐驱的态势。一带一路是在我国全面扩大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习总书记提出的战略构想,也为深化我国与沿线国家的交流合作提供了许多重要契机。
(一)国外研究现状:目前国外对于一带一路倡议呈现出高度的认可与关注,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两次世界高等教育大会上,国际教育组织普遍认同和强调高等教育必须将国际地区、各国的有关情况融合到自己的教学与科研中,并将国际化教学理念渗透到课程学习的过程之中。美国教育部最新制定的教育国际化战略也提到所有的学生必须掌握“全球能力”[1]。
(二)国内研究现状: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也在开展,从知网研究数据观测,2014年—2017年以来在一带一路倡议引领下全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已渗入到很多学科。从中国知网发文的数量来看,其中2014年只有3篇,而2014年—2015年发文量增幅不大,数量为138篇。而2015年—2016年以来,发文量达到了349篇,2017年全年的发文量也已达到639篇,并且呈现快速上升的势头。总被引的频次不断上升,表明论文的被关注度、影响力在逐年增加。笔者发现,并没有一篇相关文献探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地方高校音乐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因而在这方面的深入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研究意义: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全国的地方高校都在大力推进国际化的教育进程,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不仅来自境外,也来自境内与高校本身。在国外,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国外一些优质和先进的教育资源渐渐进入了我国的高等教育市场,通过在华办学,合作办学,交换留学生,提供优质“慕课”资源,重金吸引优秀的国内生源等方式对我国传统的高等院校的教学方式与教学理念产生了震荡。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进一步推进,我国的高等院校与一带一路国家的交往融合将更加密切,虽然地方高校国际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在近年来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与中央直属重点高校相比,地方高校在自身整体实力、对学生的吸引力、适应国际化的应用型培养模式方面,还处于较为边缘的地位。如何在高等教育中避免低水平的模仿与重复,在创新的思维下更新理念,开门办学,突出特色,探索出一条真正符合地方院校发展的国际化的道路,这是摆在地方院校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本文经过文献的搜索与整理,结合笔者在地方高校教学期间的亲身感悟,探寻近些年来肇庆市地方高校音乐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试图提炼出肇庆市地方高校近年来音乐学专业改革的发展轨迹,期望能为肇庆地方高校音乐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创新的研究内容。
二、肇庆地方高校音乐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目标缺乏地方高校的自身特色
我国高师音乐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合格的中小学音乐工作者,使他们具有较好的伴奏与演唱能力,良好的音乐修养与教学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地方高校在其办学条件、办学环境有其自身的特点,必须依据办学理念来构建人才培养模式。从目前肇庆地方高校音乐学专业的教学状态看,在教学中不自觉地承袭了音乐学院的模式來塑造学生。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片面地注重了专业技能的提高,而忽视了学生音乐审美能力、音乐创造力、学习积极性与独立性的发挥。虽然近些年来,地方院校的教学改革有所进展,但是未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作为地方高校不能完全套用音乐院校的培养模式,会失去地方高校的自身特色,造成技术上不如专业院校,又无法适应中小学教育工作的尴尬处境。
(二)课程设置不能体现音乐学专业的培养目标
高师音乐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既能够掌握音乐教育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的演奏与演唱技能,又具有综合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师范性、基础性、创新性的中小学教育工作者。现有的课程设置忽视了师范生主体地位与师范生素质的培养,过分重视音乐技能的培训。中小学新课标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审美素养的培养,加强民族音乐的学习,注重弘扬民族音乐文化与学科的综合提高。在当下音乐教学发展进程中,需要在强调基本教学规律的同时,重点围绕音乐学专业人才的综合素养全面提升为培养目标,全方位地实现对课程体系的重构和优化。
(三)知识结构单一,难以适应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一带一路倡议开创了对外开放的新格局,作为知识与文化传播主体的地方高校,在培养人才综合能力方面,略显薄弱。地方高校的教学多以专业技能的训练为主,缺乏中小学的教学能力与职业素养的培养,从学生实习的单位反馈信息来看,地方高校毕业生专项技能的应用实践能力较为薄弱,这也给地方院校的人才培养带来了困惑。地方高校要抓住高校转型发展的历史时机,人才的需求不再是以“学科为本”,而是呈现出以社会需求为引领,以“应用为本”的特点,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下,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需要改变地方院校传统的知识结构单一的问题,以“一专多能”为教学追求,实现一带一路人才的多视角培养,尝试探索“音乐+X”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促进各类复合型人才的培养[2]。优化人才培养的课程内容,努力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历史文化,民族音乐等相关要素融合渗透在专业教育的内容之中,理解各国的多元音乐文化等综合的层面,全面加强应用型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一带一路”战略引领下肇庆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内容
(一)一带一路倡议与引进国内外先进教学理念
为了适应地方高校教学的新的趋势,教师必须善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提供创新的教学理念,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情感体验与美感经验的培养,倡导学生对其所学给予主动的构建。知识体系的建立要重视学习者学习需求和潜能的开发,多角度、跨学科的主动学习模式。教师可介绍国外专家青睐的较为科学的演奏与演唱技巧、较为先进的教学法,例如赛斯·瑞格斯流行声乐教学法、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教学法、柯达伊教学法、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卡拉博·科恩教学法、奥尔夫教学法等很多经典的课堂教学方法。
(二)一带一路倡议与国际创新课程体系构建
一带一路国际创新课程体系构建,应从理论课程体系与实践课程体系入手,同时充分考虑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多种音乐文化,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相互融合等模式,全方位构建多元文化的创新课程体系。
1.专业基础的开设强调基础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强调综合学习,将国际教育的最新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方式传授给学生,不断拓展课程的制定内涵。例如在教学中设置“奥尔夫教学体系经典课程”“亚历山大技巧课程”“普罗爵士钢琴课程” “音乐风格评鉴”“二十世纪的音乐教学”等课程。
2.专业选修课的设置要把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放在首要位置,强调音乐文化素养的提高,拓展音乐赏析内容的广度。开设“中小学童声合唱训练法”“中小学鼓号队训练”“中小学形体训练”“世界钢琴与歌剧名作赏析”“丝绸之路音乐研究”“京剧唱腔与表演”等选修课程。
3.强化民族音乐课程体系的地位,开发地方、校本课程。开发肇庆地区民族音乐文化资源,将广东岭南音乐纳入地方高校音乐实践教学课堂是切实可行且意义深远的。重视区域性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扬,设置为本地区服务的具有特色的地方音乐课程,如开设“肇庆民歌”“肇庆地方民间音乐概论”等课程。这也是地方高校办出特色、提升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三)一带一路倡议与应用型实践能力培养
1.培养较强的伴奏能力。在钢琴即兴伴奏课堂教学环节中增加“自弹自唱”和“互相弹唱”的形式。同时,与声乐教研室、器乐教研室、舞蹈教研室联合,将音乐学专业的声乐考试与器乐考试的钢琴伴奏交由学生分别承担,并在考试后反馈合作情况,任课教师根据反馈意见进行教学调整。
2.提升学生室内乐、双钢琴及四手联弹的实践能力。合作式的演奏,使得每位演奏成员互相配合,去感受和声和每个声部的多线条感。系统严格地将室内乐重奏课、双钢琴及四手联弹纳入实践教学的大纲,有利于学生多样化演奏技巧的形成,有利于学生群体意识、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3.校内校外双导师制度:“校内校外双导师”是指高师学生在学校接受校内老师的专业指导,在校外接受中小学教师的指导。[3]这种制度的推行,旨在将师范生所学的理论应用于中小学教学实践中,不断解决日后在中小学教学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积累未来立足于中小学教师岗位的经验,提高教学与管理的综合能力。
(四)一带一路倡议与跨文化师资队伍建设
地方高校应该组建具有理论基础和跨文化教学经验的教师队伍,有力地推动科研、教学与国际接轨的发展。在一带一路师资队伍的建设战略中,选派中青年骨干教师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文化交流及科研项目实践,提升音乐教师的综合素养,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转换能力,在跨文化的交流与学习中,丰富青年骨干教师的教学经历,提高演奏与演唱水平,提升科研写作能力。此外,肇庆地方院校要重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与交流,可通过设立音乐学类的高端培养项目,增强沿线国家精英对一带一路的战略认同感,同时,注重不同学科的交叉和融合,开发出跨专业的一带一路学科,实现一带一路人才的多视角的培养。
四、“一带一路”战略引领下肇庆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成效
(一)创新教学模式的形成,有效提升了肇庆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
实施一带一路的国家重大战略,提升了我国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水平,在注重质量与规模并重的转型期,使高等教育更好地服务于基础教育,培养出具有全面能力,合作精神与创造力的高素质人才,肇庆地方高校的创新教学模式围绕一带一路的合作倡议,注重应用型人才培养服务于中小学教学,服务于经济发展与社会的目标,进一步将广东打造成为面向全球人才的聚集新高地。
(二)提高了地方院校办学水平和声誉
一带一路的倡议为我国地方高校國际化发展提供了全方位的行动指南与活动平台,提高了地方高校社会教育的国际开放水平,同时实现了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必然选择。一带一路的战略背景下,多元文化相互融合,沿线国家在社会各个方面相互交融渗透,增进了民族之间的信任与宽容。未来,肇庆地方院校将会扩大留学生的规模,加强外文授课的专业教育,满足沿线国家留学生的需求,学习与借鉴他国在教学与管理方面的丰富经验,促进来华留学的健康发展。
(三)全面促进了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办学的交流互动
在一带一路倡议指导下,将优质的教学资源“引进来”,将传统的精华的教学成果“带出去”,全面促进中外合作办学的交流互动,实现国际教育理念的交融与共享,加快广东省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和文化学术交流的发展,在吸收接纳沿线国家高层次人才的同时,加大国外办学的力度,通过开设分校与共建大学,开拓肇庆地方高校音乐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格局,一带一路倡议将应用型高校内涵式的发展作为优化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方向,全面地促进了中外合作的文化交流与互动,为肇庆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经济发展增加了软实力,提高人才储备的整体实力与竞争力。
结语
一带一路倡议构想的提出,为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开拓了新的视野,提出了新的任务,新的挑战。在一带一路倡议引领下,肇庆地方高校从国外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构建国际创新课程体系;提高地方院校师生的应用实践能力;组建跨文化的师资队伍等方面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内容。有效地提升了肇庆市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提高了地方院校办学的水平和声誉,地方高校将在一带一路倡议引领下创新思维更新理念,开门办学,突出特色,探索出一条真正符合地方高校发展的国际化的道路。
[参 考 文 献]
[1]李庆成,刘云.“一带一路”倡议下特色地方高校国际化理念及路径研究[J].重庆高教研究,2016(09).
[2]周谷平,阚阅.“一带一路”战略的人才支撑与教育路径[J].教育研究,2015(10).
[3]张胜前.构建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教研培一体化”的思考[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16(03).
[4]马万华.全球化时代的研究型大学—美英日德四国的政策与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
(责任编辑:张洪全)
[关键词]一带一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音乐学专业;创新性研究
[中图分类号]G61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8)06-0143-03
一、“一带一路”战略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意义
2016年8月11日,教育部印发了《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的相关文件,文件着力于促进沿线国家民心相通,并为沿线国家提供人才支撑,实现政策沟通、贸易畅通、设施联通、资金融通,力争在发展一带一路建设中实现教育发展和经贸合作的并驾齐驱的态势。一带一路是在我国全面扩大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习总书记提出的战略构想,也为深化我国与沿线国家的交流合作提供了许多重要契机。
(一)国外研究现状:目前国外对于一带一路倡议呈现出高度的认可与关注,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两次世界高等教育大会上,国际教育组织普遍认同和强调高等教育必须将国际地区、各国的有关情况融合到自己的教学与科研中,并将国际化教学理念渗透到课程学习的过程之中。美国教育部最新制定的教育国际化战略也提到所有的学生必须掌握“全球能力”[1]。
(二)国内研究现状: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也在开展,从知网研究数据观测,2014年—2017年以来在一带一路倡议引领下全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已渗入到很多学科。从中国知网发文的数量来看,其中2014年只有3篇,而2014年—2015年发文量增幅不大,数量为138篇。而2015年—2016年以来,发文量达到了349篇,2017年全年的发文量也已达到639篇,并且呈现快速上升的势头。总被引的频次不断上升,表明论文的被关注度、影响力在逐年增加。笔者发现,并没有一篇相关文献探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地方高校音乐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因而在这方面的深入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研究意义: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全国的地方高校都在大力推进国际化的教育进程,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不仅来自境外,也来自境内与高校本身。在国外,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国外一些优质和先进的教育资源渐渐进入了我国的高等教育市场,通过在华办学,合作办学,交换留学生,提供优质“慕课”资源,重金吸引优秀的国内生源等方式对我国传统的高等院校的教学方式与教学理念产生了震荡。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进一步推进,我国的高等院校与一带一路国家的交往融合将更加密切,虽然地方高校国际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在近年来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与中央直属重点高校相比,地方高校在自身整体实力、对学生的吸引力、适应国际化的应用型培养模式方面,还处于较为边缘的地位。如何在高等教育中避免低水平的模仿与重复,在创新的思维下更新理念,开门办学,突出特色,探索出一条真正符合地方院校发展的国际化的道路,这是摆在地方院校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本文经过文献的搜索与整理,结合笔者在地方高校教学期间的亲身感悟,探寻近些年来肇庆市地方高校音乐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试图提炼出肇庆市地方高校近年来音乐学专业改革的发展轨迹,期望能为肇庆地方高校音乐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创新的研究内容。
二、肇庆地方高校音乐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目标缺乏地方高校的自身特色
我国高师音乐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合格的中小学音乐工作者,使他们具有较好的伴奏与演唱能力,良好的音乐修养与教学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地方高校在其办学条件、办学环境有其自身的特点,必须依据办学理念来构建人才培养模式。从目前肇庆地方高校音乐学专业的教学状态看,在教学中不自觉地承袭了音乐学院的模式來塑造学生。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片面地注重了专业技能的提高,而忽视了学生音乐审美能力、音乐创造力、学习积极性与独立性的发挥。虽然近些年来,地方院校的教学改革有所进展,但是未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作为地方高校不能完全套用音乐院校的培养模式,会失去地方高校的自身特色,造成技术上不如专业院校,又无法适应中小学教育工作的尴尬处境。
(二)课程设置不能体现音乐学专业的培养目标
高师音乐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既能够掌握音乐教育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的演奏与演唱技能,又具有综合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师范性、基础性、创新性的中小学教育工作者。现有的课程设置忽视了师范生主体地位与师范生素质的培养,过分重视音乐技能的培训。中小学新课标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审美素养的培养,加强民族音乐的学习,注重弘扬民族音乐文化与学科的综合提高。在当下音乐教学发展进程中,需要在强调基本教学规律的同时,重点围绕音乐学专业人才的综合素养全面提升为培养目标,全方位地实现对课程体系的重构和优化。
(三)知识结构单一,难以适应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一带一路倡议开创了对外开放的新格局,作为知识与文化传播主体的地方高校,在培养人才综合能力方面,略显薄弱。地方高校的教学多以专业技能的训练为主,缺乏中小学的教学能力与职业素养的培养,从学生实习的单位反馈信息来看,地方高校毕业生专项技能的应用实践能力较为薄弱,这也给地方院校的人才培养带来了困惑。地方高校要抓住高校转型发展的历史时机,人才的需求不再是以“学科为本”,而是呈现出以社会需求为引领,以“应用为本”的特点,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下,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需要改变地方院校传统的知识结构单一的问题,以“一专多能”为教学追求,实现一带一路人才的多视角培养,尝试探索“音乐+X”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促进各类复合型人才的培养[2]。优化人才培养的课程内容,努力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历史文化,民族音乐等相关要素融合渗透在专业教育的内容之中,理解各国的多元音乐文化等综合的层面,全面加强应用型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一带一路”战略引领下肇庆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内容
(一)一带一路倡议与引进国内外先进教学理念
为了适应地方高校教学的新的趋势,教师必须善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提供创新的教学理念,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情感体验与美感经验的培养,倡导学生对其所学给予主动的构建。知识体系的建立要重视学习者学习需求和潜能的开发,多角度、跨学科的主动学习模式。教师可介绍国外专家青睐的较为科学的演奏与演唱技巧、较为先进的教学法,例如赛斯·瑞格斯流行声乐教学法、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教学法、柯达伊教学法、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卡拉博·科恩教学法、奥尔夫教学法等很多经典的课堂教学方法。
(二)一带一路倡议与国际创新课程体系构建
一带一路国际创新课程体系构建,应从理论课程体系与实践课程体系入手,同时充分考虑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多种音乐文化,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相互融合等模式,全方位构建多元文化的创新课程体系。
1.专业基础的开设强调基础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强调综合学习,将国际教育的最新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方式传授给学生,不断拓展课程的制定内涵。例如在教学中设置“奥尔夫教学体系经典课程”“亚历山大技巧课程”“普罗爵士钢琴课程” “音乐风格评鉴”“二十世纪的音乐教学”等课程。
2.专业选修课的设置要把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放在首要位置,强调音乐文化素养的提高,拓展音乐赏析内容的广度。开设“中小学童声合唱训练法”“中小学鼓号队训练”“中小学形体训练”“世界钢琴与歌剧名作赏析”“丝绸之路音乐研究”“京剧唱腔与表演”等选修课程。
3.强化民族音乐课程体系的地位,开发地方、校本课程。开发肇庆地区民族音乐文化资源,将广东岭南音乐纳入地方高校音乐实践教学课堂是切实可行且意义深远的。重视区域性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扬,设置为本地区服务的具有特色的地方音乐课程,如开设“肇庆民歌”“肇庆地方民间音乐概论”等课程。这也是地方高校办出特色、提升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三)一带一路倡议与应用型实践能力培养
1.培养较强的伴奏能力。在钢琴即兴伴奏课堂教学环节中增加“自弹自唱”和“互相弹唱”的形式。同时,与声乐教研室、器乐教研室、舞蹈教研室联合,将音乐学专业的声乐考试与器乐考试的钢琴伴奏交由学生分别承担,并在考试后反馈合作情况,任课教师根据反馈意见进行教学调整。
2.提升学生室内乐、双钢琴及四手联弹的实践能力。合作式的演奏,使得每位演奏成员互相配合,去感受和声和每个声部的多线条感。系统严格地将室内乐重奏课、双钢琴及四手联弹纳入实践教学的大纲,有利于学生多样化演奏技巧的形成,有利于学生群体意识、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3.校内校外双导师制度:“校内校外双导师”是指高师学生在学校接受校内老师的专业指导,在校外接受中小学教师的指导。[3]这种制度的推行,旨在将师范生所学的理论应用于中小学教学实践中,不断解决日后在中小学教学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积累未来立足于中小学教师岗位的经验,提高教学与管理的综合能力。
(四)一带一路倡议与跨文化师资队伍建设
地方高校应该组建具有理论基础和跨文化教学经验的教师队伍,有力地推动科研、教学与国际接轨的发展。在一带一路师资队伍的建设战略中,选派中青年骨干教师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文化交流及科研项目实践,提升音乐教师的综合素养,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转换能力,在跨文化的交流与学习中,丰富青年骨干教师的教学经历,提高演奏与演唱水平,提升科研写作能力。此外,肇庆地方院校要重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与交流,可通过设立音乐学类的高端培养项目,增强沿线国家精英对一带一路的战略认同感,同时,注重不同学科的交叉和融合,开发出跨专业的一带一路学科,实现一带一路人才的多视角的培养。
四、“一带一路”战略引领下肇庆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成效
(一)创新教学模式的形成,有效提升了肇庆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
实施一带一路的国家重大战略,提升了我国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水平,在注重质量与规模并重的转型期,使高等教育更好地服务于基础教育,培养出具有全面能力,合作精神与创造力的高素质人才,肇庆地方高校的创新教学模式围绕一带一路的合作倡议,注重应用型人才培养服务于中小学教学,服务于经济发展与社会的目标,进一步将广东打造成为面向全球人才的聚集新高地。
(二)提高了地方院校办学水平和声誉
一带一路的倡议为我国地方高校國际化发展提供了全方位的行动指南与活动平台,提高了地方高校社会教育的国际开放水平,同时实现了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必然选择。一带一路的战略背景下,多元文化相互融合,沿线国家在社会各个方面相互交融渗透,增进了民族之间的信任与宽容。未来,肇庆地方院校将会扩大留学生的规模,加强外文授课的专业教育,满足沿线国家留学生的需求,学习与借鉴他国在教学与管理方面的丰富经验,促进来华留学的健康发展。
(三)全面促进了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办学的交流互动
在一带一路倡议指导下,将优质的教学资源“引进来”,将传统的精华的教学成果“带出去”,全面促进中外合作办学的交流互动,实现国际教育理念的交融与共享,加快广东省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和文化学术交流的发展,在吸收接纳沿线国家高层次人才的同时,加大国外办学的力度,通过开设分校与共建大学,开拓肇庆地方高校音乐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格局,一带一路倡议将应用型高校内涵式的发展作为优化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方向,全面地促进了中外合作的文化交流与互动,为肇庆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经济发展增加了软实力,提高人才储备的整体实力与竞争力。
结语
一带一路倡议构想的提出,为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开拓了新的视野,提出了新的任务,新的挑战。在一带一路倡议引领下,肇庆地方高校从国外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构建国际创新课程体系;提高地方院校师生的应用实践能力;组建跨文化的师资队伍等方面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内容。有效地提升了肇庆市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提高了地方院校办学的水平和声誉,地方高校将在一带一路倡议引领下创新思维更新理念,开门办学,突出特色,探索出一条真正符合地方高校发展的国际化的道路。
[参 考 文 献]
[1]李庆成,刘云.“一带一路”倡议下特色地方高校国际化理念及路径研究[J].重庆高教研究,2016(09).
[2]周谷平,阚阅.“一带一路”战略的人才支撑与教育路径[J].教育研究,2015(10).
[3]张胜前.构建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教研培一体化”的思考[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16(03).
[4]马万华.全球化时代的研究型大学—美英日德四国的政策与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
(责任编辑:张洪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