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21世纪,中国建筑行业的发展迅速,中国建筑摩天大楼的热潮不仅吸引了全球建筑界的大腕们,也让中国本土建筑企业开始尝试参与大楼设计。本文主要对滨海园区总部大楼的设计理念、规划布局、建筑设计等方面进行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 滨海园区;总部大楼设计;设计理念;规划布局;建筑设计
世界各个城市消费及生产不断的发展到达一定的程度之后,就开始积极的在城市建筑方面予以提高。大量的事实证明,建筑可明显带来社会方面的经济效益,将人口进行集中,利用建筑内部横向及竖向的交通将部门之间联系的距离进行缩短,进而将效率予以提高。同时可以缩小大面积的建筑用地,可在城市的中心地段进行选址。还可以对市政建筑的投资进行减少,对建筑的工期予以缩短。
1、项目概况
滨海园区位于东海之滨,瓯江口南岸,离温州市行政管理中心21公里,温州铁路货运站13公里,北临温州机场,南接瑞安丁山,西邻滨海大道,冬至沿海规划围垦大堤。十二五期间,金海园区是开发区建设的主战场,滨海总部基地坐落于金海园区核心区域,西侧为城市快速路金海大道,隔路为文化广场,南侧公园路,隔路为三甲河公园,是大罗山之东海生态廊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本地块的重要景观资源,北侧为金融用地,东侧为经六支路,整个基地沿公园路横向延展,建设用地面积39520平米,计容积率指标,地上总建筑面积95000平米,建筑高度为80米,建设功能为总部办公及配套,后勤服务。
2、设计理念
设计的出发点源于我们对两个问题的思考:
(1)如何把三甲河公园的景观资源纳入基地;
(2)如何处置建筑与周边场地的关系
采用何种策略去应答这两个问题,变成了设计的切入点。经过对用地容量、功能布局和使用性质的反复研究,我们认为,总部基地的整体形态,应通过具有活力的广场空间作为纽带与周边场所发生对话,一则要与三甲河公园发生互动,二则要考虑沿金海大道的形象视觉要求及与文化广场的关系。而随着广场空间形态的产生,建筑空间布局也就应运而生,这也正好回答了我们最初对于设计的思考。经过多方案的比较,建筑整体以一种非完全对称的姿态面向三甲河公园,我们将具有中心对称形式的板楼位于广场北侧,同时在东西两侧结合功能布置体量均衡的附楼,共同去限定和围合中心广场,使其更具稳定性和方向性,整体通过空间序列和建筑形体对比来表达建筑主题性格,但不过分强调对称,利用虚轴线丰富主轴线的严谨,外部空间在秩序中寻求变化。
外立面的建筑语言,是从现代建筑特征和古典的建筑语汇提炼而来,裙楼连续的柱廊和玻璃的组合,在人视点形成良好的界面,主楼通过对长版的分割,形成三个矩形体量,每个体量四角辅以敦实的实体,中部深凹柱的长条,竖向分隔的石材和玻璃组合形成联系细腻的机理,整体形象简洁、厚实而富有力度。
3、规划布局
3.1总体布局
设计之初,充分考虑到本工程的占地面积,用地红线周边轮廓的问题,且地形等特点,设计时都需要进行相应的设计。
我们将主要建筑分为四个功能区块:主体办公部分、公共服务部分、会议中心部分、后勤配套部分。主体办公置于各个功能区块的中部,即在中心广场北侧布置20层主体板楼,规模为6.5万平方米,便于与各个功能之间进行有效联系,提高工作效率。对于公共服务中心功能,我们分析更多的人流来自经六支路一侧,所以在这一侧布置5层公共服务中心,规模1.5万平米,并沿经六支路一侧退出前区广场,使交通更为便捷顺畅;而沿公园路一侧,布置三层会议中心方便会议进出,并通过连廊与五层后勤配套相互联系,总共规模1.3万平米。
3.2交通组织
沿公园路一侧布置结合中心广场布置两个办公主入口,沿广场周边形成车行环路,广场中部通过平坦的台阶将人引导至办公主入口平台,在经六路一侧分别布置公共服务中心入口和后勤、办公次入口。基地内设置环形消防车道及足够的消防登高场地,同时考虑路标导向指示装置。
4、建筑设计
建筑布局契合并完善,因地制宜的布局,以最大程度减少土方量,在满足功能容量需求的同时,致力于实现花园式的绿色建筑的目标。
4.1平面布局形式
办公楼在主体板楼的设计中,将南方单廊和北方合院的特征相结合,采用中庭形式将两块板楼连接在一起,形成围合式室内园林,美化内部休息交往空间,以达到绿色办公要求。在南北两侧,布置单廊式办公,中间布置会议室,两侧间隔布置中庭空间和休息区。整个中庭空间赋予灵动和变化。我们将四组交通体均匀布置在中部和北面两侧,使垂直交通联系便捷;公共服务中心以规则的平面形状结合大开间办公形式以适应使用功能,上下5层通过中庭空间串联;会议中心一至二层布置中小会议室,三层布置一个600人大会议室,以满足办公需求。
4.2剖面设计
办公楼:一层架空3米作为地面停车以解决地面停车问题,解放出更多室外活动空间,入口大堂通高三层,提升办公品质;核心筒分置大堂两侧,并分别在左右中庭设置观光电梯,同时在左右两侧每隔6层设置一个共享中庭,整个中庭空间形成被动式通风系统,利用自然风调节室内物理环境以达到绿色节能的效果。建筑形体注重穿插组合关系,在整体格局里,不同材质的体块穿插,增加了立面的层次与深度,加强了建筑形体的节奏与韵律感。
4.3办公功能的灵活划分
对于办公部分的使用,业主提出部分面积兼做出租,我们采用均匀布置交通体以适应将来灵活的分割使用,不同的入口都有各自的门厅,互不干扰,灵活机动。空间设计时,形成共享空间。既满足功能要求,且空间有所变化,体现交流性、休闲性和舒适性的特点。
各个功能用房均可以采光通风,并有良好的自然景观。在公共交通空间设计时,注意空间变化,体现交流性、休闲性和舒适性。在节点处设有交流空间。在空间的转角相连处,形成放大的空间节点,布置楼电梯和卫生间等公共用房,使用方便。 4.4停车组织
本项目需解决1000辆的停车问题,为此,我们设置了一层地下室解决850个车位,位于地面停车,我们采用通过架空主楼一层部分和广场停车相结合的方法解决150个车位,即降低了投资,使办公停车更为方便,又为室外广场留出更多的绿地空间,满足项目要求。整个用地我们设置三个地下室机动车入口,一个位于公园路一侧,一个位于经六支路一侧,另一个位于主楼底下,方便各个功能区块分别使用。非机动车库设4个非机动车坡道。利于方便到达的有不同空间体验的交流场所,体现一种人性化设计理念,形成立体的绿化和休闲活动平台。
4.5景观设计
在景观设计上,我们采用点线面结合的绿化布置形式,主楼南侧留出办公入口广场空间为办公楼营造良好的视觉空间,沿建筑周边布置带状绿化带,局部布置整齐的树阵,同简洁的办公塔楼相呼应,与主体建筑风格融为一体,体现现代都市空间的尊贵和大气,创造与建筑空间相一致的景观空间,促进人与环境及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应把和谐美作为基本原则之一,在保证其实用功能的同时努力建筑自身的和谐、与自然环境和与人文景观的和谐,建造出体现现代美学意义的建筑。建筑艺术的方面应该充分的考虑高大体型建筑在群体及城市中的美感、形象及全方位的造型效果。
建筑作为一个城市发展程度的一个标志,它具有很多优势,比如可显著的带来社会方面的经济效益。第一,将人口进行集中,通过内部横向及竖向的交通对部门间的联系距离进行缩短,进而对效率进行提高;第二可使大面积的建筑用地进行大幅度的缩小,可以在城市的中心地段进行选址;第三可对市政的建设投资进行减少以及对建筑的工期进行缩短;第四,在高层的建筑远离的地面区具有比较好的通风和较高的空气质量品质。未来高层建筑的发展的趋势会是高层建筑的智能化、生态化、摩天化、动人化。在建筑设计中,考虑到工程的实际情况,采用设计理念,以空间设计为核心,营造了良好的空间环境,体现绿色建筑理念。
参考文献:
[1]姚东梅.媒体之城从“外”到“内”解读中央电视台新大楼设计[J].时代建筑,2013,03:96-109.
[2]方韶丹.现代化医院建筑设计探析——厦门妇幼保健院门诊综合大楼设计实践[J].福建建筑,2013,08:100-103.
[3]吴韦,李化.新理念背景下的央视新大楼设计风格研究[J].大舞台,2013,09:101-102.
[4]卢峰.建筑地域性设计:从场景到场所——以重庆大学虎溪校区理科大楼设计为例[J].南方建筑,2013,03:57-59.
【关键词】 滨海园区;总部大楼设计;设计理念;规划布局;建筑设计
世界各个城市消费及生产不断的发展到达一定的程度之后,就开始积极的在城市建筑方面予以提高。大量的事实证明,建筑可明显带来社会方面的经济效益,将人口进行集中,利用建筑内部横向及竖向的交通将部门之间联系的距离进行缩短,进而将效率予以提高。同时可以缩小大面积的建筑用地,可在城市的中心地段进行选址。还可以对市政建筑的投资进行减少,对建筑的工期予以缩短。
1、项目概况
滨海园区位于东海之滨,瓯江口南岸,离温州市行政管理中心21公里,温州铁路货运站13公里,北临温州机场,南接瑞安丁山,西邻滨海大道,冬至沿海规划围垦大堤。十二五期间,金海园区是开发区建设的主战场,滨海总部基地坐落于金海园区核心区域,西侧为城市快速路金海大道,隔路为文化广场,南侧公园路,隔路为三甲河公园,是大罗山之东海生态廊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本地块的重要景观资源,北侧为金融用地,东侧为经六支路,整个基地沿公园路横向延展,建设用地面积39520平米,计容积率指标,地上总建筑面积95000平米,建筑高度为80米,建设功能为总部办公及配套,后勤服务。
2、设计理念
设计的出发点源于我们对两个问题的思考:
(1)如何把三甲河公园的景观资源纳入基地;
(2)如何处置建筑与周边场地的关系
采用何种策略去应答这两个问题,变成了设计的切入点。经过对用地容量、功能布局和使用性质的反复研究,我们认为,总部基地的整体形态,应通过具有活力的广场空间作为纽带与周边场所发生对话,一则要与三甲河公园发生互动,二则要考虑沿金海大道的形象视觉要求及与文化广场的关系。而随着广场空间形态的产生,建筑空间布局也就应运而生,这也正好回答了我们最初对于设计的思考。经过多方案的比较,建筑整体以一种非完全对称的姿态面向三甲河公园,我们将具有中心对称形式的板楼位于广场北侧,同时在东西两侧结合功能布置体量均衡的附楼,共同去限定和围合中心广场,使其更具稳定性和方向性,整体通过空间序列和建筑形体对比来表达建筑主题性格,但不过分强调对称,利用虚轴线丰富主轴线的严谨,外部空间在秩序中寻求变化。
外立面的建筑语言,是从现代建筑特征和古典的建筑语汇提炼而来,裙楼连续的柱廊和玻璃的组合,在人视点形成良好的界面,主楼通过对长版的分割,形成三个矩形体量,每个体量四角辅以敦实的实体,中部深凹柱的长条,竖向分隔的石材和玻璃组合形成联系细腻的机理,整体形象简洁、厚实而富有力度。
3、规划布局
3.1总体布局
设计之初,充分考虑到本工程的占地面积,用地红线周边轮廓的问题,且地形等特点,设计时都需要进行相应的设计。
我们将主要建筑分为四个功能区块:主体办公部分、公共服务部分、会议中心部分、后勤配套部分。主体办公置于各个功能区块的中部,即在中心广场北侧布置20层主体板楼,规模为6.5万平方米,便于与各个功能之间进行有效联系,提高工作效率。对于公共服务中心功能,我们分析更多的人流来自经六支路一侧,所以在这一侧布置5层公共服务中心,规模1.5万平米,并沿经六支路一侧退出前区广场,使交通更为便捷顺畅;而沿公园路一侧,布置三层会议中心方便会议进出,并通过连廊与五层后勤配套相互联系,总共规模1.3万平米。
3.2交通组织
沿公园路一侧布置结合中心广场布置两个办公主入口,沿广场周边形成车行环路,广场中部通过平坦的台阶将人引导至办公主入口平台,在经六路一侧分别布置公共服务中心入口和后勤、办公次入口。基地内设置环形消防车道及足够的消防登高场地,同时考虑路标导向指示装置。
4、建筑设计
建筑布局契合并完善,因地制宜的布局,以最大程度减少土方量,在满足功能容量需求的同时,致力于实现花园式的绿色建筑的目标。
4.1平面布局形式
办公楼在主体板楼的设计中,将南方单廊和北方合院的特征相结合,采用中庭形式将两块板楼连接在一起,形成围合式室内园林,美化内部休息交往空间,以达到绿色办公要求。在南北两侧,布置单廊式办公,中间布置会议室,两侧间隔布置中庭空间和休息区。整个中庭空间赋予灵动和变化。我们将四组交通体均匀布置在中部和北面两侧,使垂直交通联系便捷;公共服务中心以规则的平面形状结合大开间办公形式以适应使用功能,上下5层通过中庭空间串联;会议中心一至二层布置中小会议室,三层布置一个600人大会议室,以满足办公需求。
4.2剖面设计
办公楼:一层架空3米作为地面停车以解决地面停车问题,解放出更多室外活动空间,入口大堂通高三层,提升办公品质;核心筒分置大堂两侧,并分别在左右中庭设置观光电梯,同时在左右两侧每隔6层设置一个共享中庭,整个中庭空间形成被动式通风系统,利用自然风调节室内物理环境以达到绿色节能的效果。建筑形体注重穿插组合关系,在整体格局里,不同材质的体块穿插,增加了立面的层次与深度,加强了建筑形体的节奏与韵律感。
4.3办公功能的灵活划分
对于办公部分的使用,业主提出部分面积兼做出租,我们采用均匀布置交通体以适应将来灵活的分割使用,不同的入口都有各自的门厅,互不干扰,灵活机动。空间设计时,形成共享空间。既满足功能要求,且空间有所变化,体现交流性、休闲性和舒适性的特点。
各个功能用房均可以采光通风,并有良好的自然景观。在公共交通空间设计时,注意空间变化,体现交流性、休闲性和舒适性。在节点处设有交流空间。在空间的转角相连处,形成放大的空间节点,布置楼电梯和卫生间等公共用房,使用方便。 4.4停车组织
本项目需解决1000辆的停车问题,为此,我们设置了一层地下室解决850个车位,位于地面停车,我们采用通过架空主楼一层部分和广场停车相结合的方法解决150个车位,即降低了投资,使办公停车更为方便,又为室外广场留出更多的绿地空间,满足项目要求。整个用地我们设置三个地下室机动车入口,一个位于公园路一侧,一个位于经六支路一侧,另一个位于主楼底下,方便各个功能区块分别使用。非机动车库设4个非机动车坡道。利于方便到达的有不同空间体验的交流场所,体现一种人性化设计理念,形成立体的绿化和休闲活动平台。
4.5景观设计
在景观设计上,我们采用点线面结合的绿化布置形式,主楼南侧留出办公入口广场空间为办公楼营造良好的视觉空间,沿建筑周边布置带状绿化带,局部布置整齐的树阵,同简洁的办公塔楼相呼应,与主体建筑风格融为一体,体现现代都市空间的尊贵和大气,创造与建筑空间相一致的景观空间,促进人与环境及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应把和谐美作为基本原则之一,在保证其实用功能的同时努力建筑自身的和谐、与自然环境和与人文景观的和谐,建造出体现现代美学意义的建筑。建筑艺术的方面应该充分的考虑高大体型建筑在群体及城市中的美感、形象及全方位的造型效果。
建筑作为一个城市发展程度的一个标志,它具有很多优势,比如可显著的带来社会方面的经济效益。第一,将人口进行集中,通过内部横向及竖向的交通对部门间的联系距离进行缩短,进而对效率进行提高;第二可使大面积的建筑用地进行大幅度的缩小,可以在城市的中心地段进行选址;第三可对市政的建设投资进行减少以及对建筑的工期进行缩短;第四,在高层的建筑远离的地面区具有比较好的通风和较高的空气质量品质。未来高层建筑的发展的趋势会是高层建筑的智能化、生态化、摩天化、动人化。在建筑设计中,考虑到工程的实际情况,采用设计理念,以空间设计为核心,营造了良好的空间环境,体现绿色建筑理念。
参考文献:
[1]姚东梅.媒体之城从“外”到“内”解读中央电视台新大楼设计[J].时代建筑,2013,03:96-109.
[2]方韶丹.现代化医院建筑设计探析——厦门妇幼保健院门诊综合大楼设计实践[J].福建建筑,2013,08:100-103.
[3]吴韦,李化.新理念背景下的央视新大楼设计风格研究[J].大舞台,2013,09:101-102.
[4]卢峰.建筑地域性设计:从场景到场所——以重庆大学虎溪校区理科大楼设计为例[J].南方建筑,2013,03:5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