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说阅读教学中必须先明确小说的文体特点,扫清学生的基本阅读障碍,最终目的指向会读同一体裁的文章。“有为”课堂上利用“疑展评”教学模式,能有效实现阅读策略和目标,引导学生在课堂激发兴趣积极思考,迸发个体思维火花。
【关键词】小学语文;疑展评;情节类小说;《桥》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课程教学内容的重中之重。《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同时,在不同的学段,也反复强调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积极思考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形成自己的独特体验,并受优秀作品的感染,向往和追求美好理想。要想让学生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就必须有正确的阅读策略作为支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针对不同学段提出了叙事性作品文本不同的阅读要求:“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显而易见,第三学段根据语言系统对学生学习叙事性作品文本有了进一步要求,并且,小说教学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一篇文章被安排在哪一个学段,哪一册书,哪一个单元,附加在文章的价值除了主题思想,还有外在的表达形式。因此,小说阅读教学中先明确小说的文体特点,可以让学生有效进行基本阅读,进而在阅读同一体裁的文章时,一通百通。
谈歌的《桥》被教材编者安排在小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是一篇典型的情节类小说。王荣生教授说:“现在小说分为三类:情节类小说、心理类小说、荒诞类小说。针对不同类型的小说,应该有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情节类的小说怎么教?重点是把握人物活动的愿望、障碍、行动,从这些方面去读情节。”把握人物活动的愿望、障碍、行动,就能梳理情节,读懂人物心理,一探文章主旨,所以从梳理故事情节、分析环境描写、分析人物形象三大方面进行“疑展评”教学设计。
一、梳理故事情节,明确人物愿望
学者王荣生认为:“小说是最接近人生的一种文本。”无论是何种类型的小说,只要是高质量的具有可读性的小说,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丰富人的经历,甚至延长人类有限的生命。课堂教学可以从故事围绕什么发生、核心人物有谁、文章聚焦在谁的身上、故事走向如何等几个方面设疑。
《桥》不足千字,文本内容和结构都较为简单,在“疑”环节的提示下,学生边默读边圈点勾画情节变化的关键词语,很快就能得出故事情节:洪水来了,老汉带领村民寻桥逃生;桥只有一座,他组织村民有序通过;党员抗议,他严肃批评,连自己的儿子也不例外;走到最后,他让儿子先上桥离开;最后桥塌了,父子俩同时被洪水吞没。人物的愿望只有一个,那就是让全村人通过唯一的桥逃生,不惜一切代价,最后,他也做到了,代价是自己和儿子的生命。这个愿望是伟大的,同时也是悲壮的。经过梳理,情节显得十分简单和清晰,结构上运用“欧·亨利”式结尾,使人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通过“疑”环节进行情节的梳理,教师给学生建起一个坚实的桥墩。随着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梳理情节的任务也可以放手给他们按照自己“质疑”式自主完成。
二、分析环境描写,了解行动障碍
黎明时分,山洪暴发,整个村庄处于危险中,因此,人们不得不仓皇逃离,而作为“全村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都拥戴的老汉”挺身而出。想要带领村民逃生,这是人物活动的愿望,但是他遇到了不少障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设“疑”:这些障碍分别来来源于哪里呢?
1.在于雨势突然增大(阅读时引导学生展开细致的推敲)
推敲词语:
像泼、像倒、咆哮、势不可当……
推敲修辞手法:
拟人:山洪咆哮着、近一米高的洪水在跳舞、洪水的狞笑声、(水)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比喻:像受惊的野马
推敲长短句:
甲: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乙: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有人泼水,又像有人往下倒水。
推敲节奏,等等。
2.在于桥只有一座
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往南跑;东面、西面没有路,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老汉再怎么有能力,也必须从这唯一的桥上过,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
3.在于乱哄哄的村民和其他党员的不服从
六神无主的村民“惊慌”“跌跌撞撞”“乱哄哄”,泰山崩倒依然面不改色的老汉好不容易稳定村民的情绪,组织过桥,其他党员又来拆台,自己的党员儿子居然也偷偷混在村民中。
不管是自然环境还是社会环境,分析环境,品析语言,都是为了引发学生质疑,在质疑中充分感受到当时的环境氛围,理解人物面临的障碍。
三、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人物行动
小说本身就是一个大象征,橋是逃生的通道,连接了生死;桥也是老汉,老汉用血肉之躯架起了全村的生存希望。老汉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只是偶然性事件吗?其实不是,也只有激起学生的质疑,进行策略分析,理解“党性”是什么,最后才能评价老汉“舍己为人”的精神高度。
1.看老汉的身份。他是受拥戴的党支部书记,平时威望已经积攒一身,不细读文本,不进行合理的想想和推敲,如何能够理解他在关键时刻能够挺身而出,在极端情况下依然强调党性和纪律呢?
2.对比。危难面前,乱哄哄的人群与如山般冷静稳重的老汉形成鲜明的对比。
3.分析人物的行为和对话。就是揪出儿子的那一连串动作也毫不拖泥带水,在死亡威胁下发出的指令依然清晰,没有一个字的废话,这也足以让人佩服他那舍己为人的精神了。
但是,教师还必须引发学生质疑并思考:作者仅仅只是在塑造老汉只为村民着想、毫不犹豫牺牲所有、不食人间烟火的英雄形象吗?答案并不是。老汉在桥塌的最后时刻,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这一个情节使得老汉的扁平形象变得丰满起来,原来他也是一个爱民爱子、有血有肉的人。笔者在阅读策略提醒学生要关注到每一处人物描写,学生就从单薄的人物形象认知了解到小说人物应由多种性格特点有机组成的一个比较立体的形象,这样作品的内涵才会更加丰富。
四、探究文章主旨,解码人物精神
在联系过上文的种种分析后,重要的是关注未进行分析或者只是笼统了解过的部分。例如,小说中的伏笔往往就在不起眼的地方,而这个伏笔通常也会对解码人物情感有重要的作用;又例如,串联起分散在文章各处的话语也能促使人物作出行动,因此,引导学生质疑,关注细枝末节也是阅读策略之一。
《桥》一文中,洪水的不断上涨对老汉的行动也产生了影响。随着水位的升高,情况越来越危急,老汉只能“快刀斩乱麻”,面对乱哄哄的村民威严喊话,面对不服从指挥的党员冷淡处理。快手揪出并吼着批评插队的小伙子,在洪水爬上胸膛,又本能地让小伙子先走,文章结尾才揭露出:结尾看似意外,但是却能从这些伏笔中看出端倪,如果不是自己的儿子怎么能一下子从乱糟糟的情况下辨认出这是党员,如果不是父子关系何必再多此一举地写两者在生命最后关头都要互相推让生存机会?让学生串联起不同的段落,让零碎的割裂的片段一下子拼凑出完整的“地图”,联系上下文关注细枝末节的策略,勾勒出一个明朗的关系图,学生一下子就能感悟,有兴趣地走出小说学习的迷宫。
“疑展评”课堂教学模式是打开学生阅读小说的一扇窗户,是调动学生一探究竟的兴趣从而深入赏析文章的有效手段。教师作为引导者,要给学生一个具体思考的抓手。“疑展评”导引下的小说学习最终目标是由扫清学生的基本阅读障碍走向会读同一类型的文章,进一步扩充学生视野,目的也在于鼓励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能够主动接触更多小说作品,并且不仅仅停留于看故事的层次,而是带着质疑、专业知识、方法和技巧深入探究小说领域,体验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情感,做一个更高级的读者。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张洪玲,陈晓波.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小学语文)[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王荣生,李冲锋.小说教学教什么[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责任编辑
【关键词】小学语文;疑展评;情节类小说;《桥》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课程教学内容的重中之重。《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同时,在不同的学段,也反复强调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积极思考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形成自己的独特体验,并受优秀作品的感染,向往和追求美好理想。要想让学生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就必须有正确的阅读策略作为支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针对不同学段提出了叙事性作品文本不同的阅读要求:“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显而易见,第三学段根据语言系统对学生学习叙事性作品文本有了进一步要求,并且,小说教学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一篇文章被安排在哪一个学段,哪一册书,哪一个单元,附加在文章的价值除了主题思想,还有外在的表达形式。因此,小说阅读教学中先明确小说的文体特点,可以让学生有效进行基本阅读,进而在阅读同一体裁的文章时,一通百通。
谈歌的《桥》被教材编者安排在小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是一篇典型的情节类小说。王荣生教授说:“现在小说分为三类:情节类小说、心理类小说、荒诞类小说。针对不同类型的小说,应该有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情节类的小说怎么教?重点是把握人物活动的愿望、障碍、行动,从这些方面去读情节。”把握人物活动的愿望、障碍、行动,就能梳理情节,读懂人物心理,一探文章主旨,所以从梳理故事情节、分析环境描写、分析人物形象三大方面进行“疑展评”教学设计。
一、梳理故事情节,明确人物愿望
学者王荣生认为:“小说是最接近人生的一种文本。”无论是何种类型的小说,只要是高质量的具有可读性的小说,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丰富人的经历,甚至延长人类有限的生命。课堂教学可以从故事围绕什么发生、核心人物有谁、文章聚焦在谁的身上、故事走向如何等几个方面设疑。
《桥》不足千字,文本内容和结构都较为简单,在“疑”环节的提示下,学生边默读边圈点勾画情节变化的关键词语,很快就能得出故事情节:洪水来了,老汉带领村民寻桥逃生;桥只有一座,他组织村民有序通过;党员抗议,他严肃批评,连自己的儿子也不例外;走到最后,他让儿子先上桥离开;最后桥塌了,父子俩同时被洪水吞没。人物的愿望只有一个,那就是让全村人通过唯一的桥逃生,不惜一切代价,最后,他也做到了,代价是自己和儿子的生命。这个愿望是伟大的,同时也是悲壮的。经过梳理,情节显得十分简单和清晰,结构上运用“欧·亨利”式结尾,使人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通过“疑”环节进行情节的梳理,教师给学生建起一个坚实的桥墩。随着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梳理情节的任务也可以放手给他们按照自己“质疑”式自主完成。
二、分析环境描写,了解行动障碍
黎明时分,山洪暴发,整个村庄处于危险中,因此,人们不得不仓皇逃离,而作为“全村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都拥戴的老汉”挺身而出。想要带领村民逃生,这是人物活动的愿望,但是他遇到了不少障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设“疑”:这些障碍分别来来源于哪里呢?
1.在于雨势突然增大(阅读时引导学生展开细致的推敲)
推敲词语:
像泼、像倒、咆哮、势不可当……
推敲修辞手法:
拟人:山洪咆哮着、近一米高的洪水在跳舞、洪水的狞笑声、(水)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比喻:像受惊的野马
推敲长短句:
甲: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乙: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有人泼水,又像有人往下倒水。
推敲节奏,等等。
2.在于桥只有一座
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往南跑;东面、西面没有路,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老汉再怎么有能力,也必须从这唯一的桥上过,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
3.在于乱哄哄的村民和其他党员的不服从
六神无主的村民“惊慌”“跌跌撞撞”“乱哄哄”,泰山崩倒依然面不改色的老汉好不容易稳定村民的情绪,组织过桥,其他党员又来拆台,自己的党员儿子居然也偷偷混在村民中。
不管是自然环境还是社会环境,分析环境,品析语言,都是为了引发学生质疑,在质疑中充分感受到当时的环境氛围,理解人物面临的障碍。
三、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人物行动
小说本身就是一个大象征,橋是逃生的通道,连接了生死;桥也是老汉,老汉用血肉之躯架起了全村的生存希望。老汉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只是偶然性事件吗?其实不是,也只有激起学生的质疑,进行策略分析,理解“党性”是什么,最后才能评价老汉“舍己为人”的精神高度。
1.看老汉的身份。他是受拥戴的党支部书记,平时威望已经积攒一身,不细读文本,不进行合理的想想和推敲,如何能够理解他在关键时刻能够挺身而出,在极端情况下依然强调党性和纪律呢?
2.对比。危难面前,乱哄哄的人群与如山般冷静稳重的老汉形成鲜明的对比。
3.分析人物的行为和对话。就是揪出儿子的那一连串动作也毫不拖泥带水,在死亡威胁下发出的指令依然清晰,没有一个字的废话,这也足以让人佩服他那舍己为人的精神了。
但是,教师还必须引发学生质疑并思考:作者仅仅只是在塑造老汉只为村民着想、毫不犹豫牺牲所有、不食人间烟火的英雄形象吗?答案并不是。老汉在桥塌的最后时刻,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这一个情节使得老汉的扁平形象变得丰满起来,原来他也是一个爱民爱子、有血有肉的人。笔者在阅读策略提醒学生要关注到每一处人物描写,学生就从单薄的人物形象认知了解到小说人物应由多种性格特点有机组成的一个比较立体的形象,这样作品的内涵才会更加丰富。
四、探究文章主旨,解码人物精神
在联系过上文的种种分析后,重要的是关注未进行分析或者只是笼统了解过的部分。例如,小说中的伏笔往往就在不起眼的地方,而这个伏笔通常也会对解码人物情感有重要的作用;又例如,串联起分散在文章各处的话语也能促使人物作出行动,因此,引导学生质疑,关注细枝末节也是阅读策略之一。
《桥》一文中,洪水的不断上涨对老汉的行动也产生了影响。随着水位的升高,情况越来越危急,老汉只能“快刀斩乱麻”,面对乱哄哄的村民威严喊话,面对不服从指挥的党员冷淡处理。快手揪出并吼着批评插队的小伙子,在洪水爬上胸膛,又本能地让小伙子先走,文章结尾才揭露出:结尾看似意外,但是却能从这些伏笔中看出端倪,如果不是自己的儿子怎么能一下子从乱糟糟的情况下辨认出这是党员,如果不是父子关系何必再多此一举地写两者在生命最后关头都要互相推让生存机会?让学生串联起不同的段落,让零碎的割裂的片段一下子拼凑出完整的“地图”,联系上下文关注细枝末节的策略,勾勒出一个明朗的关系图,学生一下子就能感悟,有兴趣地走出小说学习的迷宫。
“疑展评”课堂教学模式是打开学生阅读小说的一扇窗户,是调动学生一探究竟的兴趣从而深入赏析文章的有效手段。教师作为引导者,要给学生一个具体思考的抓手。“疑展评”导引下的小说学习最终目标是由扫清学生的基本阅读障碍走向会读同一类型的文章,进一步扩充学生视野,目的也在于鼓励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能够主动接触更多小说作品,并且不仅仅停留于看故事的层次,而是带着质疑、专业知识、方法和技巧深入探究小说领域,体验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情感,做一个更高级的读者。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张洪玲,陈晓波.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小学语文)[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王荣生,李冲锋.小说教学教什么[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