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分析高校实验动物学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法较为陈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实验条件不足导致实验课开设少、实验动物学考评方式单一等问题,提出提高实验动物学教学质量的对策:明确教学目的,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对学生引导,端正学生学习态度;加大实验室建设投入,改善实验教学条件;完善考核机制,实行多元评价。
【关键词】高校 实验动物学 教学改革 教学方法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4C-0156-02
实验动物学(Laboratory Animal Science)是一门专门研究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的新兴、综合性学科。它建立在动物学、生物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兽医学等各相关学科的基础上,同时也促进相关学科的发展。我国高校大多数医学和药学及相关专业都开设实验动物学。随着人类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实验动物被广泛应用于人类基因组计划、基因结构与功能组学等重要研究领域,在国际上它已经成为现代生命科学研究的基础和支撑学科,实验动物科学条件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学技术现代化水平的标志之一,同时也成为衡量一所高等院校教学、科研水平的标志之一。
一、实验动物学的特点
实验动物在科学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人类许多重大的里程碑式的科研成就都与实验动物具有密切的关系,正如苏联著名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所说,“没有对活动物进行实验和观察,人们就无法认识有机界的各种规律”。因此,实验动物学这门课程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与一般课程相比,实验动物学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实验动物学教学内容由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两部分组成,是一门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课程,实验教学在课时上占据相当大的比例,这表明实验动物学又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使之掌握一定的实验方法,成为实验动物学的人才培养重要目标之一。第二,实验动物学对实验条件要求较高。实验动物学的理论教学多半是在教室中进行,而实验教学则必须在专门的实验室进行。具备一定的实验仪器设备,是确保实验教学进行的充分必要条件,同时还需要具备一支专业化的实验室建设与管理队伍。在实验教学中,学生需要接触大量的活体动物,这些活体动物有的携带病毒,有的附有对人类有害的寄生虫,为防止学生被伤害或感染,实验课前需要对这些活体动物进行专门的除菌、除寄生虫等特殊处理或者直接使用SPF级的实验动物。在我国,“由于实验动物质量不符合标准,动物实验的敏感性、重复性差,致使实验动物严重浪费,导致科研的科学性及可信度降低,在国际学术界得不到认可;生物制剂和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评价试验得不到国际承认”。
二、实验动物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的教学方法较为陈旧。教学方法主要服务于教学目的,教学方法与教学质量成正比。一般来说,教学方法越先进,教学的效果和质量会越好。根据不同的分类,有不同的教学方法,但常见常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讲授法、讨论法、直观演示法、参观教学法、现场教学法等。目前,很多高校实验动物学在教学过程中依然主要采用传统的“讲授法”。“讲授法”的主要特点是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不注重学生的参与,从而导致知识的单向传递,因此,这种教学方法也被称为“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特征,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能有效地达到因材施教的互动效果。
(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部分学生对实验动物学这门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认为此门课程是选修课,可学可不学,缺乏浓厚的学习兴趣,极少数学生则是为了凑学分,因此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学习的态度不够端正。主要表现在:少许同学经常旷课,上课不认真听讲、记笔记,很少主动进行课前预习,对实验课应付了事,照搬照抄他人的实验报告,普遍只在临近期末考试之时死记硬背知识点,以避免“挂科”。学生对实验动物学学习积极性不高,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其主观原因是学生缺乏对这门课程重要性以及对自我专业发展和成长作用的认知;其客观原因是承担此门课程的教师缺乏对学生的有效引导,教学方法陈旧落后,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另外,学生课程多,学业负担重,精力不足,也是导致对这门课程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客观原因之一。
(三)实验条件不足导致实验课开设少。实验动物学是一门对实验条件依赖性较大的学科,实验教学也是这门课程必不可少的环节。实验条件包括实验仪器设备和实验动物两方面,前者是静态条件,后者是动态条件。实验条件的好坏,决定于学校的财力及其投入的多寡。由于学生较多,每进行一次实验课教学对实验物资消耗较大,一些高校财力有限,对实验室建设投入不足,實验条件较差,不能为师生提供优良的实验教学条件,为减少损耗和开支,只好压缩实验课的数量。实验教学是理解基础理论、巩固课堂知识的必经途径,也是运用基本理论、掌握基本技能的重要手段。实验课开设不足,使实验动物学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四)实验动物学考评方式单一。实验动物学的考评主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学生的学习成绩包括期末考试成绩、平时出勤成绩和实验成绩。比较难以监控的是实验成绩。由于实验动物学在实验教学时,一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教师难以做到对每一位学生的实验过程进行有效监控,实验过程存在一定的监控盲区,有些学习态度不端正的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存在“搭便车”的现象,只在一旁观看同学操作,最后的实验报告只能反映该组的情况,却无法公平反映每个学生的操作水平。再者,理论成绩占比较高,一般为总成绩的60%,这导致学生把主要精力投放在死记硬背理论知识上,而忽略实验操作学习,致使动手能力较差。
三、实验动物学教学改革的对策
(一)明确教学目的,改进教学方法。教学目的对教学活动具有引导、激励和监控功能。提高实验动物学教学质量,首先,教师要明确教学目的。一般来说,实验动物学的教学目的就是让学生掌握这一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并掌握基本的实验方法。其次,教师要主动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技能,特别是新入职的年轻教师,更要在教学方法上下功夫,在备课上下功夫,多向有经验的老教师请教,善于利用启发式教学,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再次,教师要创新授课形式,善于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工具与媒介,提高课堂吸引力,避免“照本宣科”。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相关教学软件与视频也日益先进丰富,为教师备课和教学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例如,PPT 教学已成为一种普遍的教学方式和重要手段,它具有直观性和展示容量大等特征与优势,教师可充分利用PPT,将比较抽象的教学内容进行形象化、生动化、具体化地呈现,让学生更易于掌握教学内容。另外,慕课作为一种崭新的教学形式,也逐渐被推广和应用,这种形式可更大程度地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回归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因此教师可以探索将慕课这一教学新形式运用到实验动物学的教学实践中。 (二)加强对学生引导,端正学习态度。学习态度决定了学习成效。针对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态度不端正问题,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正确引导。教师自身要對实验动物学这一学科有深入的了解,并从多个维度强调实验动物学的重要性,使学生真正认识到这门课程对于以后自己的专业发展的重要作用。也可以将实验动物学学科领域的一些先进人物或对这一学科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专家学者的故事融入课堂教学中,用这些人物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故事蕴含着丰富的价值,先进人物的故事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也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因此,将故事融入教学,可以有效融合教学的育人功能和知识传授的功能。除了正面引导外,教师还应对学生进行严格要求,建立健全相应的考评方式和制度,例如课前点名或签到,通过制度约束形成良好的学风环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
(三)加大实验室建设投入,改善实验教学条件。实验动物学课程对实验的要求和依赖性较大。实验教学是这门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加大实验室建设投入,优化实验教学条件,是提高实验动物学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从学校层面看,要加强对实验动物学相关实验室的资金投入,投入的大小与实验室建设状况成正比,投入越大,实验室条件就更完备。其次,从实验室自身层面来看,要加强实验室建设和管理队伍建设,提高实验室教学和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与管理水平,在实验室管理人员选聘上,尽量选聘那些具备这一学科基本知识或与这一学科专业背景相近的人员,并加强对实验室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实验室建设的专业化水平。从管理角度看,要加强实验室的制度化建设,制定相应的实验仪器设备使用和管理办法,确保实验环境和实验条件的安全性。另外,要加强开放性实验室建设。所谓开放性实验室建设,就是打破实验室只在特定的实验课时间向学生开放的局限,增加实验室的开放时间和利用度。
(四)完善考核机制,实行多元评价。教学考核与评价是教学活动的最后环节。教学考核与评价包括对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考核与评价两个方面。目前,实验动物学主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考核和评价,这种考核与评价方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效果。期末考试成绩占据着很高的比重,而期末考试主要侧重于对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程度的考查,却不能反映出学生动手实验能力。使学生具备一定实验操作能力是实验动物学的主要培养目标之一,而当前的考核方式无法反映学生通过实验动物学的学习是否具备了开展动物实验的能力。因此,在评价教学效果时,要建构多元的评价体系,设置多元的评价指标,改变传统的“唯成绩论”的评价体系,从而全面地评价教学效果。例如,可以将课堂提问、上课考勤、完成实验报告的质量、实验课的出勤率、实验课中的动手能力与合作意识、期末考试成绩等纳入评价与考核指标体系,同时合理设置各个指标的比例,从而实现对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进行全面考核与评价。
总之,实验动物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提高这门学科的教学水平和质量,有利于学生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方法,为学生以后进一步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教师要自觉主动地改进和创新实验动物学教学方式方法,想方设法提高实验动物学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熊建利,朱文文,高小婵.实验动物学教学中的几点建议[J].河南农业,2017(2)
[2]董秀梅,张萍,龚都强,等.实验动物学的教学改革探索[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4(3)
[3]陈彦希,陈敦学,陈伟,等.实验动物学教学改革的思考[J]教育现代化,2018(8)
(责编 卢 雯)
【关键词】高校 实验动物学 教学改革 教学方法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4C-0156-02
实验动物学(Laboratory Animal Science)是一门专门研究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的新兴、综合性学科。它建立在动物学、生物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兽医学等各相关学科的基础上,同时也促进相关学科的发展。我国高校大多数医学和药学及相关专业都开设实验动物学。随着人类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实验动物被广泛应用于人类基因组计划、基因结构与功能组学等重要研究领域,在国际上它已经成为现代生命科学研究的基础和支撑学科,实验动物科学条件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学技术现代化水平的标志之一,同时也成为衡量一所高等院校教学、科研水平的标志之一。
一、实验动物学的特点
实验动物在科学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人类许多重大的里程碑式的科研成就都与实验动物具有密切的关系,正如苏联著名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所说,“没有对活动物进行实验和观察,人们就无法认识有机界的各种规律”。因此,实验动物学这门课程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与一般课程相比,实验动物学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实验动物学教学内容由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两部分组成,是一门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课程,实验教学在课时上占据相当大的比例,这表明实验动物学又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使之掌握一定的实验方法,成为实验动物学的人才培养重要目标之一。第二,实验动物学对实验条件要求较高。实验动物学的理论教学多半是在教室中进行,而实验教学则必须在专门的实验室进行。具备一定的实验仪器设备,是确保实验教学进行的充分必要条件,同时还需要具备一支专业化的实验室建设与管理队伍。在实验教学中,学生需要接触大量的活体动物,这些活体动物有的携带病毒,有的附有对人类有害的寄生虫,为防止学生被伤害或感染,实验课前需要对这些活体动物进行专门的除菌、除寄生虫等特殊处理或者直接使用SPF级的实验动物。在我国,“由于实验动物质量不符合标准,动物实验的敏感性、重复性差,致使实验动物严重浪费,导致科研的科学性及可信度降低,在国际学术界得不到认可;生物制剂和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评价试验得不到国际承认”。
二、实验动物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的教学方法较为陈旧。教学方法主要服务于教学目的,教学方法与教学质量成正比。一般来说,教学方法越先进,教学的效果和质量会越好。根据不同的分类,有不同的教学方法,但常见常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讲授法、讨论法、直观演示法、参观教学法、现场教学法等。目前,很多高校实验动物学在教学过程中依然主要采用传统的“讲授法”。“讲授法”的主要特点是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不注重学生的参与,从而导致知识的单向传递,因此,这种教学方法也被称为“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特征,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能有效地达到因材施教的互动效果。
(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部分学生对实验动物学这门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认为此门课程是选修课,可学可不学,缺乏浓厚的学习兴趣,极少数学生则是为了凑学分,因此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学习的态度不够端正。主要表现在:少许同学经常旷课,上课不认真听讲、记笔记,很少主动进行课前预习,对实验课应付了事,照搬照抄他人的实验报告,普遍只在临近期末考试之时死记硬背知识点,以避免“挂科”。学生对实验动物学学习积极性不高,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其主观原因是学生缺乏对这门课程重要性以及对自我专业发展和成长作用的认知;其客观原因是承担此门课程的教师缺乏对学生的有效引导,教学方法陈旧落后,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另外,学生课程多,学业负担重,精力不足,也是导致对这门课程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客观原因之一。
(三)实验条件不足导致实验课开设少。实验动物学是一门对实验条件依赖性较大的学科,实验教学也是这门课程必不可少的环节。实验条件包括实验仪器设备和实验动物两方面,前者是静态条件,后者是动态条件。实验条件的好坏,决定于学校的财力及其投入的多寡。由于学生较多,每进行一次实验课教学对实验物资消耗较大,一些高校财力有限,对实验室建设投入不足,實验条件较差,不能为师生提供优良的实验教学条件,为减少损耗和开支,只好压缩实验课的数量。实验教学是理解基础理论、巩固课堂知识的必经途径,也是运用基本理论、掌握基本技能的重要手段。实验课开设不足,使实验动物学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四)实验动物学考评方式单一。实验动物学的考评主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学生的学习成绩包括期末考试成绩、平时出勤成绩和实验成绩。比较难以监控的是实验成绩。由于实验动物学在实验教学时,一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教师难以做到对每一位学生的实验过程进行有效监控,实验过程存在一定的监控盲区,有些学习态度不端正的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存在“搭便车”的现象,只在一旁观看同学操作,最后的实验报告只能反映该组的情况,却无法公平反映每个学生的操作水平。再者,理论成绩占比较高,一般为总成绩的60%,这导致学生把主要精力投放在死记硬背理论知识上,而忽略实验操作学习,致使动手能力较差。
三、实验动物学教学改革的对策
(一)明确教学目的,改进教学方法。教学目的对教学活动具有引导、激励和监控功能。提高实验动物学教学质量,首先,教师要明确教学目的。一般来说,实验动物学的教学目的就是让学生掌握这一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并掌握基本的实验方法。其次,教师要主动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技能,特别是新入职的年轻教师,更要在教学方法上下功夫,在备课上下功夫,多向有经验的老教师请教,善于利用启发式教学,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再次,教师要创新授课形式,善于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工具与媒介,提高课堂吸引力,避免“照本宣科”。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相关教学软件与视频也日益先进丰富,为教师备课和教学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例如,PPT 教学已成为一种普遍的教学方式和重要手段,它具有直观性和展示容量大等特征与优势,教师可充分利用PPT,将比较抽象的教学内容进行形象化、生动化、具体化地呈现,让学生更易于掌握教学内容。另外,慕课作为一种崭新的教学形式,也逐渐被推广和应用,这种形式可更大程度地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回归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因此教师可以探索将慕课这一教学新形式运用到实验动物学的教学实践中。 (二)加强对学生引导,端正学习态度。学习态度决定了学习成效。针对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态度不端正问题,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正确引导。教师自身要對实验动物学这一学科有深入的了解,并从多个维度强调实验动物学的重要性,使学生真正认识到这门课程对于以后自己的专业发展的重要作用。也可以将实验动物学学科领域的一些先进人物或对这一学科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专家学者的故事融入课堂教学中,用这些人物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故事蕴含着丰富的价值,先进人物的故事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也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因此,将故事融入教学,可以有效融合教学的育人功能和知识传授的功能。除了正面引导外,教师还应对学生进行严格要求,建立健全相应的考评方式和制度,例如课前点名或签到,通过制度约束形成良好的学风环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
(三)加大实验室建设投入,改善实验教学条件。实验动物学课程对实验的要求和依赖性较大。实验教学是这门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加大实验室建设投入,优化实验教学条件,是提高实验动物学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从学校层面看,要加强对实验动物学相关实验室的资金投入,投入的大小与实验室建设状况成正比,投入越大,实验室条件就更完备。其次,从实验室自身层面来看,要加强实验室建设和管理队伍建设,提高实验室教学和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与管理水平,在实验室管理人员选聘上,尽量选聘那些具备这一学科基本知识或与这一学科专业背景相近的人员,并加强对实验室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实验室建设的专业化水平。从管理角度看,要加强实验室的制度化建设,制定相应的实验仪器设备使用和管理办法,确保实验环境和实验条件的安全性。另外,要加强开放性实验室建设。所谓开放性实验室建设,就是打破实验室只在特定的实验课时间向学生开放的局限,增加实验室的开放时间和利用度。
(四)完善考核机制,实行多元评价。教学考核与评价是教学活动的最后环节。教学考核与评价包括对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考核与评价两个方面。目前,实验动物学主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考核和评价,这种考核与评价方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效果。期末考试成绩占据着很高的比重,而期末考试主要侧重于对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程度的考查,却不能反映出学生动手实验能力。使学生具备一定实验操作能力是实验动物学的主要培养目标之一,而当前的考核方式无法反映学生通过实验动物学的学习是否具备了开展动物实验的能力。因此,在评价教学效果时,要建构多元的评价体系,设置多元的评价指标,改变传统的“唯成绩论”的评价体系,从而全面地评价教学效果。例如,可以将课堂提问、上课考勤、完成实验报告的质量、实验课的出勤率、实验课中的动手能力与合作意识、期末考试成绩等纳入评价与考核指标体系,同时合理设置各个指标的比例,从而实现对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进行全面考核与评价。
总之,实验动物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提高这门学科的教学水平和质量,有利于学生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方法,为学生以后进一步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教师要自觉主动地改进和创新实验动物学教学方式方法,想方设法提高实验动物学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熊建利,朱文文,高小婵.实验动物学教学中的几点建议[J].河南农业,2017(2)
[2]董秀梅,张萍,龚都强,等.实验动物学的教学改革探索[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4(3)
[3]陈彦希,陈敦学,陈伟,等.实验动物学教学改革的思考[J]教育现代化,2018(8)
(责编 卢 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