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实现语文素养培养目标,我们必须重视和加强语文教学环境的建设与优化工作,让学生的语文素养能在各种环境和多种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得以真正的提高。以学定教,正引导学生主动去阅读文本,让学业生自己已有的经验知识和情感去体验,建构文本意识世界,從而建构和生成带有学生个性色彩的新的文本意义。
一、以问定学习目标,师生平等制定活动
学习目标决定了学习的策略和措施,一切学习活动都要紧紧围绕学习目标展开。学习目标的确定要回到阅读的原点,尊重学生的阅读原初体验,师生共同商定学习目标。这样,才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在课堂上才会有收获,才能真正地实现学习的目标。
比如教《多年父子成兄弟》一课,课前收集学生的问题,汇总整理并呈现在课堂使用的课件上。发现学生喜欢这篇文章,主要是因为它平淡、自然的语言风格,它流露的那份人间真情。于是共同制订“理解文章的写作特色”“体悟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情感和观点”两个目标。再比如教《琵琶行》一课,学生提出“为何我们也能感受到让白居易如此感动的琵琶曲的起伏”,共同制订“学习如何借助语言文字感受音乐之美”这个目标。
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当学生把不能理解的内容提出时,要一视同仁,平等对待才能赢得学生的信赖。在教《赤壁之战》一课时,改变以往教学以“言”为主,把文章支解为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等知识点的做法,继续采用这种鼓励学生提问的方式,在《劝学》《师说》学习的基础上,学生预习时提出有关翻译方面的问题相对减少,大多数问题是关于“为什么不重点描写战争场面?”的,因此教学设计以学生的困惑为学提,启发学生结合《孙子兵法》来看战争描写,尊重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畅所欲言。
二、以问定学习内容,师生共同对话课本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思、疑是密切相关,辨证统一的。设疑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也是为了真正实现师生的平等对话,我鼓励学生提问,用学生提出的问题来组织课堂讨论,正如爱因斯坦所言“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质疑,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也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多数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很有价值的,但问题是比较零散的,如果直接用学生的问题则会显得课堂随意与无序,于是我对学生问题做了归类整理。比如教《多年父子成兄弟》一课中,学生在“我”与儿子这一部分学生提出了一些零散的问题,于是我选择了一个主问题“为什么要插入对同学的描写?”我把这个问题拿到课堂上,激起了学生们的讨论,同学们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各抒己见。在学生的讨论中,学生们显示了深刻的思考。这个课例,让我明白用学生的问题来展开课堂探讨,更有利于让学生对话与文本,也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当学生们看到自己的问题和名字出现在多媒体时,激起了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下转2版)
三、以问定教学设计,预约课堂生成美丽
语文学科的教学要扎扎实实,需要师生共同关注文本,让学生和文本零距离接触,通过阅读去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特级老师肖培东老师曾说过:“阅读教学的理想状态是学生带着对课文的初步理解与感受走向教师。”执教《蒙娜丽莎的魅力》时,关于绘画部分,学生们提出了以下问题:“为什么《蒙娜丽莎》这幅画拥有神秘而永恒的魅力?”“《蒙娜丽莎》中瑶公特微笑的意义到底是什么?”“达·芬奇为什么要摒弃点睛技巧?是想让作品看起来与众不同吗?”“为什么说“手”是神秘气息的遥远的余波?”“为什么用较多的笔墨来写音乐?”。于是我设计表格从“人物细节”和“艺术技巧”两个方面在课文中找到“魅力”的解读。小组纷纷展开讨论,在表格的“人物细节”一栏填上了“微笑”“口唇”“眼睛”等内容,在“艺术技巧”一栏中填上“构图”“线条”“色彩”等内容。在学生阅读与分析时,不断地强化文章通过“恍惚不定”“最缥缈”“最恍惚”“最捉摸不定”这些词语来解读“神秘的魅力”的。学生这样进行了课堂总结:“今天的学习,我知道了傅雷先生深入浅出地教给我们这现外行人欣赏一幅人物肖像画时如何下眼,同时我也特别佩服傅雷先生,他能够用音乐来解读美术作品,原来艺术之间是相通的。我想课后去阅读傅雷先生这本《世界名作二十讲》,继续感受他对艺术的独特见解。”
再比如教《为了忘却的记念》一课,学生预习时的问题集中在“题目”和“鲁迅笔下的人物”上,于是与学生们共同商讨重点理解题目的含义,结合学生提问“为什么他失去了很好的朋友,中国失去了很好的青年”,商讨后决定以“鲁迅喜欢什么样的青年”为主线重点讲解鲁迅如何刻画白莽和柔石的,再由分析人物到把握作者情感。
碰撞交流中激发学生更大的潜能并擦出思维的火花,师生都会在这样的对话碰撞中收获更多东西。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是课堂,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是课堂教学。当聚焦了学生想学习的“教学内容”,突显学科本体性教学内容,把有限的教学时间用在“刀刃”上,丰富语文积累,发展思维,才能真正提升语文素养。
一、以问定学习目标,师生平等制定活动
学习目标决定了学习的策略和措施,一切学习活动都要紧紧围绕学习目标展开。学习目标的确定要回到阅读的原点,尊重学生的阅读原初体验,师生共同商定学习目标。这样,才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在课堂上才会有收获,才能真正地实现学习的目标。
比如教《多年父子成兄弟》一课,课前收集学生的问题,汇总整理并呈现在课堂使用的课件上。发现学生喜欢这篇文章,主要是因为它平淡、自然的语言风格,它流露的那份人间真情。于是共同制订“理解文章的写作特色”“体悟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情感和观点”两个目标。再比如教《琵琶行》一课,学生提出“为何我们也能感受到让白居易如此感动的琵琶曲的起伏”,共同制订“学习如何借助语言文字感受音乐之美”这个目标。
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当学生把不能理解的内容提出时,要一视同仁,平等对待才能赢得学生的信赖。在教《赤壁之战》一课时,改变以往教学以“言”为主,把文章支解为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等知识点的做法,继续采用这种鼓励学生提问的方式,在《劝学》《师说》学习的基础上,学生预习时提出有关翻译方面的问题相对减少,大多数问题是关于“为什么不重点描写战争场面?”的,因此教学设计以学生的困惑为学提,启发学生结合《孙子兵法》来看战争描写,尊重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畅所欲言。
二、以问定学习内容,师生共同对话课本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思、疑是密切相关,辨证统一的。设疑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也是为了真正实现师生的平等对话,我鼓励学生提问,用学生提出的问题来组织课堂讨论,正如爱因斯坦所言“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质疑,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也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多数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很有价值的,但问题是比较零散的,如果直接用学生的问题则会显得课堂随意与无序,于是我对学生问题做了归类整理。比如教《多年父子成兄弟》一课中,学生在“我”与儿子这一部分学生提出了一些零散的问题,于是我选择了一个主问题“为什么要插入对同学的描写?”我把这个问题拿到课堂上,激起了学生们的讨论,同学们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各抒己见。在学生的讨论中,学生们显示了深刻的思考。这个课例,让我明白用学生的问题来展开课堂探讨,更有利于让学生对话与文本,也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当学生们看到自己的问题和名字出现在多媒体时,激起了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下转2版)
三、以问定教学设计,预约课堂生成美丽
语文学科的教学要扎扎实实,需要师生共同关注文本,让学生和文本零距离接触,通过阅读去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特级老师肖培东老师曾说过:“阅读教学的理想状态是学生带着对课文的初步理解与感受走向教师。”执教《蒙娜丽莎的魅力》时,关于绘画部分,学生们提出了以下问题:“为什么《蒙娜丽莎》这幅画拥有神秘而永恒的魅力?”“《蒙娜丽莎》中瑶公特微笑的意义到底是什么?”“达·芬奇为什么要摒弃点睛技巧?是想让作品看起来与众不同吗?”“为什么说“手”是神秘气息的遥远的余波?”“为什么用较多的笔墨来写音乐?”。于是我设计表格从“人物细节”和“艺术技巧”两个方面在课文中找到“魅力”的解读。小组纷纷展开讨论,在表格的“人物细节”一栏填上了“微笑”“口唇”“眼睛”等内容,在“艺术技巧”一栏中填上“构图”“线条”“色彩”等内容。在学生阅读与分析时,不断地强化文章通过“恍惚不定”“最缥缈”“最恍惚”“最捉摸不定”这些词语来解读“神秘的魅力”的。学生这样进行了课堂总结:“今天的学习,我知道了傅雷先生深入浅出地教给我们这现外行人欣赏一幅人物肖像画时如何下眼,同时我也特别佩服傅雷先生,他能够用音乐来解读美术作品,原来艺术之间是相通的。我想课后去阅读傅雷先生这本《世界名作二十讲》,继续感受他对艺术的独特见解。”
再比如教《为了忘却的记念》一课,学生预习时的问题集中在“题目”和“鲁迅笔下的人物”上,于是与学生们共同商讨重点理解题目的含义,结合学生提问“为什么他失去了很好的朋友,中国失去了很好的青年”,商讨后决定以“鲁迅喜欢什么样的青年”为主线重点讲解鲁迅如何刻画白莽和柔石的,再由分析人物到把握作者情感。
碰撞交流中激发学生更大的潜能并擦出思维的火花,师生都会在这样的对话碰撞中收获更多东西。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是课堂,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是课堂教学。当聚焦了学生想学习的“教学内容”,突显学科本体性教学内容,把有限的教学时间用在“刀刃”上,丰富语文积累,发展思维,才能真正提升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