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dows 8深度体验记

来源 :电脑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adead19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想知道梨子的滋味,最好的办法是亲自尝一口。要体验一款系统的优劣,最好的办法就是长期使用它。所以从开发者预览版到MSDN版,我一直徜徉在Win8所能带来的种种惊喜或苦恼中,于是也就有了下面的一些很私人化的感受。正是这些感受,形成了我对Win8的最终印象,而这种印象,无疑能从某种程度帮助朋友们更全面地了解Win8。
  关于启动速度
  体验感受:快,但无法帮助我快速进入工作状态
  启动速度快,是Win8追捧者最爱提到的一个诱人之处。据权威评测机构介绍,Win8的启动速度要比其前辈Win7和XP快33%~55%左右,事实果真如此吗?
  实际上从开发者预览版到现在最新的MSDN版,我从未感受到这一点。而用360安全检测的开机速度,也很好地证明我应该对此感到郁闷。因为自从将它请入电脑以后,我的开机速度从没跌落到1分钟以下,1分半钟、2分钟甚至更多是家常便饭。而在安装了更多的应用程序的情况下,Win7的开机速度则明显要比它快得多(图1)。
  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评测机构和360分别采取了不同的计时标准。
  评测机构所说的启动时间,是自按下开机键到出现选择用户输入密码界面时所用的时间。而360安全卫士所检测出的开机时间,是指从按下开机键到整个桌面准备停当(Win8传统桌面)、用户可立即工作所用的时间。
  于是答案似乎很明确,对于使用PC的我来说,Windows 8并不能帮助我更快地进入工作状态。
  关于锁屏界面
  体验感受:富含更多信息,适合于特定用户
  在Win7中,如果我有事要离开PC时,为防止他人随便使用我的电脑,我可以按下Win+L键,方便地锁定屏幕。在Win8中,这一功能当然存在,两者不同的是,Win7的锁屏界面使用的是用户登录界面,要解锁的话,只需输入相应密码即可。而在Win8中,锁屏其实是由两部分组成:锁屏界面与登录界面,这样,当我要解锁时,就不得不先按下任意键或者单击鼠标,将锁屏界面除去,然后才能进入登录界面。这样的操作看上去比较“麻烦”,但对我而言,其实蛮方便,这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一是锁屏界面显示出了更多信息,如时间日期、节日、电池余量、网络连接状态以及邮件、即时通讯信息提示等(图2)。这样,即使在锁屏状态下,我仍然不会错过一些重要信息,比如我的OutLook邮箱有多少封新邮件、MSN上有多少条信息、新浪微博上有多少条新更新的微博,有了这些提醒信息我可以一进入桌面就马上去查看。
  二是界面背景图片可以自由更换,这对于我这样一个总喜欢用新图片来替换系统默认壁纸,以达到愉悦眼球或个性目的的人来说也非常实用。因为只要愿意,我可以随时进入“电脑设置”界面,选择左侧的“个性化设置”项(图3),然后在右侧选择一张系统自带的图片作为锁屏背景,或者单击“浏览”按钮,直接使用本机中保存的图片作为背景图片。
  关于Win8风格界面
  体验感受:可以不习惯,但别全盘否定
  Metro界面最近被正式命名为“Windows风格界面”。如果说Win8曾经给我带来过什么强烈冲击的话,那就是风格界面了。因为它彻底改变了十余年来我对Windows的印象。而认识该界面,我则经历了从“强烈吐槽”到“不习惯→渐渐习惯→习惯→觉得它并非一无是处”等一系列过程。
  起初我觉得这种适合于平板和智能手机的界面应用在PC中,本身就是一个笑话,我搞不懂微软为什么要一厢情愿地在PC和平板统一采用一种看上去很不搭的结构,为什么不能灵活一点,分别推出适应不同设备的版本呢?比如在PC中只保留传统桌面,而在平板中只提供Win8风格界面?或者大度一些,让我能自由选择可保留的界面。
  后来随着试用时间变长,我开始理解了这一界面。这当中除了我越来越理解微软试图通过该系统在PC和平板之间搭起一个可无缝衔接的桥梁,以便能为同时使用Win8电脑和Win8平板的朋友带来互联互通的最大方便外,还在于我发现该界面,即使对PC用户也并非一无是处,甚至在某些时候,它会变得可爱。
  Win8风格界面由两部分组成,其中位于左侧的图标(即Win8官方所谓的“磁贴”),是系统自身提供的Win8风格的应用,位于右侧的则是用户自行安装的非Win8风格的应用程序。我们可以发现,凡是系统自带的应用,或者通过Windows store安装的应用,它的图标都是Win8风格的,彩色的铺底,长方形或者正方形的样式。而用户自行下载安装的传统应用程序,则统一是蓝底、小豆腐块的形式。
  不得不承认的是,Win8风格的应用图标确实漂亮多了,炫丽的色彩、漂亮的图示给人的冲击绝不是传统Windows桌面图标可以比拟的。同时大尺度的图标也让寻找应用程序更加方便,传统的Windows用户都可能体会过在满是图标的桌面上找到需要的应用程序是一件多么费劲的事。
  此外,Win8风格的应用图标一大特点是,它可以将实时信息直观地显示在相应应用的图标中,当然,前提是你已经联网,否则一些以网络为基础的应用无法准确显示。
  就我而言,这些应用中最有帮助的包括如下几个:
  一是“天气”应用。通过它,我可以快速地了解我当前所在区域或我所关心的城市的天气状况,而且添加城市的方法极其简单,我只需要在Win8风格界面中单击“天气”应用,然后在出现的默认天气信息界面中右击,相应的工具栏就会出现在左上方。接下来,我只需要单击“地点”按钮,然后在出现的界面中单击“+”号按钮,即可方便地将我所关心的所有区域,以汉语拼音或文字的形式添加到预报列表中(图4)。
  其中被“设为默认位置”的区域、天气状况将直接显示在“天气”图标中,所以如果我只想了解它的话,根本就无需进行额外操作,非常方便。而在Win7中,如果我想了解天气,则只有通过启用侧边栏中的“天气”应用,或通过进入天气预报网站或通过安装第三方工具来完成。
  二是“人脉”,通过它,我可以轻松地了解我的Facebook、Twitter、Outlook和LinkedIn中的好友或联系人是否发布了新的信息(图5)。此外如果需要,我还可以通过单击相应的联系人,快速地给他们发送邮件,或通过MSN给他们发送信息。   三是“消息”,如果说在我上面提到的锁屏界面中,我可以及时地了解是否有MSN在呼我的话,那么通过该应用,我可以直接了解是谁在呼叫我,以及他们最近一次呼叫的内容和呼叫的次数。而如果我想更具体地了解呼叫内容的话,只需简单地单击“消息”图标即可。
  四是“邮件”,在这里我们直接看到邮件主题,从而确定该邮件是否重要,我需不需要及时回复。如果重要,我可以单击该图标,进入自己的邮箱,查看邮件的详细内容。
  五是“资讯”、“旅游”、“体育”和“财经”。因为借助它们,我可以不必进入相关的网站,即可在第一时间了解当日最热门的新闻和旅游、财经等信息等。
  六是“SkyDrive”和“照片”。Win 8风格的“照片”应用,除了可以以幻灯片的方式,依次播放SkyDrive相册和图片库中的图片外,还可以播放位于同一个家庭组用户共享出来的图片(图6)。这样,当这些用户的照片有更新时,我们即可在第一时间了解到,并且可通过单击的方式,进入图片界面,仔细地查看有关该图片的清晰大图。“SkyDrive”的作用同样在于此,通过它,我可以很快地明了SkyDrive网盘文件的更新情况。
  小提示
  只是Win8应用商店里的应用是这样的界面,传统的应用程序还是像以前那样。不过,相信微软会让合作伙伴的应用程序都逐渐向Win8应用界面风格迁移。
  Win8 程序安装
  体验感受:按需而设,灵活度高
  在Win8中安装Win8风格的应用非常简单,只需在Win8风格界面中,单击“应用商店”图标,然后在出现的应用列表中选择安装即可(图7),整个过程基本无需用户手工干预。但在Win8传统桌面或Win8先前的版本中,我首先必须在网络上搜索、下载该程序,然后双击启动它,并指定安装路径及要安装的项目才能完成安装,相对来说比较麻烦。
  唯一不足的是,很多应用程序依然要通过传统的方式安装。
  关于开始菜单
  体验感受:适应它,然后你会喜欢它
  很多朋友认为Win8取消了“开始”菜单,这种看法看起来比较滑稽。那个“开始”按钮明明存在,只要将鼠标移动到屏幕的左下角就能看到 (图8),而且通过单击它,我们也可轻松进入“开始”界面,为什么非要说它消失了呢?
  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我们太沉迷于自己的习惯了,而且一经养成,竟不耐烦去做丝毫改变。
  实际上,Win8的“开始”菜单(是我上面提到的Win8风格界面),要远比Win7及以前系统中的菜单更好用。就拿日常操作的运行程序来说,很多软件都会罗列在开始菜单里,按以往的操作就是鼠标左键点击左下角的“开始”按钮,然后在“程序”里寻找自己要运行的那一项。虽说现在“开始”按钮隐藏了,但是我感觉打开步骤并没有变得更为复杂,我同样可以通过单击“开始”按钮,或按下Win键轻松地调出它。比Win7更直观的是,所有程序图标都会直接显示在Win8风格界面中,而不像以前那样需要在长长的程序列表中或打开多层的级联菜单苦苦寻觅。
  最后,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改进让人感觉很贴心,以前电脑的许多设置需要进入控制面板来操作,而进入控制面板的“必经之路”就是开始菜单,而在现在的Win8里,我只要鼠标右击桌面左下角按钮,在出现的菜单中,就可以看到比原Win7菜单多得多的命令项。通过这些命令项(图9),我可以很方便地打开一些平时最易用到的操作窗口,如“程序和功能”、“电源选项”、“系统”、“设备管理器”等。而这些操作,在Win7和XP设备中,都是需要通过较为繁复的选择才能将其打开的。
  这些改进让很多刚刚接触Win8的人很不适应,也是“吐槽”最多的一点。但是作为一个经常要运行很多软件,而且要不断更改电脑设置操作的我来说,也许开始也会不适应,但是当慢慢习惯后就会发觉这项改进确实为我的工作效率带来了提升,起码我现在已经喜欢上了它。
  关于Charms菜单和左边栏
  体验感受:操作简单,速度更快
  Win7刚推出的时候,最让人诟病的问题就是搜索功能没有XP那么强悍了,也许是微软听到了用户的声音,所以在Win8中搜索功能被大大增强。
  提到搜索就不得不提Win8的创新一招——Charms菜单。当鼠标移动至屏幕右边时,出现一个的黑色的边框,它的名字就叫Charms菜单(图10)。有智能手机或平板的朋友对上面的按钮一定不会陌生,搜索、设置这些不都是移动设备里安装的应用才有的选项吗?没错,为了配合风格界面和Win8的应用,Charms菜单的使命就是将PC和移动设备更好地结合。
  虽然现在我们还无法体验到Win8平板,但是Charms菜单里的功能照样能在PC上发挥它的作用。就拿Win8的搜索来说,Win8中的搜索功能被进一步细致化,我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即时选择要搜索的文件类型,如程序、文件等(图11)。由于搜索范围缩小,所以搜索速度较Win7有了较大地提高,不但用时更短而且搜索更加准确。当我要搜索QQ程序时,在选定范围上选择程序,QQ程序就会弹出,而如果我要搜索QQ的相关新闻,只要将搜索范围选定在资讯即可。
  不过,其中有个问题也常引起我的思考,如果是一个刚接触电脑不久的用户,根本就弄不清自己搜索的东东是属于程序、设置还是文件,他 能否准确地予以指定,并利用该引擎方便地搜索到自己想要的结果呢?因此就我看来,Win8这种将搜索人为地一分为三的设计看似高档,但实际离Win7那种在“开始”菜单的搜索栏里(图12),便可对所有文件类型展开搜索的方法稍有不便,起码对菜鸟朋友是如此。
  虽然搜索功能的改进对个人而言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Charms菜单里的设置,着实让我们在PC上体验了一把平板的感觉。打开Win8应用后点击设置不但可以有应用的详细设置菜单说明,更重要的是Charms菜单的部分功能承担了Win7环境下“开始”中的大部分功能如关机、设置电源、设置音量等等,就如新的Win8开始菜单一样。在以前的系统中,这些操作可不是在一起就能操作完成的,当我们在Win7下执行这些功能时,往往是在控制面板、任务栏、开始菜单里分别设置,而在Win8的Charms中,这些功能不但统一实现,更是以图形界面展现(图13)。   现在我们将界面转回到Metro,将鼠标放置到左上角时,可以看到我们打开的窗口的纵向罗列,这就是Win8的“左边栏”,它有什么功能呢?
  当我们在Win7中打开某个程序、图片时想要关闭,很简单,点击右上角的“小叉”,但是,你在Metro界面打开某些应用时,你会发现,熟悉的 “小叉”不见了。例如点击“资讯”打开资讯界面,如果你想退出“资讯”,只需回到Metro界面,找到左边栏,在左边栏纵向排列的程序窗口中找到缩小的“资讯”窗口,点击右键,弹出“关闭”提示,点击即可。除了关闭程序的功能外,Metro界面下,想要切换到任意一个程序都可以利用“左边栏”,只需找到窗口,点击即可完成。
  对于这种设计,我整体的体会是并不反感,因为相对于先前的系统版本来说,这种通过左移、右移并下拉来打开相应菜单的方式,并没有增加 操作难度,相反,还感到了某种方便,以前我经常需要通过繁琐操作来完成第二屏幕的启用与设置,现在可以在Charms菜单中轻松完成了。当然,最终要克服的还是一个习惯问题,如果习惯了,Win8中有许多设计并不是那么值得吐槽。
  关于Win8资源管理器
  体验感受:Ribbon界面,操作便捷
  第一次认识Ribbon界面是在2006年,那时我在系统中安装了Office 2007。该界面给我的第一印象是简洁、整齐、分类明确、易于操作。
  Win8资源管理器同样采用了该界面,这使得它看上去比Win7资源管理器更强大、更体贴,更有助于文件的高效管理(图14),因为根据微软官方的说法,平时我们需要借助右键菜单,或进入“选项→更改文件夹和搜索选项”对话框才能实现的常用操作,有85%以上都可以通过在该界面中切换到“主页”、“共享”和“查看”标签来实现。就以最简单的查看文件属性来说,在以前的系统中我们更习惯于在文件上点击鼠标右键来查看属性,使用了Win8你的这一习惯可能就需要改改了,因为在标签栏下就有“查看属性”这一项。从这一细节我们就可以看出,Win8 真的是可以让复杂的操作变简单,让简单的操作更简单。
  说到变简单,Win8的资源管理器还有一点不得不提,那就是管理器界面顶部变“丰满”了。在Win7系统中,无论我们是要打开“工具”还是进 行“编辑”,都要点击顶部按钮在长长的列表中进行选择,如果选择的结果不是自己想要的还得继续选择。而Win8的简单带来的则是让所有按钮功能一览无余地展现(图15),我的鼠标只要放在相应功能按钮上,无需点击就可以预览到点击后出现的效果,这一点简单的改变,谁会不爱?
  此外,在使用Win8资源管理器中,我可以通过选中文件,然后单击“文件”标签中的“复制路径”按钮,方便地将其路径复制下来,以便将其用在Word文档中,或需要用到它的任何地方。而在Win7中,我只有通过复制管理器地址栏中的地址才能达到这个目的。
  同样,在这些标签中,还有更受欢迎的“移动到”、“复制到”,通过名字我们就可以猜到,有了这两个按钮,我们无需再在多个文件夹中来回地切换就可以实现文件的复制、粘贴、剪切等操作(图16)。
  由于工作性质的原因,我经常要查看文件的后缀名,以前在Win7系统中要想查看后缀名,我必须在资源管理器的工具栏中,单击“组织→文件夹和搜索选项”,进入“文件夹选项”对话框,切换到“查看”标签,从列表中选择“显示隐藏的文件、文件夹和驱动器”项,并取消对“隐藏书籍文件类型的扩展名”项的勾选才行(图17)。
  而一旦使用完毕,我不得不再次进入该对话框,将相应的选项复原,以达到重新隐藏文件和扩展名的目的。现在我只需简单地点击标签栏的按钮就可完成,操作起来的确轻松了很多。这一点对于我来说很实用,因为我经常需要了解文件的扩展名或者查 看隐藏的文件,以便能将其名称准确地用在一些IT类的文章中。
  不过,如果你认为Win8资源管理器的魅力仅限于以上几点的话,那你就大错特错了。实际上,Win8对文件的管理细节做了若干有益的改进。 就拿平时接触最多的图片查看来说,在Win7之前的系统中,查看的图片在旋转后,会出现长宽比失调的现象,就像很多人刚看到16∶9的电视的时候那样,感觉图像都被压扁了。而现在我使用Win8查看JPEG图片时,无论是横版图片还是竖版图片,不管怎样旋转,都会保持图像原有的长宽比,这一功能让旋转后的图片保持合理比例,不致失真。
  对于我来说,最常用的文件夹就是保存稿件的那个文件夹,以前也经常会使用一些修改技巧来将常用文件夹固定在任务栏。Win7发布后,有了 “库”,让我使用常用文件夹方便了许多,而用上Win8后,对于使用常用文件夹更加顺手了。因为无论哪种类型的文件(或者是文件夹),我都可以通过右击它,然后在出现的右键菜单中,选择“固定到‘开始’屏幕”,将其固定到Win8风格界面中,以前可能需要多步操作才能打开的文件,现在就出现在风格界面,系统一启动,我就能方便地调用它。
  显然,Win8资源管理器这些全新的特性,将有助于我们更快捷、更方便地管理或查看其中的文件。而一旦明白了这一点,再使用Win7或先前系统版本的资源管理器,就会觉得低效得多。
  关于任务管理器
  体验感受:功能强大,信息丰富
  为什么要使用任务管理器,这是一个看上去很弱智的问题,但要正确解答并非易事,因为其中的答案会因人而异。
  比如对初级用户来说,它最大的作用是可以帮助自己快速结束那些没有反应的程序,而对有一定系统基础的朋友来说(例如我),它能帮助我们准确了解当前运行的程序占用了多大的资源、系统中是否存在危险程序等。
  Win7中的任务管理器相对于XP及先前版本的Windows系统,已经有了很大进步,因为它提供了更多信息(图18),而Win8中的任务管理,相对于Win7又是一次飞跃。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显示的信息更加细腻,对于64位的Windows 8系统,当使用32位程序时,会在程序后面予以标注。而当某程序没有响应时,新版本的管理器会以醒目的红色字样予以提示。   二是右击某程序,在弹出的右键菜单中,我可以选择“切换到”、“结束任务”等先前版本的任务管理器中就有的命令进行相关操作,也可选择“打开文件位置”和“联机搜索”等新版本独有的命令,直接进入程序所在的目录或联网对其进行搜索,从而让自己的判断更准确。
  三是在“详细界面”的“进程”列表中,我可以很清楚地在每个进程的前面看到一个与程序对应的图标。有了这些图标,我要判断某进程所对应的程序关系就简单得多了。此外,“进程”标签下多出了“磁盘”及“网络”列,这对于及时了解某进程对磁盘的读写情况,以及当前所占用的网络流量大有裨益。
  四是新增了“应用历史记录”标签,通过切换到该标签,我可以轻松地获知自某段时间以来相应程序所占用的资源总量,从而对该程序的整体表现情况有个大致了解(图19)。
  正是基于上述改进,所以我一直认为,Win8资源管理器的表现已经非常完美,我甚至想象不出未来的版本中还需要增加什么,而这种感受,我在使用Win7任务管理器的时候从来未曾有过。
  关于复制粘贴
  体验感受:支持暂停及多任务同时进行
  复制粘贴的时候不但能显示传输速度,还能随时暂停随时继续,这一点很实用(图20)。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当我复制一个很大的文件时,恰逢急事需要用电脑,在先前的系统中我只能采取两种方法,一是取消复制,以后有机会从头再来,二是不取消,继续复制,这样做的后果有可能导致系统资源被大量占用,目前应急需完成的工作无法正常进行。现在有了暂停功能,一切就OK了,我可以随时使用该功能暂停复制,这样,已经复制的进度得以保留,从而为以后的继续节约大量时间,同时,系统资源也会得到释放,使得目前应该完成的任务能轻松进行。
  除此之外,Win8还支持多个复制任务同时进行,不过,复制速度会有所下降,而且会占用大量的系统资源,所以除非我目前有事不再需要使用电脑,并想让电脑在这段时间内完成复制操作,否则我不会采用这种方式,我宁愿使用单文件复制的方法,逐一进行,以此来提高复制效率。
  关于文件删除
  体验感受:不提醒,可自行选择
  在Win7及先前版本的Windows系统中,如果我要删除一个文件,系统会弹出“删除文件”提示框,询问是否确定要把此文件放入回收站(图21)。在Win8中,该警告不会出现,而是会直接将文件放入回收站中。对此我的最初感受是,会不会因此而误删重要文件?后来我发现这种直接放入回收站的方法,远比询问的方式要高效、爽利得多。
  首先我要删除的100个文件中,可能仅有一两个属于误删,如果为了这百分之一二的可能,非让我去点98次的“确定”按钮,这其中的得与失,自然有智者可以辨明。
  其次,删除的文件依旧保存在“回收站”中,删除文件的结果没有变化确定,这样,即使是误删,我也很容易通过翻检回收站将其找回。
  最后,是否启用提醒方式的决定权在于我,Win8从未强制我去使用某种方式,这就意味着,如果我仍然执着地去留恋先前那种看上去画蛇添足的方式,我也可以通过在“回收站属性”对话框中,通过勾选“显示删除确认对话框”的方法将其找回(图22),只是这种可能性不大,正如一个学会了走的人,不太可能再去留恋幼儿时期手脚并用的行进方式一样。
  关于内置的Reader应用
  体验感受:方便,但不灵活
  Win8中内置了Reader应用,利用它,我可以在不安装Adobe Reader、福昕PDF阅读器等第三方阅读工具的情况下,轻松地打开并阅读我喜欢的PDF和XPS文档。
  不过,最终我的系统中还是安装了福昕PDF阅读器(图23)。原因很简单,我不太喜欢系统内置的这个阅读器,这当中除了它功能简单,只提供了阅读功能,而未提供任何有助于我更方便阅读的其他功能(如注释、朗读和标签)外,还在于它是一款典型的Win8风格的应用。
  这就意味着,我每次阅读PDF或XPS文档,都不得不被强行拖回到Win8风格的界面中,由于Win8风格的应用有全屏显示的特点(图24),而且无法自定义,所以,在阅读的时候,我根本无法同时进行其他工作,比如将阅读的内容复制到Word文档中,或在阅读的间隙,方便地和MM聊天等。
  有关兼容性
  体验感受:仍有不兼容程序或服务,双系统仍然必要
  兼容性的好坏当然不止取决于Win8,同时它还由软件、网站和游戏的开发者或运营商,根据系统、浏览器的架构(Win8内置了IE10浏览器)及时做出调整,使得自己的作品能和Win8水乳交融有关。或者说得官僚一点,兼容是必需的,只是时间的长短而已。
  比如,在开发者预览版之初,我就非常希望我常用的网络服务、软件或者游戏等,能与它和睦共处,流畅运行,以便我能直接在该系统中工作,而不必因为兼容性问题而浪费空间在硬盘中安装双系统,然而直到今天我的这个希望依然没有实现。
  虽然在这当中,我已经多次欣喜地发现,先前在各种预览版中不兼容的程序或网络服务,已能够流畅地运行在Win8中,但其中总有那么一些顽固者,影响着我进一步体验该系统。
  这其中最典型的一个例子是“QQ五笔输入法”,这款软件安装后,将导致任务管理器、记事本和360安全卫士无法运行。从开发者预览版至今,没有丝毫改进。
  此外我付费购买的“财智 7”理财工具也无法使用,我最常用的91手机助手,也无法通过数据线连接到PC(连接后不能识别,但可以通过Wi-Fi方式连接(图25)。其他还有“暴风影音”只能通过兼容方式运行,PPS影音经常会出现一些莫名的崩溃错误等。
  编辑点评
  作为一名IT杂志的编辑,我认为Metro界面如果在一般用户中普及,绝非一两年的时间。客观地说,我对于软件和硬件的了解要远远超过大多数普通用户,但是我在体验过程中依然会感觉到不适应和无所适从,这仅仅是针对操作系统本身,但是今后如果再装载第三方软件和游戏该怎么办?那遇到的问题会更加复杂和多样化。所以说Metro界面目前仅仅是微软对未来操作形式的展望和尝试,传统界面依然是主角。
  当这期杂志上市,离Win8正式发布的日子已经很近了。也许系统还会有些许的改变,与文中讲述的内容不一致,但整体已经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当Win8慢慢走来,我们也许会有操作的不适,但微软既然有变革的勇气,我们用户为什么就没有改变操作习惯去适应的信心呢?
其他文献
打开PDF文档出现乱码  Q从官方下载的Adobe Reader阅读器,但在打开PDF文件时出现乱码,后来再安装Adobe Acrobat打开也是乱码。请问这是什么原因?  APDF打开乱码,先考虑是否因为PDF文档本身有问题而导致的,如果原PDF文件正常,那有可能是字体不兼容所致,例如繁体PDF文档在查看时,需要修改编码为BIG5来解决问题。此外,还可以尝试使用第三方的PDF阅读器Foxit r
期刊
内容提要: 20世纪以来货币金融危机成为引发经济周期波动的重要因素。具体表现为资产价格泡沫的形成和破灭通过金融危机的传导影响实体经济,导致经济衰退。但是,在经济和金融制度发展的不同阶段,上述影响的反映不同,目前理论界对于这种影响的传导过程还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具有说服力的解释框架。因而,应对资产价格泡沫破灭危机的政策往往显得较为滞后,而政策的实施往往又会成为形成新的资产泡沫的诱因。本文将结合对金融结
期刊
通过硬件降温,不但需要极强的动手能力,还需要破费购买一些散热设备,不适合非专业的用户。软件降温效率要差些,但相对易操作,总比束手无策强。  软件如何检查温度  在一些系统工具软件中,可以检测电脑中主要硬件的当前温度,它们是如何做到的呢?看似神秘其实很简单。因为电脑的主板自带了温度计,硬件的温度是由传感器传入BIOS,第三方软件则是通过读取BIOS的数据再显示出来的。  软件的降温原理  软件降温,
期刊
内容提要:短期外债占比偏高被视为中国金融安全的一个重大威胁。随着国际金融危机不断蔓延深化,受全球金融去杠杆化影响,2008年四季度中国外债规模骤然由升转降,短期外债占比急剧回落,使中国对外债务的可持续性面临巨大挑战。本文分析认为,充裕的流动性和特殊的债务结构为中国外债的可持续性提供了保障,中国近期无债务危机之忧。  关键词:债务危机可持续性金融去杠杆化贸易信贷  中图分类号:F830.99 文献
期刊
为了做到公平公正、趣味性更强,我在PPT中制作好抽题界面,再使用简单的宏,实现了随机抽取和题目实时显示。  设计抽题界面  打开PPT2010,将演示文稿保存成启用宏的PPT演示文稿格式(即.pptm格式,包含宏代码的演示文稿,必须保存成这种格式)。在第一张幻灯片中设计抽题界面,先插入三个文本框,写上必要的文字,通过“开发工具”选项卡,插入三个命令按钮控件。在这些控件上右击,选择“属性”命令,打开
期刊
小风除了做好自己手头的工作以外,还喜欢把自己平时玩手机、电脑发现的好玩应用以及使用心得写出来,投稿给《电脑爱好者》杂志社和大家一起分享。相信凡是投过稿的朋友都知道,为了达到完美,经常修改稿子是最普遍的事情。为了趋于完美,一篇稿子要修改一次两次甚至更多次!这不前天发给编辑老师的稿子,因为个别段落内容完善和图片的问题就需要修改。可是自己现在不在电脑前,不过小风自有妙招,修改稿子只要使用手机就可以完成了
期刊
曾有专家说,三流的学校靠校长,二流的学校靠制度,一流的学校靠文化。笔者对此深表赞同。校园文化是学校历史的积淀,更是学校发展的主题。如何打造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创建和谐的人文校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学校管理者应该重点思考的。  我所在的坂中小学坐落于美丽的富春溪畔,这里是畲族人口聚居地。学校的畲族学生占33%,是全市畲族学生数占比最大的学校。畲族有自己的语言,却没有自己的文字,所有的
期刊
伊达市(Date-shi)是日本本州北部的城市,占据福岛县北部的福岛盆地的东半部,北部边界与宫城县相连。伊达市的经济以农业为主,重点是大米和园艺,蚕桑、桃子和柿饼也非常有名。  2011年3月,东日本发生的大地震和海啸引发了福岛第一核电站核事故的发生,而伊达市就位于该核电站西北约60公里处。虽然伊达市处于核事故禁区以外,但大地震和随后的福岛第一核电站灾害依然对伊达市及其农业发展构成了重大挑战。  
期刊
在我管理的网络机房中,经常会进行一些远程培训或考试活动,有时需要将整个机房中的IP地址临时更改为城域网的IP地址,指导学员们自己修改,显然不是一个好主意。通过“网上邻居”的相关属性设置操作,按部就班地更改上百台电脑的IP地址,往往要花费不少时间。如何能快速搞定类似的IP地址快速变换问题呢?  这里以学生机常用的XP系统为例,首先打开系统自带的“记事本”程序,输入以下两行文本代码:  netsh i
期刊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的“实施建议”指出:“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某权威人士认为这是课标修订版的亮点之一,一时间“自主写作”骤然升温,成了教学、教研的热点。笔者以为,“建议”中关于“自主写作”的出发点很好,但将具体实施落在“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上,颇可商榷。  一、自相矛盾:“自由”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