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德育课是向学生比较系统地进行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课程,主要通过课堂教学形式来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要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应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设计一定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加深对道德要求的理解,促进学生的行为动机,培养学生实践道德要求的能力。
关键词:情境教学;道德认识;行为养成
情感对于一个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列宁曾指出:“没有人的感情,人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如果只从理性上讲给学生一些道德知识、道德规范,而没有伴之以必要的情感体验,那么这样的思想品德教育只能存之于脑,停之于口,而不能转化为相应的道德行为。只有启动学生的情感,才能增强他们内在的动力,并进而运用这种动力,最有效地去开发自身潜能。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不同的情境会产生不同的情感,所以,在德育课教学中,为了唤起、培养和强化某种情感,就应尽力创设适合于教育教学内容需要的情境氛围。这犹如演员登台表演,要靠音乐、布景等艺术手段进行烘托一样,德育课的教学也需要情境的协调和配合。在良好的环境中,学生便会有一种好的情感。因此,要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应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来加深学生对道德要求的理解,促进学生的行为动机,培养学生实践道德要求的能力。
情境教学,可以加深学生的道德认识,激发情感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是随着年龄和知识的增长而不断丰富其内容的。情境教学可以适用直观手段,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和气氛,让学生通过观察、想象、思考进入情境。
具体形式有以下几种:
1.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情境
德育课教材一般都是通过一个个生动具体的事例来体现一定的道德要求,并通过道德认识来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教师为达到这一目的,必须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对这些事例进行描绘、渲染,使其富有情趣,用以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达到以情激情,以情动人的教育效果。如讲故事、朗诵诗歌、引用格言等。教师为此必须钻研教材、熟记教材内容,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变书面语言为口头语言,再加上自己的动作和表情,使语言形象生动,使学生深入理解故事的含义,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
2.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情境
情感是对客观事物感知而产生的,情感因素的作用离不开特定的环境。在德育课教学中,运用照片、音乐、影片、文本资料等,设计出与教材密切联系的情和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改变传统德育课的“假、大、空“的现象,让课堂”动“起来,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加深学生对道德规范和要求的认识。例如:在讲“中国共产党执政 :历史和人民的选择”这一内容时,首先请同学们欣赏《永远跟你走》这首歌曲。紧接着请同学们思考:这首优美的歌曲赞美的是谁?为什么说有你才有翻身的外婆,才有新中国?这样通过音乐的情感力量,将比较枯燥的教学内容通过生动的教学手段诱发学生的内心情感,从而在思想上引起学生的共鸣,让学生在愉悦的情感体验中,在积极的状态下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的学习变“苦学”为“乐学”。
3.运用学生自身的表演进入情境
学生道德情感的建立,往往与年龄的差异,理解能力的强弱有关,这就使学生道德认识形成具有一定的难度。要突破这一难关,可以采取让学生自身表演,通过做一做、想一想,慢慢体会,从中悟出道理,加深学生的道德认识。表演形式主要有小品、哑剧、相声、角色扮演等。通过学生的自身表演进入情境,从而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道德情感,加深了学生的道德认识。
4.运用观察、演示进入情境
在德育课教学中,教师应紧扣教学要点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图表,接触实物,进行小演示,小操作等,加深学生的道德认识及进一步深化。例如:在讲“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原理时,请一位同学走上讲台,用力折一双筷子和十双筷子,哪个更容易折断的演示,让学生明白:在工作中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这样就能使学生通过演示进入情境,做到眼有所观,心有所感。
5.巧用插图、挂图进入情境
在德育课教材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有插图的,而且是图文并茂。例如:在讲“全面正确地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这一内容时,就利用书中“校园拒绝邪教”这幅图片,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到邪教的实质和危害,让学生从同龄人的行为中,自觉意识到别人能做到拒绝邪教,我们也同样能做到。因此,在教学中,巧用插图或挂图,创设有静有动的情境,使学生加深对道德要求的认识。
情境教学,可以促进学生的行为养成,升华情感
行为实践是情感形成和转变的基础,也是丰富情感的途径和推动情感发展的动力。苏霍姆林斯基说:“要知道,道德准则,只有当它们被学生自己去追求、和亲身体验过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为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精神财富。”学生只有经过具体实践,才能把道德认识转化为个人的道德需要。在德育课教学中,明理是基础,导行是关键。因此,教师在帮助学生明确道德要求,提高道德认识,增强道德信念的过程中,必须指导他们的道德行为,使学生明确具体的行为要求,在现实生活中,知道怎样按道德规范去行动,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运用情境导行,可以指导学生的道德行为。
1.巧用自然环境进行情境导行
在德育课教材中,有很多反映历史的、近代的、当前的、现实的人文景观,也有反映学生日常生活实际的问题。因此,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和本班学生的实际,创设一定的情境,有目的地为学生导行,并使导行起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例如:在讲授“道德”的含义时,发现一位学生睡着了,便大声问道:“假如现在有位同学正在睡觉,大家说这位同学道德如何? 为什么?”大家盯着那位睡觉的同学一阵哄笑,并异口同声地说:“不道德。因为他没有调整好自己的行为,没有尊重老师的劳动。”这一笑一答,既唤醒了睡觉者,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消除了学生的疲劳,调整了学生的学习状态,还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了“道德”的内容,提高了学习效率,同时也使其他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达到对学生行为动机的指导。
2.创设与道德行为相应的情境导行
在导行教学中,不仅要密切联系学生的实际,而且要让他们进入角色,在道德行为里加入学生自己的形象,促使学生把行为与道德规范相对照,鞭策自己去努力实践道德规范。例如我校升学班的部分学生在上政治课时爱看其他学科的书,或说话,或干脆睡觉。因此,政治课教师只有借题发挥,以理向学生说明片面发展的危害性,才能夺回属于政治课的学习阵地。例如,在讲授“量变与质变的关系”原理时,我发挥道:“同学们要不失时机的促成自身飞跃。在高中阶段,如果我们不抓紧时间学习,积累知识,便会丧失人生的飞跃机会,将来必定后悔莫及。”接着,我走到说话和睡觉的几位同学身边问道:“你们说是吧?”(笑声)然后我话锋一转道:“当然,量变质变规律告诉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时一定要坚持适度原则,像我们这几位(手指向正做其他作业的学生)一心想着‘量’的积累,以求早日‘质变’(考上大学),着实令人感动。可是,这几位同学也一定知道‘过犹不及’的道理吧?如果整天想着高考科目,放弃会考科目,不仅会造成自身的畸形发展,而且,由于时间分配不合理,反而会降低学习效率。”此后,我的课堂上再也没有出现过类似的情况。
总之,在德育课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对道德认识加深理解,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规范;使学生道德认识和情感得到巩固和发展,使学生的道德认识不断内化成道德行为,再由道德行为的实践,养成道德习惯。
关键词:情境教学;道德认识;行为养成
情感对于一个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列宁曾指出:“没有人的感情,人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如果只从理性上讲给学生一些道德知识、道德规范,而没有伴之以必要的情感体验,那么这样的思想品德教育只能存之于脑,停之于口,而不能转化为相应的道德行为。只有启动学生的情感,才能增强他们内在的动力,并进而运用这种动力,最有效地去开发自身潜能。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不同的情境会产生不同的情感,所以,在德育课教学中,为了唤起、培养和强化某种情感,就应尽力创设适合于教育教学内容需要的情境氛围。这犹如演员登台表演,要靠音乐、布景等艺术手段进行烘托一样,德育课的教学也需要情境的协调和配合。在良好的环境中,学生便会有一种好的情感。因此,要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应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来加深学生对道德要求的理解,促进学生的行为动机,培养学生实践道德要求的能力。
情境教学,可以加深学生的道德认识,激发情感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是随着年龄和知识的增长而不断丰富其内容的。情境教学可以适用直观手段,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和气氛,让学生通过观察、想象、思考进入情境。
具体形式有以下几种:
1.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情境
德育课教材一般都是通过一个个生动具体的事例来体现一定的道德要求,并通过道德认识来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教师为达到这一目的,必须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对这些事例进行描绘、渲染,使其富有情趣,用以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达到以情激情,以情动人的教育效果。如讲故事、朗诵诗歌、引用格言等。教师为此必须钻研教材、熟记教材内容,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变书面语言为口头语言,再加上自己的动作和表情,使语言形象生动,使学生深入理解故事的含义,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
2.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情境
情感是对客观事物感知而产生的,情感因素的作用离不开特定的环境。在德育课教学中,运用照片、音乐、影片、文本资料等,设计出与教材密切联系的情和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改变传统德育课的“假、大、空“的现象,让课堂”动“起来,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加深学生对道德规范和要求的认识。例如:在讲“中国共产党执政 :历史和人民的选择”这一内容时,首先请同学们欣赏《永远跟你走》这首歌曲。紧接着请同学们思考:这首优美的歌曲赞美的是谁?为什么说有你才有翻身的外婆,才有新中国?这样通过音乐的情感力量,将比较枯燥的教学内容通过生动的教学手段诱发学生的内心情感,从而在思想上引起学生的共鸣,让学生在愉悦的情感体验中,在积极的状态下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的学习变“苦学”为“乐学”。
3.运用学生自身的表演进入情境
学生道德情感的建立,往往与年龄的差异,理解能力的强弱有关,这就使学生道德认识形成具有一定的难度。要突破这一难关,可以采取让学生自身表演,通过做一做、想一想,慢慢体会,从中悟出道理,加深学生的道德认识。表演形式主要有小品、哑剧、相声、角色扮演等。通过学生的自身表演进入情境,从而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道德情感,加深了学生的道德认识。
4.运用观察、演示进入情境
在德育课教学中,教师应紧扣教学要点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图表,接触实物,进行小演示,小操作等,加深学生的道德认识及进一步深化。例如:在讲“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原理时,请一位同学走上讲台,用力折一双筷子和十双筷子,哪个更容易折断的演示,让学生明白:在工作中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这样就能使学生通过演示进入情境,做到眼有所观,心有所感。
5.巧用插图、挂图进入情境
在德育课教材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有插图的,而且是图文并茂。例如:在讲“全面正确地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这一内容时,就利用书中“校园拒绝邪教”这幅图片,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到邪教的实质和危害,让学生从同龄人的行为中,自觉意识到别人能做到拒绝邪教,我们也同样能做到。因此,在教学中,巧用插图或挂图,创设有静有动的情境,使学生加深对道德要求的认识。
情境教学,可以促进学生的行为养成,升华情感
行为实践是情感形成和转变的基础,也是丰富情感的途径和推动情感发展的动力。苏霍姆林斯基说:“要知道,道德准则,只有当它们被学生自己去追求、和亲身体验过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为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精神财富。”学生只有经过具体实践,才能把道德认识转化为个人的道德需要。在德育课教学中,明理是基础,导行是关键。因此,教师在帮助学生明确道德要求,提高道德认识,增强道德信念的过程中,必须指导他们的道德行为,使学生明确具体的行为要求,在现实生活中,知道怎样按道德规范去行动,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运用情境导行,可以指导学生的道德行为。
1.巧用自然环境进行情境导行
在德育课教材中,有很多反映历史的、近代的、当前的、现实的人文景观,也有反映学生日常生活实际的问题。因此,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和本班学生的实际,创设一定的情境,有目的地为学生导行,并使导行起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例如:在讲授“道德”的含义时,发现一位学生睡着了,便大声问道:“假如现在有位同学正在睡觉,大家说这位同学道德如何? 为什么?”大家盯着那位睡觉的同学一阵哄笑,并异口同声地说:“不道德。因为他没有调整好自己的行为,没有尊重老师的劳动。”这一笑一答,既唤醒了睡觉者,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消除了学生的疲劳,调整了学生的学习状态,还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了“道德”的内容,提高了学习效率,同时也使其他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达到对学生行为动机的指导。
2.创设与道德行为相应的情境导行
在导行教学中,不仅要密切联系学生的实际,而且要让他们进入角色,在道德行为里加入学生自己的形象,促使学生把行为与道德规范相对照,鞭策自己去努力实践道德规范。例如我校升学班的部分学生在上政治课时爱看其他学科的书,或说话,或干脆睡觉。因此,政治课教师只有借题发挥,以理向学生说明片面发展的危害性,才能夺回属于政治课的学习阵地。例如,在讲授“量变与质变的关系”原理时,我发挥道:“同学们要不失时机的促成自身飞跃。在高中阶段,如果我们不抓紧时间学习,积累知识,便会丧失人生的飞跃机会,将来必定后悔莫及。”接着,我走到说话和睡觉的几位同学身边问道:“你们说是吧?”(笑声)然后我话锋一转道:“当然,量变质变规律告诉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时一定要坚持适度原则,像我们这几位(手指向正做其他作业的学生)一心想着‘量’的积累,以求早日‘质变’(考上大学),着实令人感动。可是,这几位同学也一定知道‘过犹不及’的道理吧?如果整天想着高考科目,放弃会考科目,不仅会造成自身的畸形发展,而且,由于时间分配不合理,反而会降低学习效率。”此后,我的课堂上再也没有出现过类似的情况。
总之,在德育课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对道德认识加深理解,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规范;使学生道德认识和情感得到巩固和发展,使学生的道德认识不断内化成道德行为,再由道德行为的实践,养成道德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