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语文学科与综合实践活动的一种整合课程,它体现了课改的理念,它立足文本,在活动中展现语文的魅力,拓展学生的视野,课程内容和形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生不再局限于课堂之中,他们在实践中摸索、创造和体验,这对于小学生而言是一种期待,他们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更愿意参与实践活动。怎样将语文知识与实践活动进行有效的融合才能使语文课堂更加高效呢?
一、立足教材文本,利用实践活动拓宽学生视野
语文课程教学资源包括课堂内和课堂外两种,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课内资源毕竟是有限的,而文本是学习的主要依据,在引入综合实践活动时,教师也要关注教材文本,实现语文文本与实践活动的融合,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来拓展自己的教学内容,从而让语文变得更加多元化,教师可以借助一个点延及到面,让学生以查阅思考和上网搜索等方式对文本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究,还可以让学生在自主参与活动时感受学习语文的乐趣。
例如,在《航天飞机》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采取了实践活动与文本结合的形式来开展教学。在这一课中,文章从普通飞机的视角,运用拟人化的手法生动地描写了飞机的基本特点和相关知识,展现了现代科学技术在航天方面的新成果。在这篇文章的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探究科技的信心以及创新意识,教师就采取了实践活动渗透的策略,在课前教师就让学生去搜集整理我国航天业的发展历程,从网上搜集相关的图片,包括航天飞机的各种模型图片等,并让学生分成小组进行研究,而后在课上进行讨论,了解每一个时期的航模,从特点到功能再到原理,进行逐一解说。学生对这个活动非常感兴趣,尤其是男同学,他们几乎把这件事情当作了最重要的事情来做,成果超乎教师的想象。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不仅学会了表达自己的思想,而且对事物的概括能力以及总结能力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
語文学习贵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内化态度,综合实践活动的介入是一种全新的教学形式,它可以为教学带来趣味性和实效性。
二、重视学生感悟,巧借实践活动丰富学习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生成真实的情感感悟,这对于学生而言是一种能力和审美上的双重提升。实践活动与语文的结合中,学生可以展现出真实的自我,当前的小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不敢说话,不愿意说话,这就使学习的主动性尽失。语文教师需重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学生的直接经验为基础,以生活知识与语文知识的契合点为依据,从而实现阅读的有效性。
例如,在《走,我们去植树》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就开展了综合实践活动。在这节课中,教师让学生走进大自然的怀抱,感受大自然的魅力:“生活从未亏欠我们,而我们却从未用心去走进它。”带领学生走进自然中,真的去开展这样一次植树活动的时候,教师才意识到在实践中学习语言才是最好的方式。文本学习中,学生只是凭借着自己的想象,而真实地走进自然的怀抱中时,他们才意识到了实践的意义。在植树中,教师为学生讲解植树的意义,让学生自己去感受,感受一种美好的情操:“一棵棵小树成长起来的时候,我们意识到了环保的重要性。”在户外,教师让学生去谈自己的感受,在他们滔滔不绝的讲述中,教师懂得了课外资源对于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升大有裨益。
阅读教学中,很多阅读文本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一些问题教师往往自己去讲述,不给学生机会,这样就使学习陷入了一种固化的模式,失去了灵性,教师应该去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走进自然,培养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创新意识。
三、提升学生素养,借助实践活动打开情感世界
语文的课堂必须是一个会说话、会阅读、会写作的课堂,语文教师一直在追求着这样的课堂,但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是学生在课堂上有所约束,不能放开自己的思维,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实践活动恰恰可以使学生活跃起来,可以使其在活动中养成语文素养,使学生主动表达自己的看法,在课堂之外,呈现出一个不一样的自我。
例如,在《嫦娥奔月》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开展了一次读书实践活动,在这次活动中,教师采取了精选童话书籍—选择喜爱的故事—讲述故事—角色扮演话剧—感悟启发的模式,让学生在学习完文本后,也讲述一些神话故事,来丰富自己的文化素养。在这次活动中,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他们做了很多的准备工作,可以说无论在内容还是呈现形式上都取得了成功。在讲述故事的时候,他们的语言概括能力得到提升;在角色扮演的时候,他们的审美能力得到提升。如《牛郎织女》《大禹治水》等民间故事也被学生搬到了课堂中,他们的演出让教师倍感吃惊,教师从未了解学生竟有如此能力,可见,实践活动与语文教学相结合具有有效性。
立足教材,采取多种方式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这应该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向。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能够实现自我感悟,才能充分体现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培养其创新意识。
四、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实践活动发现语文之美
俗话说,生活就是课堂,社会就是学校,在陶行知教育理论的指导下,生活教育被提到一个新的高度上。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目标就是让学生可以在生活与语文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自己的心灵被美好填充,使学生在生活中诗意栖居。在具体的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关注生活中那些值得去关注的事情,从这些事情中关注人性之美、语文之美。
例如,在《第一次抱母亲》一课的学习中,教师就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开展了“我为母亲做件事”的实践活动。文本中的作者之前从未感受过母亲的艰辛,抱起母亲的那一刻却感受到了母亲无私的付出。为了强化学生的感恩意识,教师就在这次活动中留下一些空白让学生去填充,先让学生去思考:“我们能为母亲做什么?我们去观察母亲一天都在做什么?”学生在这次活动中拍了很多的照片,有的学生为母亲去买菜,有的为母亲洗脚,有的为母亲捶背,很多的场景都深深感染了我。“家是一个港湾,是我们心灵栖息的家园,在家中,我们要有自己的担当,作为一名家庭成员要有责任意识。”这次活动培养了学生家庭主人公的情怀,对于其语文学习中的阅读能力的提升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每一次的活动都应在一个主题的引领下去开展,每个主题的选择都会对学生的成长发挥积极的作用。立足学生的实际年龄,创建学生喜爱的实践活动,从而使其乐在活动中、长在语文中,学生的每一次成长都是语文教学的成功。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入综合实践活动有助于丰富语文教学内容,有助于让学生在实践中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走进一个更为广阔的语文世界,带领学生在生活中发现语文之美,感受语文的情操,逐渐形成本学科的核心素养。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立足教材文本,利用实践活动拓宽学生视野,从而使语文课堂越来越高效。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开发区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张妤)
一、立足教材文本,利用实践活动拓宽学生视野
语文课程教学资源包括课堂内和课堂外两种,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课内资源毕竟是有限的,而文本是学习的主要依据,在引入综合实践活动时,教师也要关注教材文本,实现语文文本与实践活动的融合,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来拓展自己的教学内容,从而让语文变得更加多元化,教师可以借助一个点延及到面,让学生以查阅思考和上网搜索等方式对文本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究,还可以让学生在自主参与活动时感受学习语文的乐趣。
例如,在《航天飞机》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采取了实践活动与文本结合的形式来开展教学。在这一课中,文章从普通飞机的视角,运用拟人化的手法生动地描写了飞机的基本特点和相关知识,展现了现代科学技术在航天方面的新成果。在这篇文章的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探究科技的信心以及创新意识,教师就采取了实践活动渗透的策略,在课前教师就让学生去搜集整理我国航天业的发展历程,从网上搜集相关的图片,包括航天飞机的各种模型图片等,并让学生分成小组进行研究,而后在课上进行讨论,了解每一个时期的航模,从特点到功能再到原理,进行逐一解说。学生对这个活动非常感兴趣,尤其是男同学,他们几乎把这件事情当作了最重要的事情来做,成果超乎教师的想象。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不仅学会了表达自己的思想,而且对事物的概括能力以及总结能力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
語文学习贵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内化态度,综合实践活动的介入是一种全新的教学形式,它可以为教学带来趣味性和实效性。
二、重视学生感悟,巧借实践活动丰富学习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生成真实的情感感悟,这对于学生而言是一种能力和审美上的双重提升。实践活动与语文的结合中,学生可以展现出真实的自我,当前的小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不敢说话,不愿意说话,这就使学习的主动性尽失。语文教师需重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学生的直接经验为基础,以生活知识与语文知识的契合点为依据,从而实现阅读的有效性。
例如,在《走,我们去植树》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就开展了综合实践活动。在这节课中,教师让学生走进大自然的怀抱,感受大自然的魅力:“生活从未亏欠我们,而我们却从未用心去走进它。”带领学生走进自然中,真的去开展这样一次植树活动的时候,教师才意识到在实践中学习语言才是最好的方式。文本学习中,学生只是凭借着自己的想象,而真实地走进自然的怀抱中时,他们才意识到了实践的意义。在植树中,教师为学生讲解植树的意义,让学生自己去感受,感受一种美好的情操:“一棵棵小树成长起来的时候,我们意识到了环保的重要性。”在户外,教师让学生去谈自己的感受,在他们滔滔不绝的讲述中,教师懂得了课外资源对于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升大有裨益。
阅读教学中,很多阅读文本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一些问题教师往往自己去讲述,不给学生机会,这样就使学习陷入了一种固化的模式,失去了灵性,教师应该去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走进自然,培养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创新意识。
三、提升学生素养,借助实践活动打开情感世界
语文的课堂必须是一个会说话、会阅读、会写作的课堂,语文教师一直在追求着这样的课堂,但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是学生在课堂上有所约束,不能放开自己的思维,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实践活动恰恰可以使学生活跃起来,可以使其在活动中养成语文素养,使学生主动表达自己的看法,在课堂之外,呈现出一个不一样的自我。
例如,在《嫦娥奔月》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开展了一次读书实践活动,在这次活动中,教师采取了精选童话书籍—选择喜爱的故事—讲述故事—角色扮演话剧—感悟启发的模式,让学生在学习完文本后,也讲述一些神话故事,来丰富自己的文化素养。在这次活动中,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他们做了很多的准备工作,可以说无论在内容还是呈现形式上都取得了成功。在讲述故事的时候,他们的语言概括能力得到提升;在角色扮演的时候,他们的审美能力得到提升。如《牛郎织女》《大禹治水》等民间故事也被学生搬到了课堂中,他们的演出让教师倍感吃惊,教师从未了解学生竟有如此能力,可见,实践活动与语文教学相结合具有有效性。
立足教材,采取多种方式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这应该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向。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能够实现自我感悟,才能充分体现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培养其创新意识。
四、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实践活动发现语文之美
俗话说,生活就是课堂,社会就是学校,在陶行知教育理论的指导下,生活教育被提到一个新的高度上。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目标就是让学生可以在生活与语文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自己的心灵被美好填充,使学生在生活中诗意栖居。在具体的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关注生活中那些值得去关注的事情,从这些事情中关注人性之美、语文之美。
例如,在《第一次抱母亲》一课的学习中,教师就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开展了“我为母亲做件事”的实践活动。文本中的作者之前从未感受过母亲的艰辛,抱起母亲的那一刻却感受到了母亲无私的付出。为了强化学生的感恩意识,教师就在这次活动中留下一些空白让学生去填充,先让学生去思考:“我们能为母亲做什么?我们去观察母亲一天都在做什么?”学生在这次活动中拍了很多的照片,有的学生为母亲去买菜,有的为母亲洗脚,有的为母亲捶背,很多的场景都深深感染了我。“家是一个港湾,是我们心灵栖息的家园,在家中,我们要有自己的担当,作为一名家庭成员要有责任意识。”这次活动培养了学生家庭主人公的情怀,对于其语文学习中的阅读能力的提升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每一次的活动都应在一个主题的引领下去开展,每个主题的选择都会对学生的成长发挥积极的作用。立足学生的实际年龄,创建学生喜爱的实践活动,从而使其乐在活动中、长在语文中,学生的每一次成长都是语文教学的成功。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入综合实践活动有助于丰富语文教学内容,有助于让学生在实践中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走进一个更为广阔的语文世界,带领学生在生活中发现语文之美,感受语文的情操,逐渐形成本学科的核心素养。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立足教材文本,利用实践活动拓宽学生视野,从而使语文课堂越来越高效。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开发区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张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