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正式颁行,对语文课程定义重新修改、定位;更加系统地有针对性地设置总体目标与内容;着重根据语文教学的每一环节提出了可实施性建议。我们通过对《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的学习,并直面我们当前语文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产生了种种质疑和反思:质疑一:为什么语文课程的性质日渐清晰,却让我们感觉越来越不会教了。质疑二:面对我们强势的“霸语权”,学生何时才能真正“当家作主”。质疑三:独重分数的我们面对新课标关于评价建议,我们真该重新思量。在《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的理念指引和建议指导,通过质疑与反思探究解决问难的新路径,从而推进课程改革,实现从“教语文”到“学语文”的美丽转身。
[关键词]《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下;更新理念;直面教学;质疑反思问难;探索方法
历时十年之久的《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正式颁行,逐渐拉近了课标与教学实践的距离,针对性也更强了。《语文课程标准》在正确阐述理念,提出要求的基础上,还让我们发现,它更多的从教学实际出发,针对细化地让我们老师知道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于是我们在学习新课标时,除了更新观念外还总能不失时机的进行“对号入座”,直面我们的教学现状,通过质疑我们反思着新课标下我们的语文教学该如何走向有效、高效的路径。
质疑一:为什么语文课程的性质日渐清晰,却让我们感觉越来越不会教了。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在前言中对语文课程定义重新修改、定位: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我们更清晰地看到修改中明确了语文课程的核心任务,强调了我们应该把目标和内容聚焦在“语言文字的运用。”同时,把握“实践性”和“综合性”。我们还发现“运用”一词在课标中时常出现,这一个词眼的出现无疑给我们的教学“当头一棒,懵了!”
直面我们的教学,我们把语言训练,作为了纯技术的、单一的枯燥的机械运用训练,没有过多地考虑灵活而巧妙的艺术性。但现在看来,实用的语言运用训练要经历从积累——模仿——创造的过程。那么之前我们重视积累是正确的,但却忽略了后两个环节,我们和学生都被压在了书山、题海之中感觉很累,从我们布置的一系列作业的方式也是显而易见的。
新课标下,认真地审视我们的教学,在进行语用训练的过程中,应该尽可能地多为学生创设语言运用的机会,使语用训练承载多种功能。还要注重语用训练的情境性。当然,在我们还应该将小课堂拓展到学校中课堂,最终再到社会的这一大课堂,这将会是学生语言运用更广阔的大舞台。
质疑二:面对我们强势的“霸语权”,学生何时才能真正“当家作主”。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把确定学生主体地位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教学改革的重心,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该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可是我们的功利性太强,总是希望自己在40分钟内教会学生所有知识点,一节课下来,我们说的头头是道,却没有让孩子充分的与文本对话,不同程度地存在用教师的解读代替学生的学习现象。这也许就是学生时常开小差的源头吧!谁这么被牵着走总会觉得乏味无趣。我们在抱怨这些学生时,也试着开始对学生自主学习重视起来,比如在一些公开课上,我们设置问题引导讨论环节,或是让学生质疑,表面上看很热闹但实际上收获甚微。大都出现“高耗、低效”的局面。
“高耗、低效”也就成了摆在语文教学面前的老大难问题。《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主张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尤其是在我们刚进入中段学习后,阅读教学中,应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但不能脱离语文运用的实际去进行“系统”的讲授和操练,更不应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我们要留有足够的时间进行阅读实践。
质疑三:独重分数的我们面对新课标关于评价建议,我们真该重新思量。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用了大量的文字,向我们每一位教师提出了更具针对性的评价建议。首先我们应该正视的是语文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改善教师教学。语文课程评价应准确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状况,全面落实语文课程目标。应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重功能,恰当的运用多种评价方式,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突出语文课程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我们应该根据不同年龄学生学习的学习特点,按照不同学段的课程目标,抓住关键,突出重点,采用合适方式,提高评价效率。
直面“独重”分数的现状,我们的评价首要尊重和保护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式,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探究。要充分注意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对有新意的思路和表达以及有特点的展示方式,尤其要给予足够的重视,除了教师的评价之外,要多让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其二,改变我们单一的评价方式,加强形成性评价,注意收集、积累能够反映学生语文学习与发展的资料,比如我们已经采用的成长记录袋。除此还应对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点滴进步表现,应以表扬、鼓励,采用激励性评语。从正面加以引导。其三,我们老师的精力有限,有时不能够很全面地看待每一个学生。所以我们还可以调动其他学生、自我、家长来多元互动评价,并理解和尊重学生的自我评价。因材施教,让每一个不同的学生都有不同层次的提高。其四,让评价细化到我们的每一个教学环节,包括语文的识字与写字评价、阅读评价、写作评价、口语交际的评价、综合性学习的评价,全方面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在新课程下我们一路教,一路学,多一些质疑,多一些反思,这样我们才能明白必须做的,应该怎样做的。在教学实践中,可能还会遇到新的问题,出现新的矛盾,相信只有在不断地质疑、反思中求完善,才能推进课程改革,实现从“教语文”到“学语文”的美丽转身。
阅读活动中家庭资源的有效利用
[关键词]《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下;更新理念;直面教学;质疑反思问难;探索方法
历时十年之久的《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正式颁行,逐渐拉近了课标与教学实践的距离,针对性也更强了。《语文课程标准》在正确阐述理念,提出要求的基础上,还让我们发现,它更多的从教学实际出发,针对细化地让我们老师知道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于是我们在学习新课标时,除了更新观念外还总能不失时机的进行“对号入座”,直面我们的教学现状,通过质疑我们反思着新课标下我们的语文教学该如何走向有效、高效的路径。
质疑一:为什么语文课程的性质日渐清晰,却让我们感觉越来越不会教了。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在前言中对语文课程定义重新修改、定位: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我们更清晰地看到修改中明确了语文课程的核心任务,强调了我们应该把目标和内容聚焦在“语言文字的运用。”同时,把握“实践性”和“综合性”。我们还发现“运用”一词在课标中时常出现,这一个词眼的出现无疑给我们的教学“当头一棒,懵了!”
直面我们的教学,我们把语言训练,作为了纯技术的、单一的枯燥的机械运用训练,没有过多地考虑灵活而巧妙的艺术性。但现在看来,实用的语言运用训练要经历从积累——模仿——创造的过程。那么之前我们重视积累是正确的,但却忽略了后两个环节,我们和学生都被压在了书山、题海之中感觉很累,从我们布置的一系列作业的方式也是显而易见的。
新课标下,认真地审视我们的教学,在进行语用训练的过程中,应该尽可能地多为学生创设语言运用的机会,使语用训练承载多种功能。还要注重语用训练的情境性。当然,在我们还应该将小课堂拓展到学校中课堂,最终再到社会的这一大课堂,这将会是学生语言运用更广阔的大舞台。
质疑二:面对我们强势的“霸语权”,学生何时才能真正“当家作主”。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把确定学生主体地位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教学改革的重心,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该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可是我们的功利性太强,总是希望自己在40分钟内教会学生所有知识点,一节课下来,我们说的头头是道,却没有让孩子充分的与文本对话,不同程度地存在用教师的解读代替学生的学习现象。这也许就是学生时常开小差的源头吧!谁这么被牵着走总会觉得乏味无趣。我们在抱怨这些学生时,也试着开始对学生自主学习重视起来,比如在一些公开课上,我们设置问题引导讨论环节,或是让学生质疑,表面上看很热闹但实际上收获甚微。大都出现“高耗、低效”的局面。
“高耗、低效”也就成了摆在语文教学面前的老大难问题。《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主张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尤其是在我们刚进入中段学习后,阅读教学中,应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但不能脱离语文运用的实际去进行“系统”的讲授和操练,更不应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我们要留有足够的时间进行阅读实践。
质疑三:独重分数的我们面对新课标关于评价建议,我们真该重新思量。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用了大量的文字,向我们每一位教师提出了更具针对性的评价建议。首先我们应该正视的是语文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改善教师教学。语文课程评价应准确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状况,全面落实语文课程目标。应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重功能,恰当的运用多种评价方式,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突出语文课程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我们应该根据不同年龄学生学习的学习特点,按照不同学段的课程目标,抓住关键,突出重点,采用合适方式,提高评价效率。
直面“独重”分数的现状,我们的评价首要尊重和保护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式,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探究。要充分注意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对有新意的思路和表达以及有特点的展示方式,尤其要给予足够的重视,除了教师的评价之外,要多让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其二,改变我们单一的评价方式,加强形成性评价,注意收集、积累能够反映学生语文学习与发展的资料,比如我们已经采用的成长记录袋。除此还应对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点滴进步表现,应以表扬、鼓励,采用激励性评语。从正面加以引导。其三,我们老师的精力有限,有时不能够很全面地看待每一个学生。所以我们还可以调动其他学生、自我、家长来多元互动评价,并理解和尊重学生的自我评价。因材施教,让每一个不同的学生都有不同层次的提高。其四,让评价细化到我们的每一个教学环节,包括语文的识字与写字评价、阅读评价、写作评价、口语交际的评价、综合性学习的评价,全方面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在新课程下我们一路教,一路学,多一些质疑,多一些反思,这样我们才能明白必须做的,应该怎样做的。在教学实践中,可能还会遇到新的问题,出现新的矛盾,相信只有在不断地质疑、反思中求完善,才能推进课程改革,实现从“教语文”到“学语文”的美丽转身。
阅读活动中家庭资源的有效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