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古装剧是独特的电视剧样式之一。对于古装剧的概念界定是针对主体民族的服饰特征而定的。本文从民俗学的角度分析不同民族的服饰特点,并以实例提出在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中古装剧的不同含义,提出理论界需要慎重鉴定的重要性。
关键词:古装剧;民俗;民族属性
古装剧(英文:costume drama)指的是时代背景设定为古代的电视剧,亦包括架空历史但穿着古装并模仿古人习惯的电视剧类型。古装剧中,演员们会穿着古装登场。这个概念是按服装特征来定的。陈晓春、张宏等在其著作《电视剧制片管理》中提出对于我国古装剧概念的界定,即:“这里所说的古装,是指清代以前人们的服饰及装束。在那些朝代,人们的语言、服饰及生活习性和思维观念与今天有很大的区别。古装剧与历史有关,但并不等同于历史。因为古装剧的题材并不一定取材于历史,有些内容其实与历史没有任何关系。历史剧的范围也更为宽泛,譬如反映民国或文革时期的电视剧等等都应该包括在历史剧的范畴,却不是古装剧”。[1]
从上述界定,不难看出古装剧是以服饰民俗为标志概念。中国历来是个多民族的国家,不同的自然环境、经济方式、社会状况、文化特点等形成了各民族独特而丰富多彩的民俗事项。每个民族,尤其是西部的几个少数民族在服饰方面有着独特的属性。建国后,在影视作品中反映各个民族的社会新生活,成为最有政治与现实意义的需求。边疆壮美的景象和奇特的地理风貌,少数民族独特的生活方式,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给影视剧创作者提供了艺术表现的广阔空间,也给观众带来了奇异的视觉影像。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创作在改革开放后的20几年,无论产量上,还是艺术追求上,都取得了新的成就。从不同少数民族的服饰特征,可以发现古装剧的概念不能笼统化。在此,以西部的主要少数民族之一维吾尔族为例,分析古装剧的地域性和民族性问题。
由国家民委编写的《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之二——《中国少数民族简史丛书》(修订本)《维吾尔族简史》一书中提到:“维吾尔族的服饰,男子外衣多过膝、宽袖、无领、无扣,称为“袷袢”。穿时腰间系一长带,带中可放食物及零星物品。内衣较短,多不开胸。青年的内衣,多缀花边。女子普遍穿连依裙,外罩西服背心或西服上衣,喜画眉,戴耳环、手镯、戒指,佩项链等。男女都喜脚穿皮靴,靴上加套鞋,入室脱套鞋,以保持室内清洁。冬天则穿毡靴。男女普遍喜爱质料好的衣服,妇女尤喜鲜艳的绸缎,如艾岱来斯花绸等。衣服禁忌短小,上衣一般都要过膝,裤腿达到脚面。最反感穿短裤在户外活动。男女外出都戴绣花帽,冬季多戴皮帽,以无舌卷边的皮帽富有民族特色。在南疆,妇女外出时,除戴帽外,还要蒙上一块白色头巾或棕色面纱。妇女的发饰,结婚前的幼女,一般梳小辫,有达十数条或几十条小辫者,这种发饰南北疆均相同。但婚后的发饰则有差异。在南疆,婚后梳成四条发辫,额前的较小,脑后的较大,梳成后将前两条小的和后面两条大的合并起来,形成两条大发辫。服饰上的特点是夏着丝绸,冬穿皮毛,带着各种名贵的装饰品。宗教职业者多用长的白布缠头,袷袢外面不系腰带,与一般教徒有明显的区别。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近一二十年来,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维吾尔族的服饰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西服和新潮流服装已越来越受到维吾尔族群众喜爱,特别是青年男女在服饰上追求讲究时尚、新颖、美观。”[2]
由此看来,对于维吾尔族而言,维吾尔族的古装与主体民族的古装有着明显的差异。而且以清代为维吾尔族古装剧的历史划分也不符实际的。由此,电视剧理论研究者们需要澄清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古装剧概念的界定问题。维吾尔族题材电视剧诞生于1981年,至今经历了30年的发展历程,以有了300多部电视剧作品。维吾尔族历史题材电视剧《阿曼尼莎汗王妃》、《阿凡提》、《木卡姆往事》、《黑阴山》等都可以列入到维吾尔族题材古装剧范围内。从这些作品中演员们的服饰也表明,维吾尔族题材古装剧与其他民族古装剧有着显著的差异。请看图:
以上电视剧的主要人物生活在14世纪末的新疆南部。再看描写清末时期的吐鲁番郡王的电视剧《吐鲁番郡王》的剧照:
乐于接受新生事物的维吾尔族群众从新中国成立后很快就接受了西装及其他潮流服饰。服饰民俗方面与过去的天壤之别很让人吃惊。现在南疆的部分地区还能看到一些穿着传统服饰的群众,但极少。当今的维吾尔族服饰中,俄罗斯、沙特阿拉伯、土耳其、美国、印度等不同国家的服饰特点融合到一起,形成了多元的服饰民俗。当今,《维吾尔族简史》一书中提到的那些服饰已经成为古装。所以,国内外游客走遍南北疆就说肉眼看到的与印象中的新疆不大一样也是一方面来源于服饰的大变换。因此,在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理论研究中,更新古装剧概念是需要论证的重要问题,需要业界人士的鉴定和认可。
参考文献:
[1]陈晓春、张宏著《电视剧制片管理—从项目策划到市场营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2页
[2]《维吾尔族简史》编写组编《维吾尔族简史》民族出版社2009年6月版 第419-420页
关键词:古装剧;民俗;民族属性
古装剧(英文:costume drama)指的是时代背景设定为古代的电视剧,亦包括架空历史但穿着古装并模仿古人习惯的电视剧类型。古装剧中,演员们会穿着古装登场。这个概念是按服装特征来定的。陈晓春、张宏等在其著作《电视剧制片管理》中提出对于我国古装剧概念的界定,即:“这里所说的古装,是指清代以前人们的服饰及装束。在那些朝代,人们的语言、服饰及生活习性和思维观念与今天有很大的区别。古装剧与历史有关,但并不等同于历史。因为古装剧的题材并不一定取材于历史,有些内容其实与历史没有任何关系。历史剧的范围也更为宽泛,譬如反映民国或文革时期的电视剧等等都应该包括在历史剧的范畴,却不是古装剧”。[1]
从上述界定,不难看出古装剧是以服饰民俗为标志概念。中国历来是个多民族的国家,不同的自然环境、经济方式、社会状况、文化特点等形成了各民族独特而丰富多彩的民俗事项。每个民族,尤其是西部的几个少数民族在服饰方面有着独特的属性。建国后,在影视作品中反映各个民族的社会新生活,成为最有政治与现实意义的需求。边疆壮美的景象和奇特的地理风貌,少数民族独特的生活方式,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给影视剧创作者提供了艺术表现的广阔空间,也给观众带来了奇异的视觉影像。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创作在改革开放后的20几年,无论产量上,还是艺术追求上,都取得了新的成就。从不同少数民族的服饰特征,可以发现古装剧的概念不能笼统化。在此,以西部的主要少数民族之一维吾尔族为例,分析古装剧的地域性和民族性问题。
由国家民委编写的《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之二——《中国少数民族简史丛书》(修订本)《维吾尔族简史》一书中提到:“维吾尔族的服饰,男子外衣多过膝、宽袖、无领、无扣,称为“袷袢”。穿时腰间系一长带,带中可放食物及零星物品。内衣较短,多不开胸。青年的内衣,多缀花边。女子普遍穿连依裙,外罩西服背心或西服上衣,喜画眉,戴耳环、手镯、戒指,佩项链等。男女都喜脚穿皮靴,靴上加套鞋,入室脱套鞋,以保持室内清洁。冬天则穿毡靴。男女普遍喜爱质料好的衣服,妇女尤喜鲜艳的绸缎,如艾岱来斯花绸等。衣服禁忌短小,上衣一般都要过膝,裤腿达到脚面。最反感穿短裤在户外活动。男女外出都戴绣花帽,冬季多戴皮帽,以无舌卷边的皮帽富有民族特色。在南疆,妇女外出时,除戴帽外,还要蒙上一块白色头巾或棕色面纱。妇女的发饰,结婚前的幼女,一般梳小辫,有达十数条或几十条小辫者,这种发饰南北疆均相同。但婚后的发饰则有差异。在南疆,婚后梳成四条发辫,额前的较小,脑后的较大,梳成后将前两条小的和后面两条大的合并起来,形成两条大发辫。服饰上的特点是夏着丝绸,冬穿皮毛,带着各种名贵的装饰品。宗教职业者多用长的白布缠头,袷袢外面不系腰带,与一般教徒有明显的区别。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近一二十年来,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维吾尔族的服饰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西服和新潮流服装已越来越受到维吾尔族群众喜爱,特别是青年男女在服饰上追求讲究时尚、新颖、美观。”[2]
由此看来,对于维吾尔族而言,维吾尔族的古装与主体民族的古装有着明显的差异。而且以清代为维吾尔族古装剧的历史划分也不符实际的。由此,电视剧理论研究者们需要澄清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古装剧概念的界定问题。维吾尔族题材电视剧诞生于1981年,至今经历了30年的发展历程,以有了300多部电视剧作品。维吾尔族历史题材电视剧《阿曼尼莎汗王妃》、《阿凡提》、《木卡姆往事》、《黑阴山》等都可以列入到维吾尔族题材古装剧范围内。从这些作品中演员们的服饰也表明,维吾尔族题材古装剧与其他民族古装剧有着显著的差异。请看图:
以上电视剧的主要人物生活在14世纪末的新疆南部。再看描写清末时期的吐鲁番郡王的电视剧《吐鲁番郡王》的剧照:
乐于接受新生事物的维吾尔族群众从新中国成立后很快就接受了西装及其他潮流服饰。服饰民俗方面与过去的天壤之别很让人吃惊。现在南疆的部分地区还能看到一些穿着传统服饰的群众,但极少。当今的维吾尔族服饰中,俄罗斯、沙特阿拉伯、土耳其、美国、印度等不同国家的服饰特点融合到一起,形成了多元的服饰民俗。当今,《维吾尔族简史》一书中提到的那些服饰已经成为古装。所以,国内外游客走遍南北疆就说肉眼看到的与印象中的新疆不大一样也是一方面来源于服饰的大变换。因此,在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理论研究中,更新古装剧概念是需要论证的重要问题,需要业界人士的鉴定和认可。
参考文献:
[1]陈晓春、张宏著《电视剧制片管理—从项目策划到市场营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2页
[2]《维吾尔族简史》编写组编《维吾尔族简史》民族出版社2009年6月版 第419-42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