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人性观初探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ughty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通过对中西作品中“性善论”和“性恶论”的分析比较,展现出两部作品的人性观点的侧重点,并对两部作品的人性观的融合点进行阐述。同时,从作品的比较研究中说明中西方感性与理性的不同的文化理念,进而指导人在一定情况下可以通过意志战胜先天的“恶”,寻求精神的自由和解放。
  关键词: 《西游记》 《神曲》 人性 性善论 性恶论
  一、引言
  从人性的角度分析,《西游记》人物的历程属于“乐感文化,反映了对富足自由极乐世界的向往,注重感性信仰”。(王敏32)《神曲》属于“罪感文化,强调理性判断与忏悔的力量”。(王敏 32)从这一对比,可以看出《西游记》侧重“乐”字,与性善论的人性本论不谋而合,《神曲》却强调“罪”,侧重救赎的心路历程,与性恶论的“化性起伪,使人逐渐抑恶扬善”(张登巧85)的观点相通。
  《西游记》取经这一过程正是作品的主要着墨点,它实际上是一种“灵魂的自救与人格的修炼”。(黄卉 40)这一过程正是性善论在师徒身上的体现。他们开始都因为犯了罪过,这种罪过是由后天环境促成的,因而被贬入凡间,经历九九八十一难,取经的修炼正是一种发扬先天“善”性,修得正果的重要过程。《神曲》中经历的过程也饱含救赎意识,与《西游记》的取经修炼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是,它的独特的背景决定了这部作品仍然是基于“基督教的原罪和赎罪的观点,但是引入了人的自由意志这个观念”。(朱珂93)诚然,《神曲》在基督这一宗教文化背景下,与性恶论的观点相似,提倡人的赎罪过程,用后天的意志改变“恶”性。另外,《神曲》在文艺复兴时期的诞生,其对“人性”的突出强调具有时代进步性。
  二、“性善论”与“性恶论”理论
  两种理论分别由中国先秦时期哲学家孟子和荀子提出。性善论,倡导人性本善,而且这种“善”是与生俱来的;性恶论,主张性本恶,“善”性需要通过后天的学习和修炼而养成。他们主张的观点虽不同,但是落脚点相同,都接受“善”的存在性,强调后天的维持善性和后天的培养恶性的重要性。
  1.性善论
  性善论的发展过程是漫长的,在儒家思想的洗涤下,经历了提出的初现、论证的过程和主张的演变发展。
  性善论的缘起于历史人文精神萌芽的初期,具体追溯至“殷周之际道德的重要性在政治中的作用凸显”。(申鹏宇104)由于社会的进步,统治阶级开始发展人文学说,这依赖于社会进步的必然性。其次是孔子的仁义思想将儒家的理论推以普及,使其从政治转变为强调个人修养,为孟子的学说奠定基础。然后,《中庸》的出现,“在人性与天命间建立直接联系。”(申鹏宇105)中国文化在此发展历史中逐渐走向成熟,呈现百家争鸣之景。
  孟子在上述基础上提出了“性善论”的理论。孟子认为,人的本质特性表现为“四心: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其中恻隐之心是最根本的”。(杨英法101)
  2.性恶论
  性恶论是由儒家思想集大成者荀子提出的,却与儒家主流思想有所不同。这里的“性恶论”不是与“性善论”完全相对,而是主张人生来性恶,而这种性恶是人的生理本能欲望,可以通过教育的感化重新塑造善的一面。“性恶论含有的核心思想亦绝非容许各种恶行的存在。”(杨英法102)所以,性恶论的理论本质不能单从文字表面解读。
  性恶论与性善论虽然都缘起孔子学说,但是他们侧重的核心点不一样。性善论侧重“仁”,性恶论则沿袭了“礼”。荀子的主张上溯至经学,“他着重建立了‘礼’的概念,隆礼重法,倡导‘化性起伪’,主张‘起礼义,制法度’。”(杨英法101)
  性恶论的理论基础是“性恶”,却强调天人之分,表现出朴素的唯物主义自然观。同时,它也强调后天的修身养性,以塑造“善端”。性恶论,在于“它发现了人性固有的缺陷,对人性的缺陷予以弥补,对人性的恶予以约束和惩戒”。(王健,潘丽98)
  基于两种学说的理论框架,对于《西游记》和《神曲》的比较分析有了依托,通过比较可以发掘中西方人性的“通性”,并展示中西方不同文化内涵下的人性观念。
  三、《西游记》中的“性善”
  纵观整部作品,师徒四人取经之路本身就是普度众生的善举。师徒四人在降妖除魔的过程中展现出善良和勇敢,虽然过程是曲折的,但是他们的心是向佛的,是靠向万千生灵的。师徒路经“凤仙郡”,孙悟空积极帮助当地百姓求雨,在天庭上他与天尊的对话足可以见他的“善”根:
  “我愁难得倒断,天师教我劝化郡侯等众作善,以为‘人有善念,天必从之’,庶几可以回天心,解灾难也。今已善念顿生,善声盈耳。适间直符使者已将改行从善的文牒奏上玉帝去了,老孙因特造尊府,告借雷部官将相助相助。”(吴承恩663)
  由此可见,孙悟空本心善念融入平常之言行。这便是作品原想唤醒的“善”。这种“善”不仅仅存于师徒身上,妖魔身上也有体现。妖魔在作品中的呈现多是贪欲横流、凶残毒辣,但是其侧面的展现也有表现其人情味的一面。如向往爱情的杏仙,“雨润红姿娇且嫩,烟蒸翠色显还藏”,女子借景抒情,向唐僧表达爱意,并不贪恋长生不老之欲,只可惜表意选错了对象;如牛魔王一家人的亲情,红孩儿惦念着父亲,铁扇公主因红孩儿被观音收作善财童子不能相见,表达思儿之情;再如黑风山的妖怪最后被观音菩萨收了去做个“守山大神”,只听熊罴怪一声:“愿皈正果!”(吴承恩130)
  四、《神曲》中的“性恶”
  《神曲》的叙述看似是一部亡灵救赎之旅,从“地狱”到“炼狱”,再到“天堂”,自然可以看尽其中丑恶。从这部作品的章节分类就可以看出这是爱憎分明的叙事诗。以“善”和“恶”之分,指引人们是入地狱还是上天堂。而且,作品还将地狱、炼狱与天堂进行了细分。开篇讲诗人的地狱之旅,就展现出其“性恶”的观点。在地狱篇的第三章中,我和老师遇到“无罪的灵魂”,老师说:“在此地的这些人并没有犯罪,虽然他们有优点但仍旧不够,因为他们生在基督之前,没有受过洗礼……我们堕落了,受着只能活在感官欲望之中却没有恩宠希望的惩罚。”(但丁 24)这里,无罪的灵魂因为没有接受洗礼,也沦落至地狱第一圈,正与“性恶论”的本性之恶不谋而合。他们的赎罪不够,所以,他们的“恶”性还没有完全泯灭,方才落得地狱之境。   但丁在《神曲》中表达了人的意志可以改变自然这一观点,在当时是很大的进步。这一观点,在某种程度上否定了神的作用,但由于时代的局限性,没有完全脱离基督教义的桎梏。
  《神曲》中的叙述强调人的“自由意志”,与“性恶论”中后天的习得重塑是相通的。“性恶论”又强调后天的修养和道德养成,以此摆脱“恶”性,但丁“通过对意志自由的论述,确立了人作为道德主体的地位”。(李雪梅 177)弗吉尔带领但丁游历地狱和炼狱,正是后天引导的一个过程,强调理性与哲学的作用。后来,贝·丽采带领其去到天堂这一圣地,正是“恶”性去除,重塑善端的有力表现,经过自由意志发挥作用,达到最高理想境界。
  从地狱到天堂的蜕变,正是“性恶论”所主张的“化性起伪”。后天的修炼与养成可以回归到基督的救赎过程。如此往复,一再证明了这部作品中的“性恶”观点。
  五、《西游记》和《神曲》中人性观的共性
  融合两部作品看,它们在人性观上有着相似之处,也就是所谓的“共性”。
  两部作品最相似的地方便是“救赎”意识。虽然《西游记》的救赎模式的“九九八十一难”,文字稍显轻松,而《神曲》的救赎则是地狱、炼狱、天堂的过程,但丁对每一个所到之地都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其中不乏沉石、烈焰等酷刑,但是两部作品都强调人的后天需要维持“善”和重塑“善”。他们都极力向读者展示积极向上的一面,展示人性的善良,尽管他们作品中“善”的形成过程差异是很大的。《西游记》中师徒四人齐心取经,中间困难重重,但最后都因为其善良、正义的本性将其化解了。
  真假猴王那一回正是《西游记》中反射了带有人性贪念的孙悟空,假猴王的塑造展示了真猴王背后的恶性,这种侧面的展示与《神曲》中炼狱之间的灵魂相通。“那猕猴毛骨悚然,料着难脱,即忙摇身一变,变作个蜜蜂儿,往上便飞。”(吴承恩 443)当假猴王被识破时,慌张逃脱,正是体现了人性的软弱,从而引导其重回本真的“善”。《神曲》中也有着人性的回归与升华。在天堂篇,所罗门答复活时,他所答之语正是人性的修炼之果。“我们的爱使我们穿着放光的衣服……我们的热情与亮度成正比……那我们的人格更加完善,上帝会增加我们的光辉。”(但丁 323)
  这样的人性回归在两部作品中都有所体现,它们有着共性,都宣扬人性的“善”,都展示了人性道德的后天习得的过程。
  六、结语
  《西游记》的“性善论”不仅赋予了师徒四人,而且体现在妖魔身上,是一部人性回归的经典;《神曲》的“性恶论”将灵魂从地狱引领到天堂,甚至经历了炼狱的酷刑,可谓曲折迂回,但最后也归于天堂的最高理想境界,是善端的重塑之旅,与人性道德的塑造不谋而合。
  中西两部作品的形成都有魔幻色彩,《西游记》着墨于师徒取经的过程,故事具有儿童文学的色彩,正义战胜邪恶,邪恶又被降服皈依佛门;《神曲》强调人性的炼成,作品弥漫着幽森与神秘,是赎罪的过程,最后在信仰的圣洁洗礼下,终能登得天堂。
  两部作品虽然有很多不同点,但最后都归于“共性”——人性的回归与重塑,以及对“善”的宣扬。
  参考文献:
  [1]但丁.神曲[M].长沙:岳麓书社,2005.
  [2]黄卉.论《西游记》的文化内涵[J].时代文学,2007(1):40-42.
  [3]李雪梅.戟指神学的人学过渡与人学超越——《神曲》与《十日谈》比较论[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2(7):176-179.
  [4]申鹏宇.孟子性善论的缘起、论证及其意义[J].东方论坛,2012(2):104-08.
  [5]王健,潘丽.荀子性恶论之探微[J].东方企业文化,2011(4):98.
  [6]王敏.《神曲》与《西游记》救赎意识之比较[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09(1):30-32.
  [7]吴承恩.西游记[M].武汉:湖北长江出版集团,长江文艺出版社,2007.
  [8]杨英法.荀子“性恶论”与孟子“性善论”比较研究[J].北方论丛,2012(6):100-102.
  [9]张登巧.中国古代“恶”之存在论与价值论探讨[J].伦理学研究,2007(6):83-86.
  [10]朱珂.宇宙探索——《神曲》的人性解读[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11(1):92-93.
  基金项目:教育部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项目编号:201310068019。
其他文献
“完整电影”这一概念,初见于20世纪20年代的电影研究。于果·明斯特伯格在20世纪20年代《电影》一文中讨论电影声音和空间幻觉时,就已涉及这一话题。鲁道夫·阿因海姆在1938年的《新拉奥孔》一文中,首次使用“完整电影”这一概念。20世纪40年代,安德烈·巴赞又以《完整电影的神话》,对这一概念进行了专门论述。[1]虽然阿因海姆与巴赞使用“完整电影”的视角不同、语境不同,观点也有差异,但有基本共识,即
摘 要: 学生社团在职业学校中所起的作用与每所职业学校独特的校园文化、富有个性的德育教育理念紧密相关,本文试以本校的社团建设情况与“正能量”的社会公益道德理念相结合,浅谈它们在德育教育实践中所起的促动作用。  关键词: 社团建设 以正守心 以正发声 以正扬善  学生社团在职业学校中所起的作用与每所职业学校独特的校园文化、富有个性的德育教育理念紧密相关,以传统的道德观点作为理论的依据进行社团建设,是
摘要 电视剧《特殊使命》的艺术震撼力,某种角度上说缘于欧阳荷与巩向光的爱情内容。但二者爱情的形成及表达方式不同。前者的爱情运用潜滋暗长的模糊表达方式,后者则用瞬间萌生的方式去表达。  关键词 巩向光 欧阳荷 爱情 表达    电视剧《特殊使命》,洋洋四十集,精彩引人。临终结局一段凄美而撼人的故事情节,让观众如梦初醒。随着谜底的揭开。随着女主人公欧阳荷回眸一望的哀怨眼神,让人心碎动容为之眼眶湿润。作
摘 要: 本文以家庭教育为切入口,就“小大人”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实例,阐述了“小大人”现象对幼儿带来的伤害,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具体、可操作的避免造成幼儿心理早熟的措施,以提醒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切莫揠苗助长,应当尊重孩子,让孩子享受应有的权利和自由。  关键词: 家庭教育 小大人 心理早熟    一、引言  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这个次序,就会造成一些果
摘 要: “特提”类副词性关联词语即汉语的“尤其是”、英语的“especially”、法语的“surtout”和日语的“ことに”在句法位置和不同语义关系下的语用效果和用法形式不同。研究发现: (1)日语的“ことに”与其连接小句的谓语和中心语成分相距最远,强调效果弱;(2)日语的“ことに”与前面连接成分中间隔有格助词,强调密集度下降;(3) 法语的“surtout”在不同语义条件关系下,具有不同于
本文试以剧中男女主角为中心,从男性场域的无心进入与女性意识的被救,男性遭遇性别伪装被蒙蔽的情感表达,在性别力量博弈下女性形象变迁和两性生活空间重构,男性推动下对女性身份的修补和鉴别,男性中心标准的荫庇与女性解放的迷途等方面来实现女性主义多维路径的探讨。  一、 性别附属的隐忧与女性的非自主觉醒  剧集开篇出场的金允熙女扮男装在借书房替人抄书为生,以照顾母亲和生病的弟弟,女扮男装是她不得已的伪饰,当
林玲(浙江电视台):2019年9月,张华胜在展览作品集自序中写道:“上世纪六十年代的艺术院校,大多以苏联的俄罗斯体系教学,俄罗斯绘画是我们吃的‘第一口奶水’。俄罗斯绘画的扎实厚重、色彩凝练,影响了我们一生的审美取向。在那个特殊年代,各自凭借自身的天赋,掌握了较强的素描、色彩功底和造型能力。这使得我在转型中国画的创作中,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中西互融的美学理念和审美取向。不由自主地追求传统的‘中国画笔墨’
[摘要]《生活秀》是—部蕴涵深刻同时又极具商业价值的小说。主人公来双扬艰辛的生活经历,感动过无数的读者。物质危机,精神困惑和生存体验似一条人生曲线记录了主人公成长的轨速,从中可以透视出其美学意义。  [关键词]物质危机 精神困惑 生存体验 民族精神    《生活秀》是当代女作家池莉的又一成功之作。广为流传,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并纷纷获得大奖,而传媒的反馈也纷至沓来,赞誉之词不绝于耳,这是池莉继《来
摘要 《百家讲坛》栏目的成功并不是偶然的,它的成功在于准确的栏目定位、恰当的选题以及新颖的表现手法。《百家讲坛》栏目的成功,有其更深远的文化和历史意义,是电视文化和电视“神话”的一种象征。  关键词 《百家讲坛》 电视传媒 电视文化    前言    当《加油,好男儿》、《我型我秀》、《超级女声》等综艺选秀类节目在我国如火如荼开展之时,一个起初并不起眼的文化类栏目却在人们的不经意中进入了大家的视野
摘要 《自由作家》(Freedom writers)是07年伊始由好莱坞制作的又一部都市师生题材的影片,与好莱坞一贯的大片相比,这也许算不上一部巨作,然而好莱坞却以极小的代价,取得了意想不到的佳绩。依然是“问题学生”对“菜鸟老师”这种老掉牙的情节,但却在两次获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的HilarySwank的演绎下,焕发出异样的光彩。有一群叫“自由作家”的年轻人,他们记叙下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作为日记,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