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分析了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的成因,并提出了信贷风险防控的对策。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 信贷风险 防控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33-0266-01
农村信用社是由集体经济组织与农民入股,为社员提供相关服务的组织,农村信用社的服务区域主要是农村,有着服务面积大、机构网点多的特色。在金融体系的改革之下,农村信用社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对产业结构进行了针对性的调整,但是,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农村信用社还存在着一定的信贷风险,必须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将这些风险的发生率降低至最小化。
1 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的成因
1.1 信贷风险管理制度不完善
当前农村信用社制定的管理规范很多,但是缺乏一个体系化的制约机制。例如农村信用社的制度中包含有理事会、监事会、社员代表大会,但实际上并没有真正落实。内部控制管理问题上也存在一定的缺陷,这为内部管理风险埋下了隐患,为信贷管理造成了很大风险。内部监管机制不健全增加了农村信用社的信贷风险,且监理机构也没有完全发挥出作用,监督职能有待完善,这一系列问题很容易让农村信用社出现滥用职权等违规的事情,而这些正是信贷风险的根源。在贷款的审批环节中,缺少量化的标准,偏重于定性分析,人为因素占很大的比重,没有严格的执行信贷管理过程中各项操作流程。尤其是对部分小额贷款,凭经验判断,审贷分离制度流于形式,在贷款投向和投量上,有时由基层领导个人决策,贷审小组没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和效果,从而增加了信贷风险。农村信用社缺乏一套科学完整的信贷风险控制体系。
1.2 人力资源体系不健全
农村信用社在人力资源体系建设方面与商业银行有较大的差别。在人才选拔上,招聘需求计划的制定没有完全按照人才需求进行有目的地招聘人才,并且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和随意性,人才招聘中存在员工自身素质与岗位需求不匹配的现象。在“行政化”的风气影响下,员工大多以管理职务晋升为主要目标,而忽视业务能力和业绩提升,这些不利于优化人员配置。薪酬制度也存在问题,没有体现以贡献获取报酬的科学薪酬制度,员工的工资上升空间过小、晋升渠道狭窄,挫伤了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1.3 员工素质和业务能力参差不齐
信用社历来重视业务发展,而员工的业务胜任能力却被忽视。近年来进入农村信用社的大多为本专科学历,大多通过招考进入,整体学历层次仍不高。老员工工作经验丰富,但缺乏先进的理论基础,特别是计算机操作能力有待提升,新员工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但实战经验又缺乏,而员工培训制度也不完善,不利于迅速提升专业技能。整理来看,农村信用社员工综合素质参差不齐,法律意识、服务意识、风险防控意识较淡薄,另外,农村信用社培训制度不完善,对于员工素质提升不重视,没有树立全员信贷风险管理意识,这些因素都是导致操作风险高的原因。
1.4 服务对象的特殊性
我国的农村信用社信贷服务对象主要是农民以及农村个体工商业户、农村中
小企业和农村创业者,对象的特殊性带来了信贷风险隐患。农业生产的周期较长,而且受自然气象等因素的影响很多,如果一旦发生自然灾害或者气象灾害就会给农业生产带来大的损失,影响借款人的偿还能力,大大增加了信贷风险。一些农村个体工商户和农村创业者对信贷知识了解不多、法律意识不强、道德素质不高,缺乏诚信。近年来国人的诚信度出现了较大的下滑趋势,同时,我国个人和企业征信体系的不完善使得一些本来就不诚信的个体和企业违约机会成本降低。为减少或杜绝该类现象,农村信用社一方面要做好贷前调查的工作,另一方面,当该类事件发生后可以通过法律手段来维护自身的权益。
2 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防控对策
2.1 完善管理制度,降低信贷风险
农村信用社应从信贷风险管理的视角来设计管理流程,体现出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监督等环节。首先,健全信贷风险管理制度,坚决落实贷款责任,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如审贷分离制度、授权授信制度、信贷“三查”等,对每个工作环节的关键点和风险点严格约束和限制,杜绝违规、越权操作。其次,严格农村信用社的信贷业务问责制,在运行管理中建立和完善动态管理制度,通过信用社班子的考评、问责来做好信贷管理。再次,建立贷款业务制衡机制,强化信贷转授权的管理,依据业务种类、地区风险状况、贷款管理者能力来制定授权并不定期调整。最后,优化信贷流程设计,加强流程管理。
2.2 坚持信贷风险管理原则,健全信贷风险管理组织结构
①全面风险管理原则。全面风险管理原则要求即风险管理应当渗透到农村信用社的各项业务过程和各个操作环节,覆盖所有的部门和人员。通过在管理的各个环节和经营过程中执行风险控制的基本流程,培育良好的风险控制文化,建立健全全面风险控制体系。
②程序性原则。程序性原则要求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应当严格遵循事前授权审批、事中执行和事后审计监督三道程序。
③协同效应原则。各部门权责清晰,信息能够传递通畅,提高执行力,各流程环节能够互相依存、互相制约,最终实现整体效益。
2.3 借鉴信贷风险量化模型,建立新的预警系统
近年来有影响力的信用风险量化模型主要有:信用风险度量模型、KMV模型、信用风险附加模型和信用组合观点模型,这四种模型各有优缺点。风险预警系统是为了保证信贷资产的安全,通过制定并组织实施一系列制度、措施、发放和程序,对风险进行事情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和纠正的动态过程和机制,对操作人员进行制约和协调。识别风险、评估风险、监测风险、控制风险是完善风险管理体系的四个重点,创新建立风险预警系统也是风险管理不可缺少的。风险预警系统的作用在于判断风险警情、诊断风险因素、检测风险情况、预警风险发生、化解或降低风险、完善风险管理的科学性、系统性和规范性。
2.4 提升员工专业素质,完善激励制度
人力资本对于企业整体素质和专业水平的提升至关重要,因此农村信用社必须要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知识多元化的人才队伍,以发挥人力资本的作用。当务之急是加强对员工的业务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和工作效率,改变现行单一的以金钱为主的奖励方式,增强精神奖励,同时为员工(特别是青年员工)规划科学的、公平的职务晋升或学习提升渠道,扩大个体发展空间,提升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减少操作风险的同时满足员工的自我实现需求。信贷风险文化是保证信贷业务稳定发展和控制风险的重要因素,也是提高信贷人员道德意识、风险意识的重要方法,提升了员工的道德修养和法律意识,就能减少因道德意识、法律意识低下而出现滥用职权的现象。农村信用社首先应从人才培养、激励制度、企业文化等方面入手来全面提升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进一步引导员工认同企业风险管理文化,主动防控信贷风险。
3 结语
总而言之,在农业现代化水平的发展下,农村信用社的诸多信贷风险也表现出来,农村信用社服务的对象存在一些特殊性,这就给信贷风险的防范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为了降低信贷风险,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构建出科学合理的信贷风险管理制度,将信贷责任制度深刻的落实到实处。同时,还要注重信贷人员的培训与教育工作,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提升他们的综合技能水平与责任意识,将现代风险控制在最小化。
参考文献
[1]向南东.衡南县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管理研究[D].湖南大学,2014
[2]罗丽.论我国农村信用社信用风险的防范[J].金融经济,2013,
[3]卢志国.浅谈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管理[J].科技与企业,2013,
[4]高现龙.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管理现状及对策[J].中外企业家,2013(17)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 信贷风险 防控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33-0266-01
农村信用社是由集体经济组织与农民入股,为社员提供相关服务的组织,农村信用社的服务区域主要是农村,有着服务面积大、机构网点多的特色。在金融体系的改革之下,农村信用社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对产业结构进行了针对性的调整,但是,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农村信用社还存在着一定的信贷风险,必须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将这些风险的发生率降低至最小化。
1 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的成因
1.1 信贷风险管理制度不完善
当前农村信用社制定的管理规范很多,但是缺乏一个体系化的制约机制。例如农村信用社的制度中包含有理事会、监事会、社员代表大会,但实际上并没有真正落实。内部控制管理问题上也存在一定的缺陷,这为内部管理风险埋下了隐患,为信贷管理造成了很大风险。内部监管机制不健全增加了农村信用社的信贷风险,且监理机构也没有完全发挥出作用,监督职能有待完善,这一系列问题很容易让农村信用社出现滥用职权等违规的事情,而这些正是信贷风险的根源。在贷款的审批环节中,缺少量化的标准,偏重于定性分析,人为因素占很大的比重,没有严格的执行信贷管理过程中各项操作流程。尤其是对部分小额贷款,凭经验判断,审贷分离制度流于形式,在贷款投向和投量上,有时由基层领导个人决策,贷审小组没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和效果,从而增加了信贷风险。农村信用社缺乏一套科学完整的信贷风险控制体系。
1.2 人力资源体系不健全
农村信用社在人力资源体系建设方面与商业银行有较大的差别。在人才选拔上,招聘需求计划的制定没有完全按照人才需求进行有目的地招聘人才,并且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和随意性,人才招聘中存在员工自身素质与岗位需求不匹配的现象。在“行政化”的风气影响下,员工大多以管理职务晋升为主要目标,而忽视业务能力和业绩提升,这些不利于优化人员配置。薪酬制度也存在问题,没有体现以贡献获取报酬的科学薪酬制度,员工的工资上升空间过小、晋升渠道狭窄,挫伤了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1.3 员工素质和业务能力参差不齐
信用社历来重视业务发展,而员工的业务胜任能力却被忽视。近年来进入农村信用社的大多为本专科学历,大多通过招考进入,整体学历层次仍不高。老员工工作经验丰富,但缺乏先进的理论基础,特别是计算机操作能力有待提升,新员工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但实战经验又缺乏,而员工培训制度也不完善,不利于迅速提升专业技能。整理来看,农村信用社员工综合素质参差不齐,法律意识、服务意识、风险防控意识较淡薄,另外,农村信用社培训制度不完善,对于员工素质提升不重视,没有树立全员信贷风险管理意识,这些因素都是导致操作风险高的原因。
1.4 服务对象的特殊性
我国的农村信用社信贷服务对象主要是农民以及农村个体工商业户、农村中
小企业和农村创业者,对象的特殊性带来了信贷风险隐患。农业生产的周期较长,而且受自然气象等因素的影响很多,如果一旦发生自然灾害或者气象灾害就会给农业生产带来大的损失,影响借款人的偿还能力,大大增加了信贷风险。一些农村个体工商户和农村创业者对信贷知识了解不多、法律意识不强、道德素质不高,缺乏诚信。近年来国人的诚信度出现了较大的下滑趋势,同时,我国个人和企业征信体系的不完善使得一些本来就不诚信的个体和企业违约机会成本降低。为减少或杜绝该类现象,农村信用社一方面要做好贷前调查的工作,另一方面,当该类事件发生后可以通过法律手段来维护自身的权益。
2 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防控对策
2.1 完善管理制度,降低信贷风险
农村信用社应从信贷风险管理的视角来设计管理流程,体现出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监督等环节。首先,健全信贷风险管理制度,坚决落实贷款责任,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如审贷分离制度、授权授信制度、信贷“三查”等,对每个工作环节的关键点和风险点严格约束和限制,杜绝违规、越权操作。其次,严格农村信用社的信贷业务问责制,在运行管理中建立和完善动态管理制度,通过信用社班子的考评、问责来做好信贷管理。再次,建立贷款业务制衡机制,强化信贷转授权的管理,依据业务种类、地区风险状况、贷款管理者能力来制定授权并不定期调整。最后,优化信贷流程设计,加强流程管理。
2.2 坚持信贷风险管理原则,健全信贷风险管理组织结构
①全面风险管理原则。全面风险管理原则要求即风险管理应当渗透到农村信用社的各项业务过程和各个操作环节,覆盖所有的部门和人员。通过在管理的各个环节和经营过程中执行风险控制的基本流程,培育良好的风险控制文化,建立健全全面风险控制体系。
②程序性原则。程序性原则要求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应当严格遵循事前授权审批、事中执行和事后审计监督三道程序。
③协同效应原则。各部门权责清晰,信息能够传递通畅,提高执行力,各流程环节能够互相依存、互相制约,最终实现整体效益。
2.3 借鉴信贷风险量化模型,建立新的预警系统
近年来有影响力的信用风险量化模型主要有:信用风险度量模型、KMV模型、信用风险附加模型和信用组合观点模型,这四种模型各有优缺点。风险预警系统是为了保证信贷资产的安全,通过制定并组织实施一系列制度、措施、发放和程序,对风险进行事情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和纠正的动态过程和机制,对操作人员进行制约和协调。识别风险、评估风险、监测风险、控制风险是完善风险管理体系的四个重点,创新建立风险预警系统也是风险管理不可缺少的。风险预警系统的作用在于判断风险警情、诊断风险因素、检测风险情况、预警风险发生、化解或降低风险、完善风险管理的科学性、系统性和规范性。
2.4 提升员工专业素质,完善激励制度
人力资本对于企业整体素质和专业水平的提升至关重要,因此农村信用社必须要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知识多元化的人才队伍,以发挥人力资本的作用。当务之急是加强对员工的业务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和工作效率,改变现行单一的以金钱为主的奖励方式,增强精神奖励,同时为员工(特别是青年员工)规划科学的、公平的职务晋升或学习提升渠道,扩大个体发展空间,提升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减少操作风险的同时满足员工的自我实现需求。信贷风险文化是保证信贷业务稳定发展和控制风险的重要因素,也是提高信贷人员道德意识、风险意识的重要方法,提升了员工的道德修养和法律意识,就能减少因道德意识、法律意识低下而出现滥用职权的现象。农村信用社首先应从人才培养、激励制度、企业文化等方面入手来全面提升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进一步引导员工认同企业风险管理文化,主动防控信贷风险。
3 结语
总而言之,在农业现代化水平的发展下,农村信用社的诸多信贷风险也表现出来,农村信用社服务的对象存在一些特殊性,这就给信贷风险的防范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为了降低信贷风险,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构建出科学合理的信贷风险管理制度,将信贷责任制度深刻的落实到实处。同时,还要注重信贷人员的培训与教育工作,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提升他们的综合技能水平与责任意识,将现代风险控制在最小化。
参考文献
[1]向南东.衡南县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管理研究[D].湖南大学,2014
[2]罗丽.论我国农村信用社信用风险的防范[J].金融经济,2013,
[3]卢志国.浅谈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管理[J].科技与企业,2013,
[4]高现龙.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管理现状及对策[J].中外企业家,201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