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三电”课程内容多、学时少且面向的专业多。笔者及教学组将“三电”课程教学内容根据各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实际需求进行设置,同时对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做了改革。应用结果表明,基于专业需求的“三电”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改革对提升课程教学质量行之有效。
【关键词】“三电”专业需求教学改革
“三电”课程是“电路原理”、“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三门课程的简称。是工科电类各个专业的学科基础课,是学生后续专业课程学习的必备基础。“三电”课程的理论性较强,涉及高等数学和物理等相关知识;同时,应用性也很强,涉及工程人员必备的实践技术。学生普遍觉得“三电”课程难学,每学年的不及格率都很高。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和我们的思考,感觉到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法,都需要进行改革。教学内容理论性太强,与实践结合得不够紧密;教学方法枯燥乏味,理论与实践脱节,导致了学生学不会甚至厌学的状况。
在重视基础、突出专业和强化应用的思路下,从满足不同专业对电学知识需求的角度,按需施教。在绝大多数高校,学习“三电”课程的有自动化、电气工程自动化、检测技术、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及其应用等开设长学时“三电”课程的电类专业,也有应用物理、教育学、信息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和网络工程等开设短学时“三电”课程电专业。非电专业的学生需要学习“三电”课程包含的电工电子技术的必要理论、知识概念和技术要点;除了上述内容之外,电专业的学生还要重点学习求解、设计电路的能力和掌握技术细节。即使都属于非电或者电类专业,但对于不同的具体专业,学生应该掌握的细节内容还是有差别的。不同内容以及不同情况的学生,对教学方法的要求也会不同。
本着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综合型、应用型人才的方针,从满足不同专业对电工电子技术知识需求的角度,加强与专业紧密相关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的改变,构建符合不同专业人才培养需求的知识体系。
1基于专业需求的课程内容调整方案
基于“三电”课程的基础课性质,有一些各专业必须掌握的共同的基本内容[1],主要涉及电路的基本概念、基本分析方法、基本电子元件及其构成的电路。其余具体内容则是根据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而设置的。
1.1“三电”课程的基本内容
电路部分的基本内容主要包含电路的基本概念、基尔霍夫定律及应用、支路电流法与回路电流法、叠加定理、戴维南定理、正弦交流电路、三相电路。模拟电子技术部分基本内容为半导体材料的基本概念、PN结特性、二极管与三极管结构与原理、三种组态的放大电路分析、集成电路结构、集成放大器的应用、正弦信号的产生与整形。数字电子技术基本内容为逻辑代数、逻辑门电路、组合逻辑电路、时序逻辑电路、脉冲信号产生等基础知识。
1.2符合专业需求的“三电”课程内容
电类专业有强电与弱电之分,对于电气工程自动化专业,谐振、互感、三相交流电、整流电路、动态电路分析、磁路、直流电动机、三相异步电动机以及用电安全等都是重点内容。自动化与检测技术等既涉及到强电也涉及到弱电的专业,在上述重点内容的基础上,还要增加非正弦周期电路分析、拉普拉斯变换法和状态变量法、滤波器等内容。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及其应用等弱电专业,则重点放在CMOS器件的结构与应用、滤波器、信号的处理与产生、半导体存储器、A\D、D\A转换等内容上。
对于短学时的电类专业,讲完基本内容后,所剩的学时已经不多,对于软件工程和网络工程专业,电路及模拟电子技术部分要降低难度,数字电子技术部分则加强,还需要重点讲授逻辑的概念和逻辑电路原理与应用,应用物理、教育学、信息科学与技术重点则放在电子技术的应用上,制作合适的教学案例,如各类电器的电子开关、环境参数的自动测控系统等等。增加学生的感受与认识。
2教学方法的调整
目前,绝大多数高校都配备了诸多的多媒体教室,各门课都有条件应用多媒体授课。但事实证明,不是所有的课程,都有良好的多媒体授课效果。所以,合理应用多媒体资源,也是“三电”课程面临的问题。
2.1板书与多媒体课件相结合
板书,作为传统的教学手段,留给我们极其深刻的印象。教学中发现,老师书写板书的过程,也是学生积极思考的过程。对于很多内容,特别是对原理、公式、习题等内容的处理,板书的形式,可以让学生有充分的思考与理解时间,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多媒体课件,适合于演示较形象的内容,比如:电机的内部结构、电机及其控制电路、半导体内部结构、集成电路的内部结构、电子系统的工作原理的演示等等。多媒体课件的作用,在于提供更多可展示的信息,使学生形象、生动地理解所学的内容。
2.2理论教学与计算机仿真分析相结合
计算机软件分析的发展,为教师课堂教学提供了最有利的帮助。在讲解枯燥、生涩的理论时,教师可以在板书讲解后,在多媒体教室的计算机上,仿真演示所讲述的理论内容,通过仿真过程的建立、实现以及结果的分析,再次加深学生对理论的认识与理解。从而使学生学有兴趣、理解全面,达到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效果。
3教学模式的调整
传统的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在一定程度上脱节,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要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必须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三电”课程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的特点,培养学生融知识、能力、素质教育于一身的目标,使得从事“三电”课程教学的教师,必须不断地探求新的教学模式。项目教学法[2,3]已被众多同行应用到“三电”课程、“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结合学校与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校“三电”课程采取传统教学与项目教学法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即在前述的多方法相结合的教学过程中,讲解了所有内容后,在每门课程的最后阶段,再实施项目教学法。这样,可以避免课程一开始,学生还对课程一无所知时就实施项目教学法给学生带来的困惑,在学生对基本内容有了了解之后,再去设计制作相应的项目,就会从容得多,从而给学生充分的信心,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自信与成功。对于不同专业,实施的项目要做特别的考虑,在完成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学生掌握了基本理论、掌握电子元器件的识别、测量;具备电子电路图的读图、画图能力;具备单元电路的分析和简单的参数估算能力;通过完成相应的项目,初步具备电子设备的焊接、调试、故障诊断以及维护、修理能力;具备常用工具的使用能力;具备常用仪器的使用能力。项目设计要紧密结合这些能力要求来设置。并尽量将专业课程中的典型电路用来实施,同时实现专业课和基础课的对接。比如:自动化与电气工程自动化等专业,可以完成“直流稳压电源的制作”项目、通信与信息工程专业可以完成“高、低频滤波器的制作”等项目。我校开放式实验室管理、实验耗材保障充分,都为项目教学法的实时提供了有力支持。
4结语
本文所述的基于专业需求的“三电”教学内容的改革提高了课程的专业针对性,有利于对各电类专业按需施教;教学方法的改革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三电”课程的积极性;教学模式的改革有利于培养实用型人才。本文所述方法已在我校电类专业学生“三电”教学中进行了实践探索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实践证明,基于专业需求的“三电”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与模式的改革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打好专业基础培、养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潘丹青,潘矜矜.基于专业的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内容设置探讨[J].福州:福建电脑.2010(1).
[2]邓高均.项目教学法在电子专业教学中的运用[J].职业技术教育,2007,(20).
[3]吕忠宝.项目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比较[J].科技信息,2007,(9).
【关键词】“三电”专业需求教学改革
“三电”课程是“电路原理”、“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三门课程的简称。是工科电类各个专业的学科基础课,是学生后续专业课程学习的必备基础。“三电”课程的理论性较强,涉及高等数学和物理等相关知识;同时,应用性也很强,涉及工程人员必备的实践技术。学生普遍觉得“三电”课程难学,每学年的不及格率都很高。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和我们的思考,感觉到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法,都需要进行改革。教学内容理论性太强,与实践结合得不够紧密;教学方法枯燥乏味,理论与实践脱节,导致了学生学不会甚至厌学的状况。
在重视基础、突出专业和强化应用的思路下,从满足不同专业对电学知识需求的角度,按需施教。在绝大多数高校,学习“三电”课程的有自动化、电气工程自动化、检测技术、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及其应用等开设长学时“三电”课程的电类专业,也有应用物理、教育学、信息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和网络工程等开设短学时“三电”课程电专业。非电专业的学生需要学习“三电”课程包含的电工电子技术的必要理论、知识概念和技术要点;除了上述内容之外,电专业的学生还要重点学习求解、设计电路的能力和掌握技术细节。即使都属于非电或者电类专业,但对于不同的具体专业,学生应该掌握的细节内容还是有差别的。不同内容以及不同情况的学生,对教学方法的要求也会不同。
本着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综合型、应用型人才的方针,从满足不同专业对电工电子技术知识需求的角度,加强与专业紧密相关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的改变,构建符合不同专业人才培养需求的知识体系。
1基于专业需求的课程内容调整方案
基于“三电”课程的基础课性质,有一些各专业必须掌握的共同的基本内容[1],主要涉及电路的基本概念、基本分析方法、基本电子元件及其构成的电路。其余具体内容则是根据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而设置的。
1.1“三电”课程的基本内容
电路部分的基本内容主要包含电路的基本概念、基尔霍夫定律及应用、支路电流法与回路电流法、叠加定理、戴维南定理、正弦交流电路、三相电路。模拟电子技术部分基本内容为半导体材料的基本概念、PN结特性、二极管与三极管结构与原理、三种组态的放大电路分析、集成电路结构、集成放大器的应用、正弦信号的产生与整形。数字电子技术基本内容为逻辑代数、逻辑门电路、组合逻辑电路、时序逻辑电路、脉冲信号产生等基础知识。
1.2符合专业需求的“三电”课程内容
电类专业有强电与弱电之分,对于电气工程自动化专业,谐振、互感、三相交流电、整流电路、动态电路分析、磁路、直流电动机、三相异步电动机以及用电安全等都是重点内容。自动化与检测技术等既涉及到强电也涉及到弱电的专业,在上述重点内容的基础上,还要增加非正弦周期电路分析、拉普拉斯变换法和状态变量法、滤波器等内容。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及其应用等弱电专业,则重点放在CMOS器件的结构与应用、滤波器、信号的处理与产生、半导体存储器、A\D、D\A转换等内容上。
对于短学时的电类专业,讲完基本内容后,所剩的学时已经不多,对于软件工程和网络工程专业,电路及模拟电子技术部分要降低难度,数字电子技术部分则加强,还需要重点讲授逻辑的概念和逻辑电路原理与应用,应用物理、教育学、信息科学与技术重点则放在电子技术的应用上,制作合适的教学案例,如各类电器的电子开关、环境参数的自动测控系统等等。增加学生的感受与认识。
2教学方法的调整
目前,绝大多数高校都配备了诸多的多媒体教室,各门课都有条件应用多媒体授课。但事实证明,不是所有的课程,都有良好的多媒体授课效果。所以,合理应用多媒体资源,也是“三电”课程面临的问题。
2.1板书与多媒体课件相结合
板书,作为传统的教学手段,留给我们极其深刻的印象。教学中发现,老师书写板书的过程,也是学生积极思考的过程。对于很多内容,特别是对原理、公式、习题等内容的处理,板书的形式,可以让学生有充分的思考与理解时间,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多媒体课件,适合于演示较形象的内容,比如:电机的内部结构、电机及其控制电路、半导体内部结构、集成电路的内部结构、电子系统的工作原理的演示等等。多媒体课件的作用,在于提供更多可展示的信息,使学生形象、生动地理解所学的内容。
2.2理论教学与计算机仿真分析相结合
计算机软件分析的发展,为教师课堂教学提供了最有利的帮助。在讲解枯燥、生涩的理论时,教师可以在板书讲解后,在多媒体教室的计算机上,仿真演示所讲述的理论内容,通过仿真过程的建立、实现以及结果的分析,再次加深学生对理论的认识与理解。从而使学生学有兴趣、理解全面,达到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效果。
3教学模式的调整
传统的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在一定程度上脱节,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要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必须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三电”课程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的特点,培养学生融知识、能力、素质教育于一身的目标,使得从事“三电”课程教学的教师,必须不断地探求新的教学模式。项目教学法[2,3]已被众多同行应用到“三电”课程、“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结合学校与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校“三电”课程采取传统教学与项目教学法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即在前述的多方法相结合的教学过程中,讲解了所有内容后,在每门课程的最后阶段,再实施项目教学法。这样,可以避免课程一开始,学生还对课程一无所知时就实施项目教学法给学生带来的困惑,在学生对基本内容有了了解之后,再去设计制作相应的项目,就会从容得多,从而给学生充分的信心,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自信与成功。对于不同专业,实施的项目要做特别的考虑,在完成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学生掌握了基本理论、掌握电子元器件的识别、测量;具备电子电路图的读图、画图能力;具备单元电路的分析和简单的参数估算能力;通过完成相应的项目,初步具备电子设备的焊接、调试、故障诊断以及维护、修理能力;具备常用工具的使用能力;具备常用仪器的使用能力。项目设计要紧密结合这些能力要求来设置。并尽量将专业课程中的典型电路用来实施,同时实现专业课和基础课的对接。比如:自动化与电气工程自动化等专业,可以完成“直流稳压电源的制作”项目、通信与信息工程专业可以完成“高、低频滤波器的制作”等项目。我校开放式实验室管理、实验耗材保障充分,都为项目教学法的实时提供了有力支持。
4结语
本文所述的基于专业需求的“三电”教学内容的改革提高了课程的专业针对性,有利于对各电类专业按需施教;教学方法的改革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三电”课程的积极性;教学模式的改革有利于培养实用型人才。本文所述方法已在我校电类专业学生“三电”教学中进行了实践探索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实践证明,基于专业需求的“三电”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与模式的改革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打好专业基础培、养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潘丹青,潘矜矜.基于专业的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内容设置探讨[J].福州:福建电脑.2010(1).
[2]邓高均.项目教学法在电子专业教学中的运用[J].职业技术教育,2007,(20).
[3]吕忠宝.项目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比较[J].科技信息,2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