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演讲与口才》是一门实训性较强、需要学生极高参与度的课程。实际教学中教师运用“沉浸式”教学方式,分层分级、循序渐进进行语言锻炼,有助于帮助学生在轻松互动的氛围中有效达成教学目的。
关键词:高职;演讲与口才;“沉浸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在古希腊时期,口才与辩论技巧就被视为一门重要技艺,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不仅是伟大的哲学家,也是西方口才论辩艺术的奠基人。中国古代尤其是纵横家更是“以口才谋天下”。现代社会中个人的综合口才与表达能力也已经成为衡量个人素质的重要指标之一。2001年教育部将演讲与口才纳入高职高专公共素质教育课程系列,充分体现了该门课程在职业院校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中的基础地位与重要作用。
一、《演讲与口才》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1.传统的教学内容陈旧落后、教学方式枯燥单一。在这样一门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课程中,传统课堂仍然是教师主导、口耳相传,以教材理论为本。教师偶尔辅以音频、视频也都带有明显的说教性和示范性,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主要讲授语言理论,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及实训作业,期末考核也是机械化的理论笔试或学生演讲,机械化、被动任务化的倾向明显。
2.传统的课堂氛围消极封闭。传统课堂中教师主导,学生作为被动的知识接收主体在课堂中没有思考的主动性与参与感,问答式的教学难以帮助学生克服当众发言的害羞及恐惧感,学生参与课堂分享的欲望度极低。
二、《演讲与口才》“沉浸式”教学探索
“沉浸式”教学就是彻底改变传统的“为教而教”的课堂模式,将学习与表达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打破课堂界限与知识壁垒,让学生在良性的学习氛围中忘掉学习的强烈目的性,改变被动消极的学习态度,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自然而然地积极分享表达,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演讲与口才的训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课程教学也要符合能力发展规律,不可一蹴而就。将个人语言能力分为四个层级,分别是:说话能力、表达能力、沟通能力以及高级语言能力。课程教学按照能力层级进行培养,并结合“沉浸式”的教学理念,具体进行了如下“渐进式”的探索:
1.说话能力的培养——“敢说”
高职院校生源多样化,学生表达能力参差不齐,不少学生当众表达有较强的害羞感、自卑感与恐惧感。据调查,37%的学生在公众场合发言都会表现得十分紧张,33%的学生在公众场合发言会选择逃避1。因此,《演讲与口才》课程“沉浸式”教学的首要环节便是培养学生“敢说”的能力。
1)分享日常化。借鉴《圆桌派》等语言节目形式,每节课前15分钟由1-2名同学进行课前分享,分享话题不设限,鼓励学生就时事热点、微博热搜、感情生活等话题进行个人经历、想法的分享。學生分享后还要做好话题热度的延续,针对分享者的话题,学生各抒己见,教师总结点评,同时鼓励学生借助新媒体平台进行互动。分享的日常化不仅将课堂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还是一种教学“脱敏疗法”,能够有效帮助学生习惯表达交流的环境,在日常化的“聊天”情境中克服自身的害羞恐惧感。
2)破冰游戏。向优秀团建案例学习,利用语言类的破冰游戏打破课堂沉闷气氛,奠定良好的课堂开局,提高课堂互动性。
2.表达能力的培养——“想说”
教学的初步环节力求解决学生“不敢说话”的问题,除此之外更令学生困扰的在于“无话可说”,主要原因有二:一是课堂没有激发学生的交流欲望,教师没有恰当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可感、可思、可说”之事;二是学生知识储备不足且没有掌握正确表达技巧传达内在思想。
在前续环节中利用破冰游戏、课前分享奠定了交流活跃的课堂氛围,日常化的分享让学生做到“人人有话说”,这一阶段则重在激发学生表达欲望与提高学生正确表达的能力。
引导学生进行日常化的“沉浸式”交流储备。鼓励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知识储备(社交平台、博客、电影、阅读等多样化方式),打破《演讲与口才》的课堂界限,贯通学科间的知识壁垒。鼓励学生深入思考生活现象,并教授有效的表达技巧,引导学生正确表达所思所想。这一阶段将课堂扩大至日常生活及碎片化时间中,提高学生的生活感受力与有效表达技巧,鼓励学生不断充电,从而真正解决综合素养匮乏导致的“无话可说”现象。
3.沟通能力的培养——“会说”
语言能力第三层级是人际沟通能力,相较自我表达,这是一个双向互动过程。在这个环节中,教学重点在适应社会就业需求,结合学生专业进行实际场景的“沉浸式”训练。
主要分为日常沟通情境与行业沟通情境。利用“场景预设”“情景剧”“模拟企业任务”等方式还原生活及行业沟通案例,融合新媒体视域下多样化的教学媒介如腾讯会议、钉钉等,再现企业导师连线点评、企业项目竞标展示等场景。
“沉浸式”的体验摆脱了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尴尬状况,让学生切实体验到《演讲与口才》该门课程与自身日常沟通和就业的极大相关度,提高学习内驱力,降低被动接受的副作用,提高应对及沟通技巧,从而为真实就业状况预热。
4.高级语言能力的进阶——“巧说”
高级语言能力主要指在良好沟通表达能力之上的能正确运用逻辑思维能力进行的高级语言行为,如辩论、脱口秀等。
这一阶段结合新时代高职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如微型辩论赛、主题剧本杀等游戏场景,在沉浸式的角色背景中潜移默化的锻炼自身语言运用的技巧性及策略性,从而传输“语言是包装,思想是内核”的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点,正确使用语言工具。
《演讲与口才》课程“沉浸式”教学旨在消除学生对当众口语表达的恐惧、抵触等消极心理,通过分享日常化、破冰游戏、行业角色剧本杀等“沉浸式”分享氛围的创设,提高学生口才训练的主动性。
参考文献
1.袁晓夏,《高职院校口才训练课教学改革研究——以柳州职业学院为例》,P17.
作者简介:姓名:闫韵云(1992.11~),性别:女,民族:汉,籍贯(山东省威海市),单位(广东科贸职业学院),职称:暂无,学历(2016级硕士)研究方向:海外汉学,比较文学,古代文学。
关键词:高职;演讲与口才;“沉浸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在古希腊时期,口才与辩论技巧就被视为一门重要技艺,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不仅是伟大的哲学家,也是西方口才论辩艺术的奠基人。中国古代尤其是纵横家更是“以口才谋天下”。现代社会中个人的综合口才与表达能力也已经成为衡量个人素质的重要指标之一。2001年教育部将演讲与口才纳入高职高专公共素质教育课程系列,充分体现了该门课程在职业院校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中的基础地位与重要作用。
一、《演讲与口才》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1.传统的教学内容陈旧落后、教学方式枯燥单一。在这样一门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课程中,传统课堂仍然是教师主导、口耳相传,以教材理论为本。教师偶尔辅以音频、视频也都带有明显的说教性和示范性,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主要讲授语言理论,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及实训作业,期末考核也是机械化的理论笔试或学生演讲,机械化、被动任务化的倾向明显。
2.传统的课堂氛围消极封闭。传统课堂中教师主导,学生作为被动的知识接收主体在课堂中没有思考的主动性与参与感,问答式的教学难以帮助学生克服当众发言的害羞及恐惧感,学生参与课堂分享的欲望度极低。
二、《演讲与口才》“沉浸式”教学探索
“沉浸式”教学就是彻底改变传统的“为教而教”的课堂模式,将学习与表达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打破课堂界限与知识壁垒,让学生在良性的学习氛围中忘掉学习的强烈目的性,改变被动消极的学习态度,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自然而然地积极分享表达,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演讲与口才的训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课程教学也要符合能力发展规律,不可一蹴而就。将个人语言能力分为四个层级,分别是:说话能力、表达能力、沟通能力以及高级语言能力。课程教学按照能力层级进行培养,并结合“沉浸式”的教学理念,具体进行了如下“渐进式”的探索:
1.说话能力的培养——“敢说”
高职院校生源多样化,学生表达能力参差不齐,不少学生当众表达有较强的害羞感、自卑感与恐惧感。据调查,37%的学生在公众场合发言都会表现得十分紧张,33%的学生在公众场合发言会选择逃避1。因此,《演讲与口才》课程“沉浸式”教学的首要环节便是培养学生“敢说”的能力。
1)分享日常化。借鉴《圆桌派》等语言节目形式,每节课前15分钟由1-2名同学进行课前分享,分享话题不设限,鼓励学生就时事热点、微博热搜、感情生活等话题进行个人经历、想法的分享。學生分享后还要做好话题热度的延续,针对分享者的话题,学生各抒己见,教师总结点评,同时鼓励学生借助新媒体平台进行互动。分享的日常化不仅将课堂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还是一种教学“脱敏疗法”,能够有效帮助学生习惯表达交流的环境,在日常化的“聊天”情境中克服自身的害羞恐惧感。
2)破冰游戏。向优秀团建案例学习,利用语言类的破冰游戏打破课堂沉闷气氛,奠定良好的课堂开局,提高课堂互动性。
2.表达能力的培养——“想说”
教学的初步环节力求解决学生“不敢说话”的问题,除此之外更令学生困扰的在于“无话可说”,主要原因有二:一是课堂没有激发学生的交流欲望,教师没有恰当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可感、可思、可说”之事;二是学生知识储备不足且没有掌握正确表达技巧传达内在思想。
在前续环节中利用破冰游戏、课前分享奠定了交流活跃的课堂氛围,日常化的分享让学生做到“人人有话说”,这一阶段则重在激发学生表达欲望与提高学生正确表达的能力。
引导学生进行日常化的“沉浸式”交流储备。鼓励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知识储备(社交平台、博客、电影、阅读等多样化方式),打破《演讲与口才》的课堂界限,贯通学科间的知识壁垒。鼓励学生深入思考生活现象,并教授有效的表达技巧,引导学生正确表达所思所想。这一阶段将课堂扩大至日常生活及碎片化时间中,提高学生的生活感受力与有效表达技巧,鼓励学生不断充电,从而真正解决综合素养匮乏导致的“无话可说”现象。
3.沟通能力的培养——“会说”
语言能力第三层级是人际沟通能力,相较自我表达,这是一个双向互动过程。在这个环节中,教学重点在适应社会就业需求,结合学生专业进行实际场景的“沉浸式”训练。
主要分为日常沟通情境与行业沟通情境。利用“场景预设”“情景剧”“模拟企业任务”等方式还原生活及行业沟通案例,融合新媒体视域下多样化的教学媒介如腾讯会议、钉钉等,再现企业导师连线点评、企业项目竞标展示等场景。
“沉浸式”的体验摆脱了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尴尬状况,让学生切实体验到《演讲与口才》该门课程与自身日常沟通和就业的极大相关度,提高学习内驱力,降低被动接受的副作用,提高应对及沟通技巧,从而为真实就业状况预热。
4.高级语言能力的进阶——“巧说”
高级语言能力主要指在良好沟通表达能力之上的能正确运用逻辑思维能力进行的高级语言行为,如辩论、脱口秀等。
这一阶段结合新时代高职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如微型辩论赛、主题剧本杀等游戏场景,在沉浸式的角色背景中潜移默化的锻炼自身语言运用的技巧性及策略性,从而传输“语言是包装,思想是内核”的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点,正确使用语言工具。
《演讲与口才》课程“沉浸式”教学旨在消除学生对当众口语表达的恐惧、抵触等消极心理,通过分享日常化、破冰游戏、行业角色剧本杀等“沉浸式”分享氛围的创设,提高学生口才训练的主动性。
参考文献
1.袁晓夏,《高职院校口才训练课教学改革研究——以柳州职业学院为例》,P17.
作者简介:姓名:闫韵云(1992.11~),性别:女,民族:汉,籍贯(山东省威海市),单位(广东科贸职业学院),职称:暂无,学历(2016级硕士)研究方向:海外汉学,比较文学,古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