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阶段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实验研究

来源 :体育时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lara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3)02-000-01
  摘 要 长期以来,学校课间体育活动内容单一,流于形式,约束了学生的活动,运动方式不利于学生的身体全面发展。所以打破传统课间活动方式,在课间体育活动中开展舞蹈、健美操、兔子舞、武术、游戏、球类等多种活动形式,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良好行为习惯,提高教学质量,便成为我们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 小学阶段 大课间 实验 研究
  本文通过研究,落实“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探索出适合学校实际情况的大课间体育活动2-2-1-1模式,并且在本地区有一定的推广和实施,对促进学生的生长发育、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一、研究时间、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时间
  2011年4月-2011年12月。
  (二)研究对象
  南京晓庄学院附属小学1-6年级全体学生。
  (三)研究方法
  晓院附小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并根据本地区的季节变化和民族风俗以及学生的生理及身心特点,每天上午第二节课后举行一次30分钟的大课间操体育活动,保证了每生每天有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每天认真做规定的广播体操、眼保健操。让学生踏着轻松自然的节奏进行出操、退操。自编自跳各种舞蹈,并有统一的健美操、兔子舞等,以班(小组)为单位各种体育游戏,体育竞赛等。体育教师随班(年级)进行检查、指导,大队部监督岗学生负责监督每个班大课间活动的开展情况。对有强烈的改革创新意识、活动设计新颖,形式多样,有独特风格的年级(班或小组)给予奖励班分,并向全校推广实施。并根据不同的季节变换不同的项目,不同的音乐,积极鼓励学生自编自跳的健美操(舞),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个性,极大地丰富了大课间活动。
  并根据晓院附小实际情况和课题实验的要求,构建了2-2-1-1体育锻炼模式:“2”每天2操(课间操——上午一次,眼保健操),课间操时间:30分钟。“2”每周2节体育课,“1”每周1节体育活动课,“1”每两周1节专项训练课。
  二、实验方法
  (一)实验法。在晓院附小全年级学生中抽取60名(男40名,女20名)作为实验班分别进行身体、形态机能和身体素质的测试,一学期后对其进行相同的测试。
  (二)问卷法。在实验前与实验后对所有实验组进行了大课间活动是否可行,学生大课间态度量表,学生体育教育环境状况调查(学校问卷)、教师问卷、学生调查问卷、家长问卷等。
  (三)文献资料法。参考了各类素质教育,课外体育锻炼学校体育,体育教学类文献。
  三、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实施
  (一)将大课间体育活动定位成“一个核心两个基本点”。“一个核心”,即以实施素质教育为核心,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与发展,融育智、育德、育美、娱乐于健体之中。“两个基本点”,一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培养少年儿童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为终身体育打下牢固的基础。二是确保每生每天有一小时的课间体育锻炼时间。
  (二)改革出操,退操队形以及活动形式。各班按楼层的顺序,按规定的次序进出场,并规定上下楼梯靠右行(包括教职工),要求学生听音乐按规定的时间到指定地点,并在行动中做到队形整齐,转弯成直角等。进场与退场均在“动”中完成,各班由班主任和数学教师管理学生出操,其他教师跟年级出操,体育教师及红领巾监督岗检查做操及活动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三)大课间体育活动做到了一个落实和四个结合。一是时间的落实,学校重新调整和安排了作息时间,将大课间改为上午两节课后30分钟,为大课间体育活动的顺利进行在时间上得到了保证。二是内容的落实。各班按不同季节,保证器材和内容得到充分的落实。“四个结合”是:一是坚持体育与艺术的结合。二是坚持规定项目与自选项目相结合的原则。三是坚持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四是活动内容与季节的变化相统一。
  四、结果与分析
  (一)促进了学生的生长发育。大课间体育活动满足了学生生长发育的需要,大课间体育活动既增加了密度又增加了强度,每隔一至二天每小组更换练习内容,发挥了小组的组织管理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兴趣。通过 学生体质检查表明:学生平均肺活动量比过去有了明显的提高。
  (二)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大课间体育活动寓健身于快乐之中,将体育与健康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项目多,使每个学生有了强烈的参与意识,自主的选择内容,使学生在尽情锻炼的同时,达到大课间体育活动调节大脑的功能,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逐步培养了兴趣,形成了爱好,养成了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
  (三)促进了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大课间体育活动是一种内涵丰富的校园文化,学生们不仅锻炼了体魄,以充足饱满的精神投入到学习之中,同时学生们在欢快的乐曲中翩翩起舞,在快乐中陶冶了情操,促进了良好的校园文化和校园风气的形成。
  (四)培养了学生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学生在音乐的伴奏下锻炼,不但动作优美,而且使动作最大限度的放松和协调,在音乐调整和调动队形中,让学生始终在优美的旋律中踏着自然,轻松的节奏中享受了音乐,感受了美,学生们在欢乐,优美的乐曲中进行全身心的活动,享受了美的同时,也创造了美,增强了美育,达到了与艺术相结合的目的。
  (五)加强了体育锻炼,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实践,据调查统计,学生身体素质明显提高了,大多数学生的饭量增加了,学生的近视率也得到了一定的控制,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身体素质。
  总之,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以来,得到了学生、家长和社会的共同赞许,学校体育工作发挥了应有的育人功能,更加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生生之间的交流,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165-180.
  [2] 中国学校体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7:35-36.
  [3] 李元伟.体育教学[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6:13-14.
其他文献
氟喹诺酮类药物是一类化学合成的抗菌药,该类药物具有抗菌谱广,抗菌力强,作用迅速,吸收完全,且毒作用小等特点,因此该类药物广泛应用于人医及兽医临床。但是,随着此类药物的广泛应用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3)02-000-02  摘 要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通过对“校园体育文化”概念和作用的分析,结合当前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现状,提出了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几点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高校 体育文化 作用 现状  江泽民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一文中指出:“要切实保证有一个安静、和谐、健康的育人环境。”一所学校是否具
中图分类号:G804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3)02-000-01  摘 要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大家越来越重视和需要体育锻炼,而在运动过程中又不可避免的会发生运动损伤。一旦出现运动损伤都将会对人们的生活和学习带来一定的影响,如果治疗不当有的甚至会出现终身残疾。体育锻炼又是人们日常学习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避免出现运动损伤而不参加体育锻炼显然是不可能的。那么
近年来,病原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在世界范围内频发,尤其沙门菌,作为其重要寄生宿主之一的活禽,被污染的禽类胴体与肉制品均可通过食物链使人类感染沙门菌,引起急性胃肠炎
中图分类号:G84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3)02-000-01  摘 要 羽毛球运动既是一项竞技运动项目,又是一项备受大众青睐的健身娱乐项目。近年来,随着大羽毛球运动的广泛普及,羽毛球成为众多体育爱好者的运动项目。但如何挑选好的羽毛球对广大消费者来讲是一个不小的难题,一般情况下消费者主要就是看价格,对于材质和型号之类的,都不甚了解。他们都有一个模糊的概念,越贵的肯定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3)02-000-01  摘 要 当今的社会竞争日趋激烈,高中生面临着高考升学的压力,日常锻炼经常被忽视,各项身体指标逐渐下降,导致学习成绩的下降,本文从篮球运动对高中生的情感方面为切入点,阐述青少年心理健康对于高中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性。  关键词 篮球运动 高中生 情感教育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健康问题也引起了全社会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3)02-000-02  摘 要 高校体育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不可分割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地理位置的因素,湖南地区的高校校园体育文化长期受到湖湘文化的影响,其影响主要有:社会环境与地理环境丰富了高校体育运动项目;湘籍伟人的体育思想促进了高校体育文化的发展;湖湘文化的精神实质促进了高校体育的发展。  关键词 湖湘文化 高校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