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陶瓷类文物作为中华文明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有着极其悠久的历史。大多数珍贵的陶瓷器都是通过考古发掘出土的,由于其长时间埋藏于地下,再加上环境影响,多数陶瓷类文物出土时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因此,对陶瓷类文物进行保护与修复不仅可以维持文物的完整性,还能从材质、制作工艺等各方面分析研究陶瓷类文物。这对陶瓷类文物的保护与深入研究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陶瓷类文物;保护;修复
陶瓷类文物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但是在陶瓷类文物的保护工作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多数文物都是从野外的古墓葬或者古遗址中发掘出土的,在相对稳定的地下封闭状态中保存的陶瓷器,发掘出土后突然遇到环境变化,会出现劣化变质的情况,更不用说本来就破损的器物了。要想保证陶瓷类文物在出土后完好无损极为困难。因而对陶瓷类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的分析研究尤为重要。
一、建立陶瓷类文物保护修复档案
首先,文物保护工作人员要针对陶瓷类文物的保护与修复工作建立完善的档案,在档案中详细记载陶瓷类文物出土的原始数据与背景资料,包括出土地点、出土地点的土壤环境、大气环境、生物环境、出土现场是否对文物做过应急处理以及运输条件等。并且还要记录不同陶瓷类文物的监测信息,科学地分析陶瓷文物的保存现状及病害、破损状况,同时针对陶瓷类文物保护修复次数与程度进行翔实的记录。通过这种全面、完整的档案记录,可以充分掌握每个陶瓷类文物的信息,一旦某一陶瓷类文物出现状况,可以利用档案迅速地找到该文物的具体信息和保护修复记录,并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保护修复措施,防止文物的危险状况进一步加重。随着各种技术的不断发展,大部分博物馆对保护与修复陶瓷类文物的管理工作都已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档案管理和记录系统。
当下,各博物馆应当针对陶瓷类文物保护修复工作的档案记录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对陶瓷类文物进行全面的管理和状态评估,针对每一个陶瓷类文物的当前状态进行检测并开展保存状态的评估工作,并于评估前制定关于此类陶瓷文物相对完善的保护与修复技术要求和方案。在确定陶瓷类文物的修复方案时,要注重文物的整体性与还原性,整体性要求保证文物在保护修复后的整体不受到损害,而还原性则要求在保护修复时忠于陶瓷类文物的基本原貌,即所谓“修旧如旧”,不能仅以视觉效果为修复依据,而要同时以恢复器物原貌为基准,开展陶瓷类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
二、制定陶瓷类文物保护修复技术应用标准
随着我国陶瓷类文物的保护与修复技术的发展,应当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对文物进行保护修复。若要在陶瓷类文物保护与修复过程中使用现代科技,就必须严格保证该技术的专业性。鉴于目前我国各地区文物保护工作水平较不均衡的现实情况,应当看到不同地区的博物馆的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与修复方法是存在一定差异的。在这个差异的客观基础上,应当尽快统一陶瓷类文物保护修复的统一标准,让不同地区的陶瓷类文物保护修复技术人员能够遵循同一陶瓷类文物保护修复标准,在工作时有基本的制度参照[1]。
制定具体标准的原则如下:首先,在陶瓷类文物保护修复的过程中,要以预防工作为基础,在切实尊重陶瓷类文物原貌的情况下,适当地对文物进行人为修复,施加一定的技术性干预。但是需要注意的一点是,除非出现必要情况,否則尽量不进行人为的修复操作与技术性干预,最大限度上保证陶瓷类文物的原始状态;其次,要在对陶瓷类文物的保护修复过程中尽可能地缩小修复区域,只对破损部位进行修复,避免影响文物没有损坏的部位,尽可能地保证文物的原始状态。同时,还要对陶瓷类文物的历史背景与来源信息进行充分的阐释,为文物历史价值研究提供切实有效的参考;再次,要保证在陶瓷类文物的修复工作中尽量针对所有的问题一次性修复,避免多次修复对文物产生影响;最后,在修复文物的材料选择上,也要首选具有可逆性的材料,为未来的完美修复技术预留可以重新修复的空间。同时,要保证用于修复陶瓷类文物的材料具有安全性能,防止因为材料安全性差导致被修复的文物出现
后续问题[2]。
三、规划陶瓷类文物保护修复方案
在对陶瓷类文物进行保护修复工作的初始阶段,文物修复技术人员应当充分规划陶瓷类文物保护修复的方案,透彻分析需要修复的陶瓷类文物的材料与性质,根据调查研究开展修复工作。此外,在对陶瓷类文物进行材料与性质上的分析时,还要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不同的解决方案,在多种方案中选择一个最优解。文物修复技术人员要对选用的保护修复技术进行严格审查,确保所使用的修复技术能够最大限度地还原文物的质量与原始状态。随着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地融入文物保护修复工作,在进行修复前,文物修复技术人员先要对陶瓷类文物的性质与状态进行科学评估,在确认所使用的技术不会对文物造成二次危害的前提下再进行运用[3]。
目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大部分省级博物馆已经对文物的保护修复措施进行了相应的升级与完善,同时也学习了先进的文物保护修复技术,引进了高精尖的文物修复设备。先进的文物修复设备可以充分保障文物修复的质量,并可以对陶瓷文物问题部分的材料性质进行充分的检测与分析,为后续陶瓷类文物保护修复工作的开展提供良好的工作。利用文物修复设备与先进的科学技术,可以将文物修复工作水平提升至新的高度,使文物修复工作中的保护修复模式更具有科学性、技术性,这对陶瓷类文物保护修复工作未来的发展是极为有利的。
四、针对陶瓷类文物保护修复过程的要求
在陶瓷类文物保护修复过程中,文物修复技术人员应当充分保证修复场地的光源与照明条件,并在修复工作场地周边安置空调设备,严格控制修复过程中环境的温度与湿度。修复文物时,要将文物放置在专业的修复台上,修复台要配有自清洁装置,保证在修复的过程中所产生的灰尘能够及时被清除。除了修复台外,还需要配备专用的修复座椅,座椅上需要安装吸尘器等保洁设备,以便快速去除修复过程中出现的灰尘等。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博物馆都是将数个待修复的陶瓷类文物在一次修复工作中进行处理,因此文物的修复肯定会有一个先后的过程,对于排在后面等待修复的文物,应将其妥善放置在专门的保存柜中,并将其主要信息进行详细记录[4]。
此外,文物修复技术人员在修复过程中,还要保证修复工作所用到的修复设备与修复材料的完整性与顺序,按照标准对设备和材料进行摆放,对于涉及化学修复的工具则需要单独存放。同时,文物保护修复工作人员还要身着专门的工作服与专用工作鞋,戴专业的面具、眼镜等,充分保障文物保护修复人员的工作安全。
五、结语
陶瓷类文物的保护与修复工作是保证该类型文物良好保存的前提,任重而道远,并不是依靠某次修复和某种技术便可一蹴而就的。文物修复技术人员在对陶瓷类文物进行保护与修复时,应以原有形态为基准,以预防发生损坏为主,做到防治结合。对于陶瓷类文物,无论是受到自然破坏还是人为破坏,都需要专门的文物保护修复人员对其进行专业的抢救和修复,最大限度地恢复陶瓷类文物的原貌,从而充分展现属于它本身在历史、文化、科技、艺术等方面的价值。随着目前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文物的修复保护工作也日趋完善,文物修复技术的发展对文物的传承是极具现实意义的。
作者简介
宋文婷,1984年1月生,女,汉族,山东诸城人,文博馆员,本科,研究方向为文物保护与修复。
参考文献
[1]高逍逍.中西方文物修复理念及技法浅析—以古陶瓷修复为例[J].东方收藏,2021(3):100-101.
[2]卫国.陶瓷类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的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19(8):227-228.
[3]季子薇,吕淑玲,唐邦城,等.古陶瓷保护与修复中翻模技法的实验探究[J].美术学报,2018(6):103-111.
[4]卜卫民.残损古陶瓷配缺修复方法的比较研究[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18(2):83-88.
关键词:陶瓷类文物;保护;修复
陶瓷类文物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但是在陶瓷类文物的保护工作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多数文物都是从野外的古墓葬或者古遗址中发掘出土的,在相对稳定的地下封闭状态中保存的陶瓷器,发掘出土后突然遇到环境变化,会出现劣化变质的情况,更不用说本来就破损的器物了。要想保证陶瓷类文物在出土后完好无损极为困难。因而对陶瓷类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的分析研究尤为重要。
一、建立陶瓷类文物保护修复档案
首先,文物保护工作人员要针对陶瓷类文物的保护与修复工作建立完善的档案,在档案中详细记载陶瓷类文物出土的原始数据与背景资料,包括出土地点、出土地点的土壤环境、大气环境、生物环境、出土现场是否对文物做过应急处理以及运输条件等。并且还要记录不同陶瓷类文物的监测信息,科学地分析陶瓷文物的保存现状及病害、破损状况,同时针对陶瓷类文物保护修复次数与程度进行翔实的记录。通过这种全面、完整的档案记录,可以充分掌握每个陶瓷类文物的信息,一旦某一陶瓷类文物出现状况,可以利用档案迅速地找到该文物的具体信息和保护修复记录,并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保护修复措施,防止文物的危险状况进一步加重。随着各种技术的不断发展,大部分博物馆对保护与修复陶瓷类文物的管理工作都已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档案管理和记录系统。
当下,各博物馆应当针对陶瓷类文物保护修复工作的档案记录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对陶瓷类文物进行全面的管理和状态评估,针对每一个陶瓷类文物的当前状态进行检测并开展保存状态的评估工作,并于评估前制定关于此类陶瓷文物相对完善的保护与修复技术要求和方案。在确定陶瓷类文物的修复方案时,要注重文物的整体性与还原性,整体性要求保证文物在保护修复后的整体不受到损害,而还原性则要求在保护修复时忠于陶瓷类文物的基本原貌,即所谓“修旧如旧”,不能仅以视觉效果为修复依据,而要同时以恢复器物原貌为基准,开展陶瓷类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
二、制定陶瓷类文物保护修复技术应用标准
随着我国陶瓷类文物的保护与修复技术的发展,应当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对文物进行保护修复。若要在陶瓷类文物保护与修复过程中使用现代科技,就必须严格保证该技术的专业性。鉴于目前我国各地区文物保护工作水平较不均衡的现实情况,应当看到不同地区的博物馆的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与修复方法是存在一定差异的。在这个差异的客观基础上,应当尽快统一陶瓷类文物保护修复的统一标准,让不同地区的陶瓷类文物保护修复技术人员能够遵循同一陶瓷类文物保护修复标准,在工作时有基本的制度参照[1]。
制定具体标准的原则如下:首先,在陶瓷类文物保护修复的过程中,要以预防工作为基础,在切实尊重陶瓷类文物原貌的情况下,适当地对文物进行人为修复,施加一定的技术性干预。但是需要注意的一点是,除非出现必要情况,否則尽量不进行人为的修复操作与技术性干预,最大限度上保证陶瓷类文物的原始状态;其次,要在对陶瓷类文物的保护修复过程中尽可能地缩小修复区域,只对破损部位进行修复,避免影响文物没有损坏的部位,尽可能地保证文物的原始状态。同时,还要对陶瓷类文物的历史背景与来源信息进行充分的阐释,为文物历史价值研究提供切实有效的参考;再次,要保证在陶瓷类文物的修复工作中尽量针对所有的问题一次性修复,避免多次修复对文物产生影响;最后,在修复文物的材料选择上,也要首选具有可逆性的材料,为未来的完美修复技术预留可以重新修复的空间。同时,要保证用于修复陶瓷类文物的材料具有安全性能,防止因为材料安全性差导致被修复的文物出现
后续问题[2]。
三、规划陶瓷类文物保护修复方案
在对陶瓷类文物进行保护修复工作的初始阶段,文物修复技术人员应当充分规划陶瓷类文物保护修复的方案,透彻分析需要修复的陶瓷类文物的材料与性质,根据调查研究开展修复工作。此外,在对陶瓷类文物进行材料与性质上的分析时,还要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不同的解决方案,在多种方案中选择一个最优解。文物修复技术人员要对选用的保护修复技术进行严格审查,确保所使用的修复技术能够最大限度地还原文物的质量与原始状态。随着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地融入文物保护修复工作,在进行修复前,文物修复技术人员先要对陶瓷类文物的性质与状态进行科学评估,在确认所使用的技术不会对文物造成二次危害的前提下再进行运用[3]。
目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大部分省级博物馆已经对文物的保护修复措施进行了相应的升级与完善,同时也学习了先进的文物保护修复技术,引进了高精尖的文物修复设备。先进的文物修复设备可以充分保障文物修复的质量,并可以对陶瓷文物问题部分的材料性质进行充分的检测与分析,为后续陶瓷类文物保护修复工作的开展提供良好的工作。利用文物修复设备与先进的科学技术,可以将文物修复工作水平提升至新的高度,使文物修复工作中的保护修复模式更具有科学性、技术性,这对陶瓷类文物保护修复工作未来的发展是极为有利的。
四、针对陶瓷类文物保护修复过程的要求
在陶瓷类文物保护修复过程中,文物修复技术人员应当充分保证修复场地的光源与照明条件,并在修复工作场地周边安置空调设备,严格控制修复过程中环境的温度与湿度。修复文物时,要将文物放置在专业的修复台上,修复台要配有自清洁装置,保证在修复的过程中所产生的灰尘能够及时被清除。除了修复台外,还需要配备专用的修复座椅,座椅上需要安装吸尘器等保洁设备,以便快速去除修复过程中出现的灰尘等。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博物馆都是将数个待修复的陶瓷类文物在一次修复工作中进行处理,因此文物的修复肯定会有一个先后的过程,对于排在后面等待修复的文物,应将其妥善放置在专门的保存柜中,并将其主要信息进行详细记录[4]。
此外,文物修复技术人员在修复过程中,还要保证修复工作所用到的修复设备与修复材料的完整性与顺序,按照标准对设备和材料进行摆放,对于涉及化学修复的工具则需要单独存放。同时,文物保护修复工作人员还要身着专门的工作服与专用工作鞋,戴专业的面具、眼镜等,充分保障文物保护修复人员的工作安全。
五、结语
陶瓷类文物的保护与修复工作是保证该类型文物良好保存的前提,任重而道远,并不是依靠某次修复和某种技术便可一蹴而就的。文物修复技术人员在对陶瓷类文物进行保护与修复时,应以原有形态为基准,以预防发生损坏为主,做到防治结合。对于陶瓷类文物,无论是受到自然破坏还是人为破坏,都需要专门的文物保护修复人员对其进行专业的抢救和修复,最大限度地恢复陶瓷类文物的原貌,从而充分展现属于它本身在历史、文化、科技、艺术等方面的价值。随着目前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文物的修复保护工作也日趋完善,文物修复技术的发展对文物的传承是极具现实意义的。
作者简介
宋文婷,1984年1月生,女,汉族,山东诸城人,文博馆员,本科,研究方向为文物保护与修复。
参考文献
[1]高逍逍.中西方文物修复理念及技法浅析—以古陶瓷修复为例[J].东方收藏,2021(3):100-101.
[2]卫国.陶瓷类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的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19(8):227-228.
[3]季子薇,吕淑玲,唐邦城,等.古陶瓷保护与修复中翻模技法的实验探究[J].美术学报,2018(6):103-111.
[4]卜卫民.残损古陶瓷配缺修复方法的比较研究[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18(2):8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