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类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分析

来源 :收藏与投资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ngheng52519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陶瓷类文物作为中华文明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有着极其悠久的历史。大多数珍贵的陶瓷器都是通过考古发掘出土的,由于其长时间埋藏于地下,再加上环境影响,多数陶瓷类文物出土时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因此,对陶瓷类文物进行保护与修复不仅可以维持文物的完整性,还能从材质、制作工艺等各方面分析研究陶瓷类文物。这对陶瓷类文物的保护与深入研究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陶瓷类文物;保护;修复
  陶瓷类文物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但是在陶瓷类文物的保护工作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多数文物都是从野外的古墓葬或者古遗址中发掘出土的,在相对稳定的地下封闭状态中保存的陶瓷器,发掘出土后突然遇到环境变化,会出现劣化变质的情况,更不用说本来就破损的器物了。要想保证陶瓷类文物在出土后完好无损极为困难。因而对陶瓷类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的分析研究尤为重要。
  一、建立陶瓷类文物保护修复档案
  首先,文物保护工作人员要针对陶瓷类文物的保护与修复工作建立完善的档案,在档案中详细记载陶瓷类文物出土的原始数据与背景资料,包括出土地点、出土地点的土壤环境、大气环境、生物环境、出土现场是否对文物做过应急处理以及运输条件等。并且还要记录不同陶瓷类文物的监测信息,科学地分析陶瓷文物的保存现状及病害、破损状况,同时针对陶瓷类文物保护修复次数与程度进行翔实的记录。通过这种全面、完整的档案记录,可以充分掌握每个陶瓷类文物的信息,一旦某一陶瓷类文物出现状况,可以利用档案迅速地找到该文物的具体信息和保护修复记录,并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保护修复措施,防止文物的危险状况进一步加重。随着各种技术的不断发展,大部分博物馆对保护与修复陶瓷类文物的管理工作都已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档案管理和记录系统。
  当下,各博物馆应当针对陶瓷类文物保护修复工作的档案记录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对陶瓷类文物进行全面的管理和状态评估,针对每一个陶瓷类文物的当前状态进行检测并开展保存状态的评估工作,并于评估前制定关于此类陶瓷文物相对完善的保护与修复技术要求和方案。在确定陶瓷类文物的修复方案时,要注重文物的整体性与还原性,整体性要求保证文物在保护修复后的整体不受到损害,而还原性则要求在保护修复时忠于陶瓷类文物的基本原貌,即所谓“修旧如旧”,不能仅以视觉效果为修复依据,而要同时以恢复器物原貌为基准,开展陶瓷类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
  二、制定陶瓷类文物保护修复技术应用标准
  随着我国陶瓷类文物的保护与修复技术的发展,应当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对文物进行保护修复。若要在陶瓷类文物保护与修复过程中使用现代科技,就必须严格保证该技术的专业性。鉴于目前我国各地区文物保护工作水平较不均衡的现实情况,应当看到不同地区的博物馆的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与修复方法是存在一定差异的。在这个差异的客观基础上,应当尽快统一陶瓷类文物保护修复的统一标准,让不同地区的陶瓷类文物保护修复技术人员能够遵循同一陶瓷类文物保护修复标准,在工作时有基本的制度参照[1]。
  制定具体标准的原则如下:首先,在陶瓷类文物保护修复的过程中,要以预防工作为基础,在切实尊重陶瓷类文物原貌的情况下,适当地对文物进行人为修复,施加一定的技术性干预。但是需要注意的一点是,除非出现必要情况,否則尽量不进行人为的修复操作与技术性干预,最大限度上保证陶瓷类文物的原始状态;其次,要在对陶瓷类文物的保护修复过程中尽可能地缩小修复区域,只对破损部位进行修复,避免影响文物没有损坏的部位,尽可能地保证文物的原始状态。同时,还要对陶瓷类文物的历史背景与来源信息进行充分的阐释,为文物历史价值研究提供切实有效的参考;再次,要保证在陶瓷类文物的修复工作中尽量针对所有的问题一次性修复,避免多次修复对文物产生影响;最后,在修复文物的材料选择上,也要首选具有可逆性的材料,为未来的完美修复技术预留可以重新修复的空间。同时,要保证用于修复陶瓷类文物的材料具有安全性能,防止因为材料安全性差导致被修复的文物出现
  后续问题[2]。
  三、规划陶瓷类文物保护修复方案
  在对陶瓷类文物进行保护修复工作的初始阶段,文物修复技术人员应当充分规划陶瓷类文物保护修复的方案,透彻分析需要修复的陶瓷类文物的材料与性质,根据调查研究开展修复工作。此外,在对陶瓷类文物进行材料与性质上的分析时,还要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不同的解决方案,在多种方案中选择一个最优解。文物修复技术人员要对选用的保护修复技术进行严格审查,确保所使用的修复技术能够最大限度地还原文物的质量与原始状态。随着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地融入文物保护修复工作,在进行修复前,文物修复技术人员先要对陶瓷类文物的性质与状态进行科学评估,在确认所使用的技术不会对文物造成二次危害的前提下再进行运用[3]。
  目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大部分省级博物馆已经对文物的保护修复措施进行了相应的升级与完善,同时也学习了先进的文物保护修复技术,引进了高精尖的文物修复设备。先进的文物修复设备可以充分保障文物修复的质量,并可以对陶瓷文物问题部分的材料性质进行充分的检测与分析,为后续陶瓷类文物保护修复工作的开展提供良好的工作。利用文物修复设备与先进的科学技术,可以将文物修复工作水平提升至新的高度,使文物修复工作中的保护修复模式更具有科学性、技术性,这对陶瓷类文物保护修复工作未来的发展是极为有利的。
  四、针对陶瓷类文物保护修复过程的要求
  在陶瓷类文物保护修复过程中,文物修复技术人员应当充分保证修复场地的光源与照明条件,并在修复工作场地周边安置空调设备,严格控制修复过程中环境的温度与湿度。修复文物时,要将文物放置在专业的修复台上,修复台要配有自清洁装置,保证在修复的过程中所产生的灰尘能够及时被清除。除了修复台外,还需要配备专用的修复座椅,座椅上需要安装吸尘器等保洁设备,以便快速去除修复过程中出现的灰尘等。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博物馆都是将数个待修复的陶瓷类文物在一次修复工作中进行处理,因此文物的修复肯定会有一个先后的过程,对于排在后面等待修复的文物,应将其妥善放置在专门的保存柜中,并将其主要信息进行详细记录[4]。
  此外,文物修复技术人员在修复过程中,还要保证修复工作所用到的修复设备与修复材料的完整性与顺序,按照标准对设备和材料进行摆放,对于涉及化学修复的工具则需要单独存放。同时,文物保护修复工作人员还要身着专门的工作服与专用工作鞋,戴专业的面具、眼镜等,充分保障文物保护修复人员的工作安全。
  五、结语
  陶瓷类文物的保护与修复工作是保证该类型文物良好保存的前提,任重而道远,并不是依靠某次修复和某种技术便可一蹴而就的。文物修复技术人员在对陶瓷类文物进行保护与修复时,应以原有形态为基准,以预防发生损坏为主,做到防治结合。对于陶瓷类文物,无论是受到自然破坏还是人为破坏,都需要专门的文物保护修复人员对其进行专业的抢救和修复,最大限度地恢复陶瓷类文物的原貌,从而充分展现属于它本身在历史、文化、科技、艺术等方面的价值。随着目前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文物的修复保护工作也日趋完善,文物修复技术的发展对文物的传承是极具现实意义的。
  作者简介
  宋文婷,1984年1月生,女,汉族,山东诸城人,文博馆员,本科,研究方向为文物保护与修复。
  参考文献
  [1]高逍逍.中西方文物修复理念及技法浅析—以古陶瓷修复为例[J].东方收藏,2021(3):100-101.
  [2]卫国.陶瓷类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的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19(8):227-228.
  [3]季子薇,吕淑玲,唐邦城,等.古陶瓷保护与修复中翻模技法的实验探究[J].美术学报,2018(6):103-111.
  [4]卜卫民.残损古陶瓷配缺修复方法的比较研究[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18(2):83-88.
其他文献
摘要:瓦当是中国古代屋檐建筑中兼具使用价值、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的艺术品,始于西周中晚期,到汉代发展极盛。汉代瓦当是在秦代瓦当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将古代瓦当艺术推向了最高峰。笔者通过现有资料对瓦当的纹样艺术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瓦当;汉代;汉长安城遗址;纹样;遗产  一、瓦当概述  (一)瓦当的概念  在中国的传统建筑中,砖和瓦是重要的材料。在传统建筑中,屋檐顶端的盖头瓦被称作瓦头,位于筒瓦顶端,呈
期刊
摘要:玉璧是中国古代玉器中流行时间最长的一种重要的器物,其纹饰随着时代的不同而有变化。从战国至汉代,玉璧上常见谷纹的纹饰,器身满饰谷纹的玉璧亦被称为谷璧,是重要的礼仪用璧,成为持有者身份地位的象征。从不同阶段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可见谷纹玉璧在工艺和风格上的传承与演变。  关键词:玉璧;谷纹;工艺;礼器;战国;汉代  关于玉璧的定义,中国古籍中多有提及。《说文》释:“璧,瑞玉、圜也。”[1]《尔雅·释器
期刊
摘要:在现如今文化资源的大力开发下,人民的精神文化追求呈现出多元化和个性化的趋势,如何将传统民俗文化有效融合到现代街景中,丰富街景的文化内涵并推动商业旅游的发展,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基于唐尧古镇的保护与开发,不断探求民俗文化的积极意义及其与街景结合的有效途径,以适应城市发展的新需求。  关键词:传统文化;现代街景;保护与利用  保定有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自古为京畿重地,是尧帝的故乡,其遗留下来的
期刊
摘要:云冈石窟造像内容丰富,雕刻艺术精湛。云冈石窟中的乐器与伎乐图像主要是石雕形式,其中还有一些是明清壁画的形式,这些壁画图像对后来明清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佛教音乐;壁画中的乐器与伎乐;音乐影响  东方佛教第一圣地—云冈石窟,位于距云冈市区仅17公里处的武周山南麓,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1公里。现存主要洞窟有45个,大小窟龛252个,石雕造像59 000余躯,石窟规模宏大,造像
期刊
摘要:近年来,我国越来越重视博物馆藏品的管理和保护工作,因为博物馆藏品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载体。博物馆藏品不仅是历史文物,更是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媒介,是蕴含我国珍贵历史记忆的财富。目前博物馆藏品的管理和保护工作存在一些问题,整体的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创新性也不足,不利于博物馆的长期发展。文章针对博物馆的产品质量管理和保护工作提出了部分建议。  关键词:博物馆;藏品管理;
期刊
摘要:四川省共有246部古籍善本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这些珍贵古籍在地域上分布集中,写印年代以明朝为主,版本方面以刻本数量最多,版本类型随时代发展而不断丰富。入选善本经、史、子、集四部齐备,并以数量丰富的早期版本、佛经、杜甫与“三苏”文献等为特色。  关键词:四川省;《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分析;特色文献  2007年“中华古籍保护计划”正式启动,同年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申报工作正式开始。
期刊
摘要:随着旅游业的兴盛,古镇旅游逐渐成为一种潮流,古建筑作为古代文化的载体,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国传统建筑形式多样,在结构布局、雕刻装饰方面有着深厚的地域色彩和文化内涵,尤其是木结构建筑,其上的雕刻装饰纹样不仅体现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还是属于时代的印记。鉴于此,本文对古镇旅游景区中木结构建筑的雕刻装饰纹样进行了深入研究,试图为相关行业提供行之有效的建议。  关键词:古镇;旅游景区;木雕结构;雕
期刊
摘要:本研究以绿釉陶鸮尊为研究对象,从该器物出发,分析了汉代陶器造型艺术的材质、形态、色彩以及纹样,归纳了汉代陶器造型艺术符号性、装饰性以及文化性的特征,探讨了汉代陶器造型艺术在当代造型艺术中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汉代陶器;造型艺术;绿釉陶鸮尊  陶器是将黏土、陶土捏制成型后烧制的器具,是人类社会从旧石器时代进入新石器时代的重要标志。陶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先秦时期,《礼记·月令》中便有“
期刊
摘要:本文以新乡市博物馆“牧野宝藏—馆藏书画精品展”陈列展览设计为例,从丰富展览的内容和形式、深入挖掘展品的内涵和价值、引入互动式体验等方面探讨如何提高博物馆陈列展览的积极性。  关键词:博物馆;陈列展览;参与性;新乡市博物馆  随着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新博物馆学运动的兴起,博物馆的办展理念由以物为中心逐渐转向以人为中心,从而使陈列展览的参与性成为策展的一大考量因素。策展人员需深入挖掘展品背后的历史文
期刊
摘要:北京故宫博物院以致敬传统、创新生活为设计理念,研发出大量的文化创意产品。其重视创意和趣味,所制作的文创产品充分运用了故宫元素,为观者带来审美愉悦,体现了美学内涵。故宫文创产品不仅体现了我国的传统价值观,还表达了人们对传统文化元素的青睐,既实现了创意产品的实用功能,又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求。北京故宫博物院对文化创意产品的创新,增强了人们和创意产品的互动,促进了多元文化的交流,有助于实现创意产品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