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来源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i4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大背景下,呼伦贝尔学院文学院将应用型转变的切入点锁定在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上。三年来取得了一些的成绩,但仍然存在着一定问题,比较突出的有两个:一是对“实践教学”内涵的理解依然比较含混;二是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亟待提升。本论文拟就以上两个问题做详细分析,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实践教学;实践教学能力;汉语言文学专业;呼伦贝尔学院
   中图分类号:H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9)02-0141-04
   呼伦贝尔学院地处北疆,是一所地方普通本科高校。2015年10月,三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引导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1],旨在推动高校转型发展。呼伦贝尔学院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的号召并努力践行。2016年被内蒙古自治区确定为整体转型发展高校,并跻身“十三五”应用型本科产教融合发展工程百所试点高校行列。汉语言文学专业是呼伦贝尔学院的传统专业之一,在转型发展过程中面临着比较大的压力和挑战。经过反复研究,文学院将应用型转变的切入点锁定在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上。三年来,在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实践教学的内容和路径、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实践教学保障体系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阶段性考量发现,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中比较主要的有两个:一是对“实践教学”内涵的理解依然比较含混;二是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亟待提升。本论文拟就以上两个问题做详细分析,并根据实际情况给以相应的建议。
   一、需深度厘清“实践教学”的内涵
   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实现该目标的有效途径之一便是实践教学。这是一个符合教育科学规律的毋庸置疑的常识。但是,从呼伦贝尔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实际情况来看,部分教师实践教学意识淡漠、行动力疲软。笔者进过探究,发现问题出在了对“实践教学”内涵的理解上。
   (一)误区
   1.比较普遍的观点:认为实践教学就是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的在教学过程中搞的各种活动。比如文学课,讲到经典名作的时候,为了加大实践教学的权重,以影片观赏代替课堂讲授。当然我们不能说这不属于实践教学方式之一种,可是文学语言的抽象性之深刻很多时候不是影视语言的具象性之轻浅所能代替的了的。而文学的功能在于蕴藉大学生的人文修养和提升其美育水准。所以对于经典文学作品的教学而言,这样的教学实践活动至少不是最佳选择。
   2.强调实践教学=压缩理论课时。在课时安排上,对专业核心课程课时进行较大幅度的压缩。以呼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古代文学(一)》(先秦部分)为例:2008年的人才培养方案是54课时,2015年缩减到48课时,2017年缩减到40课时。其他专业核心课也是同比例缩减。2018年11月初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小组对此也提出了意见。
   3.学科特点决定了实践教学的有限性。半数以上的教师认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传统的人文学科,其培养模式一直以来都是知识传授型。课程类型上基本属于通史性、概论性,所以比较适合高质量的课堂讲授。况且很难找到合适的实践教学方式。比如有的老师说,《现代文学》中学习“鲁迅”,我们哪里有条件带着学生们去鲁迅故居体验?还有《文学概论》中文艺理论的性质该怎样实践?等等
   (二)厘清与建议
   1.厘清
   在应用型本科教育中,怎样来界定“实践教学”?笔者查阅了相关资料,在众多的说法中,比较认可王伟芳老师的观点:“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定位的实践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实现面向应用的培养目标为旨归,基于学生对专业知识、理论的理解和运用,通过教学要素的合理配置,以学生直接体验与感知、操作、验证与反思、创造与创新等方式,进行知识内化、养成综合素质,重在培养创新实践能力的多主体、多要素协同的教学活动。”[2]和其他的关于“实践教学”的观点比较而言,在“面向应用”、学生实际参与度与创新、学生的综合素质养成等方面,王老师的观点并无二,其独到之处在于提出了“实践教学”是“基于学生对专业知识、理论的理解和运用”,并且,在此基础之上的学生实践活动恰恰是“进行知识内化”的过程。如此,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二者便有机统一起来了。前述陷入理解误区的三种情况,归结而言,其实质都是对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割裂。以影片观赏代替作品讲授也好,压缩理论课时增加實践课时也罢,其实都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没有从教育科学的基本规律出发,没有认识到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在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上的一致性:理论教学锻造实践理性、培养实践智慧,而实践教学则促进知识的内化,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所以,实践教学绝对不是单纯地搞教学活动,更不是只要实践而不要理论。的确,“重在应用”是实践教学的特征,但这里的“重在应用”不是高职教育中的“熟练操作”,而是“重在专业理论知识的应用”。即:“实践教学”是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创造性应用知识能力二者的统一。只注重技术技能的传授与培训,忽视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最终将导致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难以建构。这也将背离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初衷。
   2.建议
   具体到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上,首先在课程体系构建上要“加强基础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的相互融合”[3];其次在实践教学效果的考量上,不仅要看到即时性的成绩和对现实性需求的满足,还有考虑到人才培养的可持续性;最后在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上,将理论与实践深度互融,可以在文化创意产业方面努力,为产教融合寻找出路。
   二、需切实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影响地方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众多因素中,师资队伍建设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而其实践教学能力又是重中之重。北宋教育家李觏说过:“教之本在师”。可见,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升,教师本身的实践教学能力是关键。具体到呼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提升每位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进而深入开展实践教学,是转型发展的刚需,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实现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经之路。就目前的建设情况来看,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参差不齐,总体水平不高。下面将试着从两大方面指出其不足并给出相应的建议。    (一)教师实践经历和经验不足
   1.深层原因
   实践教学对理论教学具有重要的反哺作用。而这一点常常被人文社科专业的教师所忽视。呼伦贝尔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师也不例外。这一方面与教师们的工作经历和惯性思维有关,另一方面也和对于“实践教学”概念的模糊不可分。后一点在第一个问题中已经论述,此处不赘。下面我们着重分析第一点。
   根据上面的表格,呼伦贝尔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的年龄结构中,50岁以上的教师占全体教师的48.48%,几近半数。这个百分比传递的信息是:本专业将近一半教师的教学观念基本成型。而实际情况是:部分老教师认为自己的课程设计和授课方式已经非常成熟,不愿意更新理念;部分老教师虽然觉得“应用”“转型”有其生长点,但是个人的发展已经基本定局,没有追求的动力;还有一些高职称的老教师,长期以来科研上都是以纵向课题为主,研究方向与实践接轨的话,短期内较难实现,主观上又不愿意有长期规划。以上三点原因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本专业将近一半教师的实践经历和经验不足。50岁以上的教师,他们基本上都是出了校园就上讲台,从“灌输式”被教育到“灌输式”教育,长于纸上谈兵而短于实操亲为。没有实战必然缺乏一手材料,也必然导致理论授课的单薄与空洞。
   2.建议
   怎样才能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呢?首先在理念上要与时俱进,把“实践教学”作为教学改革的抓手。2018年9月17日,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教高[2018]2号)提出要深化教学改革要“面向全体、分类施教、结合专业、强化实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4]足以见得实践教学关乎我国高等教育的未来发展。所以,作为教育主导力量的教师,必须要强化实践教学理念。这一方面有赖于教育主管部门的大量宣传与引导,另一方面,教学管理部门还要有相应的实践教学考评激励机制,这样才能真正激发教师的潜能和热情。
   其次,在具体做法上,笔者认为有两条路径比较切合呼伦贝尔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们的实际:一是要加速“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二是要建设教师实践基地。
   《关于引导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第14条:“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调整教师结构,改革教师聘任制度和评价办法,积极引进行业公认人才,聘请企业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作为专业建设带头人、担任专兼职教师。有计划地选送教师到企业接受培训、挂职工作和实践锻炼。”[5]词条意见实际上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指出了两个路径:请进来和走出去。而具体到呼伦贝尔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一方面专任教师中没有“双师”,另一方面虽然文学院转型发展规划有聘请教学名师、地方专家、专业人士做学生的学业导师的意向,但实践中几乎流于形式。所以,要切实提升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必须行动起来。聘请那些对教育事业有热情又有实际工作能力的专家担任兼职教师,负责实践课程的教学、担任学生的学习导师、与专任教师进行产学研的合作等等。同时,专任教师也不能闭门造车,必须“走出去”,通过专业技能培训、到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和文化产业部门合作开发项目等方式,渐趋积累实践经历和经验,经过反思与提炼之后,将其中有意义有价值的案例和方法甚至是技术等融入教学,真正实现教师理论联系实际、实践反哺教学的能力。
   近三年来,呼伦贝尔学院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创建实训基地7个,基本上都是服务于学生的学业见习和毕业实习。对于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提升作用不大。从上文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知道,“走出去”是专任教师提升实践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因而教师实践基地的建设刻不容缓。一方面,可以把学生实训基地拓展为师生共同实践的平台。呼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创建的7个学生实训基地都是中小学,各位专任教法老师除了全程跟踪学生实习之外,还应该深入中小学教学一线,争取机会切身体验,这样才能与时俱进掌握中小学教学最新动态,积累新材料、新案例,并把这些第一手资料融入自己的课堂。这应该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相关课程教师提升实践教学能力的有益途径。
   另一方面,呼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实践基地仅仅限于中小学,这还远远不够。因为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不仅仅是具有培育教未来教师的能力,应该是全方位的。根据呼院汉语言文学专业2017版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系统的专业知识与良好的人文素养和职业能力的中学语文教师,及具有较扎实的学科知识、较强的文字和口头表达能力和学习创新能力,能够在企事业单位从事汉语言文字工作,具有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6]所以,要大力拓展教师实践基地的范围和规模。既然要培养学生“能够在企事业单位从事汉语言文字工作”的能力,那教师首先就要具备此方面的经验和经历。对于专任教师来说,如果之前没有这方面的工作经验,那就必须深入实践基地,将自己多年习得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边干边学边积累升华,必将有助于教师自我实践教学能力的提升。
   (二)教师的现代化教学水平不高
   1.存在问题
   2018年9月17日教高〔2018〕2号文件第五款“全面提高教师教書育人能力”中专门指出:“提高教师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能力。”[7]在第七款第24条中进一步指出:“大力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现代技术在教学和管理中的应用,探索实施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的教育。”[8]而呼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师们,教法普遍陈旧。大多专业核心课程依然是单纯的讲授为主,课堂实践环节基本就是课堂提问。基本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就是PPT。网络资源、网络教学平台辅助教学很少,尤其慕课、微课、网络公开课的使用率极低,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方式极少尝试。以上种种情况标明,呼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专任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已经严重滞后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目标与需求。    2.建议
   对此,2018年11月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小组也提出了要“‘多、快、好、省’地精准建设网络课程资源”的意见。笔者认为这是具有方向性的建议。关键在于怎样建设?从呼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实际条件出发,笔者尝试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大力加强教师的现代信息技术培训。
   在呼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的年龄结构中(见前文),35—40岁的占30.30%,41—45岁的占18.18%,二者占总教师比例的48.48%,接近半壁江山。35—45岁,正当壮年,精力充沛,对于现代信息技术有初步的了解或掌握。如果把这两个年龄段教师充分调动起来,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实践教学将会有不小的进步。加大专任教师的现代信息技术培训力度,在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当下时段尤其重要。首先要调动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必要的话可以制定相应的考核政策,将教师的现代信息技术掌握程度与个人业绩考核或者职称评聘挂钩。还可以选出一部分网络技术基础稍好且有意愿自我提升的老师进行脱岗培训,养成骨干,以点带面,全面推开。
   第二、逐步提升教师的专业教学网站建设能力。
   专业教学网站可以为教师和学生提供“自由、平等”学习的平台。可以实现师生、生生的双向和多向的互动交流。呼院文学院可以协同汉语言文学专业各个学科的骨干教师,组成专业教学网站建設团队,在课程学习、学术动态、实践项目、社团活动、电子图书、文献资料、学业考评等方面探索出自己的特色。还可以考虑开发一部分教学软件,比如汉语的、文学的、写作的等等。这需要专业教师和软件开发部门的合作,难度较大(当然经费问题也是大难关)。但只有努力,总会有实现的可能。
  参考文献:
  〔1〕〔5〕http://www.moe.edu.cn/srcsite/A03/moe_18 92/moe_630/201511/t20151113_218942.htm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
  〔2〕王伟芳,景永平.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定位下实践教学问题与对策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8,(03).
  〔3〕潘懋元,车如山.略论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及其体系建设[J].教育研究,2012,(12).
  〔4〕〔7〕〔8〕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 6/201810/t20181017_351887.htm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
  〔6〕呼伦贝尔学院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17.
   (责任编辑 徐阳)
其他文献
摘 要:快递是电子商务快速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高校校园快递服务正引起各方的关注,菜鸟驿站模式已经成为高校校园快递的主流模式。辽宁对外经贸学院菜鸟驿站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同时存在着效率低、不环保等问题,需要有针对性地及时应对,做到高效、便捷、环保,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菜鸟驿站;校园快递;高效;环保   中图分类号:F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9)02
期刊
摘 要:随着我国数字创意产业的极速发展,数字创意人才需求大增。为更好地培养复合应用型数字创意人才,高等院校数字创意专业毕业设计改革和创新势在必行。跨专业项目制毕业设计的出现,实现了与产业链各环节对应的各学科的整合,跨专业师生共同以项目为中心,通过专业间的互动、校企联合的毕业设计导师指导,项目更具落地性,毕业生的社会认可度也随之提高。   关键词:项目;数字创意;跨专业;毕业设计;实践   中图分类
期刊
摘 要:人才培养的策略离不开培养方案与课程设置的制定。然而在教学实践与学生反馈中发现目前学前教育专业仍存在一些问题,因而有必要将学前教育专业中普通班和ISCE国际班的培养方案及课程设置进行比较,以明晰二者之间的差异,并对不足之处提出优化建议,从而进一步为提升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内涵建设及人才培养质量服务。  关键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优化建议  中图分类号:G61-4;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
期刊
摘 要:“歌德说话”的发展与《古今和歌集》“真名序”(即汉文序),特别是《古今和歌集》“假名序”(即日文序)中的和歌功用论密切相关。和歌功用论受到我国诗论的影响,又对日本古代的叙事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古今和歌集》中的“龙田山说话”是表现和歌“调和男女关系”之功用的很好例证。《伊势物语》对其进行了改编,《大和物语》又对其进一步地改编。“歌德说话”中,和歌一般与其他因素结合起来,才能发挥其功用。三个
期刊
摘 要: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当前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当前高职院校学生思政课程还是以传统模式为主,学习效果不佳。调研发现当前高职思政课程学习有一些问题。根据调研结果,我们研究分析了当前高职院校学生思政课程学习的基本情况,提出了思政课程学习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并探讨了思政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训的策略。   关键词:自主学习;思政课;高職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2
期刊
摘 要:本文以文献资料法为主要方法,通过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自信做的系列指示讲话进行了反复阅读深入体会,认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的复兴的核心就是重塑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心,这个核心就是在也必须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坚持中国特色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合力保障下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自信心高度重塑,从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  关键词:两学一做;文化自信心;重塑  中图分
期刊
摘 要:农业发展银行作为我国唯一一家服务于农业发展的政策性银行,自成立以来对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起到了决定性作用。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到来以及国际宏观局势的多变,农发行在根基尚不稳固的情况下,面临着国内外的各种风险和威胁。本文通过查阅大量文献,结合国外农业政策性银行的现状,采用文献研究、比较分析、历史演绎、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的方法,针对改行目前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风险进行研究,提出几点相对
期刊
摘 要:西安与中亚五国的文化既有许多共通的东西,也有很多文化上的差异,造成了一些中亚留学生在社会生活、学业及人际交往等方面文化不适问题,为此,学校管理者、教师要对跨文化适应理论有足够的重视和了解,创造更多中外学生交流的机会,开设短期文化培训课程,在汉文化的熏陶中培养学习兴趣;完善教学设施,提供多种形式的教学沟通渠道,在教学过程中培养中亚留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使留学生能够尽快适应新环境、新文化,帮
期刊
摘 要:“软实力”一词,是上个世纪90年代由美国学者约瑟夫?奈提出。这一概念一经出现,便在国际关系领域流行起来,现如今“软实力”也已经成为国际交流中重要的一环。改革开放40年的中国,国际实力显著提升,在持续巩固经济和军事实力的同时,也越来越重视提升自身软实力。近年来,中国积极投身文化外交事业,其中最为显著的是,中国政府部门在全球广泛设立了推广汉语以及中国文化的孔子学院。本篇论文中,通过介绍软实力的
期刊
摘 要:由黄霖、李桂奎等共同撰著的《中国古代小说叙事三维论》是一部中国本土特色小说叙事理论研究的典范之作。该学术著作具有以下特点:一是立足于中国古代小说的文本元典;二是立足于中国古代小说文本产生的历史文化语境;三是“时间”“空间”及“节奏”三大范畴理论体系的建构;四是理论体系构成要素的逻辑关联与系统分析。该著作不仅显示了中国叙事学研究的重要成绩,更对如何构建中国本土叙事学理论具有方法论的指导和学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