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农业发展银行作为我国唯一一家服务于农业发展的政策性银行,自成立以来对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起到了决定性作用。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到来以及国际宏观局势的多变,农发行在根基尚不稳固的情况下,面临着国内外的各种风险和威胁。本文通过查阅大量文献,结合国外农业政策性银行的现状,采用文献研究、比较分析、历史演绎、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的方法,针对改行目前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风险进行研究,提出几点相对可行的改革建议。
关键词: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政策性金融;职能转型
中图分类号:F83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9)02-0043-04
一、前言
我国是农业大国,作为我国三大政策性银行中唯一扶持农业发展的银行,农发行成立于1994年,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基础,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起步较晚,发展进程缓慢,与传统商业体系相比存在很多缺陷。而由于职能定位不明确,农发行常常存在基础业务混淆不清,难以发挥其宏观调控农业经济的能力。对于农业发展银行如何面对新形势和新环境,积极服务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金融改革中把握机遇、高效发挥其作用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二、经济新常态下政策性银行的改革逻辑
(一)内部控制机制疏松,监管和考評机制不完善
跟普通的国企一样,作为国务院直属国有机构,农发行也存在不少内部管理机制不完善的问题。比如2017年之前农发行内部仅成立监事会,未设股东大会和董事会。2017年《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章程》修订后,仅增设了董事会,难以形成合理的内部相互制约的管理体系。在人才的培养、引进和考评方面,上级常常带有经验主义和主观判断,没有形成完整的考评机制。
(二)市场定位不清,职能分工不明确
目前市场上存在中国农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等机构,本应各有分工各司其职,农行是营利性的上市银行,农村商业银行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机构,农村信用合作社是农民入股的金融机构,而农发行以传统的粮棉油收储为主,以农村的基础设施中长期贷款为辅。但是如今出现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职能交叉错位的情况,政策性银行与商业银行竞争的情况也偶有发生,这对整个银行业的发展具有不利影响。
(三)法规条例不完善,缺乏法律保障
我国政策性银行成立二十多年来,仍未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1994年出台(2017年修订)《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章程》,并且本国原有的银行法和央行法均不适用于近年来各地农发行与其他机构或个人的法律纠纷或刑事诉讼。
(四)业务范围狭隘,中间业务发展缓慢
农发行受限于政策和制度,中间业务起步较晚,发展缓慢,目前中间业务主要以汇兑、代理保险为主,品种单一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客户需求。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传统的利差收益已经不再是银行赖以生存的收入模式,同时电子借贷平台(如“余额宝”“众筹融资”等)逐渐瓜分现有市场,利润空间也越来越少。
(五)不良资产比重高,自主筹资能力弱
不良资产率是不良资产占全部资产的比率。国际通用的贷款质量分类是以风险为基础,将贷款分为正常贷款、关注贷款、次级贷款、可疑贷款和损失贷款,后三类统称为不良资产。通俗来说,不良资产就是在现有条件下银行无法实现预期收益的资产。由于政策性银行长期疏于严管,存在着大量擅自挪用、侵占贷款和信贷管理机制不成熟等的现象,加上处理不良资产仅仅靠呆账核销、现金清收等单一的手段,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长此以往不良资产占比日益提高,银行的长期发展也是后劲不足。据IMF数据表明,自从1980年以来,超过百分之五十八的金融危机是由过高的不良资产所致。
三、经济新常态下农业发展银行转型的实施路径
(一)保持“两轮驱动”的整体发展战略
1.合理界定业务范围
在2010年两轮驱动战略推出后,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在粮棉油仓储、加工、流通的基础上,开展了新农村建设贷款和水利建设贷款。各级银行已开始加强对农村基础设施贷款的管理,建立量化准入标准。两轮驱动业务发展战略的实施,对我国农民、农村和农业都大有裨益,顺应主流的发展,使信贷资金发挥了应有的坚挺作用。
2.全面服务农业供给侧改革
针对我国农产品长期价格过高、优质品率偏低、供求失衡的问题,政府要进行调整,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模式。2018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关键之年,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农发行要秉着绿色、优质、创新、开放的服务理念,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恪守银行三位一体的职能定位,推进农业供给策的体制改革,强化政治责任。稳步推进脱贫攻坚工作,着力构建银行扶贫的崭新格局,全力支持“三农”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建设,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
(二)深化银行内部管理机制
1.引进现代企业的董事会制度,代替行长负责制
在新常态下,经济发展速度放缓,这也意味着过去粗放型的经营管理模式难以为继。银行要主动拥抱新时代,借鉴发达国家一流银行如花旗银行、摩根大通等的成熟的企业管理方式,摒弃原来过于集权的旧制度,设立完善董事会和股东大会,形成董事会、股东大会、监事会三位一体的监督制度。平衡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使之相互独立、相互配合、相互制约和协调运转。稳步推进管理流程和组织架构调整,构建协调高效、管理顺畅的运行机制,将高级管理层的权力分割开来,努力克服农发行在政策协调和决策管理方面的不足。
2.引入科学有效的人才管理和激励制度
(1)人才招募计划
优秀的员工和团队对一个机构的发展至关重要,农发行在逐步提高自己知名度的同时,要扩大发布招聘信息的渠道,上至高级管理人员,下至普通员工,都要采取公开公正的招募方式。利用高校的人才招聘会、互联网招募等方式,规范招募程序和流程。同时根据国家最新发布的劳工政策,保证“同工同酬”,与在岗员工签订劳务合同,保证员工的合法权益。 (2)人才培养计划
在人才的培养方面,要侧重于短期与长期、实用与超前的相结合,避免操之过急、揠苗助长型的恶补。在系统培训的同时,给不同员工建立差异化个人培养方案,分期培训,跟踪考核;在工作中帮助员工设计合理的成长通道,掌握员工的职业需求,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和工作热情;农发行在帮助员工提高职业技能和业务能力的同时,也要让员工深刻了解政策性银行的职能和责任,使员工个人目标和银行发展战略相一致。
(3)员工考核模式
农发行要改变原有的仅财务绩效为主的考核方式,引进多元化全方位的人才考核体系,如引入绩点制和积分制等,由固定工资向灵活性工资转变。这种制度将员工对银行的贡献作为积分值进行量化,积分高者薪酬高,不再以存贷款来衡量薪酬红利的分配。这种方式不仅使考核结果更加科学合理,也能激发员工们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员工整体活力。
3.加强风险评估、预警、监测和管理体系建设
农发行要充分提高警惕,树立风险管理的意识和理念。实行贷前管理和贷后管理相结合的方式,贷款前要谨慎核实授信对象的信用等级和还款能力,在发放信贷资金的各个环节都要严格把关和监控,保证资金去向安全,避免风险传导。贷款后,保证借贷资金合理使用,定期检测客户的经营情况,确保可以连本带息收回资金。面对来自内外部的系统化风险和非系统化风险,农发行要提高技术型人才能力,加强与第三方评估机构的合作,严格审慎信息披露制度和会计制度。
(三)控制筹资成本,深化筹资改革
由于农发行的贷款利率一直受国家把控,使得它受利率市場化冲击最大,发债成本会不断增加,长此以往政策性贷款几乎无利可图。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应建立以资本充足率为核心的约束机制,建立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农业政策性银行。除了借鉴国外其他政策性银行多渠道融资经验,中央银行应允许农业发展银行扩大其贷款来源,综合运用盈余公积、税收返还和资本公积等形式,充实资本金。除此以外,农发行可以与其他的非贷款客户或金融机构开展协议存款业务,加强与农村商业银行或合作社的资金往来。农发行也可以充分利用其政策性银行的特性发行政策性金融债券,向国外市场的投资者或机构筹集资金,减轻央行贷款的负担。当金融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农发行的融资能力也会不断提高,这将是农发行未来融资方式的主流方向。
(四)实现传统银行向体系化银行股的转变
1.“互联网+农发行”的新模式
经济新常态下催生的一个重要产物就是互联网金融的飞速崛起,大数据、网银、云计算等现代通信技术,不仅打破了传统银行业的运作模式,也倒逼传统银行加快互联网思维的转变,提高产品创新的力度。因此农发行要主动与时代接轨,与互联网金融接轨。具体的措施有:
(1)推出农发行的APP和其他网络服务平台
现国有五大行,几乎每家都拥有自己完备的掌上APP,这不仅便于用户随时查看或转投自己的资金资产,还可以简化银行人员的操作流程。农发行应该大力投入资金开发属于自己的APP,向新老客户宣传并且迅速投入市场,互联网金融最大的特点就是各类网页或者软件横行,农发行要紧跟潮流。
(2)创新农业产业链互联网金融
农业产业链是指农产品从原料加工、生产到销售的一系列环节。原有的产业链是以农民为主导,由于缺乏体系化的管理,该过程耗时长效率低下,运营成本也很高。于是智慧农业应运而起,如“混合纵向一体化机制”“农业园区+市场”和“品牌+规模效应机制“”等,借助于信息技术的便利性对农业实行定量管理和合理分配,实现“互联网+农业产业链”的发展模式。
(3)加强与其他互联网金融平台的合作
农发行要适当打开格局,寻求与其他互联网金融平台的合作,积极探索电子商务平台与农发行优势相和、劣势相补的新模式,增进深度合作和业务联盟,实现相互间的风险共担和利益共享,致力于打造一站式金融服务平台。
2.国有独资银行向服务型银行的转变
我国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时期,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必定不断推进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和整体银行产业的变革。政府和银行都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风险和挑战,当利率不再受中央调控和管制,银行要做好充分准备去应对利率受上浮引起的行业竞争,以及信贷活动中可能发生的逆向选择效应和风险激励效应,不能仅仅依靠政策的支持。银行要主动学会把握利率的变动规律,推出新产品来规避风险,以客户为核心,满足客户需求和市场需求。
(五)修订农发行相关的法律
农业政策性银行能否持续健康地发展,建立保障政策性银行规范运作的法律法规和审核监管标准是关键。我国虽然已出台了部分与农发行相关的实行条款条例,但远不够完善,政府应督促相关部门尽快制定明确界定央行、商行、银监会与农发行的关系,对农发行的内外部经营方式、业务范围、管理体制和资金流转等进行约束。国家可以从存贷款政策、利率政策、财政补贴政策、中长期债券市场政策等方面入手,进行相关立法。同时为了营造有利于农发行依法运行的大环境,整个农业金融生态圈的完善也是不可或缺的,修订《粮食法》《刑法》《企业破产法》等法律条文,明确其他金融机构挤占挪用农发行政策性信贷和逃避农发行债务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从各个方面入手保护农发行的合法权益。
四、研究结语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中央放松管制,经济增速放缓,互联网金融冲击市场,业内竞争加剧,农发行根基尚浅定位不清,自是无法与老牌商业银行竞争,那么就应该转型谋求自身市场。在客户需求日益增长的巨大压力下,虽然农发行的体制与商业银行有一定的区别,但高效的内部运营机制和管理体系仍是未来银行业的核心竞争力。虽然新的改革方式可能会触及各个部门相关的利益,但若把握好转型的深度,切实考虑各方的利益诉求,也能达到预期的改革效果。
参考文献:
〔1〕周民源.政策性银行在经济新常态中的新角色[J].中国银行业,2015,(02).
〔2〕周伟良.奋力推进新常态下农发行财务可持续[J].新常态与可持续发展,2015,(02).
〔3〕李小汇.法治是农发行现代化之基[J].推进农发行现代化,2015,(08).
〔4〕雷兰军.农发行基层行绩效考核现状、问题和策略分析[J].时代经贸,2014,(05).
〔5〕陈中钻.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改革及政策建议[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0.
〔6〕赵春玲.我国政策性银行转型模式研究[D].苏州大学,2007.
〔7〕潘再见.中国农业政策性银行转型问题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
〔8〕夏维.中国农业政策性银行的转型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
〔9〕闫炎.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发展转型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6.
(责任编辑 赛汉其其格)
关键词: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政策性金融;职能转型
中图分类号:F83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9)02-0043-04
一、前言
我国是农业大国,作为我国三大政策性银行中唯一扶持农业发展的银行,农发行成立于1994年,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基础,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起步较晚,发展进程缓慢,与传统商业体系相比存在很多缺陷。而由于职能定位不明确,农发行常常存在基础业务混淆不清,难以发挥其宏观调控农业经济的能力。对于农业发展银行如何面对新形势和新环境,积极服务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金融改革中把握机遇、高效发挥其作用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二、经济新常态下政策性银行的改革逻辑
(一)内部控制机制疏松,监管和考評机制不完善
跟普通的国企一样,作为国务院直属国有机构,农发行也存在不少内部管理机制不完善的问题。比如2017年之前农发行内部仅成立监事会,未设股东大会和董事会。2017年《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章程》修订后,仅增设了董事会,难以形成合理的内部相互制约的管理体系。在人才的培养、引进和考评方面,上级常常带有经验主义和主观判断,没有形成完整的考评机制。
(二)市场定位不清,职能分工不明确
目前市场上存在中国农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等机构,本应各有分工各司其职,农行是营利性的上市银行,农村商业银行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机构,农村信用合作社是农民入股的金融机构,而农发行以传统的粮棉油收储为主,以农村的基础设施中长期贷款为辅。但是如今出现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职能交叉错位的情况,政策性银行与商业银行竞争的情况也偶有发生,这对整个银行业的发展具有不利影响。
(三)法规条例不完善,缺乏法律保障
我国政策性银行成立二十多年来,仍未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1994年出台(2017年修订)《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章程》,并且本国原有的银行法和央行法均不适用于近年来各地农发行与其他机构或个人的法律纠纷或刑事诉讼。
(四)业务范围狭隘,中间业务发展缓慢
农发行受限于政策和制度,中间业务起步较晚,发展缓慢,目前中间业务主要以汇兑、代理保险为主,品种单一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客户需求。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传统的利差收益已经不再是银行赖以生存的收入模式,同时电子借贷平台(如“余额宝”“众筹融资”等)逐渐瓜分现有市场,利润空间也越来越少。
(五)不良资产比重高,自主筹资能力弱
不良资产率是不良资产占全部资产的比率。国际通用的贷款质量分类是以风险为基础,将贷款分为正常贷款、关注贷款、次级贷款、可疑贷款和损失贷款,后三类统称为不良资产。通俗来说,不良资产就是在现有条件下银行无法实现预期收益的资产。由于政策性银行长期疏于严管,存在着大量擅自挪用、侵占贷款和信贷管理机制不成熟等的现象,加上处理不良资产仅仅靠呆账核销、现金清收等单一的手段,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长此以往不良资产占比日益提高,银行的长期发展也是后劲不足。据IMF数据表明,自从1980年以来,超过百分之五十八的金融危机是由过高的不良资产所致。
三、经济新常态下农业发展银行转型的实施路径
(一)保持“两轮驱动”的整体发展战略
1.合理界定业务范围
在2010年两轮驱动战略推出后,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在粮棉油仓储、加工、流通的基础上,开展了新农村建设贷款和水利建设贷款。各级银行已开始加强对农村基础设施贷款的管理,建立量化准入标准。两轮驱动业务发展战略的实施,对我国农民、农村和农业都大有裨益,顺应主流的发展,使信贷资金发挥了应有的坚挺作用。
2.全面服务农业供给侧改革
针对我国农产品长期价格过高、优质品率偏低、供求失衡的问题,政府要进行调整,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模式。2018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关键之年,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农发行要秉着绿色、优质、创新、开放的服务理念,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恪守银行三位一体的职能定位,推进农业供给策的体制改革,强化政治责任。稳步推进脱贫攻坚工作,着力构建银行扶贫的崭新格局,全力支持“三农”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建设,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
(二)深化银行内部管理机制
1.引进现代企业的董事会制度,代替行长负责制
在新常态下,经济发展速度放缓,这也意味着过去粗放型的经营管理模式难以为继。银行要主动拥抱新时代,借鉴发达国家一流银行如花旗银行、摩根大通等的成熟的企业管理方式,摒弃原来过于集权的旧制度,设立完善董事会和股东大会,形成董事会、股东大会、监事会三位一体的监督制度。平衡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使之相互独立、相互配合、相互制约和协调运转。稳步推进管理流程和组织架构调整,构建协调高效、管理顺畅的运行机制,将高级管理层的权力分割开来,努力克服农发行在政策协调和决策管理方面的不足。
2.引入科学有效的人才管理和激励制度
(1)人才招募计划
优秀的员工和团队对一个机构的发展至关重要,农发行在逐步提高自己知名度的同时,要扩大发布招聘信息的渠道,上至高级管理人员,下至普通员工,都要采取公开公正的招募方式。利用高校的人才招聘会、互联网招募等方式,规范招募程序和流程。同时根据国家最新发布的劳工政策,保证“同工同酬”,与在岗员工签订劳务合同,保证员工的合法权益。 (2)人才培养计划
在人才的培养方面,要侧重于短期与长期、实用与超前的相结合,避免操之过急、揠苗助长型的恶补。在系统培训的同时,给不同员工建立差异化个人培养方案,分期培训,跟踪考核;在工作中帮助员工设计合理的成长通道,掌握员工的职业需求,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和工作热情;农发行在帮助员工提高职业技能和业务能力的同时,也要让员工深刻了解政策性银行的职能和责任,使员工个人目标和银行发展战略相一致。
(3)员工考核模式
农发行要改变原有的仅财务绩效为主的考核方式,引进多元化全方位的人才考核体系,如引入绩点制和积分制等,由固定工资向灵活性工资转变。这种制度将员工对银行的贡献作为积分值进行量化,积分高者薪酬高,不再以存贷款来衡量薪酬红利的分配。这种方式不仅使考核结果更加科学合理,也能激发员工们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员工整体活力。
3.加强风险评估、预警、监测和管理体系建设
农发行要充分提高警惕,树立风险管理的意识和理念。实行贷前管理和贷后管理相结合的方式,贷款前要谨慎核实授信对象的信用等级和还款能力,在发放信贷资金的各个环节都要严格把关和监控,保证资金去向安全,避免风险传导。贷款后,保证借贷资金合理使用,定期检测客户的经营情况,确保可以连本带息收回资金。面对来自内外部的系统化风险和非系统化风险,农发行要提高技术型人才能力,加强与第三方评估机构的合作,严格审慎信息披露制度和会计制度。
(三)控制筹资成本,深化筹资改革
由于农发行的贷款利率一直受国家把控,使得它受利率市場化冲击最大,发债成本会不断增加,长此以往政策性贷款几乎无利可图。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应建立以资本充足率为核心的约束机制,建立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农业政策性银行。除了借鉴国外其他政策性银行多渠道融资经验,中央银行应允许农业发展银行扩大其贷款来源,综合运用盈余公积、税收返还和资本公积等形式,充实资本金。除此以外,农发行可以与其他的非贷款客户或金融机构开展协议存款业务,加强与农村商业银行或合作社的资金往来。农发行也可以充分利用其政策性银行的特性发行政策性金融债券,向国外市场的投资者或机构筹集资金,减轻央行贷款的负担。当金融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农发行的融资能力也会不断提高,这将是农发行未来融资方式的主流方向。
(四)实现传统银行向体系化银行股的转变
1.“互联网+农发行”的新模式
经济新常态下催生的一个重要产物就是互联网金融的飞速崛起,大数据、网银、云计算等现代通信技术,不仅打破了传统银行业的运作模式,也倒逼传统银行加快互联网思维的转变,提高产品创新的力度。因此农发行要主动与时代接轨,与互联网金融接轨。具体的措施有:
(1)推出农发行的APP和其他网络服务平台
现国有五大行,几乎每家都拥有自己完备的掌上APP,这不仅便于用户随时查看或转投自己的资金资产,还可以简化银行人员的操作流程。农发行应该大力投入资金开发属于自己的APP,向新老客户宣传并且迅速投入市场,互联网金融最大的特点就是各类网页或者软件横行,农发行要紧跟潮流。
(2)创新农业产业链互联网金融
农业产业链是指农产品从原料加工、生产到销售的一系列环节。原有的产业链是以农民为主导,由于缺乏体系化的管理,该过程耗时长效率低下,运营成本也很高。于是智慧农业应运而起,如“混合纵向一体化机制”“农业园区+市场”和“品牌+规模效应机制“”等,借助于信息技术的便利性对农业实行定量管理和合理分配,实现“互联网+农业产业链”的发展模式。
(3)加强与其他互联网金融平台的合作
农发行要适当打开格局,寻求与其他互联网金融平台的合作,积极探索电子商务平台与农发行优势相和、劣势相补的新模式,增进深度合作和业务联盟,实现相互间的风险共担和利益共享,致力于打造一站式金融服务平台。
2.国有独资银行向服务型银行的转变
我国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时期,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必定不断推进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和整体银行产业的变革。政府和银行都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风险和挑战,当利率不再受中央调控和管制,银行要做好充分准备去应对利率受上浮引起的行业竞争,以及信贷活动中可能发生的逆向选择效应和风险激励效应,不能仅仅依靠政策的支持。银行要主动学会把握利率的变动规律,推出新产品来规避风险,以客户为核心,满足客户需求和市场需求。
(五)修订农发行相关的法律
农业政策性银行能否持续健康地发展,建立保障政策性银行规范运作的法律法规和审核监管标准是关键。我国虽然已出台了部分与农发行相关的实行条款条例,但远不够完善,政府应督促相关部门尽快制定明确界定央行、商行、银监会与农发行的关系,对农发行的内外部经营方式、业务范围、管理体制和资金流转等进行约束。国家可以从存贷款政策、利率政策、财政补贴政策、中长期债券市场政策等方面入手,进行相关立法。同时为了营造有利于农发行依法运行的大环境,整个农业金融生态圈的完善也是不可或缺的,修订《粮食法》《刑法》《企业破产法》等法律条文,明确其他金融机构挤占挪用农发行政策性信贷和逃避农发行债务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从各个方面入手保护农发行的合法权益。
四、研究结语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中央放松管制,经济增速放缓,互联网金融冲击市场,业内竞争加剧,农发行根基尚浅定位不清,自是无法与老牌商业银行竞争,那么就应该转型谋求自身市场。在客户需求日益增长的巨大压力下,虽然农发行的体制与商业银行有一定的区别,但高效的内部运营机制和管理体系仍是未来银行业的核心竞争力。虽然新的改革方式可能会触及各个部门相关的利益,但若把握好转型的深度,切实考虑各方的利益诉求,也能达到预期的改革效果。
参考文献:
〔1〕周民源.政策性银行在经济新常态中的新角色[J].中国银行业,2015,(02).
〔2〕周伟良.奋力推进新常态下农发行财务可持续[J].新常态与可持续发展,2015,(02).
〔3〕李小汇.法治是农发行现代化之基[J].推进农发行现代化,2015,(08).
〔4〕雷兰军.农发行基层行绩效考核现状、问题和策略分析[J].时代经贸,2014,(05).
〔5〕陈中钻.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改革及政策建议[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0.
〔6〕赵春玲.我国政策性银行转型模式研究[D].苏州大学,2007.
〔7〕潘再见.中国农业政策性银行转型问题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
〔8〕夏维.中国农业政策性银行的转型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
〔9〕闫炎.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发展转型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6.
(责任编辑 赛汉其其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