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词语教学,不是语文教学的点缀,而是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的全过程。语文老师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带领学生“沉入词语的感性世界”(李海林语),和学生一起“在汉语中出生入死”(王尧语)。运用多种方法,走进词语的世界,让词语成为学生言语表现的鲜活元素。
一、培养习惯,渗透学法
高年级的词语教学,显然有别于低年级,不能只局限于字的音与形,而要求音形义的结合。同时,应注重学生学习词语的良好习惯,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汉字的一些基本规律。
《爷爷的芦笛》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已经预习课文了,养成预习的习惯,终身受益。现在,老师想了解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这个字谁认得?(出示:胧) 师:付旨着“胧”)谁来读一读? (学生读得很正确) 师:(写上“朦朧”)能看部首猜是什么意思吗……
作为高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所以老师应注重培养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和查字典来解决生字读音的问题。而“蒙眬”一词教师却举一反三,一连出示了三个同音词,让学生根据部首来猜测词的意思。在富有趣味的猜猜想想中渗透了学习方法的指导。并且还有根有据地讲解了“蒙眬”这一词为什么这样写,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二、发挥想象,构建形象
苏霍姆林斯基说:“要让词深入儿童的精神生活里去,”“使词在儿童的头脑和心灵里成为一种积极的力量。”在词语教学中,应重视让孩子们通过想象品读来“复活”·词语的本来面目。是的,词语只有与精神同构了,才能在主体心灵中获得持久的生命活力。 下面是《心田上的百合花》的教学片断:
出示:偏僻遥远的山谷高达数千尺的断崖。
师:谁愿意读?(学生读)
师:很好,读词语不但要正确,而且要想象出怎样的山谷、怎样的山崖。这样你会读得更好。(学生读)
师:这一次比刚才好多了。再读。(学生读)
师:让我们感受到了山谷的遥远,断崖的险。
注重读的方法的指导,不但要读正确,还要想象画面,读出形象。学生在这样的朗读指导下,不需要处理朗读技巧,而用想象情感带动朗读,读得一遍比一遍好,而且对这样的山谷、断崖和百合花有了形象的感知。
三、词文结合,融会贯通
语文教学当与人的言语生命特性相统一,语文教学的目标当与人的言语生命规律相契合。借助文本,促进学生言语思维的发展,当是词语教学的一项重要旨意。在词语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借助文本,与课文内容相结合,相互照应,从而使学生对词语与课文融会贯通。下面是《九色鹿》教学片段:
师;(指着第四组词语:见利忘义、背信弃义、恩将仇报)这组词语有什么特点?(学生答,略)
师:(在这三个词语下面书写“灵魂肮脏”)这里的“灵魂肮脏”的“肮脏”和“环境肮脏”的“肮脏”有什么不同?
生:“灵魂肮脏”是说一个人的品德不好;“环境肮脏”是说这个地方不清洁、不干净。
师:对!同学们对这三个词语有了自己初步的理解和体会。的确,这三个词语刻画了一个灵魂肮脏的小人——调达!(学生自由地朗读课文,并结合课文内容练习讲述这些词语的具体意思。)
词语教学是桥梁,加强对词语的理解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和加深情感的体验。如对“见利忘义、背信弃义、恩将仇报”三个词语理解,不能停留在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到这三个词语,阐释调达是个怎样的人的层面上,而是以“为什么况调达是个见利忘义的人?为什么说调达是个背信弃义的人?从哪里看出调达是个恩将仇报的人”等问题为凭借,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到阐释这三个词语的语句,借助课文中的具体事例,将这三个词语深深印在了学生头脑中。这样的学习,不但教会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而且给他们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而此时,学生对课文的主要内容也有了了解,达到了以词串文的目的。
四、言语表现,加深内化
词语教学的最高境界是“表现”。表现,是人固有的言语生命的欲求,作为教师,要唤醒、顺应和保护这种欲求。学生学习词语,不能只停留在“理解”的层面,更重要的目标是指向“言语表现”。缺乏表现力度的词语,是没有生命力符号。因此,教学词语,要结合课文内容,创设“语用”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写话说话,在说和写的训练中,让学生大脑中的“消极词汇”能很快地转化为“积极词汇”。
一、培养习惯,渗透学法
高年级的词语教学,显然有别于低年级,不能只局限于字的音与形,而要求音形义的结合。同时,应注重学生学习词语的良好习惯,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汉字的一些基本规律。
《爷爷的芦笛》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已经预习课文了,养成预习的习惯,终身受益。现在,老师想了解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这个字谁认得?(出示:胧) 师:付旨着“胧”)谁来读一读? (学生读得很正确) 师:(写上“朦朧”)能看部首猜是什么意思吗……
作为高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所以老师应注重培养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和查字典来解决生字读音的问题。而“蒙眬”一词教师却举一反三,一连出示了三个同音词,让学生根据部首来猜测词的意思。在富有趣味的猜猜想想中渗透了学习方法的指导。并且还有根有据地讲解了“蒙眬”这一词为什么这样写,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二、发挥想象,构建形象
苏霍姆林斯基说:“要让词深入儿童的精神生活里去,”“使词在儿童的头脑和心灵里成为一种积极的力量。”在词语教学中,应重视让孩子们通过想象品读来“复活”·词语的本来面目。是的,词语只有与精神同构了,才能在主体心灵中获得持久的生命活力。 下面是《心田上的百合花》的教学片断:
出示:偏僻遥远的山谷高达数千尺的断崖。
师:谁愿意读?(学生读)
师:很好,读词语不但要正确,而且要想象出怎样的山谷、怎样的山崖。这样你会读得更好。(学生读)
师:这一次比刚才好多了。再读。(学生读)
师:让我们感受到了山谷的遥远,断崖的险。
注重读的方法的指导,不但要读正确,还要想象画面,读出形象。学生在这样的朗读指导下,不需要处理朗读技巧,而用想象情感带动朗读,读得一遍比一遍好,而且对这样的山谷、断崖和百合花有了形象的感知。
三、词文结合,融会贯通
语文教学当与人的言语生命特性相统一,语文教学的目标当与人的言语生命规律相契合。借助文本,促进学生言语思维的发展,当是词语教学的一项重要旨意。在词语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借助文本,与课文内容相结合,相互照应,从而使学生对词语与课文融会贯通。下面是《九色鹿》教学片段:
师;(指着第四组词语:见利忘义、背信弃义、恩将仇报)这组词语有什么特点?(学生答,略)
师:(在这三个词语下面书写“灵魂肮脏”)这里的“灵魂肮脏”的“肮脏”和“环境肮脏”的“肮脏”有什么不同?
生:“灵魂肮脏”是说一个人的品德不好;“环境肮脏”是说这个地方不清洁、不干净。
师:对!同学们对这三个词语有了自己初步的理解和体会。的确,这三个词语刻画了一个灵魂肮脏的小人——调达!(学生自由地朗读课文,并结合课文内容练习讲述这些词语的具体意思。)
词语教学是桥梁,加强对词语的理解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和加深情感的体验。如对“见利忘义、背信弃义、恩将仇报”三个词语理解,不能停留在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到这三个词语,阐释调达是个怎样的人的层面上,而是以“为什么况调达是个见利忘义的人?为什么说调达是个背信弃义的人?从哪里看出调达是个恩将仇报的人”等问题为凭借,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到阐释这三个词语的语句,借助课文中的具体事例,将这三个词语深深印在了学生头脑中。这样的学习,不但教会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而且给他们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而此时,学生对课文的主要内容也有了了解,达到了以词串文的目的。
四、言语表现,加深内化
词语教学的最高境界是“表现”。表现,是人固有的言语生命的欲求,作为教师,要唤醒、顺应和保护这种欲求。学生学习词语,不能只停留在“理解”的层面,更重要的目标是指向“言语表现”。缺乏表现力度的词语,是没有生命力符号。因此,教学词语,要结合课文内容,创设“语用”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写话说话,在说和写的训练中,让学生大脑中的“消极词汇”能很快地转化为“积极词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