篦子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oyan_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悠闲的午后,奶奶坐在院中把她的头发展开来,八十多岁的老人,一尺来长的头发,却没有一根白发,而她表演的唯一道具仅仅是一把缺了几根齿的篦子。
  我们这个大家庭女性不多,母亲和大娘都是齐耳短发,妹妹尚在摇篮里,家中唯有祖母留着一头让后辈羡慕的长发。
  许是作为家中上人的派头,更多的是老一辈人的生活习惯罢了,祖母的长发如她的服饰、如她的小脚、如她的秉性,我们这一代人终只能望其项背。
  午后的阳光如我们刚刚饱食后的心情一般令人感到舒畅,因是春日,故还没到午睡的季节。祖母便把半壶烧开的清水倒进一面木盆,接着就拔掉头上的发簪,解开发髻上的丝网,一头乌黑的长发便披散开来。在祖母转身的那一刻,我仿佛看见戏台上的演员,套着大襟在众人注目的台上尽情地展现优美的身姿。
  听大人们说,祖母从小是在我们同村乔郢,她的外公家长大,到了十七八岁才回家再接着直接嫁到我们徐家。这是门娃娃亲还是媒婆善举我不得而知,无论如何祖母的一生从踏入徐家大门起便与这个家族的命运紧紧绑在一起。
  先是在曾祖母的手下小心翼翼地学做媳妇,同时又要面对暴雷一般性格的祖父。在生下五个儿女后,又因长子早夭而郁郁寡欢。约在四十岁左右的年纪,因为抢收黄豆,站在刚刚码好绳子的大车顶上,祖父急切中便向牛挥了一鞭,车子猛地一动,祖母一个倒栽葱从装满庄稼的大车顶上翻落在满是豆茬的地里,一只眼睛被尖锐的豆茬戳伤,以致发炎得不到妥善治疗终究失明。
  熬到最小的两个儿子娶了媳妇后,又要面对受过新式教育、拥着大脚的一对活宝——两个生产队长家出来的媳妇,全国的单干又开始了。自祖父过世一段时间后,祖母决定还是自己单独开火,两个儿子承担生活费用。
  日子如流水一般不经意地从指尖穿过,祖母偶尔会在我们面前展示一下她的小脚,及裹脚的手艺,这些却是母亲和大娘不屑看也不用担心的,哪家男孩子还要裹脚呢?
  在我刚上一年级的时候,祖母有一次把我拉进小锅房里用火叉在地上画了“小”、“山”、“去”等六七个字让我认,我立马答出来,唯一觉得奇怪的是不识字的祖母几个字写得异常端正。事后祖母告诉我说这几个字是她偷学的,曾祖父在伯父、父亲小时教他们写大字的时候,她每日偷偷记了一两个,回到锅屋就自己在地上画着记下,现在年纪大了只记得这几个字。我听后有点恍然。
  祖母日常都是穿老式的黑色或灰色的大襟短衫,只有出门作客时才会翻出箱底的一套深蓝色的褂子,冬天一定戴一顶镂花的帽子,一条手帕是少不得的。
  祖母嗜好看电视,在我家买了电视后基本每天晚上都来,直到父亲要睡觉赶她回去。有好几次我发现祖母都在电视机前打起瞌睡,父亲便叫醒她催她回去,她就嚷着“再看一集吧”。
  闲暇之时祖母就去碾盘桥照顾菜园,雨天便去找几个家下的奶奶打紙牌,只有心情很不错的时候,才会在院里侍弄她的头发。她每次侍弄头发母亲都会借故走出院子,而大娘的屋子是在院子后面。
  祖母弯腰用胰子洗去发上的污垢后再用清水过了两遍,然后便敞着头发坐在我家堂屋门前晒太阳、和我们几个小孩拉呱。大堂兄有时会过来帮着祖母掏耳朵,看着他屁颠的神情,我一边不屑又一边忌妒,那可终究是个侍候人的手艺活儿。
  等头发稍干点时,祖母便请出她的宝贝——那把缺了几根齿的篦子一遍遍梳扯着长发。这把小小的篦子怎么会得到祖母这么珍视呢?
  等祖母彻底收拾完头发,我便细细打量起横躺在小箩筐里篦子。不过是一扎长的小家伙罢了,中间有条暗红的脊,细细的齿密密尖尖地排着,如电视里鲨鱼的牙一般,要是往身上扎一下定会鲜血直流。在靠近它的尾端的地方有几个空缺,料是断了的竹齿。
  姑且不知道它的年龄,但是却有机会切身感受过一次它的特殊。那是三年级,班上的一位男生生了虱子,课余时间我们按住那同学的头捉虱子消遣。没想到不到两天,班里二十多个男生倒有十多个上课直挠头,教室地面上到处是被掐死的多脚的贼虫。第二个星期开始,班上开始出现光头和尚。
  母亲看我回家频频挠头,在洗了几次头无效之后终向奶奶请来法宝。当那细细的篦齿罩向我的脑门时,我心里咯噔一下,怕是头皮上会出一排密密的血洞来吧。及至发际时却是一阵凉飕飕,而钻心的痒却立刻弱了很多。
  一篦子下去手心里多出四五个肥肥壮壮的虱子,慢悠悠地爬动,却无一点慌忙。看着这些贼货,想想受的折磨,终于忍无可忍地举起塑料鞋底连连拍下。折腾了半天,晚上终睡得一个好觉。
  第二天一早去教室刚刚寻新出现的和尚时,不争气的头皮再度开始痒了起来,回家篦了两回后祖母干脆收回了法宝,理由是怕我的这些贼虫太多,把篦齿弄折几根。
  一时间,我心里有点茫然,我的祖奶奶啊,到底是你的孙子的面子重要还是你这把破篦子重要啊?或是这已不是人力所及了。终于,第二天我所在的教室里再添一位光头和尚。
  老宅现在已是寂寞无比,东头屋子里还存着奶奶生前用过的物品,子孙床,衣柜,甚至还有一枚顶针、剪刀……唯独不见了那把篦子。家里任何人竟都不知道它的去向,或是从来没人真正在乎它的存在。
  老人们常说万物皆有灵性,动物和人在一起久了通人性,那么篦子呢?篦子,你不会也是同你的主人一样,永离我们而去吧?
  责任编辑:黄艳秋
其他文献
细雨国清寺  全部挑檐和风铃 都在细雨中静默  在连绵的天台山 这一座隋代古刹  仿佛已经与群山融为一体  今日没有僧人的吟唱 只有游人的絮语  在一座殿堂和一座殿堂之间  轻轻响起——此地真的不敢高声语  就连那座高耸的隋塔 也保持沉默  在远处肃立 而我此时面对这棵1400年的  梅树 还能够说些什么呢  雨水已经湿润照壁 以及那几幅碑刻  黝黑的虬枝 如同龙的筋骨  从泥土深处 探向天空  
期刊
安静的上午  阳光从窗外射进来  我的心  在尚且安好的时光里沉寂下来  彼时,安静一直远离我  作为一台生活的发动机  我总是不停地开动着  即使遇到再安静的时光都要避开  以免这部机器  在火热的生活里,熄火  如今,这台热得发烫  与生活和解的机器  将在这样的一个上午  进行一次,间歇性的冷却  给香菜浇水的早晨  许多个早晨  我都看到香菜弯腰破土而出的姿势  看到一棵棵弱小的生命在伸腰
期刊
在赤道,一位小学老师努力地给儿童说明“雪”的形态,但不管他怎么说,儿童也不能明白。  老师说:雪是纯白的东西。  儿童就猜测:雪是像盐一样。  老师说:雪是冷的东西。  儿童就猜测:雪是像冰淇淋一样。  老师说:雪是粗粗的东西。  儿童就猜测:雪是像砂子一样。  老师始终不能告诉孩子雪是什么,最后,他考试的时候,出了“雪”的题目,结果有几个儿童这样回答:“雪是淡黄色、味道又冷又咸的砂。”  這个故
期刊
今年十一月初三,是叔叔三周年祭日。叔叔是一位极普通的退休工人,三年前因病离世,享年75岁。按老家规矩,办办三周年,五花八门的纸扎和高亢的唢呐再唤醒我对叔叔的回忆。  母亲说,叔叔救过我两次命。  叔叔是工人,虽然没有文化,但见过世面,经的事多,处事有方。我很小的时候,感冒了,发烧,农村没什么办法,灌点姜汤,被子盖上,发汗。当小孩的我不懂事,光哭,父母用被子捂住我,强制执行,慢慢地,乱哭乱蹬的我,渐
期刊
一门新的技能取走了月下的影子,对于这个陌生的时间期限,不需要剪刀,今天依然是在冬季。  1  印有特殊图案的,用蓝色的笔,写黑色的字,蹿同黑色的影子,在半卷残光的月白下,更确切点,在门口的桂花园区里,分不清苍老又或强壮的大树桩旁,静静坐着。  誓词是一种审判,巨响复归于沉寂之后,把凌晨四五点的星空冰冻在黎明前夕,一页写上当天的景色,一页叙述着旧物,踩过的碎石灰尘,那一突然飘过的落叶,飞过鸟兽,路过
期刊
人的生命有时比草木还脆弱短暂。这不是口头上轻飘飘说说而已。  生命的消失,往往并不像你想象的那么遥不可及。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一路艰难走来却又一晃而过。我们都应加倍珍爱生命,加倍珍爱家人,加倍珍爱亲朋好友,加倍珍爱所有与你相遇相识的人,让爱绽放在生命的全过程。  冰心老人对此说得很透彻:“爱在左,同情在右,在生命路的两旁,随时播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香花弥漫,使穿林拂叶的人,踏着荆棘,不觉得
期刊
上高中那年,我14岁。  我家离校近30公里,只能“寄宿”。往返校之路,成大问题。现在想,我艰难的人生之路,就是从那时开始的。  县城往校所在地的班车,经我的乡镇,每天一趟。我相邻生产队有个叫“宁师傅”的长者,是该线的班车司机,吃“商品粮”,每月领工资。在当地,那时,对多数“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祖祖辈辈农民来说,这宁师傅,算“有本事”的“名人”,他儿子在同一趟车上当临时售票员。父亲通过关系,让我认识
期刊
与远在欧洲的女儿聊天,常常问漂泊在外的女儿,最想念家乡的哪样美食?丫头不假思索地答曰:“扬州包子!”吃惯了精致的扬州早茶,味蕾又怎能一下子适应异国他乡的比萨、汉堡的粗糙?故乡在游子的心中,常常反刍的就是家乡舌尖上的美味。  在我童年的记忆里,能吃上包子,那可是一件隆重的大事。年关岁底,过了老年根儿,父母便开始择日年蒸,选一个好日子,劈柴、剁馅、和面……一家人其乐融融地,忙得不亦乐乎,在年蒸里庆祝今
期刊
阿伯喜欢种花,客堂,阳台,家门前,一盆盆菊花盛开,颜色各异,花形不一。  阿伯告许我,菊花是名花,有一千多个品种,是品种最多的花卉。按花的大小分大菊系、小菊系;菊瓣形态有单瓣类、桂瓣类、管瓣类;花形有球形、荷花形、垂丝形……我一边听他说,一边伸手轻触纤柔的花瓣。阿伯说:“你喜欢哪盆花就捧回去吧。”那时,我并不大懂得育花之辛苦,只顾乐呵呵地从阿伯家捧回一盆盆菊花,一缕缕花魂。  说起阿伯,他实在是个
期刊
每个深夜,总会听到不远处传来的火车鸣笛声。穿过黑夜的寂静,仿佛就响在耳边。每次听到这悠长的笛声,总会想到那些曾与火车相伴的日子。  印象中,第一次坐火车,是在三十多年前。那时我还是个小学生,对于火车充满了向往。当听说爸妈要带我坐火车去旅游,我兴奋得几夜没睡好。终于坐上火车,那咯噔咯噔的声音,听起来居然是那么的悦耳。我贪婪地看着窗外缓缓游动的风景,听着爸爸他们计划着游玩的最佳路线,只盼着能赶紧到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