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田园教育”研究中教师角色的整体转变

来源 :家教世界·现代幼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g2007q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多年前,我申报了课题《幼儿走进农田的实践研究》的。申报课题是源于我园地处农村,幼儿随处可见农田劳动,园内也拥有一块供幼儿实践的土地,教师具有初浅的农田劳动的经验,便于实施。另一方面,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也告诉我们:教育源于生活,生活具有教育的意义,具有教育的作用。幼儿走进农田有利于解放孩子的手、脑、眼睛等,让孩子的“心、手、脑”并用。从此,我就常带领幼儿走进农田,参与一些农田劳动。可实施一段时间后,我发现能让幼儿参与农田劳作的机会不多,且易受到农时的限制,大多安排在播种和收获的季节,而在植物漫长的生长过程中,幼儿走进田园机会就更少了(只有除草、施肥和杀虫,而施肥和杀虫幼儿的可参与性又不大)。空闲之余,我就开始反思,觉得幼儿走进农田,掌握农田种植技能技巧,对其未来的成长影响不大。一则我们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培养未来的农民,而是二十一世纪的接班人。二则即使其中某些幼儿将来就是农民,到那时再学也不迟。茫然之中,我选择了回头,没有将我的研究继续进行下去。
  几年后的今天,我园申报了省级规划课题《农村幼儿园体验式“田园教育”的实践研究》。作为其中一员,在专家领导的引领下,在与同事不断切磋和学习中,在自己的实践研究中,我对“田园”教育有了新认识。其实“田园”教育有着深刻的内涵和广阔的空间,它不仅仅是幼儿亲近田园、掌握田园知识和技能的好时机,对幼儿来说更是一种体验,是培养幼儿各种能力、情感和社会性的过程;“田园”也不仅仅只是亲历和体验田园,还包含与田园有关的文化及对田园的表现表达等等。实施后,我发现“田园教育”原来也可以有声有色,生机勃勃。
  反思相同的两个课题,为什么会出现这样大的反差呢?原来是新课改实施后,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为发生了转变的结果。
  一、从重知识技能的获得转变为更重情感能力的精心培育
  反思过去田园课程实施时,我的目标定位始终是幼儿获得了哪些知识和技能。在开展“种植蚕豆”活动时,我的目标就是巩固幼儿对数量4的掌握,于是我事先挖好坑,让幼儿在每个坑里放4粒蚕豆,然后盖好土。使用的就是这种落后的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法,内容和手段的单一,我把自己逼进了死胡同。
  现在,我们不仅重幼儿知识技能的获得,更关注幼儿的能力情感的培养。能力和情感更具有隐性效应和长期性,也许我们暂时看不到幼儿在能力和情感方面的提高和发展,但我们知道能力和情感状况对幼儿一生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在“田园教育中”,我们不仅关注幼儿在知识技能方面能否得到发展,更关注幼儿能力和情感的发展。现在我们进行蚕豆种植时,我引导幼儿自己完成挖坑、下种、盖土等一系列的播种过程,再在旁边插上标签,告知幼儿这颗蚕豆就是自己的蚕豆宝宝。此活动不仅巩固了幼儿对数量的掌握,更为幼儿今后细心照顾蚕豆的生长创造了条件,进而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培养了幼儿爱护植物的情感,也让幼儿深刻地体会到“粒粒皆辛苦”的道理。从重知识技能的获得到更重能力情感的培养,不仅拓展了“田园教育”的内容,使“田园教育”更具生命力,也使“田园教育”越来越有活力。
  二、从重教育结果效应转变为更重过程的细心关注
  过去课程研究的实施中,我关注的只是教育结果,能给幼儿带来什么效应。考虑到我们不是为了培养未来的农民和农业专业户,更不只是为了幼儿好玩,想到此课程的开设似乎对未来意义不大,因此,我选择了半途而废。
  现在,我们的“田园教育”不仅要重结果能给孩子带来什么,更重教育过程中幼儿的体验,重幼儿的参与,幼儿的亲历。通过田园这一载体,让幼儿在田园中,去观察,去发现问题、去解决问题,让幼儿自己去探究,丰富幼儿的经验,让幼儿在实践中总结,在实践中体验,在实践中发展。
  只有亲历“田园”,幼儿才会关注“田园”,了解动植物生长的过程及变化,发现问题,才会进一步探究,才有机会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只有亲历“田园”,幼儿才会爱上“田园”,才能建立幼儿与动植物间的感情,培养幼儿的责任心和爱的情感,进一步体会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当幼儿看到自己精心种植的植物半途夭折时,那种伤心、难过之情令人感伤);只有亲历“田园”,幼儿才会恋上“田园”,深切地感受到劳动的艰辛和收获的喜悦,进而珍惜劳动成果……
  在这种思想的引领下,我们的教育手段、方法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我们的教学方法不再是传授法,不再是填鸭式,而是以幼儿为主体,引导幼儿自己探究,实现自主学习,教师只是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支持者。活动中只要是幼儿力所能及的,我们定会让幼儿自己去尝试。认识农产品时,我们会激发幼儿通过看、摸、比、品尝等多种方法进行比较,获得自己独特的经验,此探究过程比结果更有意义。注重过程的“田园教育”使“田园”课程更生动、更丰富多彩。
  三、从重教师的主导作用转变为更重幼儿主体地位的落实
  “田园教育”开展得轰轰烈烈,更得益于教育主体的转变。过去课程研究的实施中,我总是将教师放在首位,以教师为中心,由教师搀着幼儿走。活动都是教师预设的,教师用自己的眼光来观察,从自己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没有现成的课程利用,仅靠教师的预设,难免会走入黔驴技穷的境地。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觉察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索式的师生互动。现在,“田园”课程实施时,我们会始终将幼儿放在首位,充分认识到幼儿才是活动的主体,是活动的主人,课程来源于幼儿兴趣和生活。
  记得在一次田园观察时,幼儿发现了一个田园中的“外来户”——荠菜,有小朋友说是草,有的说是菜,当知道是荠菜后,幼儿又有了疑问,我们没有种,这荠菜从哪里来?出现了新问题,老师没有直接告知,而是让幼儿自己先寻找答案。于是,小朋友们有的问家长,有的向奶奶(保育员)请教,很自然地生成了“荠菜哪里来”的活动。组织活动时,教师先让幼儿交流自己寻找到的答案,然后组织幼儿观看视频“种子的旅行”,认识荠菜的种子,再让幼儿交流对荠菜种子来历的认识,整个过程孩子们都积极参与、兴致盎然。在以幼儿为主体的理念指引下,我们还生成了“荠菜变身”、“我们的青菜宝宝”、“泥土里的宝贝”、“植物生长的有利环境”等等许多课程。这些问题从幼儿身边来,是幼儿感兴趣的问题,幼儿更投入、更积极,教学效果更好。以幼儿为主体,“田园教育”之路越走越宽。
  课程的来源注重以幼儿为主体,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我们也始终把幼儿作为活动的主人,以幼儿为主体。自从幼儿认识了荠菜后,每每幼儿看到了荠菜,都像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大喊“荠菜,这儿有荠菜”。细心的柏尧又发现了问题。“老师,这里的荠菜怎么和萝卜地里的荠菜长得不一样呢?”“到底哪儿不一样呢?”在教师的指引下,小朋友发现荠菜的颜色、叶子的形状、生长方向都不一样。为什么会不一样呢?这对于教师来说也是个新问题。教师通过查阅资料,知道原来荠菜有“变身”的本领。于是教师生成了“荠菜变身”的活动。活动前,教师先让幼儿回忆自己看到的不同长相的荠菜,然后再借助照片,引导幼儿将一种长相的荠菜与周围植物环境进行对比,孩子们终于发现原来荠菜跟周围环境有着相近之处。怎么会这样呢?老师没有直接告诉幼儿其中的原因,而是悄悄地提醒幼儿以前学过“变色龙”的故事,幼儿终于恍然大悟,原来荠菜有“变身”的本领。此时,幼儿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幼儿是活动的主体,是活动的主人,让“田园”课程越走越深。
  两次“田园”教育的实施,两种不一样的结局,主要是因为新课程改革后,新课程理念逐渐内化于每一位教师的内心,使每一位教师的教育行为悄然发生质的变化。
其他文献
民办幼儿园凭借特有的竞争机制,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不拘一格的办学模式在幼教领域中求得生存和发展。我在公办幼儿园工作二十多年,在园长岗位上也历经十多个春秋。通过对民办幼儿园的调研、评估以及与部分民办幼儿园园长、教师的交流研讨等活动,我深深地体会到,民办幼儿园的生存与发展,必须依靠社会公众和家长对幼儿园的认可。因此管理者要站在社会公众、家长、幼儿的需求角度思考幼儿园的管理和发展。以下只是我在管理方面的
期刊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指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也指出:“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这些足以说明充分利用身边教育资源的重要性,也为我们丰富幼儿园课程内容指明了方向。如何实践陈鹤琴先生的“活教材”理论,深入贯彻《纲要》精神,让幼儿在“活教材”中受益?我谈谈自己
期刊
设计意图:  新《纲要》中强调教育内容的选择“既贴近幼儿的生活,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要帮助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气球是幼儿生活中常见的、非常喜欢的一种玩具,但我发现,幼儿在玩气球时,他们玩的方式单一,而且容易爆炸,不会保护自己的气球。因此,我尝试开展了“气球飞呀飞”的活动,让幼儿探索各种方式让气球飞起来,并且在活动中,我鼓励幼儿有节奏的运动,发展幼儿动作的协调性与灵活性,使幼儿在快乐中
期刊
制作红军帽  在大班“我是中国人”主题中,孩子特别喜欢唱《爷爷为我打月饼》这首歌,对其中老红军的印象很深,对红军爷爷的帽子也产生了兴趣,孩子们也特想要一顶红军帽。我们就安排了两个活动:制作红军帽、制作小国旗并把步骤贴在环境中,让幼儿自主学习。  制作材料:剪刀、彩纸等。  1.折红星(见图1)。  2.剪红星。  3.制作八角帽(见图2)。  4.把剪好的红星贴在帽子上。  十月份国庆期间主题“欢
期刊
一、问题的提出  笔者观察发现,当幼儿进行自由绘画活动时,常常伴有自言自语、边画边说、与同伴交流等现象,并表现出对他人讲述的期望和希望他人倾听画的内容的愿望。但这些行为在教师的眼中可能被视为不遵守纪律,教师经常会说出“是用手画,还是用嘴画”“不用和小朋友商量画什么”等等类似禁止交谈的话语。教师带有强制威吓的言语致使幼儿不敢再出声说话能使教室保持安静,达到所谓的鸦雀无声。幼儿虽然能够在外界的压力下忍
期刊
幼儿园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其目标是激发幼儿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使其具有终身学习和发展的动力机制。为此,教师应时刻考虑儿童的需要和兴趣,知道儿童喜欢探究什么和能探究什么;应坚持让幼儿在科学探究中积累科学知识,学习科学方法,培养科学精神。幼儿科学教育活动不再是传统的传授知识,训练技能,而是要通过幼儿自主的探索活动去发现和学习科学,在有趣的科学活动中养成热爱科学的情感,在生活、游
期刊
设计意图:  绘本《搬过来,搬过去》,是一本趣味幽默而又富有浪漫情调的故事,从中鳄鱼先生和长颈鹿小姐“爱情小屋”的设计与搭建更烘托出了两人情感的升华。在与孩子们一齐分享、解读绘本的过程中,有位幼儿提议“我们一起帮助他们搭建‘爱情小屋’吧!”这一主意引起了孩子们极大的兴趣和强烈的欲望。于是,结合大班幼儿年龄特点,设计了健康活动《搬过来,搬过去》。活动借助“长凳”为材料,以“发展幼儿平衡能力”为重点,
期刊
一、在兴趣中诞生  在开展主题活动《动物王国》时,部分幼儿对“乌鸦喝水”这一话题产生了兴趣,并主动提问“放石子后乌鸦一定能喝到水吗?”教师捕捉到这一宝贵的兴趣点,及时生成了大班科学活动《乌鸦喝水》。这一课题正好契合了我园市级课题研究《开发和利用乡土资源,在科学活动中培养幼儿动手能力》,我们果断地将它确定为研究课题,采用“一课三研”的形式探求教育策略的有效性。  二、在研讨中提升  幼儿园科学活动具
期刊
一、单元教学活动内涵  单元教学是一种幼儿园综合性课程,是由一系列单元教学活动组成。而单元教学活动就是在整合各科活动内容的基础上将各学科内容统一归入一个称之为“单元”的专题之中。在这一专题内通过教学活动设计者对活动目标和内容的预设,要求幼儿统一学习被综合于单元中的学习内容。在综合课程理念的影响下单元教学活动成为我国幼儿教育中普遍应用的模式之一。  在综合性课程理念下,单元教学活动属于结构化程度相对
期刊
随着二期课改向纵深方向发展,幼儿运动的相关研究如雨后春笋般映入读者眼帘。“一物多玩”这个名字也在课改的大潮中不期而至,愈发响亮,成为幼儿运动的一道“家常菜”。  《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简称《指南》)指出:借助各种材料和器械进行运动,尝试新的内容和玩法,获得身体运动的经验。“一物多玩”之所以能迅速“火”起来,笔者认为一是鉴于幼儿自主运动的探索需求;二是鉴于对幼儿创造性的培养;三是鉴于幼儿园现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