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二期课改向纵深方向发展,幼儿运动的相关研究如雨后春笋般映入读者眼帘。“一物多玩”这个名字也在课改的大潮中不期而至,愈发响亮,成为幼儿运动的一道“家常菜”。
《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简称《指南》)指出:借助各种材料和器械进行运动,尝试新的内容和玩法,获得身体运动的经验。“一物多玩”之所以能迅速“火”起来,笔者认为一是鉴于幼儿自主运动的探索需求;二是鉴于对幼儿创造性的培养;三是鉴于幼儿园现有运动材料、器械的充分利用。
然而“一物多玩”在日常运动中却遭遇“瓶颈”,“名不副实”,幼儿对运动材料与器械玩法仍然单一。通过观摩发现,幼儿在“一物多玩”中的运动能力、水平除了与幼儿个体差异、运动材料有关,更与教师的指导有关。教师类似的“仔细想想”、“还有没有别的玩法”等指导语形同虚设,幼儿对“一物多玩”的探索依然“原地踏步”。
本文对教师在幼儿运动中“一物多玩”指导方法进行阐述,授之以渔,让“一物多玩”不再是一句空话。
一、运用肢体不同部位——探索“一物多玩”
《指南》中明确提出“大胆进行各种身体运动,体验各种肢体动作的可能性”。教师在运动教学中应鼓励幼儿通过头、颈、手、肘、臂、身、膝、腿、足等人体部位与材料积极互动,主动探索材料的多种玩法。
在大班《好玩的皮球》活动中,孩子们仍然“一如既往”地拍球、滚球、踢球,虽然彼此互相模仿,但一会儿就失去了兴趣。在交流玩法时,大家还是照搬之前的几种玩法。于是,我提议:“大家能不能用身体的其他部位和皮球做好朋友呢?”话音刚落,孩子们开始探索起来,有的用头顶球,有的用双腿夹球走……
幼儿运用身体不同部位探索往往会带来运动方式上的变化。如幼儿在《好玩的圈圈》活动中多数幼儿习惯于把圈圈放在腰间转。当俊俊把圈圈放在地上跳的时候,几名幼儿笑着说这个玩法太简单了。我对俊俊说:“你能给大家展示一个和刚才不一样的跳吗?”思考一会儿后,在大家期待的目光中俊俊完成了一个“漂亮”的转身跳圈,尽管双脚落地不太稳。接着俊俊做小老师用转体跳圈的方法为大家展示了玩圈的新玩法。正如对滑板的探索中,孩子通过走、跑、跳、转、拉、推等运动中的基本动作与梯子不断进行互动。在这种运用肢体对运动器械、材料自主探索活动中,孩子们创造出了滑板的十几种运动玩法,体验到了探索“一物多玩”的乐趣。
二、调整幼儿人数变化——激活“一物多玩”
个体、小组、集体的学习方式同样适用于运动教学活动中。由于集体、小组和个别教学活动的形式各有其独特的功能,所以在运动教学活动设计中,我们要注意根据教学任务和内容的要求来选择适当的教学形式,把集体、小组和个别教学结合起来。如在《好玩的皮球》活动中,幼儿每人一个皮球,在个体运用身体不同部位探索皮球玩法后,出现了两人合作玩球的现象。教师以此为契机,引导幼儿一人玩球—→两人玩球—→多人玩球—→集体玩球,让幼儿感受到活动的趣味性。随后,幼儿在探索皮球的玩法中出现了“击地传球”、“胸前传球”、“肩上传球”、“胯下传球”的多人合作游戏,将活动一次次推向高潮。有了本次活动的经验,幼儿在《百变绳子》活动中将经验成功迁移,先独立探索,接着两人、三人合作,接着出现多人玩绳。最后,活动在集体游戏“赛龙舟”中结束。由此可以看出,通过调整幼儿人数变化,可以为活动注入活力,让“一物多玩”活起来。
三、改变材料组合方式——拓展“一物多玩”
幼儿喜欢运动,而运动材料是激发他们运动积极性的最基本前提。运动材料组合是幼儿的一种创造行为,期间会衍生出很多新玩法,增强运动本身的挑战性。
1.同种材料组合。
在“一物多玩”运动教学中,一件运动器械或材料有时难以满足幼儿运动的需要。如《好玩的笆斗》活动中,大班幼儿利用笆斗练习“跳山羊”动作,随着练习密度的增强动作也熟练起来,不满足于跳跃一个笆斗的高度,兴趣有所减弱。看到这一状况,教师随手将一个笆斗叠放在另一个笆斗上,对大家说:“谁来挑战两个笆斗的高度?”孩子们跃跃欲试,把自己与同伴的笆斗叠放成不同的高度,不停地挑战,兴趣有增无减。
在大班《有趣的长凳》活动中,教师投放的长凳,高矮不同,宽窄不同。幼儿可根据各自的能力选取适宜的高度或宽窄面运动。小宇走在一条长凳上练习平衡,嘴里嘀咕着:“这条路太短了!”老师反问:“怎样才能变出一条更长的路呢?”在老师的启发下,小宇找了几名同伴,把几条高、低、宽、窄不同的长凳连在一起。走在这条长长的小路上,他的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
在中班《泡沫垫变变变》活动中,幼儿发现在一个泡沫垫上练习助跑跨太容易了。于是,有的幼儿直接把几块泡沫在地面上垫拼在一起,增加了长度,调动了运动的积极性。为了进一步增强运动的趣味性和挑战性,教师将三块泡沫垫组合成立体的“三角小屋”。在接下来的活动中,一个个“三角小屋”出现了,孩子们助跑跨跳时跳得更高、更远了。
2.辅助材料组合。
在体育活动中,我们发现幼儿能利用器械或添加辅助材料的特点,玩出不同的花样,体现出灵活多样的器械特征。
在大班《轮胎总动员》活动中,有的孩子滚轮胎,有的钻轮胎,有的跳轮胎,而邱泽和邱枫兄弟俩却要用轮胎比比谁的力气大。面对同样的轮胎,他俩谁也不能将其举起或抱起。教师观察了一会,走过来说:“也许操场上某样玩具可以帮你们的忙哦!”一会功夫,兄弟俩找来两根绳子分别系在两个轮胎上,拉起轮胎比比“看谁跑得快”。
之后的日常教学活动中,孩子们在“一物多玩时”会有目的地寻找一些辅助器械,滑板车+垫子,可以玩“钻山洞”的游戏;小棒+纸球,可以玩“赶小猪”的游戏;车子+皮球,可以玩“运西瓜”的游戏;小椅子+绳子,可以玩“赶马车”的游戏,等等。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围绕一件运动材料,将其他多种材料进行组合和再利用,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创造出一系列新玩法。
四、增设运动游戏情景——创造“一物多玩”
运动游戏情景是融言、行、情为一体的教学方法,它是利用创设情境来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情绪,引导幼儿对动作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启发幼儿思维的积极性,培养情感意识,达到有效师幼互动的目的。形象的情景设计有利于激发幼儿的兴趣,调动幼儿参与运动的积极性。在运动教学活动中,如果进行单一动作的机械性练习,孩子就会觉得枯燥、乏味。教师运动教学贯穿于富有童趣的情景活动中,可以提高运动教学的质效,甚至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大班《小小志愿者》活动中,活动以支援地震灾区为情景,“志愿者”要经过各种各样的“路”才能到达灾区。而这些不同的“路”正是由不同的长凳组合而成的。“志愿者”们先后经过“独木桥”(长凳直线连接)——“盘旋山路”(长凳首尾相连成圆形)——“起伏山路”(长凳横向前后摆放)——“铁路”(长凳摆放成两排,间距20厘米)等。活动在“志愿者”赶赴灾区的情境中实现了对长凳的“一物多玩”。
小班《神奇的礼物》活动中,活动以小熊去奶奶家送礼物为情景。孩子们装扮成小熊,以“短布棍”为神奇的礼物,在“熊妈妈”的带领下开始了探索活动。“短布棍”的精彩玩法让“熊奶奶”感受到它是个神奇的礼物。
“一物多玩”是幼儿运动的一道“家常菜”,但若要幼儿喜欢这道“菜”,还需要教师精心调制它的“味道”,让其成为孩子运动的一道“美味”!
《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简称《指南》)指出:借助各种材料和器械进行运动,尝试新的内容和玩法,获得身体运动的经验。“一物多玩”之所以能迅速“火”起来,笔者认为一是鉴于幼儿自主运动的探索需求;二是鉴于对幼儿创造性的培养;三是鉴于幼儿园现有运动材料、器械的充分利用。
然而“一物多玩”在日常运动中却遭遇“瓶颈”,“名不副实”,幼儿对运动材料与器械玩法仍然单一。通过观摩发现,幼儿在“一物多玩”中的运动能力、水平除了与幼儿个体差异、运动材料有关,更与教师的指导有关。教师类似的“仔细想想”、“还有没有别的玩法”等指导语形同虚设,幼儿对“一物多玩”的探索依然“原地踏步”。
本文对教师在幼儿运动中“一物多玩”指导方法进行阐述,授之以渔,让“一物多玩”不再是一句空话。
一、运用肢体不同部位——探索“一物多玩”
《指南》中明确提出“大胆进行各种身体运动,体验各种肢体动作的可能性”。教师在运动教学中应鼓励幼儿通过头、颈、手、肘、臂、身、膝、腿、足等人体部位与材料积极互动,主动探索材料的多种玩法。
在大班《好玩的皮球》活动中,孩子们仍然“一如既往”地拍球、滚球、踢球,虽然彼此互相模仿,但一会儿就失去了兴趣。在交流玩法时,大家还是照搬之前的几种玩法。于是,我提议:“大家能不能用身体的其他部位和皮球做好朋友呢?”话音刚落,孩子们开始探索起来,有的用头顶球,有的用双腿夹球走……
幼儿运用身体不同部位探索往往会带来运动方式上的变化。如幼儿在《好玩的圈圈》活动中多数幼儿习惯于把圈圈放在腰间转。当俊俊把圈圈放在地上跳的时候,几名幼儿笑着说这个玩法太简单了。我对俊俊说:“你能给大家展示一个和刚才不一样的跳吗?”思考一会儿后,在大家期待的目光中俊俊完成了一个“漂亮”的转身跳圈,尽管双脚落地不太稳。接着俊俊做小老师用转体跳圈的方法为大家展示了玩圈的新玩法。正如对滑板的探索中,孩子通过走、跑、跳、转、拉、推等运动中的基本动作与梯子不断进行互动。在这种运用肢体对运动器械、材料自主探索活动中,孩子们创造出了滑板的十几种运动玩法,体验到了探索“一物多玩”的乐趣。
二、调整幼儿人数变化——激活“一物多玩”
个体、小组、集体的学习方式同样适用于运动教学活动中。由于集体、小组和个别教学活动的形式各有其独特的功能,所以在运动教学活动设计中,我们要注意根据教学任务和内容的要求来选择适当的教学形式,把集体、小组和个别教学结合起来。如在《好玩的皮球》活动中,幼儿每人一个皮球,在个体运用身体不同部位探索皮球玩法后,出现了两人合作玩球的现象。教师以此为契机,引导幼儿一人玩球—→两人玩球—→多人玩球—→集体玩球,让幼儿感受到活动的趣味性。随后,幼儿在探索皮球的玩法中出现了“击地传球”、“胸前传球”、“肩上传球”、“胯下传球”的多人合作游戏,将活动一次次推向高潮。有了本次活动的经验,幼儿在《百变绳子》活动中将经验成功迁移,先独立探索,接着两人、三人合作,接着出现多人玩绳。最后,活动在集体游戏“赛龙舟”中结束。由此可以看出,通过调整幼儿人数变化,可以为活动注入活力,让“一物多玩”活起来。
三、改变材料组合方式——拓展“一物多玩”
幼儿喜欢运动,而运动材料是激发他们运动积极性的最基本前提。运动材料组合是幼儿的一种创造行为,期间会衍生出很多新玩法,增强运动本身的挑战性。
1.同种材料组合。
在“一物多玩”运动教学中,一件运动器械或材料有时难以满足幼儿运动的需要。如《好玩的笆斗》活动中,大班幼儿利用笆斗练习“跳山羊”动作,随着练习密度的增强动作也熟练起来,不满足于跳跃一个笆斗的高度,兴趣有所减弱。看到这一状况,教师随手将一个笆斗叠放在另一个笆斗上,对大家说:“谁来挑战两个笆斗的高度?”孩子们跃跃欲试,把自己与同伴的笆斗叠放成不同的高度,不停地挑战,兴趣有增无减。
在大班《有趣的长凳》活动中,教师投放的长凳,高矮不同,宽窄不同。幼儿可根据各自的能力选取适宜的高度或宽窄面运动。小宇走在一条长凳上练习平衡,嘴里嘀咕着:“这条路太短了!”老师反问:“怎样才能变出一条更长的路呢?”在老师的启发下,小宇找了几名同伴,把几条高、低、宽、窄不同的长凳连在一起。走在这条长长的小路上,他的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
在中班《泡沫垫变变变》活动中,幼儿发现在一个泡沫垫上练习助跑跨太容易了。于是,有的幼儿直接把几块泡沫在地面上垫拼在一起,增加了长度,调动了运动的积极性。为了进一步增强运动的趣味性和挑战性,教师将三块泡沫垫组合成立体的“三角小屋”。在接下来的活动中,一个个“三角小屋”出现了,孩子们助跑跨跳时跳得更高、更远了。
2.辅助材料组合。
在体育活动中,我们发现幼儿能利用器械或添加辅助材料的特点,玩出不同的花样,体现出灵活多样的器械特征。
在大班《轮胎总动员》活动中,有的孩子滚轮胎,有的钻轮胎,有的跳轮胎,而邱泽和邱枫兄弟俩却要用轮胎比比谁的力气大。面对同样的轮胎,他俩谁也不能将其举起或抱起。教师观察了一会,走过来说:“也许操场上某样玩具可以帮你们的忙哦!”一会功夫,兄弟俩找来两根绳子分别系在两个轮胎上,拉起轮胎比比“看谁跑得快”。
之后的日常教学活动中,孩子们在“一物多玩时”会有目的地寻找一些辅助器械,滑板车+垫子,可以玩“钻山洞”的游戏;小棒+纸球,可以玩“赶小猪”的游戏;车子+皮球,可以玩“运西瓜”的游戏;小椅子+绳子,可以玩“赶马车”的游戏,等等。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围绕一件运动材料,将其他多种材料进行组合和再利用,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创造出一系列新玩法。
四、增设运动游戏情景——创造“一物多玩”
运动游戏情景是融言、行、情为一体的教学方法,它是利用创设情境来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情绪,引导幼儿对动作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启发幼儿思维的积极性,培养情感意识,达到有效师幼互动的目的。形象的情景设计有利于激发幼儿的兴趣,调动幼儿参与运动的积极性。在运动教学活动中,如果进行单一动作的机械性练习,孩子就会觉得枯燥、乏味。教师运动教学贯穿于富有童趣的情景活动中,可以提高运动教学的质效,甚至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大班《小小志愿者》活动中,活动以支援地震灾区为情景,“志愿者”要经过各种各样的“路”才能到达灾区。而这些不同的“路”正是由不同的长凳组合而成的。“志愿者”们先后经过“独木桥”(长凳直线连接)——“盘旋山路”(长凳首尾相连成圆形)——“起伏山路”(长凳横向前后摆放)——“铁路”(长凳摆放成两排,间距20厘米)等。活动在“志愿者”赶赴灾区的情境中实现了对长凳的“一物多玩”。
小班《神奇的礼物》活动中,活动以小熊去奶奶家送礼物为情景。孩子们装扮成小熊,以“短布棍”为神奇的礼物,在“熊妈妈”的带领下开始了探索活动。“短布棍”的精彩玩法让“熊奶奶”感受到它是个神奇的礼物。
“一物多玩”是幼儿运动的一道“家常菜”,但若要幼儿喜欢这道“菜”,还需要教师精心调制它的“味道”,让其成为孩子运动的一道“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