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习的良好习惯,对学习的有效开展作用颇大。本文介绍了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积极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学生;习惯;培养;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5.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9-015-1
天性是一个人出生就具有的秉性,一个外界难以改变的心理感知特性及行为趋向。所以我们常说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所以作为一名学科教师,内心多希望学生喜欢学习、能将学习作为一种天性,但光是幻想是无用的,关键还得看行动。
从去年参加青年教师论坛,尤其是聆听了邹国和等两位老教师的讲座,受益匪浅。两位老师讲的实在、讲的深入人心。的确,作为老师,应该以教书并育人为目的,但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
通过两位老师的讲座,我感受到要使教育起到育人的作用,就要让学生爱教育、爱学习。而要让学生爱教育、爱学习,作为教师就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使学生由“让我学”变成“我要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那怎样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我认为从教师角度应该做到如下几点:
首先,培养良好习惯。
1.培养学生专心听讲习惯
①老师讲关键问题时要提醒学生,引起他们的注意力,使学生自觉不自觉地养成注意听课的习惯;
②要培养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边听边想的习惯,遇到不懂的地方,要及时举手,强化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积极主动地学习,把疑难问题放在课堂中解决。
2.培养学生质疑问难习惯
教学中教师一旦发现学生练习中的错误,要耐心询问学生哪里不懂,要以鼓励、诱导、启发等尊重、爱护学生的方法,使学生树立起学习的信心,切忌责怪。对学有所长的学生,则还要鼓励他们提出不同见解。如果学生不会质疑,教师则要设疑。通过经常训练,学生就从无疑到有疑,从不会质疑到会质疑。
3.培养学生完成作业习惯
对于这个习惯,需要教师做好以下三点:①要求要具体明确。对于作业,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做到认真、准确、完整。②要树立作业榜样。在作业前,教师要有意识地把做得好的作业展示给学生,使学生产生向典型看齐的向上心理。③教师要及时反馈、认真纠错。
4.培养学生参与合作习惯
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每个学生都应积极参与,与人合作。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多注重组织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参与小组讨论交流,在交流中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形成自己的见解。
其次,培养学习兴趣。
1.努力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谐愉快的课堂教学气氛是学生敢于参与的先决条件。学生只有在不感到压力的情况下,在喜爱所教老师的前提下,才会乐于学习。所以教师应先放下架子,与学生多沟通,跟他们交朋友;在生活上、学习上都关心他们,从而激起学生对老师的爱,对你所教学科的爱。当然,教学要平等,要面向全体施教,不能偏爱一部分人,要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忧学生之所忧,要知道学生知识的特点、知道学生会朝什么方向发展。在课堂上,一切顺乎自然,老师顺势而教,学生顺心而学——因势利导,老师与学生都能全身心地沉浸在教与学的快乐中。
2.丰富教学内容、多变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必须丰富有趣、教学方法要新颖、灵活多变,教学形式要多样。
首先,教师要精选教学内容,感染学生的学习兴趣。人们从事各种活动的积极性,不仅跟人们的需要、兴趣、活动的目的直接联系,而且与人们从事活动时大脑皮层神经元兴奋程度密切相关。当大脑皮层神经元处于兴奋状态时,注意力就易集中,积极性就高。在教学过程中,选择的教学内容要丰富有趣、教学方法要新颖灵活多变,提高学生大脑皮层神经元的兴奋程度,扩大兴奋面积,促进学生注意力稳定集中,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的质量。
第二,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每个人的思维总是由问题而起的,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课堂提问应该精心设计问题,从而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其能够积极去探索。
第三,教师要多变各种教学形式,诱发学生参与的兴趣。学生学习的兴趣要靠培养,也要靠感染,才能诱发出来。在这里起决定作用的是教师。教师可以通过形式的多样化来启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在一节课中,老师可以运用多种的教具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和诱发其学习的兴趣。正确地把课件、投影仪和一些卡片、挂图等有机地结合起来使用,使学生不至于只依赖课本的单一形式。
3.及时客观、正面评价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其学习信心和成就动机。因为,每个人都有受人尊重的需要。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功,学习成绩好,师生评价高,受人尊重的需要就会得到满足,学习的积极性就会提高。所以,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上下功夫,尽最大的努力引导学生当堂理解掌握所学知识;在作业的布置、命题考试必须按课标的要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选择一些经学生努力能解答的问题,让绝大多数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
总之,只要学生真正拥有了“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这两样“法宝”,激发出他们的第二天性,才能由“让我学”变成“我要学”,才能使学生终身受益,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目的!
关键词:学生;习惯;培养;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5.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9-015-1
天性是一个人出生就具有的秉性,一个外界难以改变的心理感知特性及行为趋向。所以我们常说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所以作为一名学科教师,内心多希望学生喜欢学习、能将学习作为一种天性,但光是幻想是无用的,关键还得看行动。
从去年参加青年教师论坛,尤其是聆听了邹国和等两位老教师的讲座,受益匪浅。两位老师讲的实在、讲的深入人心。的确,作为老师,应该以教书并育人为目的,但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
通过两位老师的讲座,我感受到要使教育起到育人的作用,就要让学生爱教育、爱学习。而要让学生爱教育、爱学习,作为教师就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使学生由“让我学”变成“我要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那怎样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我认为从教师角度应该做到如下几点:
首先,培养良好习惯。
1.培养学生专心听讲习惯
①老师讲关键问题时要提醒学生,引起他们的注意力,使学生自觉不自觉地养成注意听课的习惯;
②要培养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边听边想的习惯,遇到不懂的地方,要及时举手,强化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积极主动地学习,把疑难问题放在课堂中解决。
2.培养学生质疑问难习惯
教学中教师一旦发现学生练习中的错误,要耐心询问学生哪里不懂,要以鼓励、诱导、启发等尊重、爱护学生的方法,使学生树立起学习的信心,切忌责怪。对学有所长的学生,则还要鼓励他们提出不同见解。如果学生不会质疑,教师则要设疑。通过经常训练,学生就从无疑到有疑,从不会质疑到会质疑。
3.培养学生完成作业习惯
对于这个习惯,需要教师做好以下三点:①要求要具体明确。对于作业,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做到认真、准确、完整。②要树立作业榜样。在作业前,教师要有意识地把做得好的作业展示给学生,使学生产生向典型看齐的向上心理。③教师要及时反馈、认真纠错。
4.培养学生参与合作习惯
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每个学生都应积极参与,与人合作。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多注重组织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参与小组讨论交流,在交流中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形成自己的见解。
其次,培养学习兴趣。
1.努力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谐愉快的课堂教学气氛是学生敢于参与的先决条件。学生只有在不感到压力的情况下,在喜爱所教老师的前提下,才会乐于学习。所以教师应先放下架子,与学生多沟通,跟他们交朋友;在生活上、学习上都关心他们,从而激起学生对老师的爱,对你所教学科的爱。当然,教学要平等,要面向全体施教,不能偏爱一部分人,要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忧学生之所忧,要知道学生知识的特点、知道学生会朝什么方向发展。在课堂上,一切顺乎自然,老师顺势而教,学生顺心而学——因势利导,老师与学生都能全身心地沉浸在教与学的快乐中。
2.丰富教学内容、多变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必须丰富有趣、教学方法要新颖、灵活多变,教学形式要多样。
首先,教师要精选教学内容,感染学生的学习兴趣。人们从事各种活动的积极性,不仅跟人们的需要、兴趣、活动的目的直接联系,而且与人们从事活动时大脑皮层神经元兴奋程度密切相关。当大脑皮层神经元处于兴奋状态时,注意力就易集中,积极性就高。在教学过程中,选择的教学内容要丰富有趣、教学方法要新颖灵活多变,提高学生大脑皮层神经元的兴奋程度,扩大兴奋面积,促进学生注意力稳定集中,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的质量。
第二,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每个人的思维总是由问题而起的,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课堂提问应该精心设计问题,从而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其能够积极去探索。
第三,教师要多变各种教学形式,诱发学生参与的兴趣。学生学习的兴趣要靠培养,也要靠感染,才能诱发出来。在这里起决定作用的是教师。教师可以通过形式的多样化来启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在一节课中,老师可以运用多种的教具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和诱发其学习的兴趣。正确地把课件、投影仪和一些卡片、挂图等有机地结合起来使用,使学生不至于只依赖课本的单一形式。
3.及时客观、正面评价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其学习信心和成就动机。因为,每个人都有受人尊重的需要。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功,学习成绩好,师生评价高,受人尊重的需要就会得到满足,学习的积极性就会提高。所以,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上下功夫,尽最大的努力引导学生当堂理解掌握所学知识;在作业的布置、命题考试必须按课标的要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选择一些经学生努力能解答的问题,让绝大多数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
总之,只要学生真正拥有了“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这两样“法宝”,激发出他们的第二天性,才能由“让我学”变成“我要学”,才能使学生终身受益,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