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按照《新课程标准》和素质教育的核心素养要求,要在教学中不断学习不断反思,吸取经验,取长补短,与时共进。如果教师对于自己的教学不做任何反思,不注意及时吸收教学中的研究成果,则教学过程只能是一潭死水,根本不能达到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以及探究式学习的习惯。
关键词:物理教学;核心素养;反思
通过对新课程的学习,我认为教师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反思:让学生产生好奇;让学生主动提问;让学生积极探索;让学生自主追求。
一、让学生产生好奇
好奇作为思维的先导,它是成功的起点。在平时的教学中,让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并想法去解决问题。
初中物理(沪科版)开篇就讲到有趣的物理现象,列举了几个好奇的实验。我一一在讲台上演示出来,边做边问:“在水中的筷子为什么被折断了”“为什么没给水加热,它就会沸腾?”“饮料为什么吸不起来?”“天空为什么会出现彩虹?”随着一个个的提问,造成一个个悬念。学生很快“磁化”般地被紧紧吸引住,多么好奇,多么有趣,吊起了学生的“胃口”,从而激发了他们强烈的兴趣和急待解决问题的求知欲。所以,每一堂课,我通过自己的语言、行动和要求去影响学生,提出或制造一个个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悬念,让学生产生好奇,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诱发他们的追求。
二、让学生主动提问
学生在好奇心理的驱动下,就会主动的去了解问题,认识问题的本质。这就需要他们具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和良好的思维推理能力。他们之间就会出现一定的讨论和争议,并会不时的请教老师来评判。教师此时要善于鼓励和保护他们的这种学习热情,引导他们深入分析,着重培养他们的良好思维方法。
在学习“光的折射后”后,学生对“海市蜃楼”充满好奇,通过自己的学习,相互讨论,有些学生主动提问,怎么才能看到“海市蜃楼”?我就把硬币放在空纸杯子里,让学生不能看见硬币,我向杯子里加水,一边加水一边让学生观察,在加水过程中,慢慢的就看见硬币了,再通过师生共同讨论,形成共识,解决了学生的提问,增长了学生的知识。
在学习完“凸透镜成像”后,学生了解到凸透镜有那么多应用,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过程中,有些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些问题:(1)凸透镜,光屏,蜡烛三者的中心为什么要安装在光具座的同一高度?(2)凸透镜在什么情况才能成像?(3)把凸透镜用纸挡一部分,还能成像么,为什么?(4)为什么把蜡烛放在一倍焦距上,有时候在光屏上还有像?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说明他们在掌握现有的知识上,向前跨了一大步,去探索一些更新、更难的知识。此时,我把学生分成几个兴趣小组,指导他们去设计,并进行实验,解决他们的问题。
三、让学生积极探索
产生了好奇,主动提出了问题,就具有了动力。在此时,就积极鼓励他们,自己去探索,物理这一门学科的特点就是观察和实验,理论联系实际。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实验学习前人的“创新”。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1)引导学生利用课本做好教材中安排的实验。(2)创新机会多做实验,养成勤动手的好习惯。(3)用简单器材创造性的做好实验。例如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让学生准备平面镜,用激光笔照射在平面镜,观察白屏上的光线,不断给改变光线与平面镜之间的夹角,观察白屏上另一边光线的变化,再把白屏向后偏折,观察被向后偏折白屏上有什么现象等,再开展讨论,让学生得出自己的结论,并与课本结论进行比较。我不断发问:看到什么?说明什么?结果是什么?内在联系是什么?成败关键又是什么?
学生讨论,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加上我的指导,解决了心中的困惑。总之,通过实验,观察认识,理论和实际的有机结合,使学生辨别存在于他们周围模糊不清的事物,培养了认识事物的能力,对他们的智力发展极其有益,更为以后的学习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方法。
四、让学生自主追求
让学生自主地追求一些自己认为不解的知识,了解一些最新的科学成果,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和源泉。我结合课本的“想一想、议一议”、“加油站”、“迷你实验”、“拓展一步”唤起学生的注意,引起学生的思考。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而主动追求。例如《蒸发》一节中,研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引导学生利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设计三个小实验。(1)在手背上滴两滴相等的水滴,把一滴涂开,看哪滴干得快?(2)在桌子上和手背上涂上面积相同的水渍,看哪个干得快?(3)在桌面上涂上大小面积相同的水渍,对其一片吹风,看哪滴干得快?再指导学生找出生活中的应用,基础好的学生写出小论文。等等。学生不仅掌握了课本中的知识,还加强了与现实生活中的联系,这正是素质教育要求达到的目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就会很高,越学越有劲。在他们以后的生涯中,也会延续这种自主追求的精神,充实自己的精神食粮。
总之,物理教学反思对教师和学生的成长都是显而易见的,是物理教师实现自我发展的有效途径,是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 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保障。“教育”是一门艺术,在教学过程中只有不斷地反思, 才能更好的完成“教学育人”这一神圣使命。教师不仅要给学生解惑,更要培养他们自己去想法解惑,达到“活到老,学到老”,只有这样,才能出现创新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邱丽萍.初中物理教学反思[J].现代交际,2015(04):215.
关键词:物理教学;核心素养;反思
通过对新课程的学习,我认为教师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反思:让学生产生好奇;让学生主动提问;让学生积极探索;让学生自主追求。
一、让学生产生好奇
好奇作为思维的先导,它是成功的起点。在平时的教学中,让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并想法去解决问题。
初中物理(沪科版)开篇就讲到有趣的物理现象,列举了几个好奇的实验。我一一在讲台上演示出来,边做边问:“在水中的筷子为什么被折断了”“为什么没给水加热,它就会沸腾?”“饮料为什么吸不起来?”“天空为什么会出现彩虹?”随着一个个的提问,造成一个个悬念。学生很快“磁化”般地被紧紧吸引住,多么好奇,多么有趣,吊起了学生的“胃口”,从而激发了他们强烈的兴趣和急待解决问题的求知欲。所以,每一堂课,我通过自己的语言、行动和要求去影响学生,提出或制造一个个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悬念,让学生产生好奇,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诱发他们的追求。
二、让学生主动提问
学生在好奇心理的驱动下,就会主动的去了解问题,认识问题的本质。这就需要他们具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和良好的思维推理能力。他们之间就会出现一定的讨论和争议,并会不时的请教老师来评判。教师此时要善于鼓励和保护他们的这种学习热情,引导他们深入分析,着重培养他们的良好思维方法。
在学习“光的折射后”后,学生对“海市蜃楼”充满好奇,通过自己的学习,相互讨论,有些学生主动提问,怎么才能看到“海市蜃楼”?我就把硬币放在空纸杯子里,让学生不能看见硬币,我向杯子里加水,一边加水一边让学生观察,在加水过程中,慢慢的就看见硬币了,再通过师生共同讨论,形成共识,解决了学生的提问,增长了学生的知识。
在学习完“凸透镜成像”后,学生了解到凸透镜有那么多应用,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过程中,有些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些问题:(1)凸透镜,光屏,蜡烛三者的中心为什么要安装在光具座的同一高度?(2)凸透镜在什么情况才能成像?(3)把凸透镜用纸挡一部分,还能成像么,为什么?(4)为什么把蜡烛放在一倍焦距上,有时候在光屏上还有像?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说明他们在掌握现有的知识上,向前跨了一大步,去探索一些更新、更难的知识。此时,我把学生分成几个兴趣小组,指导他们去设计,并进行实验,解决他们的问题。
三、让学生积极探索
产生了好奇,主动提出了问题,就具有了动力。在此时,就积极鼓励他们,自己去探索,物理这一门学科的特点就是观察和实验,理论联系实际。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实验学习前人的“创新”。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1)引导学生利用课本做好教材中安排的实验。(2)创新机会多做实验,养成勤动手的好习惯。(3)用简单器材创造性的做好实验。例如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让学生准备平面镜,用激光笔照射在平面镜,观察白屏上的光线,不断给改变光线与平面镜之间的夹角,观察白屏上另一边光线的变化,再把白屏向后偏折,观察被向后偏折白屏上有什么现象等,再开展讨论,让学生得出自己的结论,并与课本结论进行比较。我不断发问:看到什么?说明什么?结果是什么?内在联系是什么?成败关键又是什么?
学生讨论,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加上我的指导,解决了心中的困惑。总之,通过实验,观察认识,理论和实际的有机结合,使学生辨别存在于他们周围模糊不清的事物,培养了认识事物的能力,对他们的智力发展极其有益,更为以后的学习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方法。
四、让学生自主追求
让学生自主地追求一些自己认为不解的知识,了解一些最新的科学成果,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和源泉。我结合课本的“想一想、议一议”、“加油站”、“迷你实验”、“拓展一步”唤起学生的注意,引起学生的思考。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而主动追求。例如《蒸发》一节中,研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引导学生利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设计三个小实验。(1)在手背上滴两滴相等的水滴,把一滴涂开,看哪滴干得快?(2)在桌子上和手背上涂上面积相同的水渍,看哪个干得快?(3)在桌面上涂上大小面积相同的水渍,对其一片吹风,看哪滴干得快?再指导学生找出生活中的应用,基础好的学生写出小论文。等等。学生不仅掌握了课本中的知识,还加强了与现实生活中的联系,这正是素质教育要求达到的目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就会很高,越学越有劲。在他们以后的生涯中,也会延续这种自主追求的精神,充实自己的精神食粮。
总之,物理教学反思对教师和学生的成长都是显而易见的,是物理教师实现自我发展的有效途径,是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 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保障。“教育”是一门艺术,在教学过程中只有不斷地反思, 才能更好的完成“教学育人”这一神圣使命。教师不仅要给学生解惑,更要培养他们自己去想法解惑,达到“活到老,学到老”,只有这样,才能出现创新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邱丽萍.初中物理教学反思[J].现代交际,2015(04):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