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传统文化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anchuanzhish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导致西方的价值观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冲击很大,曾经有一段时间,我国的传统文化一度被疏忽和冷落。而在今天的高考制度下,高中语文教学也偏重于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学习也变得功利,而忽视道德文化的熏陶和人格的培养,即对人文教育忽视,导致很多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精神空虚。
   一、弘扬传统文化  任重而道远
   1.中国传统文化是由儒、释、道三家,文、史、哲三科,天、地、人三学合构而成。在这种传统文化基础上孕育出来的传统人文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顺自然而以人为本;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循人伦而以和为本;在人与自我的关系上,重体验而以乐为本。从中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化中蕴涵的人文精神,与加强学生人文教育具有高度契合性,其内核在现代构建和谐社会的条件下仍然适应,也趋向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因此,弘扬传统文化,有助于进一步加强学生人文教育。
   2.现代语文课程改革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而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这就要求语文教学在重视“实用”的基础上,还要注重学生的人文教育,把语文训练与人文素质教育有机地统一起来,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激发他们的各种潜能,陶冶学生的人格情操,培养具有道德操守的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也就是我们教学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因此,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人文精神与语文教学强调的人文性要求是相互契合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所以高中阶段语文教学必须肩负去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任,在语文教学中要渗透传统文化的教育,重建学生的精神家园。
   二、让传统文化之花在语文教学中绽放异彩
   新课程理念中提出根据新时期语文的教育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教学目标,努力改革课程的内容,结构和实施机制。其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就要求语文教学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发掘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传统文化在语文课堂上的渗透
   语文课本是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很多课文的选取都是经过精心筛选的,里面包含了丰富的文化知识,还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对于学生的人文教育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例如,语文课本里的古诗文就是传统文化的结晶,历经岁月的洗礼,千锤百炼,是传统文化中的经典,这些经典承载了中华民族的哲学思想,伦理观念,审美情趣和生存的智慧,既包含了丰富的知识,也具有深厚的内涵和深刻的哲理。毫无疑问,学习和诵读这些经典,有助于学生人格的养成与情操的陶冶,有助于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传统文化在语文课堂外的延伸
   语文课堂上的45分钟毕竟是有限的,我们还应该树立“处处都扬传统文化,时时都现语文魅力”的观念,充分利用各种形式来弘扬传统文化,展现语文的魅力,让学生在无形中受到熏陶,陶冶性情,滋养心灵。
   1.开展多种比赛,活跃校园氛围
   以“弘扬传统文化,展现语文魅力”为主题开展经典诵读比赛、毛笔书法大赛、水墨国画比赛、民间剪纸比赛等,以各种形式渗透传统文化的元素,让学生在参与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让学生发自内心的喜欢传统文化。
   2.利用每寸空间,润物细无声
   在教室墙壁,黑板报宣扬传统文化;在学校的长廊,校道悬挂传统文化的经典语录;这些文化氛围的营造让学生在“无声”中受到教育,影响着他们的精神世界,滋养着他们的心田,引导他们走进传统文化的经典,与古人零距离的接触,擦亮心灵的火花,迸发智慧之光。
   三、弘扬传统文化中存在的误区及正确做法
   我们在提倡弘扬传统文化并不是简单的复古教育,而是汲取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以一种全新的方式,结合现代的发展促进人的健全发展。传统文化教育不但可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优化学生的人格,培养高尚的道德观,同时,又可以增强学生的语文能力,培养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所以,我们对传统文化要批判性地继承,发扬创新,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在加强传统道德教育的同时,更注重实践活动,用思想指导行动,不搞形式主义,不急功近利,在潜移默化中传承这些优秀的文化并付诸于行动。
   总而言之,传统文化教育是语文教学的组成部分,两者结合,可以有效地弘扬中国优良的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与个人道德修养,丰富精神世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其他文献
文言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词性或用法的语法现象。主要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等的活用,它是文言文学习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虽然高考不会直接问你某个词的活用现象,但是在阅读理解文言文和文言文翻译中,会考查到活用的内容,而学生对此经常难以做到准确判断。追本溯源,症结在于学生对词性的语法功能缺乏必要的了解。古人没有词性的概念,语言运用属于约定俗成的一种习惯,而现代汉语往往从
期刊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是文章内容和阅卷者情感、心理之间的第一个接触点,也是传递作品主题、展示作者才情的重要内容。俗话说“秧好一半谷,题好一半文”“文题善,佳篇成一半”,好的标题能使文章光彩照人,能迅速吸引阅读者人的目光,为自己的作文赢得良好的“第一印象”。   目前,有些高中生在拟作文题目时非常随意,有的题目与文体不符,有的与文章的主旨没有丝毫关系,有的缺乏文采,有的过于平淡,没有新意,……在课堂上
期刊
朱熹曾说过,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至精。而语文教学最重要的,也莫过于此,朗读是基础。对于语文教学而言,“读”显得尤为重要。  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等。语文课改根据新的语文能力实践系统,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素质教育的空间。  一、散文教
期刊
最新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作文教学任务有这样一条要求:养成观察、积累、思考和多写多改的习惯。目前,许多学校对作文教学只重视写,却忽视了指导学生修改自己的作文,以致大多数学生不会修改作文,这也是学生作文能力难以提高的原因之一。   一、改材料:即原文选用的材料比较牵强,欠说服力,改为选用恰当的典型材料,以增强说服力。如:论点为“创新是企业发展动力”的议论文,一些学生选用了“小米手机”作为论据:  
期刊
有人说,诗歌是情感的精灵,是美神的骄子,是灵魂的造化,是人文精神不倦的歌手。它流光溢彩,倾国倾城。三月桃夭,七月流火,呦呦鹿鸣,瑟瑟秋风,大江东去,冷月无声。一串串鲜明的意象,一曲曲动人的歌谣。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正确解读诗歌的意象,准确理解诗歌所要表达的感情呢?  一、要求学生掌握诗歌常见意象的内涵  在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漫长历程中,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它们蕴涵的意义基本是固定的。如果学
期刊
任何学习的过程都由三个环节组成:“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有效教学体现了新课程“主体”“生成”“发展”的理念。在新课程的理念指导下,推进高中语文有效教学具有必要性。同时,有效教学也是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和促进教师专业化的有效途径,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有效教学”主要包括以下三要素:  一、制定科学简明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表述可以从多方面加以概括、归纳,按对
期刊
创新是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为导向,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本着理想化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而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径、环境,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创新是社会不断进步的灵魂, 教育具有开发创造能力的力量。   第一,问题应该经过认真筛选,找出最佳方式。   语文课堂提问的标准应是:能联系实际,发人深思,给人启迪;能激发、唤醒、鼓励学生的
期刊
文言文阅读在高考语文试卷所占分值仅次于作文和现代文阅读,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之一,所以如何做好文言文阅读就显得尤为重要;而文言文阅读的关键就是要准确理解文段,尤其是准确理解文段中文言实词的词义。《考纲》要求掌握的实词一共有120个,而每个实词都是多义词,要把这些实词的用法和意思全部记住,这基本上是很困难或是不可能的。那什么样的作法可以减少这种难度,并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就需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注
期刊
首先,以人为本,树立语文教学生活化理念。   教育面对的是鲜活的个体,作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语文学科,更应注重学生语文实际运用能力,关注现实生活中学生的价值判断、价值选择和价值实践。语文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未来生活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语文素质为根本目的,以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主动精神,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形成学生的健康个性为根本特征的学科教育活动,所以我们要充分调动学生
期刊
最近十几年来,语文中考阅读题占分比例稍居作文之后,而且阅读材料除了一个文言文是课内的,其余三个都是课外的。特别是从2014年起,我们宁波地区语文考试分值增加到150分,作文60分,阅读56分左右。这么看来阅读是一个举足轻重的大题目啊,要是阅读题得分率不高,也就意味着语文考砸了,直接影响升学。所以我们对阅读能力的训练提高很是重视,千方百计地有针对性地尽其所能地让学生训练,但是因为中考现代文不考教材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