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4
近日我听了一节历史课《两极世界的形成》。授课老师历史基础扎实、重点突出,教学语言生动、师生互动很多,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唯一不足的是学生回答问题时常常“卡壳”。我思虑再三,感觉导致这种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教师对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置和回答问题的学生选择不当。由此我感到在课堂上进行师生间的教学互动问答很值得研究。
伴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推进,“教师是指导、学生是主体”的教学理念逐步深入人心。而课堂上创设适合学生思维的教学环境,调动学生主动参与,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一个动态的过程,无疑是各位教师课堂教学的方向。教师的教学工作中,备课、上课和课后辅导巩固等教学工作都应该与“以学生为本”“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紧密相连。师生互动问答无疑是日常教学工作中最普遍、最直接的方法,能促进学生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语言概括的能力。
课堂设问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时间、学生情况等相关的教学因素,科学系统地设置。由人及己,我也在反思,如果是我来上这节课,我应该怎样完成教学任务?应该开设哪些问题?怎样开设这些问题?教师在历史课堂的互动问答中应该注意些什么?现在我就以我所任教的历史学科,以《两极世界的形成》中某些教学内容为例,谈谈历史课堂上设问和解答的原则和技巧,期望能与大家共勉,促进课堂教学活动的圆满成功!
一、选择问题的原则
1问题的选择要有价值性。
价值性原则是指所提的历史问题一定要有学习价值,这种设问又可称为有效设问。而学习价值可以以历史教学大纲和考试要求作参照。问题可以从巩固学生基础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能力、塑造良好的人生价值观等方方面面开设。
2问题的选择要有时间性。时间性就是要求教师要根据教学时间科学地设置问题。如果时间充足,设置问题可以多些,回答问题的学生也可以多些。否则,则可以适当削减,以免干扰教学进度,进而影响教学目标的圆满完成。
二、设问的原则
1问题的设置要面向全体学生。
我称之为“学生的普遍性”原则,也可称为“整体性”原则。就是要求提出的问题要面向全部学生,要激发每一个学生的思考。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知个体,忽视整体。教师须记住,每一位学生都是班级的一分子,他们都有学习的权利,回答问题的权利。教师应该尽可能地分层设问,兼顾全体学生。如果教师上课、设问紧紧盯着历史知识较好的学生,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达不到“为了一切学生,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
2根据学生发问。
我称之为“学生的差异性”原则。虽然课堂上设问要考虑到全部学生的需要,做到面向全部学生。但是,不同的学生,基础知识、智力水平、学习习惯等方面各不不同。我们不能忽视这一点。但是,教师必须牢记“为了一切学生”,必须千方百计激发每个人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积极性,从而巩固历史基础知识,培养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兴趣源于成就感。成绩突出的学生不屑回答基础性问题,他们渴望挑战高难度;成绩差的学生由于各种原因,基础知识也记不牢。因而,教师应该因材施教、因材施问。把一些基础性、简单些的问题交给基础薄弱的学生回答;让基础知识扎实、兴趣浓厚的学生分析回答一些需要深分析、多比较的问题。如问“美国‘冷战’的具体表现有哪些?”可以找历史基础较差的同学回答;而对于杜鲁门主义的材料分析则应该请历史基础较好、分析能力较强的同学回答。这样的分层问答兼顾了历史基础较差的学生巩固基础知识的学习要求和学习习惯较好的学生提升分析问题能力的学习要求,必然能取得课堂教学的高效率。每位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更加细密分层问答,效果肯定会更好。
3提出问题的语言要简洁。
我称之为“语言的简洁性”原则。因为是口语提问,限定词太多、语句太长往往会打破学生正常的思维逻辑,从而导致答非所问,影响上课质量。最好的做法是先说主干问题,再补充条件,也就是限定词句。
4层层设问要递进有序。
我称之为“问题的有序性”原则。历史学科经常会遇到连环问的问题形式,一个问题连着一个问题。对此,教师必须要理好顺序,由简到繁,由表及里,从历史现象到分析原因、影响,层层递进问答。
5要适时引导学生。
我称之为“过程的引导性”原则。学生回答问题时,经常会遇到有口说不出、语言不严密的情况。而且,神情越紧张,越难组织语言回答。这时,教师就应该“接话说”,接住话题,适时引导,帮助回答问题的学生理清思路、规范用词。
三、答题的原则
1答题学生要明确。
我简单称之为“学生的确定性”原则。不是说历史问题的答案具有确定性。历史学科由于自身的学科特点,问题答案往往是全面多样,甚至是截然不同的两种观点。确定性主要是指回答问题的学生要具有明确性,不能过多地让大家一起回答。通常做法是,先让全班一起思考,然后提名要某一学生作答。如果答案错误或分析不全,则继续进行提名回答。这样做,无形中激发了每个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和成就感。
2问答后要肯定学生。
我简单称之为“答题的肯定性”原则。课堂教学要注意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对学习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的回答,一定要加以肯定。肯定不是说不管正误,一味肯定。教师既要对学生分析、回答的正确加以表扬和肯定,对错误的回答也不能打击、否定,而是要引导他重新理清思路,探求正确。甚至于应该感谢他为班级的贡献,借此对全班学生说明题目的难处和注意事项,让全班学生注意。对于回答错误的学生,可以给予鼓励,比如相信他不会再犯类似错误,再给他一次回答机会等,学生的自尊受到了保护,激励性的言语定能激发他强烈的自信心,相信学生一定不会总是让你失望的。
3问答活动完成后要总结。
我简单称之为“问题的总结性”原则。对于需要深入分析的历史问题,学生的回答一定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五花八门。提问回答完成后,教师必须要加以综合总结,形成条理性。我最怕某些教师课上不总结或“答案就是某某同学说的”一句话带过。再好的学生都会觉得自己的回答不完整或不确定,他们期待教师的肯定和纠正。教师的总结具有权威性,也可以让学生检验自己的分析不足或语言精炼问题。
当然,教无定法,学也无定法。同样,课堂设问也无规定的法则。同样的设问在不同的环境下、对不同的学生所起的效果也不尽相同。这促使我们教师还要不断钻研,研究学生,研究教材,研究教法,研究问法,尽可能地优化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课堂教学,很多学问还需要不断研究解决,教学方法还需要不断积累创新。成长之路,还在脚下延伸……
近日我听了一节历史课《两极世界的形成》。授课老师历史基础扎实、重点突出,教学语言生动、师生互动很多,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唯一不足的是学生回答问题时常常“卡壳”。我思虑再三,感觉导致这种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教师对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置和回答问题的学生选择不当。由此我感到在课堂上进行师生间的教学互动问答很值得研究。
伴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推进,“教师是指导、学生是主体”的教学理念逐步深入人心。而课堂上创设适合学生思维的教学环境,调动学生主动参与,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一个动态的过程,无疑是各位教师课堂教学的方向。教师的教学工作中,备课、上课和课后辅导巩固等教学工作都应该与“以学生为本”“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紧密相连。师生互动问答无疑是日常教学工作中最普遍、最直接的方法,能促进学生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语言概括的能力。
课堂设问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时间、学生情况等相关的教学因素,科学系统地设置。由人及己,我也在反思,如果是我来上这节课,我应该怎样完成教学任务?应该开设哪些问题?怎样开设这些问题?教师在历史课堂的互动问答中应该注意些什么?现在我就以我所任教的历史学科,以《两极世界的形成》中某些教学内容为例,谈谈历史课堂上设问和解答的原则和技巧,期望能与大家共勉,促进课堂教学活动的圆满成功!
一、选择问题的原则
1问题的选择要有价值性。
价值性原则是指所提的历史问题一定要有学习价值,这种设问又可称为有效设问。而学习价值可以以历史教学大纲和考试要求作参照。问题可以从巩固学生基础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能力、塑造良好的人生价值观等方方面面开设。
2问题的选择要有时间性。时间性就是要求教师要根据教学时间科学地设置问题。如果时间充足,设置问题可以多些,回答问题的学生也可以多些。否则,则可以适当削减,以免干扰教学进度,进而影响教学目标的圆满完成。
二、设问的原则
1问题的设置要面向全体学生。
我称之为“学生的普遍性”原则,也可称为“整体性”原则。就是要求提出的问题要面向全部学生,要激发每一个学生的思考。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知个体,忽视整体。教师须记住,每一位学生都是班级的一分子,他们都有学习的权利,回答问题的权利。教师应该尽可能地分层设问,兼顾全体学生。如果教师上课、设问紧紧盯着历史知识较好的学生,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达不到“为了一切学生,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
2根据学生发问。
我称之为“学生的差异性”原则。虽然课堂上设问要考虑到全部学生的需要,做到面向全部学生。但是,不同的学生,基础知识、智力水平、学习习惯等方面各不不同。我们不能忽视这一点。但是,教师必须牢记“为了一切学生”,必须千方百计激发每个人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积极性,从而巩固历史基础知识,培养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兴趣源于成就感。成绩突出的学生不屑回答基础性问题,他们渴望挑战高难度;成绩差的学生由于各种原因,基础知识也记不牢。因而,教师应该因材施教、因材施问。把一些基础性、简单些的问题交给基础薄弱的学生回答;让基础知识扎实、兴趣浓厚的学生分析回答一些需要深分析、多比较的问题。如问“美国‘冷战’的具体表现有哪些?”可以找历史基础较差的同学回答;而对于杜鲁门主义的材料分析则应该请历史基础较好、分析能力较强的同学回答。这样的分层问答兼顾了历史基础较差的学生巩固基础知识的学习要求和学习习惯较好的学生提升分析问题能力的学习要求,必然能取得课堂教学的高效率。每位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更加细密分层问答,效果肯定会更好。
3提出问题的语言要简洁。
我称之为“语言的简洁性”原则。因为是口语提问,限定词太多、语句太长往往会打破学生正常的思维逻辑,从而导致答非所问,影响上课质量。最好的做法是先说主干问题,再补充条件,也就是限定词句。
4层层设问要递进有序。
我称之为“问题的有序性”原则。历史学科经常会遇到连环问的问题形式,一个问题连着一个问题。对此,教师必须要理好顺序,由简到繁,由表及里,从历史现象到分析原因、影响,层层递进问答。
5要适时引导学生。
我称之为“过程的引导性”原则。学生回答问题时,经常会遇到有口说不出、语言不严密的情况。而且,神情越紧张,越难组织语言回答。这时,教师就应该“接话说”,接住话题,适时引导,帮助回答问题的学生理清思路、规范用词。
三、答题的原则
1答题学生要明确。
我简单称之为“学生的确定性”原则。不是说历史问题的答案具有确定性。历史学科由于自身的学科特点,问题答案往往是全面多样,甚至是截然不同的两种观点。确定性主要是指回答问题的学生要具有明确性,不能过多地让大家一起回答。通常做法是,先让全班一起思考,然后提名要某一学生作答。如果答案错误或分析不全,则继续进行提名回答。这样做,无形中激发了每个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和成就感。
2问答后要肯定学生。
我简单称之为“答题的肯定性”原则。课堂教学要注意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对学习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的回答,一定要加以肯定。肯定不是说不管正误,一味肯定。教师既要对学生分析、回答的正确加以表扬和肯定,对错误的回答也不能打击、否定,而是要引导他重新理清思路,探求正确。甚至于应该感谢他为班级的贡献,借此对全班学生说明题目的难处和注意事项,让全班学生注意。对于回答错误的学生,可以给予鼓励,比如相信他不会再犯类似错误,再给他一次回答机会等,学生的自尊受到了保护,激励性的言语定能激发他强烈的自信心,相信学生一定不会总是让你失望的。
3问答活动完成后要总结。
我简单称之为“问题的总结性”原则。对于需要深入分析的历史问题,学生的回答一定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五花八门。提问回答完成后,教师必须要加以综合总结,形成条理性。我最怕某些教师课上不总结或“答案就是某某同学说的”一句话带过。再好的学生都会觉得自己的回答不完整或不确定,他们期待教师的肯定和纠正。教师的总结具有权威性,也可以让学生检验自己的分析不足或语言精炼问题。
当然,教无定法,学也无定法。同样,课堂设问也无规定的法则。同样的设问在不同的环境下、对不同的学生所起的效果也不尽相同。这促使我们教师还要不断钻研,研究学生,研究教材,研究教法,研究问法,尽可能地优化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课堂教学,很多学问还需要不断研究解决,教学方法还需要不断积累创新。成长之路,还在脚下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