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5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知识离不开生活,数学活动更离不开生活。数学实践活动的过程,就是数学与生活相联系的过程。《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可见,数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数学教学中,我们要把枯燥无味的数学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倡数学问题生活化和生活问题数学化。
一、生活中的数学
我们教师应该千方百计的创设生活情景,使学生体验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许多学生学不好数学,就是因为他们觉得数学离他们的生活实际太远、摸不着边际,所以我们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世界,使其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例如教学一年级“数数”时,我带着学生游览美丽的校园,边游览边“教学”,问:“我们看到了几棵水杉树、几幢教学楼、几位老师……”在观察中,通过学生数一数,不但掌握了知识,而且学会了观察,让学生觉得数学并不陌生,原来离自己这么亲近。
在教学1—10的数的认识过程中,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要和生活联系起来。如,师问:“你家有几口人?几个男的?几个女的?你家有哪些小动物?各有多少?”在师生友好的谈话当中不知不觉的学习数学知识。从这些生活中的事例去学习数学,把学生带到实际生活中,把观察到的信息用数学知识表达出来,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再如,在教学高年级的“长方体与正方体表面积”时,教师手拿一个学生司空见惯的橡皮擦,问学生:“老师现在想把这个橡皮擦切成两个长方体,可以怎样切?他的表面积与原来相比有什么变化?”学生思考片刻后,纷纷举手回答出几种不同的答案。这样的题目源于生活,而且是一题多解,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让学生感觉数学就来自于生活。
二、数学中的生活
学习数学知识的根本目的就是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数学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
例如:在学习“相遇应用题”时,学生很难理解,我就找两位同学表演一下。首先让两位同学(甲、乙)各站教室一头,师喊“开始”两人就从两头向中间走去,直到两人“相遇”时,师解释这就叫“相遇”,学生也就自然而然的理解了“同时、相向”等词语的含义,接着教师问:“他们两人走的时间有什么关系?”学生讨论后得知时间是相同的。继续问:“他们两人走过的总路程是多少?怎样求呢?”学生有的说:“这段路程是两人走的,所以可以用甲走的路程加上乙走的路程。”有的说:“他们的时间是相同的,可以先算出他们的速度和再乘走的时间,这样也得总路程。”当然这两种方法都是对的。这样的教学,教师只是起到了引导、组织的作用,学生学得轻松愉快,乐于接受。在此基础上做一些练习,如“我们城市由于电线整改,现在由甲、乙两个工程队同时工作。甲队每天架设200米,乙队每天架设300米,工作了6天,共整改电线多少米?”像这样的题目,学生就不讲自明了。我们还可以再作一些扩展性练习,如“我们学校要购买一批1000套的夏季校服,现在由甲、乙两个服装厂同时加工,甲服装厂每天加工30套,乙服装厂每天加工35套,加工20天,够吗?”有的说够,有的说不够,这时我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学生就说:“我们可以先算20天一共可以加工多少套,再与1000套相比较。”还有的说:“我们也可以先算一下两人每天加工65套,1000套需要加工多少天,再和20天作比较。”这样的练习不仅让学生掌握了数学知识,而且还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解决问题,发展了思维。如果仅仅围绕课本例题,脱离生活实际,这样的数学知识只能让学生死记硬背,记忆只能是短暂的,而且学生不会对数学知识本身产生兴趣。所以,我们要把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的价值,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实践证明,教育应该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出发,扎根于儿童的生活,与儿童的实际生活境遇发生关联,做到课堂上学数学,生活中用数学,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真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知识离不开生活,数学活动更离不开生活。数学实践活动的过程,就是数学与生活相联系的过程。《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可见,数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数学教学中,我们要把枯燥无味的数学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倡数学问题生活化和生活问题数学化。
一、生活中的数学
我们教师应该千方百计的创设生活情景,使学生体验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许多学生学不好数学,就是因为他们觉得数学离他们的生活实际太远、摸不着边际,所以我们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世界,使其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例如教学一年级“数数”时,我带着学生游览美丽的校园,边游览边“教学”,问:“我们看到了几棵水杉树、几幢教学楼、几位老师……”在观察中,通过学生数一数,不但掌握了知识,而且学会了观察,让学生觉得数学并不陌生,原来离自己这么亲近。
在教学1—10的数的认识过程中,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要和生活联系起来。如,师问:“你家有几口人?几个男的?几个女的?你家有哪些小动物?各有多少?”在师生友好的谈话当中不知不觉的学习数学知识。从这些生活中的事例去学习数学,把学生带到实际生活中,把观察到的信息用数学知识表达出来,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再如,在教学高年级的“长方体与正方体表面积”时,教师手拿一个学生司空见惯的橡皮擦,问学生:“老师现在想把这个橡皮擦切成两个长方体,可以怎样切?他的表面积与原来相比有什么变化?”学生思考片刻后,纷纷举手回答出几种不同的答案。这样的题目源于生活,而且是一题多解,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让学生感觉数学就来自于生活。
二、数学中的生活
学习数学知识的根本目的就是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数学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
例如:在学习“相遇应用题”时,学生很难理解,我就找两位同学表演一下。首先让两位同学(甲、乙)各站教室一头,师喊“开始”两人就从两头向中间走去,直到两人“相遇”时,师解释这就叫“相遇”,学生也就自然而然的理解了“同时、相向”等词语的含义,接着教师问:“他们两人走的时间有什么关系?”学生讨论后得知时间是相同的。继续问:“他们两人走过的总路程是多少?怎样求呢?”学生有的说:“这段路程是两人走的,所以可以用甲走的路程加上乙走的路程。”有的说:“他们的时间是相同的,可以先算出他们的速度和再乘走的时间,这样也得总路程。”当然这两种方法都是对的。这样的教学,教师只是起到了引导、组织的作用,学生学得轻松愉快,乐于接受。在此基础上做一些练习,如“我们城市由于电线整改,现在由甲、乙两个工程队同时工作。甲队每天架设200米,乙队每天架设300米,工作了6天,共整改电线多少米?”像这样的题目,学生就不讲自明了。我们还可以再作一些扩展性练习,如“我们学校要购买一批1000套的夏季校服,现在由甲、乙两个服装厂同时加工,甲服装厂每天加工30套,乙服装厂每天加工35套,加工20天,够吗?”有的说够,有的说不够,这时我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学生就说:“我们可以先算20天一共可以加工多少套,再与1000套相比较。”还有的说:“我们也可以先算一下两人每天加工65套,1000套需要加工多少天,再和20天作比较。”这样的练习不仅让学生掌握了数学知识,而且还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解决问题,发展了思维。如果仅仅围绕课本例题,脱离生活实际,这样的数学知识只能让学生死记硬背,记忆只能是短暂的,而且学生不会对数学知识本身产生兴趣。所以,我们要把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的价值,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实践证明,教育应该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出发,扎根于儿童的生活,与儿童的实际生活境遇发生关联,做到课堂上学数学,生活中用数学,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真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