铺张渲“染”,“点”石成金

来源 :作文新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lqiqi2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四选录了柳永词两首,一首为《雨霖铃》,一首为《望海潮》,均是柳永词中的经典。柳永是慢词的开山鼻祖,享有“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之美誉,在必修教材中能够入选两首词,足见其在中国词坛的重要地位。但是最初给学生讲授这两首词,我都是立足于分析其典型的景与情的关系、虚与实的关系、知人与论世的关系等,却忽略了两首词的共同特点——点染手法,而这或许是解读这两首词的最佳突破口。于是在今年的授课中,我就从点染手法切入,把授课的重点放在厘清两词的“点”与“染”的关系上。结果纲举目张,既讲清了“点”与“染”的关系,也分析透彻了景与情的关系,可谓事半功倍。
  一、点染综述
  清人王槩在《学画浅说》中说:“凡打远山,必先以香朽其势。然后以青以墨一一染出,初一层色淡,后一层略深,最后一层又深。盖愈远者得云气愈深,故色愈重也。”这里说的是绘画中的点染。江顺诒在《词学集成》中说:“案点与染分开说,而引词以证之,阅者无不点首,得画家三昧,亦称词家三昧。”这里说的是诗词学中的点染。那什么是点染呢?按照一般的定义,点染,本来是指书画家挥笔作书作画,后引申为一种写作表现手法。所谓点,就是点明,将所要抒写的情感、道理,一语点明,使读者了然于胸;所谓染,就是渲染、烘托,即以具体的事物、景物将所点明的情感、道理烘托出来,以便读者对其能更具体、更生动地把握。一言以蔽之,“点”即抽象评点,“染”即具体描写,二者紧密相连,表现鲜明的情志。但必须强调的是,点染之间不能“有他语相隔”,只能是一气而下。就如刘熙载在《艺概·词曲概》中所说的:“点染之间,不得有他语相隔,否则警句亦成死灰矣。”
  二、点染例析
  (一)实“点”虚“染”
  古典诗词的技巧,大多为虚实两端。当然可能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也可能实中生虚、虚中生实。为此,从虚实角度去判定点染,一般来说,诗词中表明写作目的或诗歌主题的句子,多为实,是点;虚景多为想象景,是染。
  例1: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分析:该句先以“念去去”点明远别之念,这是实“点”;再以“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三个虚拟景象,来渲染远别的离情,这是虚“染”。首句“念”字统领,叠字“去去”点明了不忍离别,一步三回头、五步一叹息的情状,愈益显示出激越的声情,读时一字一顿,遂觉去路茫茫、道里修远,给人以一去成永别、无限怅惘之感。而二、三句的渲染,也是层层加深、加浓。既曰“烟波”又言“暮霭”,且以“千里”沉沉”加色;“楚天”已经够远的了,可又用了一个“阔”字增色,将“阔”与“千里”相映,更显距离之遥远。此外,“烟波”渲染了离情之凄切、前路之迷离,“暮霭沉沉”渲染了离愁之“无绪”、人生之多艰。词人以“千里”“暮霭”“楚天阔”的宏大背景来反衬一叶扁舟的渺小和孤独,于如此广阔而凝重的空间中,不仅离别之情深重可感,且别后之境也依稀可见。浩渺的烟波、沉沉的暮霭、辽阔的天空,看似全是写景,实际上含的全部是情,衬托出旅人前途茫茫、情人相见无期,景无边而情无限。
  (二)情“点”景“染”
  这是古诗词中点染手法最为常见的一種布局形式,即先抒情言志,再以景物等铺排衬情,从而达到情景交融、互为映照的效果。现实中,“点”是思想情感之所在,居于核心地位;“染”是思想情感的附属之物,居于辅助地位。简言之,“染”的目的就是为了“点”。先“点”后“染”,亦即先抒情言志,再以景物予以烘托强化主旨。
  例2: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分析:刘熙载在《艺概·词曲概》中说:“词有点染,耆卿《雨霖铃》‘今宵’二句,乃就上三句点染之。”首句“伤离别”是“点”,“多情自古”意谓伤离惜别,并不自他始,自古皆然。接着以“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极言时当冷落凄凉的秋季,离情更甚于常时。“清秋节”一词,映射起首三句,前后照应,针线极为绵密;而冠以“更那堪”三个虚字,则加强了情感色彩。这是第一重渲染。“今宵”三句承接上句而来,依旧着力渲染。词人本是想象当晚旅途中的况味,遥想不久之后一舟临岸,词人酒醒梦回,却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整个画面充满了凄清的气氛,客情之冷落,风景之清幽,离愁之绵邈,完全凝聚在这画面之中。词人以杨柳岸、晓风、残月三种景物构成一种凄清的意境,来烘托清秋节伤离别的感情。这是又一重渲染。两重渲染,使得感情的色彩更浓重,情景更悲凉。如此先“点”明,后用景物渲染,烘托感情,就收到了情景相生、倍增其情的效果。而此句点染之妙,谢章铤在《赌棋山庄词话》中指出,在于“景中有情”。
  (三)总“点”分“染”
  在传统技法中,开门见山是常用的表达方式。而开门所见之山,往往不是主旨句,就是总起句。为此,从句群结构去判定,一般来说,点是总说,染是分说,句群关系就是总分或分总关系。
  例3: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分析:这是《望海潮》的上片,整个上片就是总分式的结构。开篇三句“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是总“点”,强调的是“形胜”“都会”“繁华”三个方面,点出了杭州的繁华热闹,宏伟气派。从“烟柳画桥”到“竞豪奢”由三个完整的铺陈句构成,恰好与三个总“点”相呼应,是分“染”。具体而言,“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是对“三吴都会”的铺陈渲染;“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是对“东南形胜”的铺陈渲染;“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则是对“钱塘自古繁华”的铺陈渲染。分“染”部分通过具体的描述直观且鲜明地展现了大都市的风采。
  (四)先“点”后“染”
  这在古典诗词中也是比较常见的点染方式。简言之,就是先点出写作目的或诗歌主旨或思想情感,然后再从不同角度进行渲染,借以烘托诗人所表达的意旨或情感。   例4:重湖叠<Y:\作文新天地高中版\高中作文第12期\yan.jpg>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分析:非常明显,“重湖叠<Y:\作文新天地高中版\高中作文第12期\yan-bo.jpg>清嘉”是“点”,“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是“染”,在顺序上属于先“点”后“染”,但在结构上却是总“点”分“染”。“重湖”,写湖本身,西湖有里湖和外湖;“叠<Y:\作文新天地高中版\高中作文第12期\yan-bo.jpg>”,写湖岸,山峰重叠;西湖水碧山青,秀美异常,所以说“清嘉”。“三秋桂子”照应“叠<Y:\作文新天地高中版\高中作文第12期\yan-bo.jpg>”二字,写山中桂花。“十里荷花”照应“重湖”,写水里荷花。红花绿叶,莲子清香,是很能体现西湖特点的景物。“三秋”,从时间着眼;“十里”,从空间着眼。桂在秋季开花,莲在夏季开花,写出了西湖不同季节的美景。简言之,其中的“染”,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山色之美,二是湖荷之胜。
  (五)先“染”后“点”
  这种点染方法也即先写景再抒情,而写景的目的,就是在层层铺垫、步步烘托中,以具体形象渲染气氛,烘托氛围,为最终的思想情感的明“点”提供一个背景,为词人的“显志”能够势如破竹蓄势。
  例5: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分析:“羌管弄晴”写的是白天人们悠扬的笛声,“菱歌泛夜”写的是人们晚上欢乐愉快的歌聲,“弄晴”“泛夜”,互文见义,说明不论白天还是夜晚,湖面上都荡漾着优美的笛曲和采菱的歌声,这是先“染”。而“嬉嬉钓叟莲娃”是说吹羌笛的渔翁、唱菱歌的采莲姑娘都很快乐,是对前面两句的总括,极力摹写杭州人民的游乐以表现国泰民安,这是后“点”。
  实际上,在历年的高考诗词赏析题中,点染这种手法至少考查过6次。例如2011年高考浙江卷诗歌鉴赏题为纳兰性德的《蝶恋花·出塞》一词,可谓处处点染。首句“无定据”是“点”,二、三句“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是“染”;接着,以“荒凉”明“点”,以“西风吹老丹枫树”渲染;之后,又以“幽怨”二字“点”,以“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二句“染”;末尾两句仍是点染,“一往情深”是“点”,“深山夕照深秋雨”是“染”。真可谓处处点染,随“点”随“染”。再如2015年高考语文新课标全国卷I的诗歌鉴赏题为岑参《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一诗,考查点之一就是点染手法。该诗的前三联都是“染”,首联、颔联描写边塞之苦寒,颈联叙写行军之急速,所写的内容始终在为尾联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蓄势;尾联则为“点”,直抒胸臆,表明抒情主人公为王事尽力,不敢在路上迟缓,即使有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也只是暗中在梦里回乡与亲人团聚。由此可见,掌握好点染这种表现手法,不管是解读文本还是应对高考,都应该引起学生的特别重视。
其他文献
疫情未去,“史上最难就业季”已来临,毕业生们或进修学习,或另辟新路,或降维应聘,为解决找不到工作这一困境使出浑身解数。而他们的成功突围告诉我们:要善于突破人生困境。  突破困境,需要我们直面困境,需要我们智对困境,需要我们适应困境。  直面困境,即迎难而上,让自己变得更优秀来冲出困境的重围。前有祖逖闻鸡起舞,孙敬悬梁,苏秦刺股;今有胚胎学研究创始人童第周,港珠澳大桥设计建设团队;外有自幼患骨结核病
期刊
原题呈现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疫情未去,毕业已到。今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高达874万,有人惊呼“史上最难就业季”来了。面对困境,大学生们尝试突破。考研、考公务员人数骤增,清华、北大的优秀毕业学生去街道办工作,零元薪酬就业成了新的求职方式。  有人说:需要更优秀,才能在激烈角逐中胜出;  也有人说,要善于发掘特长,更要善于展示特长;  还有人说,要调整心态,降维应聘,今天俯下
期刊
生命中常有许多无奈与惋惜,也包含了无数困倦与疲怠。被落寞和凄楚环绕的每一天,该如何坚守本心,修心如莲?怀着这份崇敬的心情,我打开了这本书。  书叫《平凡的世界》,书里的内容正如其名,這是一个平凡的世界,这里住着一群平凡的人。  孙玉厚是个普普通通又一贫如洗的庄稼人,一辈子庸庸碌碌,要说高的盼头,无非是希望来年有个好收成、子女有个好归属;孙少平是个高中毕业就来到黄原城的揽工汉,只能在白天繁重的劳动后
期刊
“整本书阅读”学习成果(二)  编者按:本期展示的是《民国清流:那些远去的大师们》阅读札记,由两位老师和两名同学共同呈献。  中国历史上有一个特殊的阶层——士,他们属于贵族,只是这个贵族比较特殊,没有封地,没有家臣,只是一种身份而已。他们受过属于贵族的教育,这使他们拥有了不同于平民的才学和智慧,又因为一无所有,他们被逼迫只能去周游各国,凭借自身的才学智慧去博取功名。这种特殊的身份,让他们具有独立的
期刊
“稽之往史,我民族若不能立足中原,偏安江表,称曰南渡。南渡之人,未有能北返者:晋人南渡,其例一也;宋人南渡,其例二也;明人南渡,其例三也。风景不殊,晋人之深悲;还我河山,宋人之虚愿。吾人为第四次之南渡,乃能于不十年间,收恢复之全功。庾信不哀江南,杜甫喜收蓟北。此其可纪念者四也。”  这段话,是国立西南聯大纪念碑碑文中的一段,是当初为了准备《金岳霖先生》一课而摘录的,这节课自己已经上过不止一遍,可每
期刊
除夕的午后,军营旁边的“唯美照相馆”显得特别冷清。  街巷人迹全无,唯有一片一片鹅毛雪花,密密地飘着,不时被呼啸的北风卷起,吹向黑沉沉的空中和空荡荡的雪地。  遠处的鞭炮连绵炸响,此刻却出现了长久的寂静。  “砰!砰!砰砰砰!”  照相馆的卷闸门,突然响起了震耳欲聋的敲门声。  店里,正在闭目养神的老板,被这巨大的声响惊醒,整个人像被针刺似的一耸。他连忙站起身来,扶着椅子把手,撑着身体,伸出手去够
期刊
在苏俄文学中,能激起我多次阅读欲望的只有一部作品,这就是康斯坦丁·巴乌斯托夫斯基的《金蔷薇》。它是真正意义上的散文,有精神的深度与高度,那里浸润着俄罗斯苦难的大地和大地上苦难的人们。20世纪50年代初期,《金蔷薇》被译介到了中国,影响了整整一代中国人。《珍贵的尘土》是其开卷之作,在全书中占据着极其重要且特殊的地位。  初读时,觉得遇上了一种罕见的文本结构,一个几乎不能叫爱情的爱情故事——夏米的金蔷
期刊
何谓详写?即把能表现中心意思的主要素材具体生动地表现出来。何谓略写?即把那些虽与中心有关联,但没必要详写的素材进行有目的的概述。《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对高考作文“发展等级”评分共有四个标准,分别为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新。其中,“豐富”所涵盖的材料丰富、论据充实、形象丰满、意境深远,以及“有创新”所包括的材料新鲜等,均与素材运用有着直接的关系,可见高考作文中用材之举足轻重。但是高考
期刊
文章写完之后,通过修改进行升格,其中有两个关键:一是找到“格”在哪里,即阅卷老师比较看重的得分点在哪里;二是自己通过努力能达到的高度在哪里。只有把握住这两点,作文升格才是可望又可即的。  一般来讲,阅卷老师乐意给高分的文章,通常在如下三个方面有比较突出的亮点。  想法 就是文章的观点,作者的思想。文章是用来表达思想的,高中生的作文应该有一定的思想性和思辨色彩,这样的文章才会有“启发性”。不幸的是,
期刊
好作文必须叙真事,说真话,诉真情,这当然是对的。但是,叙哪些真事,说什么样的真话,诉怎样的真情,这些可大有讲究。  根据我的经验,学生作文最好不要过多地叙述社会阴暗面的“真事”,说负气、泄气、意气用事的“真话”,诉不理性、不健康的“真情”。  为什么呢?  首先,是认识水平所限。  当今社会,乱象纷呈,成因复杂,千头万绪蕴藏其中,缠绕夹杂,诸多事情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发发牢骚没有什么意义,一味批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