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对于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他们开始全面接触写作。而写作教学一直以来都是我们语文教育中最难的一个内容。基于学生的自身喜好、积累、素养等方面的区别,写作教学的成效一直不容易凸显。本文结合三年级学生生活体验,来开展习作研究。本文从三个方面加以开展研究:引导学生受自然风光,建素材仓库;社会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亲身体验,在活动中积累素材;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感悟文化底蕴,丰富作文内容。
【关键词】小学语文;三年级;生活体验;习作教学研究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和表达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因此,作文教学一向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在语文教学中,除了如何让孩子喜读乐写,更多的还要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结合我的写作实践教学体会,我发现不少学生写作文的状态都是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来。学生对于我布置的作文,总是很难以下手,或者即便下手也觉得举步维艰,作文训练一年多下来,学生的写作水平也没有明显的提升。有的学生虽然会买一些作文选,仿照着写几段文字,但是看得出来是生搬硬套的,没有灵气。我认为生活是作文之源。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基本理论对作文教学有极大的借鉴意义。正如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作文的过程是学生走向生活的过程,是学生对生活的再创造与审美的过程。以下是我基于三年级学生生活体验的习作教学研究:
一、引导学生受自然风光,建素材仓库
小学生的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占据丰富的表象是作文的前提,作文的兴趣在具体形象面前、具体的情境之中也更易激发。
(一)亲近自然,寻找素材
引导小学生接触自然,比如结合一年的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学生去探索、认知每一个季节的特色,亲近自然寻找自己写作所需要的素材。结合我校所在的地区是苏南比较特色的城市,无论是风土人情还是城市风光还是历史人文,可谓是应有尽有,在学校附近就有美丽的公园,所以素材选择方面,学生有很多的可选择性,我引导学生亲近自然,感受不同的季节自然界的特色。比如一次要求学生写秋天为主题的作文时,我引导学生去参观秋天常熟图书馆的银杏叶、常熟虞山公园的红叶等,亲临现场再去写关于秋天的文章,学生就不会没有素材了。
(二)农村新貌,激发梦想
我们常熟地区可谓是风调雨顺、农业发达,这些丰富的自然资源不仅可以使学生更深切地体会语言文字中蕴涵的美,也可以为学生的作文添上富有灵气、充满乡土气息的一笔,虽然作为城市学校,但是学校距离农村并不遥远,有不少学生也有很多亲近农村下乡的机会。结合自己下乡看到的一草一木、新农村的面貌等等,通过与长辈们谈關于农村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很容易激发学生的梦想。比如稻香的味道、关于阳光下草木的清香味、农村小田埂上星星点点的野花、秋冬农村广袤的芦花等等,这些不去亲历亲闻,恐怕是难以下笔的,而对这些的深入接触,能为学生的写作建立素材仓库。
二、社会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亲身体验,在活动中积累素材
语文作为一门兼有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学科,其“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社会生活是语文课程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社会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有助于引导学生亲身体验,并在活动中积累丰富的素材。
(一)亲身体验,抒写真情实感
三年级阶段的学生来说,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这个时期的学生其身心发展较快,学生对于外界的好奇心、想参与外界活动的欲望都是非常强烈的。在写作教学中,引导学生亲身体验并抒写真情实感是比较合理的方式。不少学生总是到了写作的时候觉得无话可说,或者生搬硬套一些别人的文章中的语句,我鼓励学生只要在写作过程中善于将自己最深刻的感触写出来、记录下来,作文就有了灵气。
(二)参与活动,拓宽学生视野
三年级阶段学生的课余生活已经比较丰富,写作的素材来源源于学生的外界接触,源于学生的视野。所以在生活体验的习作教学中,我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拓宽自己的视野。结合我布置的作文题目,学生正常情况下完成前都是绞尽脑汁、东拼西凑,我建议学生可以结合我所布置的作文内容,先进行足够的体验,积极参与活动,活动结束后再动笔写作。比如有一次我布置的作文要求如下:请用“雨姑娘”、“荷叶姐姐”、“蜻蜓”、“青蛙”这几个词语编写一段故事。我布置这篇小习作的时候正值公园荷花盛放的季节。我鼓励学生利用周末去公园的荷塘边看一看,再交流一下自己荷塘的所见所闻。到了周一,孩子们纷纷将自己在荷塘的体验说出来,有的学生提到:“周六正好下雨,雨姑娘给荷叶姐姐来了一次非常畅快的沐浴,蜻蜓和青蛙躲在荷叶姐姐的裙子底下不敢出来。”有的学生提到:“我在清晨去公园观赏荷花,我发现荷叶姐姐的裙摆上面有点点的水珠,偶尔有青蛙在水池里跃过,蜻蜓喜欢躲在荷花上,果然是早有蜻蜓立上头。”……由此可见,通过学生积极参与观赏活动,就不愁学生无话可说,并且每个人观赏的角度不一样、观赏后的收获也是大不一样的,还有学生在观赏后读了一些关于荷花的诗歌,更进一步拓宽了自己的视野,这些都是非常值得推崇的。
三、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感悟文化底蕴,丰富作文内容
我校所在的地区物产丰富,文化悠久,独特的地域风土人情孕育了异彩纷呈的乡风民俗。有的学生在写作时绞尽脑汁,或者干脆生搬硬套一些优美的字词,看起来文章很美妙,其实内容很空洞。我建议学生用自己的朴实的语言来描绘自己的所见所闻,作文应当要接地气,才能让人感觉作文的真实、灵动之美。
(一)走进民风民俗,领悟别样风情
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当地民俗,探究民俗的来历、演变,捕捉其中有趣的故事。常熟属于千年古城,古城的小桥流水,古城的一山一水,流传至今的风俗,依然荡人情怀。比如常熟非常出名的白茆山歌,这是汉代张良在白茆传授山歌,这是白茆塘流域的常熟人民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也是常熟人民智慧的结晶,每一首白茆山歌都情真意切,山歌语言朴素、清新、自然、流畅。我将白茆山歌的音频资料在课堂上播放,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视听感悟感受民俗,领悟别样风情,在这种潜移默化的渗透和领悟中,引导学生内心生腾出一种对家乡的热爱和自豪感。
(二)走近名人伟人,传递主流意识
伟人们的事迹与艰苦朴素,不屈不挠的精神是我们写作的一笔宝贵的资源。既是作文的好素材,也是德育的好教材。比如某次我带领学生来到虞山脚下的“翁同龢纪念馆”,这个纪念馆坐落于虞山脚下一个安静的角落。很多学生一开始不知道翁同龢是何许人物,后来经我的介绍,通过对中国近代史的讲解,学生了解到原来翁同龢是晚清重臣,是同治、光绪两代皇帝的老师,也是晚清维新变法的积极创导者,被康有为誉为“中国维新第一导师”。结合我的介绍,学生参观着古朴纪念馆,感受着名人的点滴事迹。
小学语文教学改革近年来开展的如火如荼,但是对于作文教学来说,这个改革始终让不少一线教师感到压力,一方面,写作需要学生长期的积累、积淀,需要情感、认知上的感知、领悟,另一方面,写作很多时候没有具体可操作实施的方法可言。而基于语文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限,课外阅读、课外练习,教师一般情况下也不能亲临督促与指点,这就造成了很多学生在写作中遇到的困境。作文撰写的选材困难,以及写作过程中学生无话可写的状态成为小学生写作时的最大困惑,而基于生活体验的写作教学,成为了我们突破写作瓶颈的支点。
【参考文献】
[1]张立娟.怎样在小学作文选材上脱颖而出[J].[H].考试周刊,2013(09)
[2]汪洋.小学作文教学方法初探[J].[H].文教资料,2013,(07)
[3]格桑朗杰.浅谈小学语文作文教学[J].西藏科技,2011(01)
[4]蔡琴.试论中学语文作文教学策略[J].科技风,2011(05)
【关键词】小学语文;三年级;生活体验;习作教学研究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和表达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因此,作文教学一向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在语文教学中,除了如何让孩子喜读乐写,更多的还要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结合我的写作实践教学体会,我发现不少学生写作文的状态都是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来。学生对于我布置的作文,总是很难以下手,或者即便下手也觉得举步维艰,作文训练一年多下来,学生的写作水平也没有明显的提升。有的学生虽然会买一些作文选,仿照着写几段文字,但是看得出来是生搬硬套的,没有灵气。我认为生活是作文之源。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基本理论对作文教学有极大的借鉴意义。正如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作文的过程是学生走向生活的过程,是学生对生活的再创造与审美的过程。以下是我基于三年级学生生活体验的习作教学研究:
一、引导学生受自然风光,建素材仓库
小学生的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占据丰富的表象是作文的前提,作文的兴趣在具体形象面前、具体的情境之中也更易激发。
(一)亲近自然,寻找素材
引导小学生接触自然,比如结合一年的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学生去探索、认知每一个季节的特色,亲近自然寻找自己写作所需要的素材。结合我校所在的地区是苏南比较特色的城市,无论是风土人情还是城市风光还是历史人文,可谓是应有尽有,在学校附近就有美丽的公园,所以素材选择方面,学生有很多的可选择性,我引导学生亲近自然,感受不同的季节自然界的特色。比如一次要求学生写秋天为主题的作文时,我引导学生去参观秋天常熟图书馆的银杏叶、常熟虞山公园的红叶等,亲临现场再去写关于秋天的文章,学生就不会没有素材了。
(二)农村新貌,激发梦想
我们常熟地区可谓是风调雨顺、农业发达,这些丰富的自然资源不仅可以使学生更深切地体会语言文字中蕴涵的美,也可以为学生的作文添上富有灵气、充满乡土气息的一笔,虽然作为城市学校,但是学校距离农村并不遥远,有不少学生也有很多亲近农村下乡的机会。结合自己下乡看到的一草一木、新农村的面貌等等,通过与长辈们谈關于农村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很容易激发学生的梦想。比如稻香的味道、关于阳光下草木的清香味、农村小田埂上星星点点的野花、秋冬农村广袤的芦花等等,这些不去亲历亲闻,恐怕是难以下笔的,而对这些的深入接触,能为学生的写作建立素材仓库。
二、社会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亲身体验,在活动中积累素材
语文作为一门兼有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学科,其“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社会生活是语文课程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社会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有助于引导学生亲身体验,并在活动中积累丰富的素材。
(一)亲身体验,抒写真情实感
三年级阶段的学生来说,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这个时期的学生其身心发展较快,学生对于外界的好奇心、想参与外界活动的欲望都是非常强烈的。在写作教学中,引导学生亲身体验并抒写真情实感是比较合理的方式。不少学生总是到了写作的时候觉得无话可说,或者生搬硬套一些别人的文章中的语句,我鼓励学生只要在写作过程中善于将自己最深刻的感触写出来、记录下来,作文就有了灵气。
(二)参与活动,拓宽学生视野
三年级阶段学生的课余生活已经比较丰富,写作的素材来源源于学生的外界接触,源于学生的视野。所以在生活体验的习作教学中,我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拓宽自己的视野。结合我布置的作文题目,学生正常情况下完成前都是绞尽脑汁、东拼西凑,我建议学生可以结合我所布置的作文内容,先进行足够的体验,积极参与活动,活动结束后再动笔写作。比如有一次我布置的作文要求如下:请用“雨姑娘”、“荷叶姐姐”、“蜻蜓”、“青蛙”这几个词语编写一段故事。我布置这篇小习作的时候正值公园荷花盛放的季节。我鼓励学生利用周末去公园的荷塘边看一看,再交流一下自己荷塘的所见所闻。到了周一,孩子们纷纷将自己在荷塘的体验说出来,有的学生提到:“周六正好下雨,雨姑娘给荷叶姐姐来了一次非常畅快的沐浴,蜻蜓和青蛙躲在荷叶姐姐的裙子底下不敢出来。”有的学生提到:“我在清晨去公园观赏荷花,我发现荷叶姐姐的裙摆上面有点点的水珠,偶尔有青蛙在水池里跃过,蜻蜓喜欢躲在荷花上,果然是早有蜻蜓立上头。”……由此可见,通过学生积极参与观赏活动,就不愁学生无话可说,并且每个人观赏的角度不一样、观赏后的收获也是大不一样的,还有学生在观赏后读了一些关于荷花的诗歌,更进一步拓宽了自己的视野,这些都是非常值得推崇的。
三、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感悟文化底蕴,丰富作文内容
我校所在的地区物产丰富,文化悠久,独特的地域风土人情孕育了异彩纷呈的乡风民俗。有的学生在写作时绞尽脑汁,或者干脆生搬硬套一些优美的字词,看起来文章很美妙,其实内容很空洞。我建议学生用自己的朴实的语言来描绘自己的所见所闻,作文应当要接地气,才能让人感觉作文的真实、灵动之美。
(一)走进民风民俗,领悟别样风情
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当地民俗,探究民俗的来历、演变,捕捉其中有趣的故事。常熟属于千年古城,古城的小桥流水,古城的一山一水,流传至今的风俗,依然荡人情怀。比如常熟非常出名的白茆山歌,这是汉代张良在白茆传授山歌,这是白茆塘流域的常熟人民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也是常熟人民智慧的结晶,每一首白茆山歌都情真意切,山歌语言朴素、清新、自然、流畅。我将白茆山歌的音频资料在课堂上播放,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视听感悟感受民俗,领悟别样风情,在这种潜移默化的渗透和领悟中,引导学生内心生腾出一种对家乡的热爱和自豪感。
(二)走近名人伟人,传递主流意识
伟人们的事迹与艰苦朴素,不屈不挠的精神是我们写作的一笔宝贵的资源。既是作文的好素材,也是德育的好教材。比如某次我带领学生来到虞山脚下的“翁同龢纪念馆”,这个纪念馆坐落于虞山脚下一个安静的角落。很多学生一开始不知道翁同龢是何许人物,后来经我的介绍,通过对中国近代史的讲解,学生了解到原来翁同龢是晚清重臣,是同治、光绪两代皇帝的老师,也是晚清维新变法的积极创导者,被康有为誉为“中国维新第一导师”。结合我的介绍,学生参观着古朴纪念馆,感受着名人的点滴事迹。
小学语文教学改革近年来开展的如火如荼,但是对于作文教学来说,这个改革始终让不少一线教师感到压力,一方面,写作需要学生长期的积累、积淀,需要情感、认知上的感知、领悟,另一方面,写作很多时候没有具体可操作实施的方法可言。而基于语文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限,课外阅读、课外练习,教师一般情况下也不能亲临督促与指点,这就造成了很多学生在写作中遇到的困境。作文撰写的选材困难,以及写作过程中学生无话可写的状态成为小学生写作时的最大困惑,而基于生活体验的写作教学,成为了我们突破写作瓶颈的支点。
【参考文献】
[1]张立娟.怎样在小学作文选材上脱颖而出[J].[H].考试周刊,2013(09)
[2]汪洋.小学作文教学方法初探[J].[H].文教资料,2013,(07)
[3]格桑朗杰.浅谈小学语文作文教学[J].西藏科技,2011(01)
[4]蔡琴.试论中学语文作文教学策略[J].科技风,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