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让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言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作文教学是语文学科的重要部分,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怎样才能让我们的孩子在作文课上也能神采飞扬、自由翱翔?这是我们每位语文老师思考、实践的话题。
一、学会观察,言之有物
生活是学生作文的不竭动力与源泉,教育家叶圣陶说过:“生活如源泉,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新奇的、有趣的作文素材每天都在产生,只是学生没有“捕捉”的意识,不注意观察,不善于观察,这就需要老师进行及时引导。
1.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条理清楚的作文结构,具体形象的语言表述,离不开作者认真细致地观察,教师重在指导学生观察什么,怎样观察。
教学苏教版第六册第一单元的看图作文时,要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小猴恶作剧时的神态与动作。“孙小圣看到什么?怎么做的?你瞧它那得意忘形的样子。”观察到位、到点了,生动的描写就有了。“孙小圣脚底抹油,一溜烟跑了。它来到凉亭下,觉得凉亭虽小,可风景优美,绿树成片,还有喷泉呢!它‘噌’地爬上柱子,后腿一勾,尾巴一圈,把自己固定住,掏出毛笔,龙飞凤舞地写下‘孙小圣到此一游’。”
2.观察中展开合理的想象。为了让作文有新意,吸引人,要引导学生观察中展开想象的翅膀,触及已有的印记,边看边想。
在欣赏菊花图片时,可以和学生进行启发性谈话。“你觉得它的花瓣像什么?…菊花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些什么?…‘菊花傲立于严寒之中,这是一种怎样的精神?”习作时,学生融入了自己的联想,这样的文章才会有血有肉。
二、阅读积累,习得方法
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的确,“厚积”才能“薄发”。学生广泛地阅读涉猎,积累一些好词佳句,收集写作的素材,学习习作的技巧,下笔时才能随手拈来,收放自如。
1.注重课内外阅读,积累语言。词句就好像高楼大厦的砖瓦,没有砖瓦哪有林立的大楼?在平时的教学中,经常发现有的学生“口是心非”,不能正确、流畅地表达出自己的意思。教师就应有意识地帮助学生积累相关的词句,丰富、拓展词汇量。
苏教版教材每个单元后都有“读读背背”栏目,可以指导学生归类、诵读。还可以让学生每人都准备一个“收纳本”,把自己喜欢的、需要掌握的词汇按类整理。学生读得多了,自然就会说、会用了,正如郭沫若所说的:“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
2.读写结合,习得写作方法。“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材上的范文,在写作方法与技巧上都有各自的特色,是学生作文的典范。“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可以把阅读与写作相结合,引导学生迁移运用写作规律。
教学《庐山的云雾》时,第二三自然段运用先总后分的方法,写出了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与瞬息万变。可以抓住这个写作契机,引导学生写话,仿照这种写法,写一处景物。又如学习了《海底世界》后,让学生模仿“有的……有的……还有的……”句式,描写大扫除时的热烈场面。及时巩固、运用课文中写作的知识,把作文教学根植于阅读的沃土上,一定会生根发茅,枝繁叶茂。
三、合作修改,激发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引导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修改作文也是写作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重要渠道,但不少教师与学生都忽视了这部分,不敢放手让学生尝试修改。“文章不厌百回改”,作文后应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让他们的写作兴趣继续发酵。
1.规范修改方法。为了提高学生自我修改的能力,教师应有目的地安排练习。通过具体的例子,引领学生如何修改作文。首先,多读,读顺畅,找一找病句与错别字,学会用修改符号进行添减、调整词句;其次,多思,思考文章的选材是否恰当,构思、布局是否合理,进行必要的处理、改动。
2.多元的修改方式。作文初稿完成后,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来修改作文,自改、小组改与教师评改相结合,激发学生的修改热情。
在写作《热闹的菜市场》时,我采用了小组互改的方法,在小组中取长补短,借鉴他人的好词佳句、形象的修辞手法等,并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见。修改后的作文条理清楚了,能够分区域来介绍菜市场的情况;词汇量大了,文笔美了,比如“那水灵灵的大萝卜像白雪公主,那红彤彤的西红柿令我垂涎三尺,还有那穿紫袍的茄子,青翠欲滴的小青菜,呆头呆脑的土豆……”在互相交流中共同提升了写作水平。另外,还可以在班级里开展“我是小小啄木鸟”的修改专栏,把那些典型的病例找出来,大家一齐动手修改、润色。
让学生快乐、轻松写作,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广大语文教师任重而道远,让我们一起努力。
一、学会观察,言之有物
生活是学生作文的不竭动力与源泉,教育家叶圣陶说过:“生活如源泉,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新奇的、有趣的作文素材每天都在产生,只是学生没有“捕捉”的意识,不注意观察,不善于观察,这就需要老师进行及时引导。
1.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条理清楚的作文结构,具体形象的语言表述,离不开作者认真细致地观察,教师重在指导学生观察什么,怎样观察。
教学苏教版第六册第一单元的看图作文时,要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小猴恶作剧时的神态与动作。“孙小圣看到什么?怎么做的?你瞧它那得意忘形的样子。”观察到位、到点了,生动的描写就有了。“孙小圣脚底抹油,一溜烟跑了。它来到凉亭下,觉得凉亭虽小,可风景优美,绿树成片,还有喷泉呢!它‘噌’地爬上柱子,后腿一勾,尾巴一圈,把自己固定住,掏出毛笔,龙飞凤舞地写下‘孙小圣到此一游’。”
2.观察中展开合理的想象。为了让作文有新意,吸引人,要引导学生观察中展开想象的翅膀,触及已有的印记,边看边想。
在欣赏菊花图片时,可以和学生进行启发性谈话。“你觉得它的花瓣像什么?…菊花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些什么?…‘菊花傲立于严寒之中,这是一种怎样的精神?”习作时,学生融入了自己的联想,这样的文章才会有血有肉。
二、阅读积累,习得方法
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的确,“厚积”才能“薄发”。学生广泛地阅读涉猎,积累一些好词佳句,收集写作的素材,学习习作的技巧,下笔时才能随手拈来,收放自如。
1.注重课内外阅读,积累语言。词句就好像高楼大厦的砖瓦,没有砖瓦哪有林立的大楼?在平时的教学中,经常发现有的学生“口是心非”,不能正确、流畅地表达出自己的意思。教师就应有意识地帮助学生积累相关的词句,丰富、拓展词汇量。
苏教版教材每个单元后都有“读读背背”栏目,可以指导学生归类、诵读。还可以让学生每人都准备一个“收纳本”,把自己喜欢的、需要掌握的词汇按类整理。学生读得多了,自然就会说、会用了,正如郭沫若所说的:“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
2.读写结合,习得写作方法。“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材上的范文,在写作方法与技巧上都有各自的特色,是学生作文的典范。“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可以把阅读与写作相结合,引导学生迁移运用写作规律。
教学《庐山的云雾》时,第二三自然段运用先总后分的方法,写出了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与瞬息万变。可以抓住这个写作契机,引导学生写话,仿照这种写法,写一处景物。又如学习了《海底世界》后,让学生模仿“有的……有的……还有的……”句式,描写大扫除时的热烈场面。及时巩固、运用课文中写作的知识,把作文教学根植于阅读的沃土上,一定会生根发茅,枝繁叶茂。
三、合作修改,激发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引导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修改作文也是写作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重要渠道,但不少教师与学生都忽视了这部分,不敢放手让学生尝试修改。“文章不厌百回改”,作文后应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让他们的写作兴趣继续发酵。
1.规范修改方法。为了提高学生自我修改的能力,教师应有目的地安排练习。通过具体的例子,引领学生如何修改作文。首先,多读,读顺畅,找一找病句与错别字,学会用修改符号进行添减、调整词句;其次,多思,思考文章的选材是否恰当,构思、布局是否合理,进行必要的处理、改动。
2.多元的修改方式。作文初稿完成后,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来修改作文,自改、小组改与教师评改相结合,激发学生的修改热情。
在写作《热闹的菜市场》时,我采用了小组互改的方法,在小组中取长补短,借鉴他人的好词佳句、形象的修辞手法等,并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见。修改后的作文条理清楚了,能够分区域来介绍菜市场的情况;词汇量大了,文笔美了,比如“那水灵灵的大萝卜像白雪公主,那红彤彤的西红柿令我垂涎三尺,还有那穿紫袍的茄子,青翠欲滴的小青菜,呆头呆脑的土豆……”在互相交流中共同提升了写作水平。另外,还可以在班级里开展“我是小小啄木鸟”的修改专栏,把那些典型的病例找出来,大家一齐动手修改、润色。
让学生快乐、轻松写作,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广大语文教师任重而道远,让我们一起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