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正确认识教师的主导地位,有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优化课堂教学并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如何有效施“导”。
一、在以旧引新时施“导”
数学知识系统性强,前面所学的知识往往是后面知识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在新旧知识的衔接点上要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去学习新知识,探索规律形成新技能。例如教学“比的基本性质”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组基础训练题:
①9÷6=(9×2)÷(6 ×__)=(9÷3)÷(6÷__)
②比较大小:■ ■ ■
③比和除法、分数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第一道题复习商不变的性质,为学生理解比的基本性质作了辅垫。第二道题教师提问:“这三个分数相等吗?为什么?”引导学生求出分数值进行比较。再追问:“还有其他方法说明它们相等吗?”引导学生从分数的基本性质的角度思考。第三道题把比、除法和分数三者联系起来,为学习比的基本性质牵线搭桥,学生只需在此基础上进行迁移类推,比的基本性质就容易理解了。
二、在设疑激趣时施“导”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浓,学生才能学得积极主动,思维才会敏捷灵活。在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在新课前几分钟采取多种形式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他们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例如教学“2、5、3的倍数的特征”一课时,首先是师生“竞猜”活动,依次由学生任意列举一些整数,大家来判断哪些数是2、5、3的倍数,看谁答得快。结果每次都是老师取胜。老师的“神速”准确判断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他们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老师的“妙法”。这时顺势引入新课:“2、5、3的倍数都有一定的特征,根据这些特征来判断就会迅速而又准确。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内容。只要大家认真学,以后一定能胜过老师!”在教学中,我还根据教学内容给学生讲一个数学故事,或出一道趣味数学题,或提出一个使学生感到疑惑而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在兴趣盎然的心理氛围中,跟着老师进入新知的探索学习过程中。
三、在重难点突破时施“导”
每章节知识都有重难点,对于小学生来说,“难”就“难”在知识的抽象。于是,我们在施导时要注意:①以丰富的感性材料作为引导的起点;②抓住突破难点的关键;③引导学生初步运用观察、分析 、判断、联想的方法进行推理。
例如教学“分数的意义”,正确理解分数意义是教学的重点,而单位“1”的抽象性又是掌握分数意义的一个难点。为了解决这一难点,我从观察图形入手,进行以下四个环节的引导:①观察。课本中的前3幅图形作第一组,后2幅图为第二组,让学生从第一组到第二组按顺序边观察边说出图中各将什么当成单位“1”。②对比。让学生将两组图对比,找出它们的异同点;③概括。通过观察和对比,单位“1”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了比较清晰的表象,再进一步引导学生概括,即:单位“1”不仅可以表示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还可表示由一些物体组成的整体;④运用。实际运用是检验学生是否真正理解的一种手段。于是我又启发学生举出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单位“1”的含义。由于以具体生动的直观图形作为认知的起点,在向抽象思维过渡的过程中,又需十分注重引导学生将观察、语言及思维三者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对单位“1”含义有了较清晰的理解,顺利突破了难点。
四、在学法提示时施“导”
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增长知识,还要增长智慧。在教学中要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相应的学习方法,使他们逐步由“学会”到“会学”,不断提高数学学习能力 。指导学生逐步学会阅读数学课本的方法,用程序思考题引路,提示阅读方法和重点。 拟定阅读思考题时,我十分注意:①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②符合教材的知识结构,③符合数学学科特点,即重概念、重算理、重思路。学生按照思考题提出的问题、要求、方法、步骤去看课本(插图)理思路,找难点,抓重点,想疑点。例如在教学分数除法解决问题例2时,我拟定了以下一组思考题:①看例2 和线段图,想单位“1”的量是什么?②看课本中列出的方程,想它是根据怎样的等量关系列出的?③看解题的过程 ,想用方程解的步骤和关键是什么?④你还能根据什么样的等量关系列出别的方程?这组思考题从审题入手,能较好地引导学生掌握自学应用题的方法。学生通过看,弄清了思路;通过想,找到了解题的关键是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通过做,掌握了列方程解应用题的规律及方法。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并筛选出最佳方法,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培养。 (作者单位:江西省乐安县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孙恭伟
一、在以旧引新时施“导”
数学知识系统性强,前面所学的知识往往是后面知识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在新旧知识的衔接点上要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去学习新知识,探索规律形成新技能。例如教学“比的基本性质”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组基础训练题:
①9÷6=(9×2)÷(6 ×__)=(9÷3)÷(6÷__)
②比较大小:■ ■ ■
③比和除法、分数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第一道题复习商不变的性质,为学生理解比的基本性质作了辅垫。第二道题教师提问:“这三个分数相等吗?为什么?”引导学生求出分数值进行比较。再追问:“还有其他方法说明它们相等吗?”引导学生从分数的基本性质的角度思考。第三道题把比、除法和分数三者联系起来,为学习比的基本性质牵线搭桥,学生只需在此基础上进行迁移类推,比的基本性质就容易理解了。
二、在设疑激趣时施“导”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浓,学生才能学得积极主动,思维才会敏捷灵活。在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在新课前几分钟采取多种形式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他们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例如教学“2、5、3的倍数的特征”一课时,首先是师生“竞猜”活动,依次由学生任意列举一些整数,大家来判断哪些数是2、5、3的倍数,看谁答得快。结果每次都是老师取胜。老师的“神速”准确判断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他们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老师的“妙法”。这时顺势引入新课:“2、5、3的倍数都有一定的特征,根据这些特征来判断就会迅速而又准确。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内容。只要大家认真学,以后一定能胜过老师!”在教学中,我还根据教学内容给学生讲一个数学故事,或出一道趣味数学题,或提出一个使学生感到疑惑而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在兴趣盎然的心理氛围中,跟着老师进入新知的探索学习过程中。
三、在重难点突破时施“导”
每章节知识都有重难点,对于小学生来说,“难”就“难”在知识的抽象。于是,我们在施导时要注意:①以丰富的感性材料作为引导的起点;②抓住突破难点的关键;③引导学生初步运用观察、分析 、判断、联想的方法进行推理。
例如教学“分数的意义”,正确理解分数意义是教学的重点,而单位“1”的抽象性又是掌握分数意义的一个难点。为了解决这一难点,我从观察图形入手,进行以下四个环节的引导:①观察。课本中的前3幅图形作第一组,后2幅图为第二组,让学生从第一组到第二组按顺序边观察边说出图中各将什么当成单位“1”。②对比。让学生将两组图对比,找出它们的异同点;③概括。通过观察和对比,单位“1”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了比较清晰的表象,再进一步引导学生概括,即:单位“1”不仅可以表示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还可表示由一些物体组成的整体;④运用。实际运用是检验学生是否真正理解的一种手段。于是我又启发学生举出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单位“1”的含义。由于以具体生动的直观图形作为认知的起点,在向抽象思维过渡的过程中,又需十分注重引导学生将观察、语言及思维三者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对单位“1”含义有了较清晰的理解,顺利突破了难点。
四、在学法提示时施“导”
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增长知识,还要增长智慧。在教学中要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相应的学习方法,使他们逐步由“学会”到“会学”,不断提高数学学习能力 。指导学生逐步学会阅读数学课本的方法,用程序思考题引路,提示阅读方法和重点。 拟定阅读思考题时,我十分注意:①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②符合教材的知识结构,③符合数学学科特点,即重概念、重算理、重思路。学生按照思考题提出的问题、要求、方法、步骤去看课本(插图)理思路,找难点,抓重点,想疑点。例如在教学分数除法解决问题例2时,我拟定了以下一组思考题:①看例2 和线段图,想单位“1”的量是什么?②看课本中列出的方程,想它是根据怎样的等量关系列出的?③看解题的过程 ,想用方程解的步骤和关键是什么?④你还能根据什么样的等量关系列出别的方程?这组思考题从审题入手,能较好地引导学生掌握自学应用题的方法。学生通过看,弄清了思路;通过想,找到了解题的关键是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通过做,掌握了列方程解应用题的规律及方法。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并筛选出最佳方法,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培养。 (作者单位:江西省乐安县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孙恭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