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黄埔军校孕育出了伟大的黄埔精神,黄埔精神作为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历史的沉淀现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红色文化资源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将黄埔精神作为教学素材运用到高校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可以起到教育和启发青年大学生的重要作用,促使青年大学生坚定爱国主义立场、团结合作、进取奋斗,同时也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和效果。积极探索将黄埔精神运用到高校思想政治课程中的方法,使黄埔精神的育人功能得到充分提升,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关键词:黄埔精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作用
习近平曾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1],“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2]。诚然,读史使人明智,学习近代中国革命史,让青年大学生充分感受先辈奋斗历程,以便更好地传承红色基因和弘扬革命精神,对于教育青年大学生来说具有重要意义。黄埔精神作为近代中国革命史上遗留下来的珍贵精神财富,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优秀素材,是教育启发青年的良好学习材料。
黄埔军校是20世纪国共两党共同开办的新型军事学校,是国共第一次合作的产物,也是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贯彻政治主张、宣传革命思想的重要场地。招生之际,一批又一批的热血青年、爱国志士奔赴黄埔军校求学,由此孕育了大批政治、军事人才,在东征、北伐和抗日的战场中历经血与火的考验,为中国革命做出了重大贡献。黄埔精神成为大革命时期激励黄埔师生前进的精神动力,在当今也仍然具有深刻教育意义。中宣部、教育部非常注重当代大学生思想理论的培养和正确价值观的引导,要求高校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重要渠道向大学生宣传红色资源文化。因此,《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便承担着引导和教育青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历史观的重要任务。
一、黄埔精神的内涵
1924年,政治局势动荡不已,革命风潮风起云涌,数次革命失败的经历让孙中山深知拥有自己的武装力量的至关重要性。于是,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热情帮助下,建立了黄埔军校,开始培养自己的军事人才。黄埔军校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所新型军事学校,教育理念先进,教学质量突出,为国共两党培育了大批优秀军事人才,在中国近代军事史上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更是孕育伟大黄埔精神的摇篮。新时代背景下探索黄埔精神的涵义及其价值,发掘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对于培育新时代青年,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重要作用。
(一)黄埔精神的核心内容——爱国革命精神
1924年6月16日,两年前的这个日子,是孙中山遭到陈炯明叛变炮轰总统府的日子,孙中山挑选这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日子定为黄埔军校的开学典礼日,孙中山以大元帅兼军校总理的身份发表了演讲,“今天,在这地开这个军官学校,独一无二的希望,就是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3]“所以革命事业,就是救国救民,我一生革命,便是担负这种责任,诸君都到这个学校来求学,我要求诸君,便从今天起,共同担负这个责任。”[4]孙中山真情流露的演讲,彰显了孙中山本人一生革命、为国为民的爱国情怀,他倡导黄埔师生为挽救中国危亡而勇于革命,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担负救国救民责任,以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为己任,为革命的事业奋斗终生,这架构起以爱国革命为核心的黄埔精神。爱国革命精神转化成黄埔师生奋勇前进的强大动力,使军校师生在一次次的革命斗争中不畏强敌、顽强抵抗,取得一系列辉煌战绩,使黄埔军校名声远扬。在东征中,黄埔师生攻打叛军时不畏牺牲、奋勇抗争,军校第一期学生蒋先云就在《由前敌归来》[5]的报告中记录了当时的惨烈情形,如同学蔡光举打穿了肚子仍然坚持作战、不肯停下斗争步伐的感人事迹,且蒋先云还在报告中强调革命军要为全民众的解放而斗争;在北伐过程中,黄埔学生奋勇杀敌、所向披靡,为民众利益前仆后继;在抗日战争中,黄埔军校师生的身影在正面和敌后两个战场上忘我杀敌,顽强地与敌人进行殊死搏斗,取得了台儿庄大捷和平型关大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以爱国革命为核心的黄埔精神鼓舞着黄埔师生不畏牺牲,在任何时候都以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为先,专心从事革命事业,挽救民族危亡。
(二)黄埔精神的具体体现——团结合作精神、奋斗牺牲精神
共产党人安体诚在《什么是黄埔精神》中谈及到黄埔精神的含义,“黄埔军校,是坚信并实行总理所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革命军人的精神”[6]。加入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观点的“新三民主义”,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其体现的联合、团结合作精神影响到黄埔军校的创建,也成为了黄埔精神的重要内容。黄埔军校的创立也体现出团结合作精神,在黄埔军校的酝酿和创建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发挥了重要作用,始终给予孙中山坚定的支持和帮助:孙中山遭到自己亲手培植的陆军部长陈炯明叛变时,共产党向孙中山提供热情的支持;孙中山与共产国际代表会晤时,共产党全力支持并为其提供便利之处;孙中山组织代表团访问苏联取经时,共产党积极搭线并派人参加;军校招生困难时,共产党利用自己的地下组织将招生信息扩散出去,并积极推举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和各地优秀青年报考等。国共两党克服重重困难,密切合作,才有了黄埔军校的诞生。黄埔军校成立后,共产党人积极帮助国民党发展组织,对学生进行卓有成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国民党在培养黄埔学生方面也做到了呕心沥血和尽心尽力。正是国共两党的这种团结合作精神,使黄埔军校培养出大批优秀军事人才,并在后来的革命斗争中积极协作,使东征、北伐和抗日战争都取得了胜利,黄埔精神始終昭示着这样一个道理——“团结则兴”。 黄埔学生在战场上的英勇杀敌体现出奋斗牺牲精神,在校园氛围和日常教学中也体现着奋斗牺牲精神——“为革命事业奋斗,为革命事业牺牲自己的一切”。走进黄埔军校,映入眼帘的是门侧对联,“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畏死勿入斯门”,横批“革命者来”;[7]黄埔军校校园与烈士陵园相距较近,师生宿舍旁长眠着东征和北伐的同学烈士,提醒着黄埔人不忘革命烈士;黄埔师生高歌“怒潮彭湃,党旗飞舞,这是革命的黄埔!主义须贯彻,纪律莫放松,预备做奋斗的先锋”[8]等,都使黄埔军校充满着一种革命奋斗气息,鼓舞着黄埔学生打倒列强、铲除军阀、为救国救民事业奉献自己的全部。时任黄埔军校教育长的方鼎英曾经指出,军校的教育是使全校学生在短期内,学习革命军官所必须掌握的政治军事知识,并“养成其牺牲奋斗之精神,俾成为革命军队之干部人才,及专门军事与参谋人才为目的”[9],事实证明,黄埔军校的教育是十分成功的,黄埔学生不负军校教育,从东征、北伐到抗战,为捍卫国家主权和维护人民利益而冲锋陷阵、勇往直前,每次战役,都洒满了黄埔师生的鲜血。
二、黄埔精神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育人作用
近代中国是一部民族复兴史,是无数仁人志士舍小利、为大家,为挽救民族危亡、为人民群众的幸福而英勇奋斗和艰苦探索的历史。《中国近代史纲要》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课程之一,是向青年大学生讲述这一“屈辱史”和“奋斗史”的课程,它的意义已经不仅仅是历史课,更是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教育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的重要职责,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将叙述历史事实与阐述正确价值观有机结合在一起,突显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功能。黄埔精神作为中国近代史上遗留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良好素材,借助《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这一载体,激励青年大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培养其爱国主义情感、团结合作精神和进取奋斗精神。
(一)陶冶青年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爱国,是对公民的基本要求,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保证。黄埔军校培养出的莘莘学子用行动昭示了自己的爱国心和革命情怀,如章琰、曹渊等在东征、北伐的战场上一往无前,为革命不惜生命,奉献全部。抗日战争时期,面对日本的侵略,黄埔师生进行了顽强的抵抗,如黄埔一期学生、优秀共产党员——左权将军,在与日军作战时,以身殉国;女共产党员赵一曼,在与日军作战中受伤被俘,坚贞不屈,英勇就义前给儿子留下一封信,信中写道“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际来教育你……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10];黄埔二期学生杨文瑔将军,在与日军作战的过程中,不畏强敌,敢打敢拼、屡建军功;周恩来称之为“黄埔之英,民族之雄”的黄埔三期学生戴安澜将军,抗日时立下赫赫战功,带军远征缅甸时,重创日寇重伤殉国等。民族危亡之际,无数黄埔学子为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利益挺身而出,甚至最终舍身报国。运用黄埔师生身上蕴含着的黄埔精神去激发青年大学生的爱国情怀,进而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坚持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至上。黄埔军校的优秀学子、革命英烈的事迹,都是进行情感教育的优秀素材,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这一平台,向学生讲述革命先辈的感人事迹,使学生在人生态度、道德境界和意志品质等方面得到完善和升华,对祖国具有更强烈的历史责任感。
(二)增强青年学生团结合作精神
团结合作精神既是实现个人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维护祖国和平统一的重要保障。孙中山为黄埔军校制定了“亲爱精诚”的校训,希望青年团结起来进行革命事业。正是在团结合作的黄埔精神的激励下,国共两党精诚合作,黄埔军校才为革命事业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1985年,徐向前呼吁全球黄埔校友“切记中山先生教导,发扬黄埔精神,携手合作,为祖国统一、振兴中华贡献余力”[11],只有中华民族团结一心,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高校教师借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引导学生学习黄埔军校的校风校纪,学习军校开办初期两党的团结合作对教学的影响,了解在面对外敌时国共两党合作的历史,使学生明白团结合作的巨大效力。青年大学生继承和发扬团结合作的黄埔精神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在个人方面,注重在日常生活中与他人团结合作,明白个人是集体的一部分,个人离不开集体,充分发挥集体的作用,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发挥团结合作精神;在国家层面,结成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维护祖国和平与统一。
(三)激发青年学生进取奋斗精神
进取奋斗精神激励着黄埔学生克服困难,实现抱负。黄埔军校成立后,面临着经费和武器奇缺的困难,并且军校四周布满敌人,黄埔师生整日处于危险之中,张治中将军回忆道,“除了黄埔小岛是我们的势力范围之外,其余四面都是敌人,没有哪一个军队哪一个军阀不是处心积虑来消灭我们黄埔的。但是我们怎么样,我们就在这种艰难困苦万分危险当中,来读书,来生活,来训练。所以在那时候我们党里的一般同志,都认为黄埔是真正革命的基础,黄埔精神是真正革命的精神”[12]。进取奋斗的黄埔精神支撑着黄埔学生克服重重险阻,为中国革命的最终胜利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这种为民族救亡事业努力奋斗所体现出的人格力量,正是培养青年学生健全人格的极好素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可通过对黄埔精神的解读,鼓励当代青年学生积极进取,促进学生发展和进步。习近平充分肯定青年對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青年是国家的未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13]进入新时代的青年,更需要学习进取奋斗的黄埔精神,充分学习黄埔师生不畏艰难、努力奋斗的优秀品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使命,并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程中绽放青春梦想。 三、如何发挥黄埔精神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育人作用
黄埔精神是革命先辈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呈现了黄埔师生为救国救民进行了一系列革命斗争的英勇事迹,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对于在新时代如何将黄埔精神更好的讲述给青年学生,是一个值得探索的课题。将黄埔精神品质引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可以不断提高青年大学生的精神品质,从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一)“黄埔精神”进校园
将黄埔精神作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课外扩展学习内容,让黄埔精神与中国近代历史相融合,使黄埔精神走进青年大学生的头脑中。习近平十分重视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他曾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14]。将黄埔师生在革命时期孕育出的黄埔精神作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课外扩展学习内容,让学生自主寻找黄埔军校中的红色革命精神,如:鼓励学生以演绎舞台剧的形式,情景再现赵一曼等革命烈士的感人事迹,诠释革命精神;鼓舞学生在课堂上深情讲述革命故事等。通过这种形式,既增加了学生的兴趣,又可以促进学生深入了解革命先辈的经历,感受当年的历史环境,学习革命历史,进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对于学生感受黄埔精神具有重要效用。将黄埔军校这一历史部分作为扩展延伸,主要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引导,加强学生对黄埔精神的理解,让黄埔精神真正走进学生的头脑中,为青年大学生在个人成长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更好的践行黄埔精神做好思想铺垫。
(二)推进黄埔军校遗址保护开发,加强实践教学
推进黄埔军校遗址的宣传保护,创造条件加强实践教学,增强黄埔精神在实践教学中的作用。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是黄埔精神的重要物质载体,担负着传播红色革命文化、教育当代青年的重要任务,是重要的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国家要重视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的维护和修缮,由政府部门发挥主导作用,广泛利用社会资源,鼓励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等不同组织或个体捐赠保护资金。充分利用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这一旧址,发掘其中的红色文化,将其打造成宣扬黄埔精神的重要基地,发扬独特的黄埔精神革命文化。中央宣传部和教育部在2015年印发的《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中,明确提出要“努力强化实践教学,建设与课堂教学相互促进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二课堂教学体系”,形成理论与实践教学相互支撑、相互补充的局面。[15]由此可见将黄埔精神运用于实践教学中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位于广东高校的学生可以充分利用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进行学习,地理位置较远的高校则可以创造条件,利用互联网多媒体的方式观看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的相关学习视频,使学生近距离感触历史,体验身临其境的教学方式,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更好的进行实践教学,让《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与红色革命旧址的联系更加紧密,让青年大学生体会到革命先辈为理想信念不断进取奋斗的革命历程,将历史与现实有机结合起来,启发学生思考,使青年学生受到红色革命文化的洗礼。
(三)创新传播方式,扩大黄埔精神文化影响力
加强黄埔精神文化的传播,创新黄埔精神传播方式。随着现代传播技术的迅速发展,文化传播的方式和途径日益增多,鼓励进行与黄埔精神元素相关的文艺创作,拍摄以反映黄埔军校中的历史事件、革命人物为主要题材的纪录片或影视作品,并将这些文化产品引入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当今中国互联网发展迅速,网络技术蓬勃发展,带动了微信、微博等新型传播工具的普及,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新型传播工具传播简单便捷的优势传播黄埔精神,以此来教育青年大学生。近年来,黄埔军校旧址紀念馆推出的《黄埔军校中的共产党人油画展》等主题展览,是创新传播方式的成功例子,深入发掘了其中的红色革命文化的精神价值内涵,在原有静态展览的基础上改善好创新展示方式,让文物“说话”,以讲述英雄事迹为主旨,使黄埔军校中的精神与文化更易被理解与接受。高校可以充分借鉴这一展现方式,结合青年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知识结构需求,建设以红色革命文化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展览,其不仅可以提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实效性,将爱国主义情感、团结合作、进取奋斗精神植根于青年大学生心中,而且能够不断提升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
四、小结
黄埔军校蕴含着丰富的红色革命文化资源,这些资源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宝贵的教学素材,将黄埔精神运用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不仅能够丰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进一步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深刻性和实效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任重道远,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进一步将黄埔精神等红色革命文化融入到教学过程中,积极探索合理、有效的教学模式,将其充分运用于教学实践过程中,并在教学实践中根据青年大学生的成长特点不断修正和完善,不断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教学质量,让红色革命文化充分滋养当代青年大学生。
参考文献:
[1][2]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党的历史的重要论述[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4:1,3.
[3]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10卷)[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6:292.
[4]孙中山.革命与共和:孙中山读本[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7:157.
[5]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编.黄埔军校史料(1924-1927)[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2:261.
[6]陈以沛,邹志红,赵丽屏.黄埔军校史料·续篇[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402.
[7]黄埔军校同学会主编.黄埔师生与抗日战争[M].北京:华文出版社,2017:43.
[8][9]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编.黄埔军校史料(1924-1927)[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2:64,81.
[10]史孝贵主编,朱思勤等编写.古今家训新编[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286.
[11]贾宗谊.徐向前谈发扬黄埔精神[J].瞭望周刊,1985(26).
[12]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蒋介石年谱初稿[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1992:388.
[13]中共中央宣传部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257.
[14]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1).
[15]胡飒,奚冬梅主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与实践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7:102.
责任编辑 韩谦
关键词:黄埔精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作用
习近平曾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1],“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2]。诚然,读史使人明智,学习近代中国革命史,让青年大学生充分感受先辈奋斗历程,以便更好地传承红色基因和弘扬革命精神,对于教育青年大学生来说具有重要意义。黄埔精神作为近代中国革命史上遗留下来的珍贵精神财富,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优秀素材,是教育启发青年的良好学习材料。
黄埔军校是20世纪国共两党共同开办的新型军事学校,是国共第一次合作的产物,也是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贯彻政治主张、宣传革命思想的重要场地。招生之际,一批又一批的热血青年、爱国志士奔赴黄埔军校求学,由此孕育了大批政治、军事人才,在东征、北伐和抗日的战场中历经血与火的考验,为中国革命做出了重大贡献。黄埔精神成为大革命时期激励黄埔师生前进的精神动力,在当今也仍然具有深刻教育意义。中宣部、教育部非常注重当代大学生思想理论的培养和正确价值观的引导,要求高校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重要渠道向大学生宣传红色资源文化。因此,《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便承担着引导和教育青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历史观的重要任务。
一、黄埔精神的内涵
1924年,政治局势动荡不已,革命风潮风起云涌,数次革命失败的经历让孙中山深知拥有自己的武装力量的至关重要性。于是,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热情帮助下,建立了黄埔军校,开始培养自己的军事人才。黄埔军校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所新型军事学校,教育理念先进,教学质量突出,为国共两党培育了大批优秀军事人才,在中国近代军事史上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更是孕育伟大黄埔精神的摇篮。新时代背景下探索黄埔精神的涵义及其价值,发掘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对于培育新时代青年,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重要作用。
(一)黄埔精神的核心内容——爱国革命精神
1924年6月16日,两年前的这个日子,是孙中山遭到陈炯明叛变炮轰总统府的日子,孙中山挑选这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日子定为黄埔军校的开学典礼日,孙中山以大元帅兼军校总理的身份发表了演讲,“今天,在这地开这个军官学校,独一无二的希望,就是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3]“所以革命事业,就是救国救民,我一生革命,便是担负这种责任,诸君都到这个学校来求学,我要求诸君,便从今天起,共同担负这个责任。”[4]孙中山真情流露的演讲,彰显了孙中山本人一生革命、为国为民的爱国情怀,他倡导黄埔师生为挽救中国危亡而勇于革命,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担负救国救民责任,以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为己任,为革命的事业奋斗终生,这架构起以爱国革命为核心的黄埔精神。爱国革命精神转化成黄埔师生奋勇前进的强大动力,使军校师生在一次次的革命斗争中不畏强敌、顽强抵抗,取得一系列辉煌战绩,使黄埔军校名声远扬。在东征中,黄埔师生攻打叛军时不畏牺牲、奋勇抗争,军校第一期学生蒋先云就在《由前敌归来》[5]的报告中记录了当时的惨烈情形,如同学蔡光举打穿了肚子仍然坚持作战、不肯停下斗争步伐的感人事迹,且蒋先云还在报告中强调革命军要为全民众的解放而斗争;在北伐过程中,黄埔学生奋勇杀敌、所向披靡,为民众利益前仆后继;在抗日战争中,黄埔军校师生的身影在正面和敌后两个战场上忘我杀敌,顽强地与敌人进行殊死搏斗,取得了台儿庄大捷和平型关大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以爱国革命为核心的黄埔精神鼓舞着黄埔师生不畏牺牲,在任何时候都以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为先,专心从事革命事业,挽救民族危亡。
(二)黄埔精神的具体体现——团结合作精神、奋斗牺牲精神
共产党人安体诚在《什么是黄埔精神》中谈及到黄埔精神的含义,“黄埔军校,是坚信并实行总理所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革命军人的精神”[6]。加入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观点的“新三民主义”,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其体现的联合、团结合作精神影响到黄埔军校的创建,也成为了黄埔精神的重要内容。黄埔军校的创立也体现出团结合作精神,在黄埔军校的酝酿和创建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发挥了重要作用,始终给予孙中山坚定的支持和帮助:孙中山遭到自己亲手培植的陆军部长陈炯明叛变时,共产党向孙中山提供热情的支持;孙中山与共产国际代表会晤时,共产党全力支持并为其提供便利之处;孙中山组织代表团访问苏联取经时,共产党积极搭线并派人参加;军校招生困难时,共产党利用自己的地下组织将招生信息扩散出去,并积极推举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和各地优秀青年报考等。国共两党克服重重困难,密切合作,才有了黄埔军校的诞生。黄埔军校成立后,共产党人积极帮助国民党发展组织,对学生进行卓有成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国民党在培养黄埔学生方面也做到了呕心沥血和尽心尽力。正是国共两党的这种团结合作精神,使黄埔军校培养出大批优秀军事人才,并在后来的革命斗争中积极协作,使东征、北伐和抗日战争都取得了胜利,黄埔精神始終昭示着这样一个道理——“团结则兴”。 黄埔学生在战场上的英勇杀敌体现出奋斗牺牲精神,在校园氛围和日常教学中也体现着奋斗牺牲精神——“为革命事业奋斗,为革命事业牺牲自己的一切”。走进黄埔军校,映入眼帘的是门侧对联,“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畏死勿入斯门”,横批“革命者来”;[7]黄埔军校校园与烈士陵园相距较近,师生宿舍旁长眠着东征和北伐的同学烈士,提醒着黄埔人不忘革命烈士;黄埔师生高歌“怒潮彭湃,党旗飞舞,这是革命的黄埔!主义须贯彻,纪律莫放松,预备做奋斗的先锋”[8]等,都使黄埔军校充满着一种革命奋斗气息,鼓舞着黄埔学生打倒列强、铲除军阀、为救国救民事业奉献自己的全部。时任黄埔军校教育长的方鼎英曾经指出,军校的教育是使全校学生在短期内,学习革命军官所必须掌握的政治军事知识,并“养成其牺牲奋斗之精神,俾成为革命军队之干部人才,及专门军事与参谋人才为目的”[9],事实证明,黄埔军校的教育是十分成功的,黄埔学生不负军校教育,从东征、北伐到抗战,为捍卫国家主权和维护人民利益而冲锋陷阵、勇往直前,每次战役,都洒满了黄埔师生的鲜血。
二、黄埔精神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育人作用
近代中国是一部民族复兴史,是无数仁人志士舍小利、为大家,为挽救民族危亡、为人民群众的幸福而英勇奋斗和艰苦探索的历史。《中国近代史纲要》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课程之一,是向青年大学生讲述这一“屈辱史”和“奋斗史”的课程,它的意义已经不仅仅是历史课,更是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教育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的重要职责,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将叙述历史事实与阐述正确价值观有机结合在一起,突显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功能。黄埔精神作为中国近代史上遗留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良好素材,借助《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这一载体,激励青年大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培养其爱国主义情感、团结合作精神和进取奋斗精神。
(一)陶冶青年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爱国,是对公民的基本要求,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保证。黄埔军校培养出的莘莘学子用行动昭示了自己的爱国心和革命情怀,如章琰、曹渊等在东征、北伐的战场上一往无前,为革命不惜生命,奉献全部。抗日战争时期,面对日本的侵略,黄埔师生进行了顽强的抵抗,如黄埔一期学生、优秀共产党员——左权将军,在与日军作战时,以身殉国;女共产党员赵一曼,在与日军作战中受伤被俘,坚贞不屈,英勇就义前给儿子留下一封信,信中写道“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际来教育你……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10];黄埔二期学生杨文瑔将军,在与日军作战的过程中,不畏强敌,敢打敢拼、屡建军功;周恩来称之为“黄埔之英,民族之雄”的黄埔三期学生戴安澜将军,抗日时立下赫赫战功,带军远征缅甸时,重创日寇重伤殉国等。民族危亡之际,无数黄埔学子为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利益挺身而出,甚至最终舍身报国。运用黄埔师生身上蕴含着的黄埔精神去激发青年大学生的爱国情怀,进而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坚持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至上。黄埔军校的优秀学子、革命英烈的事迹,都是进行情感教育的优秀素材,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这一平台,向学生讲述革命先辈的感人事迹,使学生在人生态度、道德境界和意志品质等方面得到完善和升华,对祖国具有更强烈的历史责任感。
(二)增强青年学生团结合作精神
团结合作精神既是实现个人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维护祖国和平统一的重要保障。孙中山为黄埔军校制定了“亲爱精诚”的校训,希望青年团结起来进行革命事业。正是在团结合作的黄埔精神的激励下,国共两党精诚合作,黄埔军校才为革命事业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1985年,徐向前呼吁全球黄埔校友“切记中山先生教导,发扬黄埔精神,携手合作,为祖国统一、振兴中华贡献余力”[11],只有中华民族团结一心,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高校教师借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引导学生学习黄埔军校的校风校纪,学习军校开办初期两党的团结合作对教学的影响,了解在面对外敌时国共两党合作的历史,使学生明白团结合作的巨大效力。青年大学生继承和发扬团结合作的黄埔精神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在个人方面,注重在日常生活中与他人团结合作,明白个人是集体的一部分,个人离不开集体,充分发挥集体的作用,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发挥团结合作精神;在国家层面,结成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维护祖国和平与统一。
(三)激发青年学生进取奋斗精神
进取奋斗精神激励着黄埔学生克服困难,实现抱负。黄埔军校成立后,面临着经费和武器奇缺的困难,并且军校四周布满敌人,黄埔师生整日处于危险之中,张治中将军回忆道,“除了黄埔小岛是我们的势力范围之外,其余四面都是敌人,没有哪一个军队哪一个军阀不是处心积虑来消灭我们黄埔的。但是我们怎么样,我们就在这种艰难困苦万分危险当中,来读书,来生活,来训练。所以在那时候我们党里的一般同志,都认为黄埔是真正革命的基础,黄埔精神是真正革命的精神”[12]。进取奋斗的黄埔精神支撑着黄埔学生克服重重险阻,为中国革命的最终胜利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这种为民族救亡事业努力奋斗所体现出的人格力量,正是培养青年学生健全人格的极好素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可通过对黄埔精神的解读,鼓励当代青年学生积极进取,促进学生发展和进步。习近平充分肯定青年對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青年是国家的未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13]进入新时代的青年,更需要学习进取奋斗的黄埔精神,充分学习黄埔师生不畏艰难、努力奋斗的优秀品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使命,并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程中绽放青春梦想。 三、如何发挥黄埔精神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育人作用
黄埔精神是革命先辈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呈现了黄埔师生为救国救民进行了一系列革命斗争的英勇事迹,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对于在新时代如何将黄埔精神更好的讲述给青年学生,是一个值得探索的课题。将黄埔精神品质引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可以不断提高青年大学生的精神品质,从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一)“黄埔精神”进校园
将黄埔精神作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课外扩展学习内容,让黄埔精神与中国近代历史相融合,使黄埔精神走进青年大学生的头脑中。习近平十分重视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他曾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14]。将黄埔师生在革命时期孕育出的黄埔精神作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课外扩展学习内容,让学生自主寻找黄埔军校中的红色革命精神,如:鼓励学生以演绎舞台剧的形式,情景再现赵一曼等革命烈士的感人事迹,诠释革命精神;鼓舞学生在课堂上深情讲述革命故事等。通过这种形式,既增加了学生的兴趣,又可以促进学生深入了解革命先辈的经历,感受当年的历史环境,学习革命历史,进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对于学生感受黄埔精神具有重要效用。将黄埔军校这一历史部分作为扩展延伸,主要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引导,加强学生对黄埔精神的理解,让黄埔精神真正走进学生的头脑中,为青年大学生在个人成长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更好的践行黄埔精神做好思想铺垫。
(二)推进黄埔军校遗址保护开发,加强实践教学
推进黄埔军校遗址的宣传保护,创造条件加强实践教学,增强黄埔精神在实践教学中的作用。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是黄埔精神的重要物质载体,担负着传播红色革命文化、教育当代青年的重要任务,是重要的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国家要重视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的维护和修缮,由政府部门发挥主导作用,广泛利用社会资源,鼓励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等不同组织或个体捐赠保护资金。充分利用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这一旧址,发掘其中的红色文化,将其打造成宣扬黄埔精神的重要基地,发扬独特的黄埔精神革命文化。中央宣传部和教育部在2015年印发的《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中,明确提出要“努力强化实践教学,建设与课堂教学相互促进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二课堂教学体系”,形成理论与实践教学相互支撑、相互补充的局面。[15]由此可见将黄埔精神运用于实践教学中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位于广东高校的学生可以充分利用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进行学习,地理位置较远的高校则可以创造条件,利用互联网多媒体的方式观看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的相关学习视频,使学生近距离感触历史,体验身临其境的教学方式,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更好的进行实践教学,让《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与红色革命旧址的联系更加紧密,让青年大学生体会到革命先辈为理想信念不断进取奋斗的革命历程,将历史与现实有机结合起来,启发学生思考,使青年学生受到红色革命文化的洗礼。
(三)创新传播方式,扩大黄埔精神文化影响力
加强黄埔精神文化的传播,创新黄埔精神传播方式。随着现代传播技术的迅速发展,文化传播的方式和途径日益增多,鼓励进行与黄埔精神元素相关的文艺创作,拍摄以反映黄埔军校中的历史事件、革命人物为主要题材的纪录片或影视作品,并将这些文化产品引入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当今中国互联网发展迅速,网络技术蓬勃发展,带动了微信、微博等新型传播工具的普及,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新型传播工具传播简单便捷的优势传播黄埔精神,以此来教育青年大学生。近年来,黄埔军校旧址紀念馆推出的《黄埔军校中的共产党人油画展》等主题展览,是创新传播方式的成功例子,深入发掘了其中的红色革命文化的精神价值内涵,在原有静态展览的基础上改善好创新展示方式,让文物“说话”,以讲述英雄事迹为主旨,使黄埔军校中的精神与文化更易被理解与接受。高校可以充分借鉴这一展现方式,结合青年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知识结构需求,建设以红色革命文化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展览,其不仅可以提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实效性,将爱国主义情感、团结合作、进取奋斗精神植根于青年大学生心中,而且能够不断提升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
四、小结
黄埔军校蕴含着丰富的红色革命文化资源,这些资源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宝贵的教学素材,将黄埔精神运用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不仅能够丰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进一步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深刻性和实效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任重道远,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进一步将黄埔精神等红色革命文化融入到教学过程中,积极探索合理、有效的教学模式,将其充分运用于教学实践过程中,并在教学实践中根据青年大学生的成长特点不断修正和完善,不断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教学质量,让红色革命文化充分滋养当代青年大学生。
参考文献:
[1][2]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党的历史的重要论述[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4:1,3.
[3]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10卷)[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6:292.
[4]孙中山.革命与共和:孙中山读本[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7:157.
[5]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编.黄埔军校史料(1924-1927)[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2:261.
[6]陈以沛,邹志红,赵丽屏.黄埔军校史料·续篇[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402.
[7]黄埔军校同学会主编.黄埔师生与抗日战争[M].北京:华文出版社,2017:43.
[8][9]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编.黄埔军校史料(1924-1927)[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2:64,81.
[10]史孝贵主编,朱思勤等编写.古今家训新编[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286.
[11]贾宗谊.徐向前谈发扬黄埔精神[J].瞭望周刊,1985(26).
[12]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蒋介石年谱初稿[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1992:388.
[13]中共中央宣传部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257.
[14]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1).
[15]胡飒,奚冬梅主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与实践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7:102.
责任编辑 韩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