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现有教育阶段的音乐课上,“歌唱”活动是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世界上几个著名的儿童教育音乐体系也非常强调“歌唱”活动,特别是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歌唱活动往往是其重要内容。美丽的声音,生动的情感是歌唱的两个基本元素。每个人都想拥有一把美好的嗓音,唱出一个又一个甜蜜而又动听的旋律。在各种艺术表演形式中,歌唱无疑是表达情感最直接方式之一。但在音乐课堂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很多形形色色的音乐活动,学生参与度的极高,兴奋的状态下一但离开钢琴或伴奏,就会出现“没有音调的概念”“五音不全”“跑调”等音准问题。
音准问题直接影响到学生的音乐表现和音乐的审美能力。只有具备较好的音准,才能准确地演绎音乐作品。许多人认为音准是天生的,这并不正确。生活中存在这种现象,是由于每个人对音调的敏感度不同,从而导致对音调认知的差异。从客观角度上我们不能否认这种差异,但这并不是决定性的因素,关键还是在于后天的培养与实践。掌握影响音准的因素并加以训练,就可以区分并唱准音调。
造成音准的原因很复杂,可能有以下几点。
一、学生的生理因素
小学低年级观察中发现,过了一个假期,有时候你会发现孩子的声音突然变得很好,唱歌突然有所改善,这表明对于小孩来说,生理成熟水平是影响他们的歌唱的限制因素。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听觉、发声等器官逐渐成熟,大脑的结构持续改善,掌握歌唱的能力也将得到提高。
二、教师的教学行为
孩子的学习效率和老师的教学方法以及课堂调控有着较大的关系,老师如果能在歌唱前通过反复聆听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并在备课时抓住这首歌曲的难点部分,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帮助学生解决音准问题,其次,老师应该意识到学生演绎歌曲的情感表达,孩子们才能更好地抒发感情,感觉歌曲的调式调性,完美地表现歌曲。
三、学生学习习惯
1.倾听习惯
对于学习唱一首歌而言,听是获得正确输入的第一个环节,倾听质量差的原因,与学生的倾听习惯有着很大的关系。首先,倾听歌曲时盲目跟唱,不能安静听,特别是在初听歌曲或老师教唱的时候,往往导致音准和节奏都跟不上。其次,倾听时,根据曲调特点,自己从前面的旋律推断出后面的旋律,而不是通过倾听获取,这样很容易导致音准问题。再次,倾听时想了别的事情,没有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
2.歌唱习惯
不喜欢唱歌,歌唱方法不好,没有声乐基础,训练较少不认谱,对音高没有概念,时高时低,听着钢琴一句一个调。众所周知,自然歌唱时,从低音到高音都会有分界线,唱低音区真声部分会使用更多,唱高音区域假声部分会使用更多,我们称之为“换声区”,如果你没有经过训练,没有运用任何歌唱方法,都是自然的歌唱,不会使用混合声音,音域范围狭窄,歌唱时,高音区必须唱低八度,或者大声喊叫“拉”上去,唱低音时唱得过“白”,用沉重的真声来唱,除非你声音条件特别好,否则这将造成音不准或破音等现象。
使用不适当的呼吸方法,有些孩子一知半解,知道气息的重要性,用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来练习呼吸,但歌唱的方法还是不科学,在气息的运用上有较大的缺陷。造成以下问题有以下几个:一个是喉咙没有打开,没有形成良好的声音通道,但腰部还继续往外撑气,气息与声音分离,这种状态下腹的力量太大,横膈膜下降力量太小,整个气息浮动,相反如果隔膜下降强度太大,没有腹部收缩力的支撑,会造成身体僵硬,声音僵硬,声音偏低等现象。除了气息运用外,还有一种情况会导致音准偏差,嗓子用力,吊着嗓子唱歌,没有与其他力量形成对抗力,声音只会偏高。
那么,如何解决歌唱中的音准问题呢?实践证明,通过自己的努力再配合科学训练方法,歌唱的音准偏差是可以改变的。
一、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唱歌氛围
课堂上,教师应多鼓励孩子,为孩子们创造一个自然轻松的氛围。如果孩子经常因唱歌而被嘲笑,可能会自卑,一般不会轻易开口唱歌,所以老师要注意使用亲密的语气鼓励孩子,让他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歌唱,刚开始时可以用钢琴练习,弹一个音让他跟唱,如果他没唱准,这个时候就不要让他继续唱,先让他听钢琴或老师唱“1,2,3,4,5,6,7”,让学生倾听,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老师应该指出,在这七个音调中,“1,3,5”三个声音更加稳定,所以三个声音的声音平行于方向,“2,4,6,7”四声音不稳定,所以它们的运动是倾斜的,即使孩子无法听到音高,但方向的声音仍然可以辨认出来然后问他的手势来帮助自己稳住音准,老师应该多次用这种趋势的姿态,一点一点地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音调概念,让学生有音调的印象,配合简单的音程以及视唱练耳的基础训练,通过练习,慢慢就会建立起基础的调式调性感。
二、学习科学发音的方法
建立科学的声音状态,我们必须先学习混声歌唱。所谓的混声歌唱,是指相互融合的真实和虚假的声音。
首先,养成良好的演唱习惯,演唱时保持腰部挺直,两眼平视前方,下颌、小腹微收,肩胸打开,用考到“100分”的感觉去吸气,口腔稍稍打开,眉毛上扬,笑肌提起,上颚抬起,腰部向外扩张,让气自然地,“流进”腰部、后背,胸部也就自然有了宽阔的感觉从而建立一个歌唱的“管道”,管道的上端和下端连接眉毛与横隔膜,让所有的声音都通往管道上,当吸力时,喉咙应始终保持打开状态,声音由横隔膜的相反力和下腹部的內收力支撑,吸气的时候要把握好气息的深浅度,呼气的时候要保持气息均匀平稳的呼出,呼气时不宜过深,否则使身体僵硬,气息不流动,吸气时不要有声响,这不仅影响歌唱的效果,还会影响气息的支持,在歌唱过程中要吸着唱,并充分打开共鸣腔,声音要保持有气息的支撑,只有这样才可以避免高音偏高等音准情况。
三、正确的唱歌状态
一位外国声乐家说过:“声乐这门学科,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看,列入了声学范畴,但确切地来说,它应该列入力学的范畴。”从实践角度来看,在声乐教学中寻找两个“力”的感觉,声音振动感和肌肉力量感。身体整体的歌唱状态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各个器官都不是单独存在的,是横隔膜,下腹部,肋骨以及腰部之间的力量结合。在歌唱发声时,丹田是气息的重要基地,笑肌抬起,鼻子和嘴巴同时吸气,喉咙要同时打开,形成声音通道,气息可以上下贯通,胸部、肋骨、腰间向外扩张,肩膀放松,寻找横膈膜下降与小腹内收的对抗力,形成正确的歌唱状态的歌唱。
四、自身的心理素质
寻找身边的观众多加练习,课堂上,伙伴前,活动里,特别是在上舞台之前,熟练度是增强信心的基础,一定要反复练习要唱的旋律和歌词,不能停留在背歌词的状态下。在此基础上才能更好地调动情感,最重要的是平衡“自我感觉”和“观众感觉”,我们称为“内感觉”及“外感觉”。你认为自己的声音响亮,别人听起来未必如此。比如,在带有吸音设施的房间里,自己经常不由自主地想要用多一些,使声音更响亮,而且经常是使这部分力量,导致力量的不平衡,这种不平衡将影响歌唱的音准质量。
自己建立固有的歌唱发音系统,歌唱时无论环境、地点、空间发生什么变化,听众的数量或多或少,是否有完美的音响设施,歌唱者必须“旁若无人”,沉浸在音乐,思考如何表达音乐,而不是想观众如何看我,更多的舞台经验,能消除自己的心理紧张,俗话说“艺高人胆大”,为了有效地消除紧张,还是要继续改进和完善自己的歌唱水平。
总而言之,在歌唱教学中,音准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有必要加强对学生的音准训练。而且需要明确的是,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音准训练是不容易实现的,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学生有了良好的音调感,才能促进他的唱歌学习,所以教师也需要在给予的基础上充分重视执行科学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有效提高学生的唱歌和学习积极性,有效培养学生。
音准问题直接影响到学生的音乐表现和音乐的审美能力。只有具备较好的音准,才能准确地演绎音乐作品。许多人认为音准是天生的,这并不正确。生活中存在这种现象,是由于每个人对音调的敏感度不同,从而导致对音调认知的差异。从客观角度上我们不能否认这种差异,但这并不是决定性的因素,关键还是在于后天的培养与实践。掌握影响音准的因素并加以训练,就可以区分并唱准音调。
造成音准的原因很复杂,可能有以下几点。
一、学生的生理因素
小学低年级观察中发现,过了一个假期,有时候你会发现孩子的声音突然变得很好,唱歌突然有所改善,这表明对于小孩来说,生理成熟水平是影响他们的歌唱的限制因素。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听觉、发声等器官逐渐成熟,大脑的结构持续改善,掌握歌唱的能力也将得到提高。
二、教师的教学行为
孩子的学习效率和老师的教学方法以及课堂调控有着较大的关系,老师如果能在歌唱前通过反复聆听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并在备课时抓住这首歌曲的难点部分,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帮助学生解决音准问题,其次,老师应该意识到学生演绎歌曲的情感表达,孩子们才能更好地抒发感情,感觉歌曲的调式调性,完美地表现歌曲。
三、学生学习习惯
1.倾听习惯
对于学习唱一首歌而言,听是获得正确输入的第一个环节,倾听质量差的原因,与学生的倾听习惯有着很大的关系。首先,倾听歌曲时盲目跟唱,不能安静听,特别是在初听歌曲或老师教唱的时候,往往导致音准和节奏都跟不上。其次,倾听时,根据曲调特点,自己从前面的旋律推断出后面的旋律,而不是通过倾听获取,这样很容易导致音准问题。再次,倾听时想了别的事情,没有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
2.歌唱习惯
不喜欢唱歌,歌唱方法不好,没有声乐基础,训练较少不认谱,对音高没有概念,时高时低,听着钢琴一句一个调。众所周知,自然歌唱时,从低音到高音都会有分界线,唱低音区真声部分会使用更多,唱高音区域假声部分会使用更多,我们称之为“换声区”,如果你没有经过训练,没有运用任何歌唱方法,都是自然的歌唱,不会使用混合声音,音域范围狭窄,歌唱时,高音区必须唱低八度,或者大声喊叫“拉”上去,唱低音时唱得过“白”,用沉重的真声来唱,除非你声音条件特别好,否则这将造成音不准或破音等现象。
使用不适当的呼吸方法,有些孩子一知半解,知道气息的重要性,用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来练习呼吸,但歌唱的方法还是不科学,在气息的运用上有较大的缺陷。造成以下问题有以下几个:一个是喉咙没有打开,没有形成良好的声音通道,但腰部还继续往外撑气,气息与声音分离,这种状态下腹的力量太大,横膈膜下降力量太小,整个气息浮动,相反如果隔膜下降强度太大,没有腹部收缩力的支撑,会造成身体僵硬,声音僵硬,声音偏低等现象。除了气息运用外,还有一种情况会导致音准偏差,嗓子用力,吊着嗓子唱歌,没有与其他力量形成对抗力,声音只会偏高。
那么,如何解决歌唱中的音准问题呢?实践证明,通过自己的努力再配合科学训练方法,歌唱的音准偏差是可以改变的。
一、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唱歌氛围
课堂上,教师应多鼓励孩子,为孩子们创造一个自然轻松的氛围。如果孩子经常因唱歌而被嘲笑,可能会自卑,一般不会轻易开口唱歌,所以老师要注意使用亲密的语气鼓励孩子,让他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歌唱,刚开始时可以用钢琴练习,弹一个音让他跟唱,如果他没唱准,这个时候就不要让他继续唱,先让他听钢琴或老师唱“1,2,3,4,5,6,7”,让学生倾听,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老师应该指出,在这七个音调中,“1,3,5”三个声音更加稳定,所以三个声音的声音平行于方向,“2,4,6,7”四声音不稳定,所以它们的运动是倾斜的,即使孩子无法听到音高,但方向的声音仍然可以辨认出来然后问他的手势来帮助自己稳住音准,老师应该多次用这种趋势的姿态,一点一点地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音调概念,让学生有音调的印象,配合简单的音程以及视唱练耳的基础训练,通过练习,慢慢就会建立起基础的调式调性感。
二、学习科学发音的方法
建立科学的声音状态,我们必须先学习混声歌唱。所谓的混声歌唱,是指相互融合的真实和虚假的声音。
首先,养成良好的演唱习惯,演唱时保持腰部挺直,两眼平视前方,下颌、小腹微收,肩胸打开,用考到“100分”的感觉去吸气,口腔稍稍打开,眉毛上扬,笑肌提起,上颚抬起,腰部向外扩张,让气自然地,“流进”腰部、后背,胸部也就自然有了宽阔的感觉从而建立一个歌唱的“管道”,管道的上端和下端连接眉毛与横隔膜,让所有的声音都通往管道上,当吸力时,喉咙应始终保持打开状态,声音由横隔膜的相反力和下腹部的內收力支撑,吸气的时候要把握好气息的深浅度,呼气的时候要保持气息均匀平稳的呼出,呼气时不宜过深,否则使身体僵硬,气息不流动,吸气时不要有声响,这不仅影响歌唱的效果,还会影响气息的支持,在歌唱过程中要吸着唱,并充分打开共鸣腔,声音要保持有气息的支撑,只有这样才可以避免高音偏高等音准情况。
三、正确的唱歌状态
一位外国声乐家说过:“声乐这门学科,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看,列入了声学范畴,但确切地来说,它应该列入力学的范畴。”从实践角度来看,在声乐教学中寻找两个“力”的感觉,声音振动感和肌肉力量感。身体整体的歌唱状态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各个器官都不是单独存在的,是横隔膜,下腹部,肋骨以及腰部之间的力量结合。在歌唱发声时,丹田是气息的重要基地,笑肌抬起,鼻子和嘴巴同时吸气,喉咙要同时打开,形成声音通道,气息可以上下贯通,胸部、肋骨、腰间向外扩张,肩膀放松,寻找横膈膜下降与小腹内收的对抗力,形成正确的歌唱状态的歌唱。
四、自身的心理素质
寻找身边的观众多加练习,课堂上,伙伴前,活动里,特别是在上舞台之前,熟练度是增强信心的基础,一定要反复练习要唱的旋律和歌词,不能停留在背歌词的状态下。在此基础上才能更好地调动情感,最重要的是平衡“自我感觉”和“观众感觉”,我们称为“内感觉”及“外感觉”。你认为自己的声音响亮,别人听起来未必如此。比如,在带有吸音设施的房间里,自己经常不由自主地想要用多一些,使声音更响亮,而且经常是使这部分力量,导致力量的不平衡,这种不平衡将影响歌唱的音准质量。
自己建立固有的歌唱发音系统,歌唱时无论环境、地点、空间发生什么变化,听众的数量或多或少,是否有完美的音响设施,歌唱者必须“旁若无人”,沉浸在音乐,思考如何表达音乐,而不是想观众如何看我,更多的舞台经验,能消除自己的心理紧张,俗话说“艺高人胆大”,为了有效地消除紧张,还是要继续改进和完善自己的歌唱水平。
总而言之,在歌唱教学中,音准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有必要加强对学生的音准训练。而且需要明确的是,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音准训练是不容易实现的,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学生有了良好的音调感,才能促进他的唱歌学习,所以教师也需要在给予的基础上充分重视执行科学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有效提高学生的唱歌和学习积极性,有效培养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