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运用积极心理学理论,探索培养学生自信心的途径和方法,对学生有组织、有计划地增强积极的情绪体验,通过确立积极培养目标,帮助学生自我认识;引导学生产生共情,转化成自身价值与内在动机;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增强学生人生体验;营造积极教学环境,拓展自信心培养途径,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和积极力量,有效促进学生健康生活、主動成长、全面发展。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初中生;自信心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自信心(self-confidence)是一种反映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成功地完成某项活动的信任程度的心理特性,也称为信心。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领域的重要内容,强调采用科学方法与原则对幸福进行研究,基于积极心理取向对人类心理品质、健康发展进行研究,核心研究内容为积极主观体验、积极人格特质与积极社会环境。目前,农村初中学生自信心缺失的现象较为普遍。农村初中生自我认识的不足、家庭教育的不当、学习困难受挫等原因,都极有可能导致农村中学生缺乏自信心,产生自卑心理。运用积极心理学理论,探索培养学生自信心的途径和方法,对学生有组织、有计划地增强积极的情绪体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和积极力量,有效促进学生健康生活、主动成长、全面发展。
一、确立积极培养目标,帮助学生自我认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自信心对人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主动发掘学生的优点,并引导学生参与团体辅导中的游戏,保证活动有主题和目的性的进行开展,让学生在愉悦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特长增强自我意识。通过展示学生的材料,展现学生的个性,让学生在展示当中获得情感体验,学生的主体意识就会逐渐的加强,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当中提高学习的能力水平。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注重引导学生认识自我,转变教学的观念,将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加以落实,充分注重学生在课堂中所发挥的主动积极性,让学生在实际的学习当中有更多的收获。
如,教师给每组成员各发一张自我认知表,指导学生填表,认识自我。自我认知表上需要填写的内容有:①我的优势、长处;②我的缺点、不足;③我目前的困惑;④最容易影响和干扰我的事情;⑤什么状态下我会心烦和不快乐;⑥我的理想和希望是什么;⑦我的睡眠和锻炼状况;⑧我期望成为怎样的人。引导学生认真审视自己,敞开心扉将自己真实地呈现出来,正确面对自己的优点、不足、困惑等,以更好地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并以理解、尊重、共情、关注等态度对待同学。填完后,教师引导组内交流分享,并且互相帮助解决困惑和烦恼。
二、引导学生产生共情,转化成自身价值与内在动机
积极人格对个体的健康发展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为乐观、开朗、自我决定等,能够促使个体将社会价值与生活经历转化成自身价值与内在动机,增强个体的竞争力。教师可积极利用多媒体技术来创设活动情境,积极整合动人的音频、声像、图文资料,及时引导学生产生共情,将那些有共同特征和需求的人组织起来形成一个团队,在此基础上根据相同的需求展开团体活动,其活动的特点使参与者感受共性,并能够积极融入进去,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勇于表达自己的心声。每学期组织开展经典诵读竞赛、古诗文知识竞赛、评选经典诵读“小博士”等活动,鼓励学生勇敢表达,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培养学生从容自信的精神气质,以书的厚度逐渐垫起人的高度。
如,初中生喜欢“追星”“玩酷”,教师单纯地给他们讲道理,说“追星”是不对的,“玩酷”没有价值,应该要好好读书等等,这样的辅导效果是不佳的。教师可以让偶像成为孩子前进的动力,没有一个人是随随便便成功的,再光鲜亮丽的明星背后也有道不尽的艰辛。老师要主动与学生交流偶像背后的故事,让孩子们明白那些喜欢的偶像们,也是一步一步走过来的,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
三、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增强学生人生体验
针对许多学生缺乏“什么是自信心”“如何提高自信心”等方面的知识,由专人收集资料,定期组织学生学习与交流。在实践中通过与校团委联合,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将自信心作为学生校园文化活动计划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扩大学生参与、体验、分享经历。由于学生参与的都是发生在他们身边的、熟悉的事,因此他们从中体验到心理上的细微变化,也领悟到其中的道理,让更多的学生增强了自信心、改善自身形象、克服自卑、磨练战胜困难的毅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引导学生先做一些力所能及、把握较大的事情,一次成功后便会有一份喜悦,每一次成功都是对自信心的强化,而自信心的恢复是克服自卑的关键。
如,组织开展“我的青春我做主”“我用行动证明我自己”为主题的班会,开展“我拥有积极的心态”“我是最棒的”“相信自己”“轻松中考励志人生”等主题活动,组织学生观看《不为自己设限》《积极行动的力量》《天生我才必有用》等视频,加强青春期教育,帮助学生建构正确的自主意识,让学生从“被成长”中解放出来,不断增强自尊,树立自信。
四、营造积极教学环境,拓展自信心培养途径
安德森说“给予学生肯定、赞扬和积极的心理暗示,会使他们自尊、自爱、自信、自强”。在学习过程中,每个学生都要经历多种多样的活动过程。如课堂上问答、学科竞赛、文艺演出、体育竞赛、演讲比赛、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因此,在实际课程教学中,心理教师要善于发现闪光点,捕捉学生的细节,用积极语言弱化或去除贴在学生身上的“伪标签”,让农村学生正确认识自己。
如,教师可以在教室布置光荣榜、进步栏、座右铭、激励性标语,时刻提醒和警示学生守纪、努力、向上、乐学,形成良好的校风、班风、教风、学风,培养学生自尊、自信、自强的积极心理品质。每学年组织优秀学生、班级小主人或学习进步学生考察纪念馆、博物馆、红军长征纪念馆等活动,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意识和民族自豪感。
参考文献
[1]张静,罗媛媛.运用积极心理暗示提升中学生的自信[J].教育实践与研究(B),2014(09).
[2]雷晓元.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团体辅导对中学生自信心培养的研究[J].亚太教育,2015(14).
[3]陈木香.班主任工作中积极心理辅导力的运用分析[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 (1).
[4]周禹兴.班主任与中学生的心理沟通技巧[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10):212.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初中生;自信心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自信心(self-confidence)是一种反映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成功地完成某项活动的信任程度的心理特性,也称为信心。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领域的重要内容,强调采用科学方法与原则对幸福进行研究,基于积极心理取向对人类心理品质、健康发展进行研究,核心研究内容为积极主观体验、积极人格特质与积极社会环境。目前,农村初中学生自信心缺失的现象较为普遍。农村初中生自我认识的不足、家庭教育的不当、学习困难受挫等原因,都极有可能导致农村中学生缺乏自信心,产生自卑心理。运用积极心理学理论,探索培养学生自信心的途径和方法,对学生有组织、有计划地增强积极的情绪体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和积极力量,有效促进学生健康生活、主动成长、全面发展。
一、确立积极培养目标,帮助学生自我认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自信心对人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主动发掘学生的优点,并引导学生参与团体辅导中的游戏,保证活动有主题和目的性的进行开展,让学生在愉悦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特长增强自我意识。通过展示学生的材料,展现学生的个性,让学生在展示当中获得情感体验,学生的主体意识就会逐渐的加强,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当中提高学习的能力水平。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注重引导学生认识自我,转变教学的观念,将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加以落实,充分注重学生在课堂中所发挥的主动积极性,让学生在实际的学习当中有更多的收获。
如,教师给每组成员各发一张自我认知表,指导学生填表,认识自我。自我认知表上需要填写的内容有:①我的优势、长处;②我的缺点、不足;③我目前的困惑;④最容易影响和干扰我的事情;⑤什么状态下我会心烦和不快乐;⑥我的理想和希望是什么;⑦我的睡眠和锻炼状况;⑧我期望成为怎样的人。引导学生认真审视自己,敞开心扉将自己真实地呈现出来,正确面对自己的优点、不足、困惑等,以更好地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并以理解、尊重、共情、关注等态度对待同学。填完后,教师引导组内交流分享,并且互相帮助解决困惑和烦恼。
二、引导学生产生共情,转化成自身价值与内在动机
积极人格对个体的健康发展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为乐观、开朗、自我决定等,能够促使个体将社会价值与生活经历转化成自身价值与内在动机,增强个体的竞争力。教师可积极利用多媒体技术来创设活动情境,积极整合动人的音频、声像、图文资料,及时引导学生产生共情,将那些有共同特征和需求的人组织起来形成一个团队,在此基础上根据相同的需求展开团体活动,其活动的特点使参与者感受共性,并能够积极融入进去,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勇于表达自己的心声。每学期组织开展经典诵读竞赛、古诗文知识竞赛、评选经典诵读“小博士”等活动,鼓励学生勇敢表达,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培养学生从容自信的精神气质,以书的厚度逐渐垫起人的高度。
如,初中生喜欢“追星”“玩酷”,教师单纯地给他们讲道理,说“追星”是不对的,“玩酷”没有价值,应该要好好读书等等,这样的辅导效果是不佳的。教师可以让偶像成为孩子前进的动力,没有一个人是随随便便成功的,再光鲜亮丽的明星背后也有道不尽的艰辛。老师要主动与学生交流偶像背后的故事,让孩子们明白那些喜欢的偶像们,也是一步一步走过来的,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
三、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增强学生人生体验
针对许多学生缺乏“什么是自信心”“如何提高自信心”等方面的知识,由专人收集资料,定期组织学生学习与交流。在实践中通过与校团委联合,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将自信心作为学生校园文化活动计划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扩大学生参与、体验、分享经历。由于学生参与的都是发生在他们身边的、熟悉的事,因此他们从中体验到心理上的细微变化,也领悟到其中的道理,让更多的学生增强了自信心、改善自身形象、克服自卑、磨练战胜困难的毅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引导学生先做一些力所能及、把握较大的事情,一次成功后便会有一份喜悦,每一次成功都是对自信心的强化,而自信心的恢复是克服自卑的关键。
如,组织开展“我的青春我做主”“我用行动证明我自己”为主题的班会,开展“我拥有积极的心态”“我是最棒的”“相信自己”“轻松中考励志人生”等主题活动,组织学生观看《不为自己设限》《积极行动的力量》《天生我才必有用》等视频,加强青春期教育,帮助学生建构正确的自主意识,让学生从“被成长”中解放出来,不断增强自尊,树立自信。
四、营造积极教学环境,拓展自信心培养途径
安德森说“给予学生肯定、赞扬和积极的心理暗示,会使他们自尊、自爱、自信、自强”。在学习过程中,每个学生都要经历多种多样的活动过程。如课堂上问答、学科竞赛、文艺演出、体育竞赛、演讲比赛、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因此,在实际课程教学中,心理教师要善于发现闪光点,捕捉学生的细节,用积极语言弱化或去除贴在学生身上的“伪标签”,让农村学生正确认识自己。
如,教师可以在教室布置光荣榜、进步栏、座右铭、激励性标语,时刻提醒和警示学生守纪、努力、向上、乐学,形成良好的校风、班风、教风、学风,培养学生自尊、自信、自强的积极心理品质。每学年组织优秀学生、班级小主人或学习进步学生考察纪念馆、博物馆、红军长征纪念馆等活动,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意识和民族自豪感。
参考文献
[1]张静,罗媛媛.运用积极心理暗示提升中学生的自信[J].教育实践与研究(B),2014(09).
[2]雷晓元.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团体辅导对中学生自信心培养的研究[J].亚太教育,2015(14).
[3]陈木香.班主任工作中积极心理辅导力的运用分析[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 (1).
[4]周禹兴.班主任与中学生的心理沟通技巧[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1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