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要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学生主动探究学习,就必须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形成“学生乐学,教师乐教”的课堂氛围。从教改实践过程出发,从“以活动促进教学”的角度入手,论述了课堂活动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以及如何在历史课堂教学中通过开展活动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历史课堂;开展活动;教学有效性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本人的历史课堂教学大致经历了开放式教学、研究性学习、洋思模式、杜郎口模式和一页纸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探索。下面就本人课堂活动的教学探索历程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和做法。
一、课堂活动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历史教科书讲的是人类社会以往的发展过程,是历史学家根据历史文献和物质遗存,并用现代的语言再现成的,因此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如果单纯依靠教师的语言讲述就容易让学生感觉到乏味。而历史的课堂活动,对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起到很好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体现了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课程基本理念作了进一步的深化,更加突出了通过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达到“育人为本”,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的教育理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设计不同形式的“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上“起来活”。从活动的准备、过程到成果都有学生的参与并起主体作用,而教师只是引导者,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和探索,使学生明白自己才是课堂学习的主人。这样,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科学方法、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由此可见,只有对学习产生强烈的兴趣才会学得快、学得好。一直以来,传统的教学模式只是让学生乖乖地坐在课室里,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老师“喂”什么,学生“吃”什么,毫无兴趣可言。由于沉闷的课堂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他们提不起学习的兴趣,睡觉、讲话、搞小动作等扰乱课堂的行为就多有出现。相反,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适当地利用文物图片、历史人物、历史地图、视频等资料,再创设激发学生兴趣的多形式的活动情境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历史课堂上愿意听,愿意学,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并且在每次下课后都期待下一节历史课,甚至让学生觉得学不好就对不起老师,这样就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课堂活动在历史教学中的实践
如何通过开展课堂活动让学生自主学习、乐于探究呢?下面结合本人的一些教学案例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深入挖掘教材,创设体验式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由于历史学科的过去性特点,单靠教师在课堂上讲,对学生来说只是一个间接的认识过程。但如果在授课过程中,根据教材的内容,通过创设体验式的活动,让学生直接体验所学知识的话,就能很好地让学生与历史直接对话,缩短历史与学生在时空和心理上的距离。而最常用的活动方式就是历史小制作与历史剧表演。
如,八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有很多保家卫国的英雄事迹。因此在进行单元复习时,我专门设计了一堂活动课,以“英雄再现”为课题,以关天培、林则徐、左宗棠、邓世昌的事迹为活动内容,让学生自己选择活动形式,经讨论后,决定以历史剧表演的方式来再现历史。学生分工合作,进行历史剧本的编写和排练,作为教师的我提供了一些资料和网站并对他们进行了指导。上课的那天,学生的情绪被充分调动起来,尤其是历史剧表演环节,台下学生都聚精会神地注视着,看到精彩的地方不由自主地发出笑声,而根据历史剧表演所提的问题就连平时不爱听课的学生也能积极举手发言。最后,在历史剧表演的基础上,增设了一个开放性的活动:“我想对______说!”,让学生自由发言,主动地参与到师生的互动中。一节课下来,课堂气氛活跃。通过这节课,我认识到只要教师能创设一个舞台给学生,并适时给予指导和启发,学生就能找到表现自我的机会,就能体现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性。而且学生在活动的准备过程中加深了对人物的理解,掌握了知识,达到了教学的目的。下面是一组学生的历史剧本:
剧本:《左宗棠收复新疆》(5名学生表演)
旁白:有一天,美丽富饶的新疆地区受到了外来侵略……
情景一:两名学生拿着自制的刀、枪冲进学生当中,作抢掠状,把学生的书扔到地上,并发出奸笑后离开。
旁白:正当新疆人民遭到洗劫时,清政府内部对此问题发生了……
情景二:(三名学生上台)A扮演皇帝,B扮演李鸿章,C扮演左宗棠。
A学生:(坐在椅子上说)“唉,众位卿家,现在东南有海患,西北又受侵略,该如何是好呢?
B学生:(拿历史书作启奏状说)“启禀皇上,东南沿海是我朝富庶之地,已经深受外来侵略之苦,务必要派重兵防御海防啊!至于其他地方,可以暂缓一下。”
C学生:(马上站出来,作一启奏状说)“皇上,我不同意这一观点,新疆是我国西北的门户,靠近蒙古和北京。如果新疆失守了,那敌人就会从蒙古进入北京,那我们大清就不保了,我们必须要把新疆收回来!”
A学生:(作沉思状后一拍黑板说)“就按左爱卿的话去做吧,现封你为钦差大臣,负责督办新疆事务。”
C学生:(双手抱拳)“是,臣一定不辱使命!”
旁白:钦差大臣率军进入新疆……
情景三:三名学生手拿刀、枪冲向另两名学生,口中大喊:“冲啊,把阿古柏赶出去!”双方交战。最后两名学生逃走,三名学生欢呼:胜利!胜利了!
(二)合理利用史料,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历史教学离不开丰富的历史资料,它是学生了解过去,帮助学生理解历史的介体。史料包括文字资料、文物图片、历史地图、历史遗迹、文学作品和视频等,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史料,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引导和帮助学生学习历史;而学生也可以通过史料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活跃思维,掌握学习方法。但史料的运用,并不是单一地播放某一视频、图片来给学生观看,为“活动而活动”。教师应该根据教学需要,适当地引入史料,并创设学生感兴趣的历史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使他们主动去探究学习。 如,在讲授《辉煌的隋唐文化(一)》中的“唐诗”这一知识点时,我把重点放在:“三大诗人的诗分别反映了什么社会状况?”这一问题上,如果只让学生在课本中找出答案的话,就不能让学生深刻地理解这一知识点,也不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所以我设计了一个活动,提供了三位诗人的代表作:分别是《将进酒》《春望》《卖炭翁》,引导学生用历史的角度去分析和理解他们的作品,最后结合课本得出问题的答案。通过学生熟悉的文学作品来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对知识进行探究学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调动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
而对我触动最深的还是在听了113中学蔡琼珠老师关于《辛亥革命》的一节公开课。在这节课中,蔡老师把史料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围绕着“辛亥革命是成功还是失败”这一问题,给予学生大量的史料,有国内的,也有国外的;有孙中山自己的看法,也有其他人的评价。在这一问题上,蔡老师并没有阐明自己的观点,也没有强加答案给学生,而是让学生根据每一则材料去分析和判断,最终得出自己的观点。从自己的教学和学习别人的过程中,我深深地认识到:史料的运用,除了加深了学生的直观感受外,也引导了学生对问题的探究,有助于培养学生利用史料来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结合影视作品,从直观中再现历史,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影视作品也是很重要的教学资源。对比于教师的语言和枯燥的教材文字,它更能以直观的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学生描绘出具体的历史场景,再现历史人物形象,让学生更加完整的了解历史。
如,在讲授《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二)》这一课时,如何让学生理解“四大名著的突出成就和时代特点”是一个难点。由于学生对明清时期的四大名著比较熟悉,同时,也有许多关于它们的影视作品。所以,在教学中,我找到不同年代的有关这四大名著的剧照和视频,包括80年代版的《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的剧照,以及最新版的四大名著的“片头”视频,并让学生带着“为什么一直以来,这四大名著都会不断被改编?”这一问题去观看。当这些剧照和视频开始播放时,学生的所有注意力都集中起来了,他们一边津津有味地看着,一边不断发出感叹声和讨论声。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把视频和课本知识结合起来,得出“明清小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对后世有很高的研究价值。”这一结论。这样的教学活动,除了直观地再现了历史,让学生在视觉上产生冲击外,更多的是加深了他们对课本的理解,解决了教学中的重难点,使学生懂得用辩证的观点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
(四)利用乡土资源,让学生走出课堂,从现实中了解历史
新课标要求多方面开发和利用校外历史课程资源。其中之一就是要充分开发利用乡土教材和社区课程资源。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设计一些与教材相关又结合本地区的乡土资源的活动,不但能丰富学生的知识,增强他们对家乡的自豪感,而且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走出课堂,从现实中了解历史。
我校地处天河东郊的城乡结合部,主要以车陂、前进村的学生为主。这些村子的文化底蕴较深,历史久远,有着自己的传统风俗习惯。我在讲课时,会用到这些乡土资源。
如,讲《灿烂的宋元文化(二)》的宋词三大代表人物时,我提出了“苏轼与车陂村的苏姓有什么关系?”这一问题,大部分学生都会很自豪地说:“他是我们的祖先!”但当我问到历史渊源时,却没有学生能回答出来。因此,我以“寻找苏氏之源”为活动内容,让学生开展一次走出课堂的历史实践活动:(1)分组。学生自行进行分工、合作。(2)确定活动方向及活动过程。收集文字资料、进行实地考察(祠堂)、走访老一辈等。(3)小组成员对资料进行分析、整理,相互讨论、研究,得出成果并制作课件。(4)成果展示。这种历史实践活动,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东西入手,让学生走出课堂,在现实和快乐中学习历史。它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还让老师摆脱沉闷的课堂,在轻松愉快中教好历史,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教无定法,在历史教学中,不管是采取何种教学方法,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而历史课堂“活动”的教学方式通过其形式的多样性和教学的实践性为教和学的双边活动搭起了沟通的桥梁,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充满期待。
参考文献:
[1]于友西.中学历史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08.
[2]杨志才.给历史教师的101条建议.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4]李德藻.中学历史教学模式的研究形状及展望.历史教学,2001(04).
(作者单位 广东省广州市第18中学)
关键词:历史课堂;开展活动;教学有效性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本人的历史课堂教学大致经历了开放式教学、研究性学习、洋思模式、杜郎口模式和一页纸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探索。下面就本人课堂活动的教学探索历程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和做法。
一、课堂活动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历史教科书讲的是人类社会以往的发展过程,是历史学家根据历史文献和物质遗存,并用现代的语言再现成的,因此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如果单纯依靠教师的语言讲述就容易让学生感觉到乏味。而历史的课堂活动,对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起到很好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体现了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课程基本理念作了进一步的深化,更加突出了通过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达到“育人为本”,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的教育理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设计不同形式的“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上“起来活”。从活动的准备、过程到成果都有学生的参与并起主体作用,而教师只是引导者,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和探索,使学生明白自己才是课堂学习的主人。这样,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科学方法、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由此可见,只有对学习产生强烈的兴趣才会学得快、学得好。一直以来,传统的教学模式只是让学生乖乖地坐在课室里,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老师“喂”什么,学生“吃”什么,毫无兴趣可言。由于沉闷的课堂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他们提不起学习的兴趣,睡觉、讲话、搞小动作等扰乱课堂的行为就多有出现。相反,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适当地利用文物图片、历史人物、历史地图、视频等资料,再创设激发学生兴趣的多形式的活动情境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历史课堂上愿意听,愿意学,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并且在每次下课后都期待下一节历史课,甚至让学生觉得学不好就对不起老师,这样就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课堂活动在历史教学中的实践
如何通过开展课堂活动让学生自主学习、乐于探究呢?下面结合本人的一些教学案例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深入挖掘教材,创设体验式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由于历史学科的过去性特点,单靠教师在课堂上讲,对学生来说只是一个间接的认识过程。但如果在授课过程中,根据教材的内容,通过创设体验式的活动,让学生直接体验所学知识的话,就能很好地让学生与历史直接对话,缩短历史与学生在时空和心理上的距离。而最常用的活动方式就是历史小制作与历史剧表演。
如,八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有很多保家卫国的英雄事迹。因此在进行单元复习时,我专门设计了一堂活动课,以“英雄再现”为课题,以关天培、林则徐、左宗棠、邓世昌的事迹为活动内容,让学生自己选择活动形式,经讨论后,决定以历史剧表演的方式来再现历史。学生分工合作,进行历史剧本的编写和排练,作为教师的我提供了一些资料和网站并对他们进行了指导。上课的那天,学生的情绪被充分调动起来,尤其是历史剧表演环节,台下学生都聚精会神地注视着,看到精彩的地方不由自主地发出笑声,而根据历史剧表演所提的问题就连平时不爱听课的学生也能积极举手发言。最后,在历史剧表演的基础上,增设了一个开放性的活动:“我想对______说!”,让学生自由发言,主动地参与到师生的互动中。一节课下来,课堂气氛活跃。通过这节课,我认识到只要教师能创设一个舞台给学生,并适时给予指导和启发,学生就能找到表现自我的机会,就能体现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性。而且学生在活动的准备过程中加深了对人物的理解,掌握了知识,达到了教学的目的。下面是一组学生的历史剧本:
剧本:《左宗棠收复新疆》(5名学生表演)
旁白:有一天,美丽富饶的新疆地区受到了外来侵略……
情景一:两名学生拿着自制的刀、枪冲进学生当中,作抢掠状,把学生的书扔到地上,并发出奸笑后离开。
旁白:正当新疆人民遭到洗劫时,清政府内部对此问题发生了……
情景二:(三名学生上台)A扮演皇帝,B扮演李鸿章,C扮演左宗棠。
A学生:(坐在椅子上说)“唉,众位卿家,现在东南有海患,西北又受侵略,该如何是好呢?
B学生:(拿历史书作启奏状说)“启禀皇上,东南沿海是我朝富庶之地,已经深受外来侵略之苦,务必要派重兵防御海防啊!至于其他地方,可以暂缓一下。”
C学生:(马上站出来,作一启奏状说)“皇上,我不同意这一观点,新疆是我国西北的门户,靠近蒙古和北京。如果新疆失守了,那敌人就会从蒙古进入北京,那我们大清就不保了,我们必须要把新疆收回来!”
A学生:(作沉思状后一拍黑板说)“就按左爱卿的话去做吧,现封你为钦差大臣,负责督办新疆事务。”
C学生:(双手抱拳)“是,臣一定不辱使命!”
旁白:钦差大臣率军进入新疆……
情景三:三名学生手拿刀、枪冲向另两名学生,口中大喊:“冲啊,把阿古柏赶出去!”双方交战。最后两名学生逃走,三名学生欢呼:胜利!胜利了!
(二)合理利用史料,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历史教学离不开丰富的历史资料,它是学生了解过去,帮助学生理解历史的介体。史料包括文字资料、文物图片、历史地图、历史遗迹、文学作品和视频等,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史料,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引导和帮助学生学习历史;而学生也可以通过史料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活跃思维,掌握学习方法。但史料的运用,并不是单一地播放某一视频、图片来给学生观看,为“活动而活动”。教师应该根据教学需要,适当地引入史料,并创设学生感兴趣的历史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使他们主动去探究学习。 如,在讲授《辉煌的隋唐文化(一)》中的“唐诗”这一知识点时,我把重点放在:“三大诗人的诗分别反映了什么社会状况?”这一问题上,如果只让学生在课本中找出答案的话,就不能让学生深刻地理解这一知识点,也不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所以我设计了一个活动,提供了三位诗人的代表作:分别是《将进酒》《春望》《卖炭翁》,引导学生用历史的角度去分析和理解他们的作品,最后结合课本得出问题的答案。通过学生熟悉的文学作品来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对知识进行探究学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调动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
而对我触动最深的还是在听了113中学蔡琼珠老师关于《辛亥革命》的一节公开课。在这节课中,蔡老师把史料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围绕着“辛亥革命是成功还是失败”这一问题,给予学生大量的史料,有国内的,也有国外的;有孙中山自己的看法,也有其他人的评价。在这一问题上,蔡老师并没有阐明自己的观点,也没有强加答案给学生,而是让学生根据每一则材料去分析和判断,最终得出自己的观点。从自己的教学和学习别人的过程中,我深深地认识到:史料的运用,除了加深了学生的直观感受外,也引导了学生对问题的探究,有助于培养学生利用史料来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结合影视作品,从直观中再现历史,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影视作品也是很重要的教学资源。对比于教师的语言和枯燥的教材文字,它更能以直观的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学生描绘出具体的历史场景,再现历史人物形象,让学生更加完整的了解历史。
如,在讲授《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二)》这一课时,如何让学生理解“四大名著的突出成就和时代特点”是一个难点。由于学生对明清时期的四大名著比较熟悉,同时,也有许多关于它们的影视作品。所以,在教学中,我找到不同年代的有关这四大名著的剧照和视频,包括80年代版的《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的剧照,以及最新版的四大名著的“片头”视频,并让学生带着“为什么一直以来,这四大名著都会不断被改编?”这一问题去观看。当这些剧照和视频开始播放时,学生的所有注意力都集中起来了,他们一边津津有味地看着,一边不断发出感叹声和讨论声。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把视频和课本知识结合起来,得出“明清小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对后世有很高的研究价值。”这一结论。这样的教学活动,除了直观地再现了历史,让学生在视觉上产生冲击外,更多的是加深了他们对课本的理解,解决了教学中的重难点,使学生懂得用辩证的观点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
(四)利用乡土资源,让学生走出课堂,从现实中了解历史
新课标要求多方面开发和利用校外历史课程资源。其中之一就是要充分开发利用乡土教材和社区课程资源。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设计一些与教材相关又结合本地区的乡土资源的活动,不但能丰富学生的知识,增强他们对家乡的自豪感,而且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走出课堂,从现实中了解历史。
我校地处天河东郊的城乡结合部,主要以车陂、前进村的学生为主。这些村子的文化底蕴较深,历史久远,有着自己的传统风俗习惯。我在讲课时,会用到这些乡土资源。
如,讲《灿烂的宋元文化(二)》的宋词三大代表人物时,我提出了“苏轼与车陂村的苏姓有什么关系?”这一问题,大部分学生都会很自豪地说:“他是我们的祖先!”但当我问到历史渊源时,却没有学生能回答出来。因此,我以“寻找苏氏之源”为活动内容,让学生开展一次走出课堂的历史实践活动:(1)分组。学生自行进行分工、合作。(2)确定活动方向及活动过程。收集文字资料、进行实地考察(祠堂)、走访老一辈等。(3)小组成员对资料进行分析、整理,相互讨论、研究,得出成果并制作课件。(4)成果展示。这种历史实践活动,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东西入手,让学生走出课堂,在现实和快乐中学习历史。它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还让老师摆脱沉闷的课堂,在轻松愉快中教好历史,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教无定法,在历史教学中,不管是采取何种教学方法,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而历史课堂“活动”的教学方式通过其形式的多样性和教学的实践性为教和学的双边活动搭起了沟通的桥梁,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充满期待。
参考文献:
[1]于友西.中学历史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08.
[2]杨志才.给历史教师的101条建议.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4]李德藻.中学历史教学模式的研究形状及展望.历史教学,2001(04).
(作者单位 广东省广州市第18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