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从童耕课程的开发缘起、建设纲要、实施策略和实施成效几方面阐述海门市德胜小学童耕课程开发的立体探索,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关键词:童耕课程;实践能力;立体探索
一、童耕课程的开发缘起
现在的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学习以外的一切几乎都由大人包办。教育中发现,学生“五谷不分”的笑话时有发生,城市里属普遍,农村小学也是屡见不鲜。怎样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吃苦耐劳精神、坚韧不拔的品质,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海门市德胜小学地处农村,土壤肥沃,校园内虽不适合种植大片的庄稼,但开辟小型的菜园、果园,均可作为学生农耕实践的课堂。为了让久离地气的孩子回归自然,学校筹建开辟了一个集“一带、一室、五区”于一体的童耕园。
环园宣传带:在童耕园四周设置4块宣传橱窗和12块宣传牌,宣传橱窗按春、夏、秋、冬四季设计,配上精美的图片和相应的诗歌;12块宣传牌上布置的是24节气、传统农谚和与农耕有关的奇闻逸事。
童耕文化室:以农耕文化的历史变迁为主线,以农耕器具、模型、图片等形式展示在陈列室中。
教材映射区:将教材中涉及的植物分门别类,然后根据植物的生长习性和教学需要,搭建农业试验大棚,分季节组织相应年级的师生参与种植栽培。
五谷時蔬区:分成若干小块,由各班认领承包,分别栽种一些适宜种植的五谷杂粮或时令蔬菜,在童耕文化节上品尝分享。
土特示范区:种植草莓、葡萄、西甜瓜等具有德胜特色的土特品种,让学生在劳作、观赏、采摘的过程中掌握农耕知识,培养耕作兴趣,塑造朴素人格。
贝母种植区:学校所处地素有“贝母之乡”的美誉,开辟贝母种植区,从垦地、放种、施肥、除草、摘花,一步步做起,亲身经历贝母生长的整个过程,收获果实,收获劳动的苦与乐。
花卉盆栽区:由学校花卉盆栽社团负责栽培和管理,一位有兴趣特长的教师负责辅导,另再外聘一位老园艺师定期来校指导。
二、童耕课程的建设纲要
【课程性质】
“童耕课程”是学校在国家课程的基础上,自主开发的特色课程。发挥农村小学的优势,结合学校“童耕园”的建设、开发与利用,以知识拓展、实践探究为活动形式,该课程具有鲜明的实践意义和可操作性。
【课程总目标】
通过“童耕课程”的实施,帮助学生普及农耕常识,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对中华五千年农耕文化的认同与热爱;通过开展丰富的实践体验活动,引导学生树立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关系的意识;通过动手动脑的科普教育活动,拓展学生的课堂知识,激发学生的学科兴趣,培养实践能力。
【教材设计框架】
开发的校本教材《快乐童耕》分五谷时蔬、土特瓜果、中医药材、花卉盆栽等单元,每个单元下均设有“作物小名片”“知识超链接”“微型童耕园”“农具展览馆”“农谚知多少”等栏目,还穿插童耕文化的变迁史等,使教材中既有童耕文化的实践,又有童耕文化的阅读,更有古诗诵读的欣赏、文化育人的渗透,努力让单一、枯燥的童耕实践裂变成立体可感的童耕课程。
三、童耕课程的实施策略
1.教学做合一 品牌活动
将校本课程的实施纳入学校的教育教学体系之中,每周安排一节地方课程。在班级成立童耕认领责任区域的基础上,学校专门组建童耕社团,努力让热爱童耕的学生有更大的发展。
每年举行童耕文化节。内容包括农耕文化知多少、农耕诗歌朗诵会、农耕手工擂台赛、农耕实践大PK、农耕果蔬共品尝等若干环节。通过展示、分享、PK、收获、游艺等,感受田间劳作带来的无穷乐趣,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团结合作的精神。
2.师资建设 多元评价
把提高童耕工作室教师的敬业意识和专业水平作为重要抓手,组织外出参观学习,邀请有关的专家学者来校作专题讲座。
出台了一系列制度进行总体规范,为课程有效实施保驾护航,学校将教师对于童耕课程的落实情况列入年度考核的范畴,并与文明班队的评比挂钩。
四、童耕课程的实施成效
“童耕课程”作为学校自主开发的特色课程,它的实践研究旨在拓展课堂知识,激发学科兴趣,培养实践能力。该课程的实施达到了课程预设的如下成效。
1.童耕课程促进了知识学习与能力提高的齐头并进
童耕园里是学生亲手种植的农作物,在种什么、怎么种的活动中,学生经历的过程是复杂的,不管是种与培,都需要智慧与汗水,所以这种实践体验活动带给学生的感悟是丰富的。学生在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过程中,达到知识学习与能力提高的齐头并进,相得益彰。
2.童耕课程收获了物质和精神的双重硕果
童耕园里收获的蔬菜、瓜果,均为学生自产自食,在每年的童耕文化节上共同分享交流;童耕园里培管的花草、盆栽均用于绿化校园、美化教室,学生自培自赏;贝母种植园里收获的药材能获取一定的经济效益,这笔可观的收入成为童耕园里进一步发展的运转资金。所有这些,对学生的能力发展都具有无可估量的教育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家成.敬畏家校合作的力量[J].人民教育,2014(6):33.
[2]曹国庆.让教育有一点浪漫[J].江苏教育研究,2014(2B):1.
(作者单位 江苏省海门市德胜小学)
关键词:童耕课程;实践能力;立体探索
一、童耕课程的开发缘起
现在的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学习以外的一切几乎都由大人包办。教育中发现,学生“五谷不分”的笑话时有发生,城市里属普遍,农村小学也是屡见不鲜。怎样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吃苦耐劳精神、坚韧不拔的品质,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海门市德胜小学地处农村,土壤肥沃,校园内虽不适合种植大片的庄稼,但开辟小型的菜园、果园,均可作为学生农耕实践的课堂。为了让久离地气的孩子回归自然,学校筹建开辟了一个集“一带、一室、五区”于一体的童耕园。
环园宣传带:在童耕园四周设置4块宣传橱窗和12块宣传牌,宣传橱窗按春、夏、秋、冬四季设计,配上精美的图片和相应的诗歌;12块宣传牌上布置的是24节气、传统农谚和与农耕有关的奇闻逸事。
童耕文化室:以农耕文化的历史变迁为主线,以农耕器具、模型、图片等形式展示在陈列室中。
教材映射区:将教材中涉及的植物分门别类,然后根据植物的生长习性和教学需要,搭建农业试验大棚,分季节组织相应年级的师生参与种植栽培。
五谷時蔬区:分成若干小块,由各班认领承包,分别栽种一些适宜种植的五谷杂粮或时令蔬菜,在童耕文化节上品尝分享。
土特示范区:种植草莓、葡萄、西甜瓜等具有德胜特色的土特品种,让学生在劳作、观赏、采摘的过程中掌握农耕知识,培养耕作兴趣,塑造朴素人格。
贝母种植区:学校所处地素有“贝母之乡”的美誉,开辟贝母种植区,从垦地、放种、施肥、除草、摘花,一步步做起,亲身经历贝母生长的整个过程,收获果实,收获劳动的苦与乐。
花卉盆栽区:由学校花卉盆栽社团负责栽培和管理,一位有兴趣特长的教师负责辅导,另再外聘一位老园艺师定期来校指导。
二、童耕课程的建设纲要
【课程性质】
“童耕课程”是学校在国家课程的基础上,自主开发的特色课程。发挥农村小学的优势,结合学校“童耕园”的建设、开发与利用,以知识拓展、实践探究为活动形式,该课程具有鲜明的实践意义和可操作性。
【课程总目标】
通过“童耕课程”的实施,帮助学生普及农耕常识,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对中华五千年农耕文化的认同与热爱;通过开展丰富的实践体验活动,引导学生树立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关系的意识;通过动手动脑的科普教育活动,拓展学生的课堂知识,激发学生的学科兴趣,培养实践能力。
【教材设计框架】
开发的校本教材《快乐童耕》分五谷时蔬、土特瓜果、中医药材、花卉盆栽等单元,每个单元下均设有“作物小名片”“知识超链接”“微型童耕园”“农具展览馆”“农谚知多少”等栏目,还穿插童耕文化的变迁史等,使教材中既有童耕文化的实践,又有童耕文化的阅读,更有古诗诵读的欣赏、文化育人的渗透,努力让单一、枯燥的童耕实践裂变成立体可感的童耕课程。
三、童耕课程的实施策略
1.教学做合一 品牌活动
将校本课程的实施纳入学校的教育教学体系之中,每周安排一节地方课程。在班级成立童耕认领责任区域的基础上,学校专门组建童耕社团,努力让热爱童耕的学生有更大的发展。
每年举行童耕文化节。内容包括农耕文化知多少、农耕诗歌朗诵会、农耕手工擂台赛、农耕实践大PK、农耕果蔬共品尝等若干环节。通过展示、分享、PK、收获、游艺等,感受田间劳作带来的无穷乐趣,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团结合作的精神。
2.师资建设 多元评价
把提高童耕工作室教师的敬业意识和专业水平作为重要抓手,组织外出参观学习,邀请有关的专家学者来校作专题讲座。
出台了一系列制度进行总体规范,为课程有效实施保驾护航,学校将教师对于童耕课程的落实情况列入年度考核的范畴,并与文明班队的评比挂钩。
四、童耕课程的实施成效
“童耕课程”作为学校自主开发的特色课程,它的实践研究旨在拓展课堂知识,激发学科兴趣,培养实践能力。该课程的实施达到了课程预设的如下成效。
1.童耕课程促进了知识学习与能力提高的齐头并进
童耕园里是学生亲手种植的农作物,在种什么、怎么种的活动中,学生经历的过程是复杂的,不管是种与培,都需要智慧与汗水,所以这种实践体验活动带给学生的感悟是丰富的。学生在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过程中,达到知识学习与能力提高的齐头并进,相得益彰。
2.童耕课程收获了物质和精神的双重硕果
童耕园里收获的蔬菜、瓜果,均为学生自产自食,在每年的童耕文化节上共同分享交流;童耕园里培管的花草、盆栽均用于绿化校园、美化教室,学生自培自赏;贝母种植园里收获的药材能获取一定的经济效益,这笔可观的收入成为童耕园里进一步发展的运转资金。所有这些,对学生的能力发展都具有无可估量的教育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家成.敬畏家校合作的力量[J].人民教育,2014(6):33.
[2]曹国庆.让教育有一点浪漫[J].江苏教育研究,2014(2B):1.
(作者单位 江苏省海门市德胜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