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童耕课程培养实践能力

来源 :新课程·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x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从童耕课程的开发缘起、建设纲要、实施策略和实施成效几方面阐述海门市德胜小学童耕课程开发的立体探索,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关键词:童耕课程;实践能力;立体探索
  一、童耕课程的开发缘起
  现在的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学习以外的一切几乎都由大人包办。教育中发现,学生“五谷不分”的笑话时有发生,城市里属普遍,农村小学也是屡见不鲜。怎样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吃苦耐劳精神、坚韧不拔的品质,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海门市德胜小学地处农村,土壤肥沃,校园内虽不适合种植大片的庄稼,但开辟小型的菜园、果园,均可作为学生农耕实践的课堂。为了让久离地气的孩子回归自然,学校筹建开辟了一个集“一带、一室、五区”于一体的童耕园。
  环园宣传带:在童耕园四周设置4块宣传橱窗和12块宣传牌,宣传橱窗按春、夏、秋、冬四季设计,配上精美的图片和相应的诗歌;12块宣传牌上布置的是24节气、传统农谚和与农耕有关的奇闻逸事。
  童耕文化室:以农耕文化的历史变迁为主线,以农耕器具、模型、图片等形式展示在陈列室中。
  教材映射区:将教材中涉及的植物分门别类,然后根据植物的生长习性和教学需要,搭建农业试验大棚,分季节组织相应年级的师生参与种植栽培。
  五谷時蔬区:分成若干小块,由各班认领承包,分别栽种一些适宜种植的五谷杂粮或时令蔬菜,在童耕文化节上品尝分享。
  土特示范区:种植草莓、葡萄、西甜瓜等具有德胜特色的土特品种,让学生在劳作、观赏、采摘的过程中掌握农耕知识,培养耕作兴趣,塑造朴素人格。
  贝母种植区:学校所处地素有“贝母之乡”的美誉,开辟贝母种植区,从垦地、放种、施肥、除草、摘花,一步步做起,亲身经历贝母生长的整个过程,收获果实,收获劳动的苦与乐。
  花卉盆栽区:由学校花卉盆栽社团负责栽培和管理,一位有兴趣特长的教师负责辅导,另再外聘一位老园艺师定期来校指导。
  二、童耕课程的建设纲要
  【课程性质】
  “童耕课程”是学校在国家课程的基础上,自主开发的特色课程。发挥农村小学的优势,结合学校“童耕园”的建设、开发与利用,以知识拓展、实践探究为活动形式,该课程具有鲜明的实践意义和可操作性。
  【课程总目标】
  通过“童耕课程”的实施,帮助学生普及农耕常识,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对中华五千年农耕文化的认同与热爱;通过开展丰富的实践体验活动,引导学生树立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关系的意识;通过动手动脑的科普教育活动,拓展学生的课堂知识,激发学生的学科兴趣,培养实践能力。
  【教材设计框架】
  开发的校本教材《快乐童耕》分五谷时蔬、土特瓜果、中医药材、花卉盆栽等单元,每个单元下均设有“作物小名片”“知识超链接”“微型童耕园”“农具展览馆”“农谚知多少”等栏目,还穿插童耕文化的变迁史等,使教材中既有童耕文化的实践,又有童耕文化的阅读,更有古诗诵读的欣赏、文化育人的渗透,努力让单一、枯燥的童耕实践裂变成立体可感的童耕课程。
  三、童耕课程的实施策略
  1.教学做合一 品牌活动
  将校本课程的实施纳入学校的教育教学体系之中,每周安排一节地方课程。在班级成立童耕认领责任区域的基础上,学校专门组建童耕社团,努力让热爱童耕的学生有更大的发展。
  每年举行童耕文化节。内容包括农耕文化知多少、农耕诗歌朗诵会、农耕手工擂台赛、农耕实践大PK、农耕果蔬共品尝等若干环节。通过展示、分享、PK、收获、游艺等,感受田间劳作带来的无穷乐趣,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团结合作的精神。
  2.师资建设 多元评价
  把提高童耕工作室教师的敬业意识和专业水平作为重要抓手,组织外出参观学习,邀请有关的专家学者来校作专题讲座。
  出台了一系列制度进行总体规范,为课程有效实施保驾护航,学校将教师对于童耕课程的落实情况列入年度考核的范畴,并与文明班队的评比挂钩。
  四、童耕课程的实施成效
  “童耕课程”作为学校自主开发的特色课程,它的实践研究旨在拓展课堂知识,激发学科兴趣,培养实践能力。该课程的实施达到了课程预设的如下成效。
  1.童耕课程促进了知识学习与能力提高的齐头并进
  童耕园里是学生亲手种植的农作物,在种什么、怎么种的活动中,学生经历的过程是复杂的,不管是种与培,都需要智慧与汗水,所以这种实践体验活动带给学生的感悟是丰富的。学生在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过程中,达到知识学习与能力提高的齐头并进,相得益彰。
  2.童耕课程收获了物质和精神的双重硕果
  童耕园里收获的蔬菜、瓜果,均为学生自产自食,在每年的童耕文化节上共同分享交流;童耕园里培管的花草、盆栽均用于绿化校园、美化教室,学生自培自赏;贝母种植园里收获的药材能获取一定的经济效益,这笔可观的收入成为童耕园里进一步发展的运转资金。所有这些,对学生的能力发展都具有无可估量的教育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家成.敬畏家校合作的力量[J].人民教育,2014(6):33.
  [2]曹国庆.让教育有一点浪漫[J].江苏教育研究,2014(2B):1.
  (作者单位 江苏省海门市德胜小学)
其他文献
摘 要:研究性学习课程具有开放性、探究性、过程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因此,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对教师的综合能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而网络的开放性、综合性恰恰可以较好地解决传统教学所无法解决的问题,为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网络;学习评价  现在研究性学习已成为普通高中课程与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之一。研究性学习课程具有开放性、探究性、过程性、实践
摘 要:3~6岁是幼儿语言学习的关键期,《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也提出:“要给幼儿提供一个想说、能说、有机会说的环境。”幼儿园除了通过组织一些专门性的集体教学活动来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还纷纷创设了语言区。本课题提出以童话剧这样一个载体,让语言区的活动内容更加集中、明确,并通过提供一系列具体的支持性策略来促使幼儿之间产生有效互动,从而真正提高幼儿的语言能力。  关键词:童话剧;语言区;有效互动;支持性
摘 要:讨论了“相异构想”的相关内涵,同时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剖析了小学生学习数学时相异构想的成因,并制订了矫正策略,旨在为小学数学教师提升教学质量而献计献策。  关键词:小学数学;相异构想;数学本质;理性认识  将小学数学教学与初中、高中的数学教学进行比较,虽然后者教材中的知识量和课题难度增加了很多,但小学数学的教学难度不亚于初中和高中数学教学。究其原因,这是由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规律和心理特点都处
近年来,中学语文教学改革不断深入,许多教师的观念得到更新,语文教学的质量得到了提高。但是,毋庸讳言,我们也看到不少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师对教改仍然裹足不前,总认为老方法最实惠,新课改的教学方法是花拳绣腿。这些教师实际上不是不想参与教改,而是自身的许多因素阻碍了他们的思想。我身为农村中学一线语文教师,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结合参加课程培训的感悟,谈点自己的体会。  我有幸参加了全国著名教育专家课改研讨会,
2013年10月30日上午,齐鲁名校长小学学段第四协作组名师观摩课在我校举行。枣庄的教导主任颜雪执教的音乐课《捉迷藏》给我留下了很深刻很震撼的印象。  与她合作的是三年级的学生。所以,颜老师在开始上课的时候就让学生做游戏:“来,跟着游戏的节拍做个游戏:模仿秀。我大声你小声,我小声你大声。”老师的热情澎湃一下子调动了孩子们的积极性。随后老师询问:“你喜欢什么季节?”要像我这样的节奏回答问题,在做游戏
摘 要:復习课体现了教学的智慧,既要有滋有味,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条理性。知识网络的形成,促使了概念的结构系统化;练习的生活化,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温故而知新,才能使知识延伸拓宽,实现知识再生长。  关键词:结构;系统化;练习;生活化;知识;再生长  如果把我们的教学看作植树,那么新授的教学是“栽活一棵树”,单一而细致,容易成活;复习教学是“育好一片林”,全面而深入,要花
教学过程是学生的认知和发展过程,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学生自身的智力活动的内化。如何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参与到英语教学的活动中来,是课堂教学的关键。最好的方式是抓住学生的兴趣。美国的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求知的先导。只有学生把学习看成一种兴趣,才会产生巨大的内动力,激发强烈的求知欲望,才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和探索。如何正确地激起学生学习
《猫》是郑振铎先生的名篇,当他以朴实无华的语言将三次养猫的经历向我们娓娓道来时,我们也伴随他三次养猫的不同情趣,跟随他不断地变化情感:快乐而辛酸;快乐而愤恨;可怜而懊悔;意境深远而含蓄,留给人以深深的思考。有人称之为“弱者的挽歌,人性的牧歌”,我却称它为“唤醒向善之心的警示之歌”。如此朴素精美的文笔,如此深沉真挚的感情,也将它推至为具有很高人文价值的美文。  一、自学导入阶段  第一步,在情感激趣
摘 要:字里乾坤大,书中日月长。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有计划地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微时代”强化传统阅读,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  关键词:素质;阅读兴趣;阅读量;阅读材料;阅读习惯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
新课标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数学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数学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如何把这一理念渗透到课堂之中,我坚持行动研究,深刻地体验了小组文化的无穷魅力。  一、建组搭起合作的平台  有效性合作的前提应该是有效性小组的建设。正如世界上没有完全绝对的统一之外,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