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立足新课标的要求,强化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学习与锤炼,在建构学生自信心的基础上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尤其是在主题积累的过程中,语文教学要以学生的主题阅读为契机,在根植于生活的基础上积累知识,在自问自答中内化知识,将主题积累的内容沉淀并转化为学生的习作能力,在博观约取中实现厚积薄发。
一、主题阅读,反三归一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主题阅读主要是立足文本中心和思想情感基础上开展的集中化、个性化的活动,其阅读过程侧重于强化多层面内容的思考与探究,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强化对文本内容学习深度和广度的拓展与延伸。当前小学低中年级的主题阅读主要是从文本的单元主题出发,在海量閱读中反三归一,推进在潜移默化的对比阅读和整合阅读中提升对某个主题的全面而深刻的认知与理解,在理顺知识的同时提升语文技能,升华思想情感。
例如,在部编版第五册第一单元以“学校”为主题的阅读积累过程中,文本中从民族小学校园生活的描写到童话视角下花儿的学校别样生活的展示,再到对孙中山在学校生活中不懂就问的学习精神的赞扬,这些主题的选择都是来自学生生活的体验。为此,在主题阅读中,教师要注意继续立足于“学校生活”的基础,为学生提供优秀的主题阅读参考作品,让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深入阅读,为接下来的举一反三和反三归一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接着,在学生习作能力的培养和提升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主题阅读的基础,学习借鉴其不同的写作方式,如童话视角下表现学校生活,人物故事中表达学习精神和优秀的学习品质,在对某个时间点环境和生活的描绘中凸显学校生活动与静的不同氛围等进行习作练习。
此外,还可以学习“窥一斑见全豹”的表达技巧,从学校生活的某个“点”入手,以“点”映射生活,将其写精写透,在生活中的某个“点”的集中展示下写出学生的成长轨迹,有助于提升学生习作的表达技巧。
二、主题积累,博观约取
小学语文写作能力的提升依赖于主题积累,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适时指导,针对性地让学生阅读、学习和累积知识,为将来举一反三地进行习作奠定坚实的基础。首先,主题积累要多角度、多体裁地累积,从古代诗歌到近现代的小说,让学生从不同语言风格的对比体验中感受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奥妙无穷。然后,主题积累还要涵盖中外的文学作品,从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背景下的文字功底和写作风格中,学习某个主题下的不同表达方式和定位点,为接下来的习作练习拓宽视野、开阔思路。
例如,在小学部编版第五册第四单元的主题积累过程中,首先从文本阅读中体会童话世界里表现想象和猜测的故事,其中老屋的“总也不倒”和胡萝卜先生的“长胡须”在生动有趣的故事中隐含着关于奉献的意义。老屋为保护别人、帮助别人一直坚持着站在那里,总也倒不了;胡萝卜先生的长胡须在不知不觉中为很多的人提供了帮助。在主题的表达方式上,国外童话作品《不会叫的狗》则在特立独行的想象中从狗学习叫的经历中让人感到可笑的同时,又慨叹狗对学习叫的执着。然后在积累关于作品的主旨的表达方式和技巧的基础上,在续写故事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想象力,从学习借鉴中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进行写作练习,从不同的角度和风格入手提升习作构思能力。当然,只有条理化、归类化的积累才能实现“博观约取”,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在“积跬步”而“至千里”的过程中,将主题积累的知识内化为学生个人的知识体系。
三、自问自答,善于发现
在主题积累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自问自答中去自主探究发现,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帮助学生累积好词好句,指导学生在看书、用书的过程中多问几个“为什么”。如,这个词用在这里好不好?好在哪里?如果换个词会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在学生反复的“推敲”中通过自问自答,发现文本中语言运用的奥妙和写作手法、整体构思方面的技巧。
例如,在《夜书所见》中的“一灯明”的品词析句中,有的学生提出,为什么说是“一灯”而不说“小灯”或者“油灯”?针对这个问题的探究,教师指导学生结合整首诗的内容进行深入品析,引导学生体会本诗环境描写中的“寒声”和“秋风”的渲染,从中感受凄清寒冷的氛围,这时候的“一灯”给人以温暖和心灵的慰藉,尤其是“一”字,更能以“星星之火”的燎原力量点燃人们内心的火种。学生在自问自答中发现了古诗语言运用的博大精深,也在积累的过程中将其内化为学生的主题表达的知识底蕴,学生学会借鉴这种手法,用以小见大和“四两拨千斤”的技巧在习作过程中凸显某种情感。同样是关于对“秋天”的主题积累,学生在认识到古诗语言的简洁精妙的基础上,在对比学习《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从一夜秋风和一夜秋雨的情境渲染下,感受法国梧桐树叶装饰下水泥道别样的美好,尤其是其中细腻的文笔表达中,通过“小心”地走,“仔细”地数和想走得“很慢很慢”,这些词都恰到好处地表达了作者对这个特殊的“水泥道”的喜爱和留恋。在指导学生对其中词语运用等方面进行提问和质疑的过程中,让学生反复阅读体会其中表达效果的精妙,认识其中既有作者情感的矛盾,更能凸显作者的喜爱、赞美和对生活的感动与热爱。学生在质疑、探疑和解疑的过程中,将文字的品析积累为自身的文化功底,为习作中语言文字的锤炼提供了充分的参考。
四、植根生活,厚积薄发
在小学主题积累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根植于生活,通过观察、搜集和想象将对生活和自然的认知和理解的内容内化为自身的知识底蕴。然后,在实践练习中将自己觉得新奇和印象最深的地方通过练笔的方式呈现出来。这种文字再现的过程是学生对自然和生活的感悟,不能“无病呻吟”,更不能“天马行空”般地臆造,要科学合理地表现生活、表达情感。
例如,在部编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第七单元关于大自然的主题积累中,充分体现了根植于生活的基础上厚积薄发的习作能力培养的理念,其中《大自然的礼物》从大自然的风、水和动物的声音入手,以“美妙”和“快乐”为情感基调凸显对大自然的赞美和感动,在主题积累的过程中要学习其从某个事物的角度入手,将对自然的观察以细腻的语言表达出来的写作手法。《父亲、树林与鸟》则在文章的开头就以父亲一生对树林和鸟的“最喜欢”中定位了情感的基调,文章从父亲能够从清晨树林中“无鸟影”中“知鸟踪”的敬佩入手,在父亲耐心细致的解释中流露出父亲和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在习作练习中,指导学生学习文章构思的新颖、选材的精妙、表达情感的细腻方面的技巧,在定位情感基调的基础上,把握几个重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描写,在锤炼字词中凸显中心思想。
总之,在小学语文主题积累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在主题阅读和主题积累的基础上通过自问自答实现对知识内容的有效梳理,并将其以主题化的方式沉淀为自身的文化素养。同时在根植生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在博观约取中厚积薄发,在边学边练中锤炼学生的习作能力,不断提升学生的习作水平,让习作成为一件平常的事,一件快乐的事,一件幸福的事。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
(责任编辑 张妤)
一、主题阅读,反三归一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主题阅读主要是立足文本中心和思想情感基础上开展的集中化、个性化的活动,其阅读过程侧重于强化多层面内容的思考与探究,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强化对文本内容学习深度和广度的拓展与延伸。当前小学低中年级的主题阅读主要是从文本的单元主题出发,在海量閱读中反三归一,推进在潜移默化的对比阅读和整合阅读中提升对某个主题的全面而深刻的认知与理解,在理顺知识的同时提升语文技能,升华思想情感。
例如,在部编版第五册第一单元以“学校”为主题的阅读积累过程中,文本中从民族小学校园生活的描写到童话视角下花儿的学校别样生活的展示,再到对孙中山在学校生活中不懂就问的学习精神的赞扬,这些主题的选择都是来自学生生活的体验。为此,在主题阅读中,教师要注意继续立足于“学校生活”的基础,为学生提供优秀的主题阅读参考作品,让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深入阅读,为接下来的举一反三和反三归一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接着,在学生习作能力的培养和提升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主题阅读的基础,学习借鉴其不同的写作方式,如童话视角下表现学校生活,人物故事中表达学习精神和优秀的学习品质,在对某个时间点环境和生活的描绘中凸显学校生活动与静的不同氛围等进行习作练习。
此外,还可以学习“窥一斑见全豹”的表达技巧,从学校生活的某个“点”入手,以“点”映射生活,将其写精写透,在生活中的某个“点”的集中展示下写出学生的成长轨迹,有助于提升学生习作的表达技巧。
二、主题积累,博观约取
小学语文写作能力的提升依赖于主题积累,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适时指导,针对性地让学生阅读、学习和累积知识,为将来举一反三地进行习作奠定坚实的基础。首先,主题积累要多角度、多体裁地累积,从古代诗歌到近现代的小说,让学生从不同语言风格的对比体验中感受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奥妙无穷。然后,主题积累还要涵盖中外的文学作品,从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背景下的文字功底和写作风格中,学习某个主题下的不同表达方式和定位点,为接下来的习作练习拓宽视野、开阔思路。
例如,在小学部编版第五册第四单元的主题积累过程中,首先从文本阅读中体会童话世界里表现想象和猜测的故事,其中老屋的“总也不倒”和胡萝卜先生的“长胡须”在生动有趣的故事中隐含着关于奉献的意义。老屋为保护别人、帮助别人一直坚持着站在那里,总也倒不了;胡萝卜先生的长胡须在不知不觉中为很多的人提供了帮助。在主题的表达方式上,国外童话作品《不会叫的狗》则在特立独行的想象中从狗学习叫的经历中让人感到可笑的同时,又慨叹狗对学习叫的执着。然后在积累关于作品的主旨的表达方式和技巧的基础上,在续写故事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想象力,从学习借鉴中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进行写作练习,从不同的角度和风格入手提升习作构思能力。当然,只有条理化、归类化的积累才能实现“博观约取”,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在“积跬步”而“至千里”的过程中,将主题积累的知识内化为学生个人的知识体系。
三、自问自答,善于发现
在主题积累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自问自答中去自主探究发现,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帮助学生累积好词好句,指导学生在看书、用书的过程中多问几个“为什么”。如,这个词用在这里好不好?好在哪里?如果换个词会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在学生反复的“推敲”中通过自问自答,发现文本中语言运用的奥妙和写作手法、整体构思方面的技巧。
例如,在《夜书所见》中的“一灯明”的品词析句中,有的学生提出,为什么说是“一灯”而不说“小灯”或者“油灯”?针对这个问题的探究,教师指导学生结合整首诗的内容进行深入品析,引导学生体会本诗环境描写中的“寒声”和“秋风”的渲染,从中感受凄清寒冷的氛围,这时候的“一灯”给人以温暖和心灵的慰藉,尤其是“一”字,更能以“星星之火”的燎原力量点燃人们内心的火种。学生在自问自答中发现了古诗语言运用的博大精深,也在积累的过程中将其内化为学生的主题表达的知识底蕴,学生学会借鉴这种手法,用以小见大和“四两拨千斤”的技巧在习作过程中凸显某种情感。同样是关于对“秋天”的主题积累,学生在认识到古诗语言的简洁精妙的基础上,在对比学习《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从一夜秋风和一夜秋雨的情境渲染下,感受法国梧桐树叶装饰下水泥道别样的美好,尤其是其中细腻的文笔表达中,通过“小心”地走,“仔细”地数和想走得“很慢很慢”,这些词都恰到好处地表达了作者对这个特殊的“水泥道”的喜爱和留恋。在指导学生对其中词语运用等方面进行提问和质疑的过程中,让学生反复阅读体会其中表达效果的精妙,认识其中既有作者情感的矛盾,更能凸显作者的喜爱、赞美和对生活的感动与热爱。学生在质疑、探疑和解疑的过程中,将文字的品析积累为自身的文化功底,为习作中语言文字的锤炼提供了充分的参考。
四、植根生活,厚积薄发
在小学主题积累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根植于生活,通过观察、搜集和想象将对生活和自然的认知和理解的内容内化为自身的知识底蕴。然后,在实践练习中将自己觉得新奇和印象最深的地方通过练笔的方式呈现出来。这种文字再现的过程是学生对自然和生活的感悟,不能“无病呻吟”,更不能“天马行空”般地臆造,要科学合理地表现生活、表达情感。
例如,在部编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第七单元关于大自然的主题积累中,充分体现了根植于生活的基础上厚积薄发的习作能力培养的理念,其中《大自然的礼物》从大自然的风、水和动物的声音入手,以“美妙”和“快乐”为情感基调凸显对大自然的赞美和感动,在主题积累的过程中要学习其从某个事物的角度入手,将对自然的观察以细腻的语言表达出来的写作手法。《父亲、树林与鸟》则在文章的开头就以父亲一生对树林和鸟的“最喜欢”中定位了情感的基调,文章从父亲能够从清晨树林中“无鸟影”中“知鸟踪”的敬佩入手,在父亲耐心细致的解释中流露出父亲和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在习作练习中,指导学生学习文章构思的新颖、选材的精妙、表达情感的细腻方面的技巧,在定位情感基调的基础上,把握几个重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描写,在锤炼字词中凸显中心思想。
总之,在小学语文主题积累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在主题阅读和主题积累的基础上通过自问自答实现对知识内容的有效梳理,并将其以主题化的方式沉淀为自身的文化素养。同时在根植生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在博观约取中厚积薄发,在边学边练中锤炼学生的习作能力,不断提升学生的习作水平,让习作成为一件平常的事,一件快乐的事,一件幸福的事。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
(责任编辑 张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