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美为马,让语文课堂言意共生

来源 :山西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泽厚在《美的历程》里这样写道:美作为感性与理性、形式与内容、真与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与人性一样,是人类历史的伟大成果。文学无疑是一种表达美的形式,被编入小学教材的课文,更是一种具有规范性的可习得的文学样态。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理应从审美的角度出发,通过各种有效的教学途径,以美的方式传达文本语言、思想意蕴、价值关怀,让学生获得言语的发展、情感的体悟,在言语和情感的融合下实现言意共生的空灵境界,超越内容本身实现自我表达的智慧,成为一种综合素养和生命积淀。
  下面以《我和祖父的园子》为例,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谈谈笔者的深度思考和实践操作。
  一、理论篇:以美为马,审美视角出发的必然存在
  1.文本情感冲突下的必然
  《我和祖父的园子》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选自萧红的《呼兰河传》,以呼兰河小城特有的风俗人情,展现了在这一片土地上生活的小人物的悲欢离合。作家茅盾称其为“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女性独有的细腻与特定的风土相结合,展示了文本本身的美感。
  朱光潜在《谈美书简》中针对美感做出这样的表述:就美感作为一种情感来说,它是非常复杂的。过去美学家大半认为美感是一种愉快的感觉。有时候美感不全是快感,悲剧和一般崇高事物如狂风巨浪、悬崖陡壁等等所产生的美感中却夹杂着痛感。这篇散文也是如此,并不是单一的情感展示。故事中,菜园子是自由和美好的象征,祖父是慈悲与呵护的存在,与作者日后的颠沛流离和漂泊异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前后差异和跌宕起伏,情绪在剧烈冲突下形成了必然美感。
  2.《课程标准》规范下的必然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享受审美乐趣”在《课程标准》中提出,可见審美教育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但是,在现实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演练,而忽视了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是有着强大情绪感受和主观体验的活生生的人,兴趣和情感最终决定学习的效果,审美教育是一条打通知识和情感之间的温暖途径。
  3.学生审美成长下的必然
  美的历程是指向未来的。这种未来应该不仅仅只是时代变迁下,时间所指的未来。以学生个体而言,审美意识和审美成长也应该指向他个人的未来,在审美意识不断渗透下的学生,应当更具有丰富的感受性,具有生命的鲜活度。
  在《课程标准》的规范和文本本身情绪冲突下,审美是已然和必然的出现,我们要做的就是,如何通过教师的专业引领,使美的感受更自然,并在感受的基础上得到语言的智慧生成。
  二、实践篇:言意共生,审美视角归宿的应然智慧
  1.语言,回归纯净的美
  (1)积累——多种形式的朗读。课文中有一段对园子的描写,抓住了各种景物,写出了自由的特点。在“自由”这个词的统摄下,学生带着自我情感朗读。在此基础上,可以采用教师引读的方式,以教者本身的情感朗读,带动学生的体验。
  (师)花开了,(生)就像花睡醒了似的。
  (师)鸟飞了,(生)就像鸟上天了似的。
  在学生的感觉提升以后,再指名读倭瓜、黄瓜、玉米的句子,在单独朗读的过程中,经教师指点,了解到自由感是通过“愿意……就……”这样的句式表达的。简单的文字,简单的句式,就是童年简单的自由和快乐。简单的方式,单纯的朗读,就是文字积累最纯净的回归。
  (2)迁移——情感驱动的倾吐。情感激发,诗意得到点燃;方法明了,迁移成为一种可能。迁移说话最重要的是教师范说时角度的与众不同,延伸出思考方向的更多可能。在这里,教师通过语言提示,尽量拓宽学生的思路:在这个园子里,天是蓝的,太阳是大的,虫子是说话的,园子里的一切都是自由的。此时此刻,你愿意是园子里的那一只蟋蟀,那只蜜蜂,还是墙角盛开的蔷薇,或是风中摇曳的狗尾草呢?然后,教师选择了园子里的风进行范说:我愿意是园子里的那一阵清风,想往哪个方向飞,就往哪个方向飞,想变成什么模样,就变成什么模样。学生的文字和情感同时打开,呈现出了意想不到的精彩。
  生1:我愿意是园子里的那一棵小草,想随着风摇曳就随风摇曳,想为人们增添一抹绿色,就为人们增添一抹绿色。
  生2:我愿意是园子里的那只蜜蜂,想采哪朵花,就采哪朵花;想怎么采,就怎么采。
  生3:我愿意是园子里的那一条溪流,想往哪儿流,就往哪儿流;想在哪儿嬉戏浪花,就在哪儿嬉戏浪花。
  2.主题,回归思辨的美
  特级教师窦桂梅在《窦桂梅与主题教学》中说过:“在我的语文教学中,感悟既是一种心智活动,又是一种情感历程,同时还是一种审美体验。感悟不是告诉,而是激励,是唤醒,是点化,是体验。”《我和祖父的园子》是作者的回忆性散文,文中充满了快乐和自由,童年就是一首歌,像烟花般灿烂绽放,又瞬间而逝,对作者来说,是一种伤感和凄绝。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了人生前后两种状态的对比,在苦难中感受幸福的弥足珍贵。借助萧红生平的资料补充,借助一首钢琴曲《故乡的原风景》,配上教师如泣如诉的表达,课堂气氛瞬间转变。音乐和文字的节奏与伤感,击中了学生的情感,使之陷入深层的思考,沉入主题的多元解读。
  教师要去营造一种磁场,学生只有感受并领悟到了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空灵之美,能悟到许多教师由于没有充分展开抑或是无法交给他们的东西,也许就是感悟的最高境界。在此,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启发点:回忆童年,其实就是回忆                 。学生在充沛的情感下,自然而然明白回忆童年就是回忆快乐,回忆亲情,回忆祖父,回忆故乡。
  带着伤感的回忆,其实就是深深的缅怀。在集思广益的思辨中,获得意蕴最丰满的解读。
  3.习得,回归表达的美
  生1:我说的是溜平土窝。这里运用的是动词连用的手法,动词是“溜”“盖”“踢”等,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孩子在农田里东一脚西一脚地在溜土窝,一不小心,没有站稳,拍拍土,又站了起来。从中我感受到了这个女孩的可爱和顽皮。
  生2:我说的是水瓢下雨。让我感受到了萧红是一位天真淘气的孩子。我仿佛看见了一个小女孩比脸盆还大的脸,涨红了,向空中一跳,扬起一阵水雾,小女孩就在一片水雾中笑开了。
  …………
  这是课堂中一个重点环节,要求学生概括课文内容,用简练的语言提炼故事,并抓住其中的重点句子,进行解析,对人物进行感悟。在反馈的过程中,基于课堂前情的语言积累和情绪点化,完全进入了自我诗意的完美表达状态。在品悟过程中,学生从重点词句的朗读、写作方式的多角度表达,发挥想象,穿越文字,身临其境,进入了萧红的童年世界,进入了祖父自由的园子。诉诸自由的语言表达,呈现出别样的智慧之美。
  当然,语文课堂的美表现在方方面面,教师的语言是诗意的美,教学的过程是流畅的美,教学的方式是简约的美,这些,都会在学生心里自然沉淀,蓬勃出温情和智慧的花朵。以美为马,走向学生的言意共生,走向学生的诗意远方。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开发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新河校区)
  (责任编辑 张妤)
其他文献
阳春三月,万象更新。按照太原市杏花岭区政府“2017年崇文重教,大力提升中学教育教学质量”工作会议的精神,杏花岭区教育局中学综合改革办于2017年3月13日至17日组织区属中学干部前往河北省承德市兴隆县六道河中学进行了为期一周的研修学习。  我们一行6所学校的34人在整整一周的紧张学习中,不断被这所小小山区乡镇中学所震撼。是什么铸就了学校奋发向上、勇为人先的精神?有哪些法宝使学校快速崛起为“全国课
期刊
10月18日上午9时,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省教育厅组织机关全体党员干部认真收看,第一时间学习领会党的十九大报告精神。厅直属各单位在各自会场组织收听收看。  在庄严的人民大会堂内、雄壮的国歌声中,党的十九大隆重开幕。这是一次肩负重大使命的历史性盛会,是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关键时
期刊
李高中心校地处屯留县城东南10公里处,下设9所小学(其中完全小学5所,教学点4个),教学班43个,在校学生1056人,在编教师63人。  2007年8月,该中心校调来一位新校长,他血气方刚,业务能力强,管理有方,阅历丰富,在全县教育系统被人们称为“屯留教育战线上的拼命三郎”,他就是鲁日清校长。  俗话说得好:一位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鲁日清校长刚到李高中心校上任后,就一心扑在课堂上进行调研。经过
期刊
据媒体报道,在北京,不少幼儿园的孩子在中班结束时便提前“毕业”,进入各种培训机构,开始为期一年的“幼小衔接”培训。从“预备小学生”起,这些孩子就开启了人生“抢跑”之路。  正规“幼小衔接”的目的是为孩子提供适应性学习,教会孩子提前适应小学环境。对孩子来说,正常的“幼小衔接”是必要的,也是有益的,但市面上出现的“幼小衔接班”并不是这么回事。记者调查发现,一些培训机构的“幼小衔接”课程从汉语拼音、英文
期刊
据武汉生物工程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对2016级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不会基本针线活的女生约占58%,男生比例更高,达78%。为此,宿管阿姨李芳彬决定在校内开班收徒,要求前来求助的学生均“拜师学艺”,补上这门生活技能课。  小学生不会包书皮,初中生不会拖地,高中生不会洗衣服、不会安装电灯泡,大学生乃至研究生不会煮饭和规划自己的生活,留学生出国后生活不会自理。在我国,这样的现象司空见惯。  现象背后的
期刊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一大批中小学校越來越认识到内涵发展的重要性,为学生提供适合个体成长的教育等发展理念,受到广泛认同和高度重视。于是,一所所中小学校纷纷走出了适合本校特点的特色发展之路,力求通过特色办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长远发展。学校特色建设的多样化,在实践中形成了不同的发展路径,但是认真研究特色建设“背后的故事”,却又发现有着“相似的经历”,对此进行分析与总结,将会对学校特色
期刊
我省出台意见要求,各级政府要按照《山西省消除大班额专项规划(2016—2020年)》,根据国家规定班额标准,新建和改扩建校园校舍,不断扩充城镇义务教育资源,解决城镇大班额问题。在保证零增量的基础上,逐步消除现有存量。  从2017年秋季学期起,小学和初中起始年级全部达到标准班额。已经存在的66人以上超大班额,到2018年控制在1%以内,2020年全部消除;56人以上大班额,2018年控制在3%以内
期刊
近日,中宣部新命名41个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总数达到428个,基本覆盖了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解放战争胜利各个历史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重要人物和重要革命纪念地。  此次新命名基地,分属14个省、自治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革命老区为主,覆盖东、中、西不同区域;反映内容包括长征出发、长征会师、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江战役等多个标志性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节点,有较强代表性和广泛影
期刊
2016年各项工作任务圆满完成,实现了“十三五”教育工作开门红,为加快推进全省教育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2017年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具有重大意义的一年。做好全省教育工作,要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牢固树立“四个意识”,贯彻落实省委“一个指引、两手硬”的重大思路和要求,坚持以提高教育质量为中心,以推进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为动力,统筹谋划、重点突破,全面
期刊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在大语文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小学语文教学要植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在教学中侧重对学生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的锻炼,在强化学生审美情趣培养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而小古文群文阅读帮助学生积累语言和文言词汇,为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注入了生机与活力,教师在指导学生走进意境、以读促悟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让其在学习古人智慧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小古文简短凝练的表达中蕴含的意趣和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