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阅读教学工作意义重大:能开拓学生眼界,能与外界建立联系,能传承优秀文化,能习得做人做事的道理与方式,能提升学生文化素养与涵养,因此长期受到教师们的重视。即便如此,阅读教学还是陷入了困境,其中较为凸显的一个问题就是阅读理解不达标。基于此,本文以小学语文课程为例,探究提升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有效途径与方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技巧和方法;阅读理解
阅读理解侧重考察阅读及理解的能力,分析判断及概括总结的能力,是学生必备的语文素养之一,也是教学重难点之一。学生理解不了阅读文本是语文教学中常见问题之一,究其原因一是学生年龄小,无法透过文字与作者达成共识;二是阅读技巧传授工作缺失;三是中国文字博大精深,同一个文字在不同的情境中会有不同的含义等等,从上述原因中可知,改善的有效途径就是教师做好技巧传授工作,提升学生理解能力。基于此,我发挥自身素养,学习借鉴优秀教师教学经验,总结出了以下几点建议,供教师们学习借鉴:
一、基础是文本——有本可依
无论是文章中的故事亦或是某个人名都可以从阅读文本中获取,为此需要学生把握好文本,认真研读每个文字,尝试理解文字表面或者背后的深意。很多时候,学生会脱离文本胡思乱想,答案离题万里,分数自然不会太高。为此,我在教授学生阅读技巧的第一步就是把握文本,不脱离文本,不进行过度猜想。
如,在阅读《小蝌蚪找妈妈》这篇文章时,我设计了自读活动,即让学生解答生字词,借助拼音与图片完成文本的阅读,了解文本主要故事,找寻文章主旨。在此基础上,我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中,身体发生了哪些变化?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小蝌蚪最终找到自己的妈妈了吗?这些问题都可以从阅读文本中得知,只要孩子们认真阅读文本就能回答我的问题,从而达到加深文本理解、提高文本印象的教学目的。
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提出了把握阅读文本的建议,这是因为文本是获取信息的直接来源,让学生有迹可循,有本可依,是做好阅读理解的第一步。
二、关键是应用——培养习惯
其实,我已经教授了学生诸多的阅读技巧,如学会预习、浏览全篇;学会动笔,圈画记录;边读边想,锻炼思维等等,但孩子们只是从耳朵过,没有在心中留,那么面对阅读文本,解答阅读理解问题的时候还是不会使用,丝毫没有发挥阅读技巧的价值。当然,阅读技巧与方法的应用不是一蹴而就的,还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加以锻炼,稳步提升,养成习惯。
如,在学习《雾在哪里》这篇文章时,我要求学生拿起自己的笔,准备好字典,完成阅读任务。即便如此,孩子们还是会忘记拿笔圈画出文本重点字词,句子,也不会翻阅字典解答自己的困惑,令我反思了自己的教学行为,决定在日常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学会记录,学会思考。我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经过一段时候的练习后,在阅读《狐狸分奶酪》这篇文章时,不等我提醒,同学们就已经拿起了笔,动起了脑,在文本中留下了自己的阅读痕迹。
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尝试培育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于是多方提醒,日常锻炼,终于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孩子们能用笔圈画出重难点,也能记录下自己的困惑,还能借助字典解答自己的困惑,是成功的教学经历,值得教师同仁们学习借鉴。
三、重点是效率——综合使用
阅读考验的是学生的阅读速度,理解能力和记忆水平,考试题目不限,有时是一句话,有时是一段话,还有的时候是整篇文章,而依据题目难易程度来看,阅读往往被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对文本客观事实的感知与记忆,答案可以从原文获取,对学生要求不高,另一类则需要学生深度理解,要联系上下文,分析字眼,概括总结,考察学生的综合素养,但无论是哪一类的文章都讲求效率,为此需要学生综合利用各种阅读技巧,加快理解速度,节省阅读时间。
如,在阅读《蜘蛛开店》這则童话故事时,我先要求学生审视标题,因为标题是文章主题的高度凝聚,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从中可以窥探文本的内容与走向;其次,我要求学生速读文本,浏览全文,尤其是开头两段,提升阅读效率;再次是抓细节,当然,抓细节要有依据与方向,那就是课后练习题,这样才能有的放矢,有所侧重;最后是回顾全文,确定答案,这个过程需要学生学会瞻前顾后,前后联系,确定答案的正确性。此外,我还提醒学生不要钻“牛角尖”,一旦发现某个词语或者某句话理解不了,可暂时放弃,或许可以在后文得到答案,既节省教学时间,也不影响学生的心情。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认识到阅读技巧的目的是提升阅读理解的效率,节省有限的阅读时间,提升答题率,为此提出了综合使用的建议,以期能发挥作用。
综上,我十分重视阅读工作,也发现了学生理解能力不足的问题,为此结合教学实际,提出了上述几点建议,以期能做好小学语文阅读工作。
参考文献:
[1]周俊峰.挖掘文本信息,追寻阅读本真——浅析小学语文阅读理解能力形成因素及其运用策略[J].语文知识,2017(16).
[2]朱洁如.小学语文阅读理解能力的层级特点与结构优化[J].上海教育科研,2015(07).
关键词:小学语文;技巧和方法;阅读理解
阅读理解侧重考察阅读及理解的能力,分析判断及概括总结的能力,是学生必备的语文素养之一,也是教学重难点之一。学生理解不了阅读文本是语文教学中常见问题之一,究其原因一是学生年龄小,无法透过文字与作者达成共识;二是阅读技巧传授工作缺失;三是中国文字博大精深,同一个文字在不同的情境中会有不同的含义等等,从上述原因中可知,改善的有效途径就是教师做好技巧传授工作,提升学生理解能力。基于此,我发挥自身素养,学习借鉴优秀教师教学经验,总结出了以下几点建议,供教师们学习借鉴:
一、基础是文本——有本可依
无论是文章中的故事亦或是某个人名都可以从阅读文本中获取,为此需要学生把握好文本,认真研读每个文字,尝试理解文字表面或者背后的深意。很多时候,学生会脱离文本胡思乱想,答案离题万里,分数自然不会太高。为此,我在教授学生阅读技巧的第一步就是把握文本,不脱离文本,不进行过度猜想。
如,在阅读《小蝌蚪找妈妈》这篇文章时,我设计了自读活动,即让学生解答生字词,借助拼音与图片完成文本的阅读,了解文本主要故事,找寻文章主旨。在此基础上,我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中,身体发生了哪些变化?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小蝌蚪最终找到自己的妈妈了吗?这些问题都可以从阅读文本中得知,只要孩子们认真阅读文本就能回答我的问题,从而达到加深文本理解、提高文本印象的教学目的。
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提出了把握阅读文本的建议,这是因为文本是获取信息的直接来源,让学生有迹可循,有本可依,是做好阅读理解的第一步。
二、关键是应用——培养习惯
其实,我已经教授了学生诸多的阅读技巧,如学会预习、浏览全篇;学会动笔,圈画记录;边读边想,锻炼思维等等,但孩子们只是从耳朵过,没有在心中留,那么面对阅读文本,解答阅读理解问题的时候还是不会使用,丝毫没有发挥阅读技巧的价值。当然,阅读技巧与方法的应用不是一蹴而就的,还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加以锻炼,稳步提升,养成习惯。
如,在学习《雾在哪里》这篇文章时,我要求学生拿起自己的笔,准备好字典,完成阅读任务。即便如此,孩子们还是会忘记拿笔圈画出文本重点字词,句子,也不会翻阅字典解答自己的困惑,令我反思了自己的教学行为,决定在日常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学会记录,学会思考。我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经过一段时候的练习后,在阅读《狐狸分奶酪》这篇文章时,不等我提醒,同学们就已经拿起了笔,动起了脑,在文本中留下了自己的阅读痕迹。
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尝试培育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于是多方提醒,日常锻炼,终于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孩子们能用笔圈画出重难点,也能记录下自己的困惑,还能借助字典解答自己的困惑,是成功的教学经历,值得教师同仁们学习借鉴。
三、重点是效率——综合使用
阅读考验的是学生的阅读速度,理解能力和记忆水平,考试题目不限,有时是一句话,有时是一段话,还有的时候是整篇文章,而依据题目难易程度来看,阅读往往被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对文本客观事实的感知与记忆,答案可以从原文获取,对学生要求不高,另一类则需要学生深度理解,要联系上下文,分析字眼,概括总结,考察学生的综合素养,但无论是哪一类的文章都讲求效率,为此需要学生综合利用各种阅读技巧,加快理解速度,节省阅读时间。
如,在阅读《蜘蛛开店》這则童话故事时,我先要求学生审视标题,因为标题是文章主题的高度凝聚,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从中可以窥探文本的内容与走向;其次,我要求学生速读文本,浏览全文,尤其是开头两段,提升阅读效率;再次是抓细节,当然,抓细节要有依据与方向,那就是课后练习题,这样才能有的放矢,有所侧重;最后是回顾全文,确定答案,这个过程需要学生学会瞻前顾后,前后联系,确定答案的正确性。此外,我还提醒学生不要钻“牛角尖”,一旦发现某个词语或者某句话理解不了,可暂时放弃,或许可以在后文得到答案,既节省教学时间,也不影响学生的心情。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认识到阅读技巧的目的是提升阅读理解的效率,节省有限的阅读时间,提升答题率,为此提出了综合使用的建议,以期能发挥作用。
综上,我十分重视阅读工作,也发现了学生理解能力不足的问题,为此结合教学实际,提出了上述几点建议,以期能做好小学语文阅读工作。
参考文献:
[1]周俊峰.挖掘文本信息,追寻阅读本真——浅析小学语文阅读理解能力形成因素及其运用策略[J].语文知识,2017(16).
[2]朱洁如.小学语文阅读理解能力的层级特点与结构优化[J].上海教育科研,2015(07).